廣州番禺區的一條商業街上,蔡文的士多店裡每天會來四五撥做地堆的人,意圖說服她成為一名做「社區團購」業務的團長。
「這條街上,走幾步路就有一個提貨點。」蔡文告訴《21CBR》記者,在美團、拼多多、滴滴、興盛優選等公司的瘋狂攻勢之下,商業街上的洗衣店、副食店、餐飲店鋪老闆們均做起了「團長」副業。
蔡文現為興盛優選、美團買菜的團長,每天會在小區微信群裡發布當日特價菜,比如0.99元半斤的菜心,1.99元一斤的胡蘿蔔。
這些蔬菜價格比菜市場便宜,能吸引家庭主婦們前來購買。「平均每天銷售額幾百塊,佣金比例約10%。」這份副業給蔡文帶來了一份略低於千元的月收入。
這些特價菜和佣金背後,美團、拼多多等公司往社區團購賽道裡投入大量真金白銀。最近幾個月,網際網路巨頭拼命燒錢,企圖通過社區團購業務佔領生鮮賽道。
燒錢能燒出規模來嗎?《21CBR》採訪了參戰的社區電商高管和多位團長,還原了決定社區團購模式能否成立的7個魔鬼細節。
人群擴圈
社區團購業務要賺錢,先得獲得足夠多的用戶,拿到充足的訂單。
年輕人圖方便,中老年人愛便宜,這是兩個切入口。
蔡文的一部分客戶是20—35歲的年輕人,「為了避免來回跑,他們一次會多買一些。」為滿足這些年輕人的需要,蔡文承諾,訂單金額超過38元錢,送貨上門。
偶爾做飯的年輕人並不是高頻用戶,社區電商公司一位內部高管王瀟談道,買生鮮的核心人群是家庭主婦,年齡在30—50歲之間。
「圍繞家庭用餐場景,平臺很多用戶是女性,二十歲到四十多歲是主力。」叮咚買菜相關人士與其觀點類似。
巨頭們打算通過補貼,逐步拿下這部分負責家庭一日三餐的用戶,一個挑戰在於,這些客群有的逛菜場是消遣時間,作為生活方式一部分,即便滲透率上升,訂單量及客單價也會受壓制。
據蔡文觀察,中老年人即便有在線買的習慣,每天買的東西不多,且他們不願完全離開菜場,反而一道在平臺專挑便宜貨的效率奇高。「如果覺得某樣東西便宜,他們就會下單,逛完菜市場後,順便拿回家,甚至會推薦一起跳廣場舞的同伴購買。」
菜市場
一位武漢的多多買菜團長吳俊表示,疫情期間,當地居民幾個月不能外出,培養了用戶習慣,負責買菜做飯的人,有些即使年紀大了,也會熟練操作手機搶購便宜商品。「像雞蛋這類商品,平臺補貼後便宜多了。菜市場一板雞蛋起碼得15塊錢,多多買菜上只要約11塊錢。」
訂單密度
社區團購盈利,訂單密度要達到一定基準。
「疫情期間,所有生鮮平臺都是掙錢的,因為密度足夠,訂單量足夠。」王瀟指出,在特殊時期,社區團購業務實現盈利很正常,疫情逐漸平息後,其公司只在某些訂單密度足夠大的區域將毛利率轉正了。
據記者了解,現階段,平臺的訂單量還遠未達到盈利程度,殘酷競爭稀釋各平臺的訂單密度。
蔡文所在的萬科歐泊,是廣州番禺的大型小區,約擁有5000戶。她抱怨道:「平臺太多了,我這裡每天的單量很少,(美團買菜和興盛優選的銷售額)只有幾百塊錢。」蔡文覺得投入產出比太低了,近期降低了群發連結的頻率。
吳俊也向記者反映,有5個平臺找過他做團長,抱著試水的心態,他選了拼多多。「前期賺得少,每天就一兩單,比平臺的數量還少。」
有受訪者認為,社區團購服務高度本地化,如果周邊區域菜市場等線下業態豐富,線上訂單密度不足,即便社區內只有一家平臺,都未必能盈利;反之,達到一定訂單密度,中小廠商也能生存。
王瀟認為,即便跑出來1~2家全國性的大公司,社區團購可能也會存在區域性的「小而美」品牌,無法達到大小通吃。品牌聚焦某些品類,在供應鏈上特別有優勢,通過做爆款,每月流水可做到千萬級,也能存活。
王瀟補充道,消費者購買幾次之後,如果發現品質不行或者送來的時候已經不需要了,比如做飯用不上,又或者平臺經常缺貨少貨,就會轉移到其他平臺或傳統渠道上去。
對此,蔡文深有體會。「生鮮平臺跟菜市場不一樣,每天發布的東西有限,品種日日更換,可能顧客今天要買的東西,你這裡就沒有。」找她下單的顧客,大部分還是會去菜市場,不會全在線上購買。
品控
品控做得好,才能有好的消費體驗,提高復購率。
在獲客等工作交給團長之後,社區團購平臺本身在做一個B2B批發業務。如果不控貨的話,無法保證商品本身質量,缺乏競爭力。消費者有個試錯過程,如果發現品質不佳,即使價格便宜,也會放棄使用。
線上不用賣品質最好的商品,王瀟認為,高品質生鮮產品是有需求的,但高端人群會去百果園或物美超市等地選購。
「品質比高端貨差一點的,走線上渠道更好,我們的核心用戶是中產和低收入人群。線上能買到,品相還不錯,價格比菜市場便宜的東西,消費者肯定願意買單,對不對?」王瀟這樣告訴記者。
品類也要根據區域情況實時變化。武漢剛剛入冬,氣溫驟降。吳俊告訴記者,棉被、電熱水袋等日用品賣得特別好,「馬上到年底了,顧客需要送禮,打算大力推一些牛奶類的商品。」
供應鏈
對於生鮮這類時效性較強的商品,供應鏈效率至關重要。
社區團購整個鏈條太長,要搭建多層體系——生鮮平臺建城市倉,產品分發給團長,其通過送貨上門或自提的方式送到用戶手裡。
比如,興盛優選通過自建倉庫,打造「共享倉——中心倉——服務站/網格站——門店/自提點」的供應鏈。部分供應商會將商品直接送到共享倉,生鮮的標品化處理都在倉內完成,再通過自建運力配送至中心倉,再配送至小區周邊的網格站。最後一層則是遍布全國的夫妻店、便利店。
生鮮產品品類多、貨值低,即便全國性平臺,也要深入各地組建供應鏈網絡,非常複雜,只有達到相當單量,才能具備本地化的規模優勢。
美團旗下社區團購業務「美團優選」首站就選在濟南,這座城市緊挨壽光、章丘兩大蔬菜之鄉,方便搭建供應鏈體系,但兩地蔬菜都存在運輸半徑,不可能全國配送。
有的平臺全國布點,在具體地域沒有太多整合優勢,並非來自所謂的「供貨源頭」。比如,有成都菜販表示,滴滴旗下的橙心優選還是回到菜市場進部分貨品。
與供應鏈相關的「履約成本」概念也很重要,這決定了用戶是否能及時提到貨。
以美團優選廣州市場為例,《21CBR》記者早上支付訂單後,第二天16點前才能提貨,在選擇商品時,不得不避開了肉類和海鮮;在濟南,美團優選可在隔天11點前提貨。這說明,美團優選在廣州的供應鏈成熟度,暫時還不如濟南地區。
社區團購本身的先下單、再備貨、後履約的模式,帶來的是商品組合的不確定性,這意味著每天對運力具有極大的彈性要求。想要優化物流配送成本與效率,巨頭必須自建物流、自建倉庫,這需要大額重資本投入。
團長激勵
在獲客和物流上,團長充當重要的中介角色。
團長在小區群發布連結,招攬顧客,拿自家或門店充當生鮮平臺的前置倉,街坊鄰居自己來取貨。
團長的忠誠度和積極性都不高,哪家佣金高,選哪家。
武漢的吳俊告訴《21CBR》記者,在多多買菜平臺上,便宜好賣的商品佣金比例太低,而佣金比例高的商品又很難賣出去,打算試試別的平臺。
部分社區團購產品的微信小程序
蔡文則因為單量較低,部分訂單需要送貨,耗時耗力,積極性降低。「剛開始做團長的時候,我會在固定時間發連結,現在沒有,有空的時候才發。有時一天都不發,可能就我一個人下單。」
另一麻煩是,生鮮產品易損耗,團長們拿到貨物後,需要及時清點,品相太差的退還給平臺。蔡文表示,美團這類平臺退貨固然方便,退貨過程需要自己花大量時間。
一種理想的狀況,平臺未來能將用戶導入生鮮平臺下單,建立直接連接,團長角色弱化,佣金成本下降。就目前而言,如果團長不積極運維和本地化服務,鬆散社群的活躍度會迅速下降。
興盛優選團長抽成比例
鑑於團長同樣有機會成本,如果要提高其積極性,勢必要漲佣金比例或者將單量維持在一個高水平上,否則燒錢掙來的市場一樣會快速萎縮。
只有當團長成本比客戶引流成本和最後一公裡配送成本更低時,社區生鮮團購的商業模式才能跑通。
組織效率
社區團購大戰是一場線下地面部隊組織能力的競爭。
拿下更多的團長,分發生鮮產品,及時跟進售後等,需要一支地推鐵軍。這對平臺的管理能力要求極高,誰的線下作戰能力更強,就能獲得更大市場。
「每天店裡很熱鬧,我都是兩個平臺的團長了,還不斷有人邀請我加入。」蔡文告訴記者,平時可看到各大生鮮平臺的地推人員在商業街發傳單、做推廣,穿著「美團」衣服的人最多。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團優選在湖南的總BD人數已經超過1500名,內部規劃最少要2500名以上。
滴滴和美團的戰鬥狀態極為強悍。這兩家公司,一家有線下拓展司機的經驗,一家在千團大戰中經過歷練。
強大的組織在市場開拓期,確實能夠教育大量用戶,提高滲透率,不過,社區團購非常重運營,且本質上很難成為一個高盈利性的領域,未來各鏈條的組織效率和成本控制更為關鍵。
一家生鮮網站的高管接受《21CBR》採訪時認為,社群團購單靠補貼和夫妻店搶生意,假如全鏈條的運營效率和成本還不如他們,理論上會產生巨額虧損。
加盟商管控
加盟商是倉配體系的中心環節。
美團、拼多多和滴滴均仿照興盛優選搭建了「中心倉——網格倉——團長」的三級倉模式。為節省成本,三家均採取加盟模式。
加盟商負責從網格倉到團長端的配送,網際網路巨頭們則會基於單量給予補貼,約0.5元/單,好一點可達到0.65元/單。
加盟商的成本包括近500平的網格倉租金,以及司機、分揀員的人工費用。一位加盟商算過一筆帳,每天只有做10000單,才能勉強達到盈虧平衡。但大部分加盟商達不到這個單量,日訂單可能做到7000左右,出現虧損。
加盟商們賺不到錢,還要幹活,就會影響後端的商品交付,降低消費體驗。可如果網際網路巨頭們自建倉配體系,負責全鏈路配送,擴張速度會降低,成本不可估量。
社區團購賽道戰事正酣,看上去很美,最新消息是京東也入局了,但是,燒錢容易,可要短時間內燒出市場和規模,跑通商業模式,最終達到盈利,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
氣勢洶洶的巨頭未必就一定能做成;即便能做成,所消耗的資金和時間,也未必有預想的樂觀。
(文中蔡文、吳俊、王瀟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