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今日團品有便攜果汁杯、兒童防曬衣、全棉夏涼被,重點推薦好太太洗衣液,原價69(4桶+4袋),現價59,大家有需求私我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小程序下單。」微信名為「sunny的日記」的「團長」王女士在群成員300+的微信群裡發出信息,不一會兒就有人在群裡跟單選購。這樣的場景,對於蘭州市民來說早已不陌生。疫情爆發後,各地以小區為單位進行封閉式管理,「群聊」分享的團購信息,變成了很多居民的主要採購通道。微信商家、社區業主、社區團長、社區店鋪老闆、水果店店主……使用微信賣貨成了潮流。而在後疫情時代,團購商品品質如何保證?社區團購能否長期存在下去?本報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店主建群
不定期有優惠微信下單下班取貨
疫情期間,市民魏瑜的微信裡多了三個群,一個是小區蔬菜店主建的群,一個是小區物業拉的群,還有一個單位同事推薦的生鮮便利店的群。「今年過來,我家的菜都是在小區蔬菜店買的,後來直接加了店主建的群,不定期還有優惠活動,微信下單下班直接取貨,真的很方便。」
在蘭州,一些依靠供應鏈和上下遊配合的新零售如火如荼地發展了起來,魏瑜所享受到的不僅是新零售的一種模式,更是這種模式結合實惠、便利和產品齊全於一體的便利。
在靜寧路上,正大優鮮生鮮便利超市是吸引附近小區居民購物的「主戰場」。走進店裡,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供居家一日三餐需要的食材可以「一站式」解決,新鮮蔬菜水果、冷凍食品、方便快餐、飲料、調味品、罐頭、糧油米麵等,更有在市場上贏得消費者信賴的「正大豬肉」和「正大雞蛋」等集團產品。與一般超市不同的是,正大優鮮部分門店裡還提供豆漿、咖啡、關東煮、蒸包、蒸餃等即食即飲產品,消費者可以坐在店裡享用。近日,正大優鮮正在籌建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活動,其中不僅有百餘件商品5折起的勁爆優惠,例如:原價36元的正大28枚雞蛋,6·18活動價僅需18元、原價28元的正大蒸餃系列活動價僅需14元起、還有蔬果等驚爆價……更有針對新老會員「買100送100」的大力回饋活動。
這種低價特惠策略,讓門店周圍的居民們「上癮」。一些人將進店買特惠產品作為一種生活樂趣,幾乎每天都要去店裡逛一逛。「我們每天都會有數量頗多的大『放價』產品信息發布在微信群裡,這為店裡帶來了足夠的人氣,凡是來店裡的顧客,店員都會邀請入群。目前我們蘭州地區27家門店的微信群已經達到200個,幾乎涵蓋了周邊主要的小區。」正大優鮮市場部楊莉介紹說,這些微信群也為門店銷量帶來了質的改變。「我們通過後臺數據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源都是通過微信群來的。後疫情時期,我們還會把我們的線上團購推廣至線下社區,為更多的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健康的正大食品和其他便利產品。」
鄰居建群
信任「團長」有問題及時解決
「親們,今天的貨到了,大家有空過來拿呀……」6月10日上午,豔子將前一天會員們下單的貨品分好後,在300+的微信群裡發送了一條消息。
「這個群建起來快三年了,最初主要是自己在周末從東部為身邊的好友、鄰居代購一些生活必需品,大家把需求告訴我,我逐一登記後去東部市場挑選、拍照,確定下單,再把商品送到大家手裡。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線下團購也不現實了,我就加入了『嗨團』團購平臺,試試線上賣貨怎麼樣。渠道雖然各種各樣,目的卻又幾乎一致:方便大家便宜買東西。」豔子說。
豔子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從今年1月份開始,她又有了另一個身份——「嗨團」會員群中的「團長」,每天她都會在群裡發一些團購信息和商品信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會員群的人數迅速上漲到了320多人,每天團購量有十幾單,比以往上漲了一倍。近段時間,豔子白天忙完社區的工作後,晚上回到家還要不停地回復會員們的問題,一直忙到十二點多。「我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疫情物資緊缺時,我們一下團購了二十幾單消毒洗手液,累是肯定的,但是能給大家提供方便。每次看到大家取貨時滿足的笑容,我就覺得值得。」豔子說。
在採訪中,不少社區團購的消費者向記者表示,由於疫情的原因,會儘量避免去人多、離家遠的地方,社區團購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嗨團」會員群顧客萍萍說:「我基本只和團長接觸就可以拿到商品,貨品豐富、價格優惠、取貨方便。萍萍表示,她選擇在團購群內下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出於對「團長」的信任,若發現商品出現質量問題,在微信群中進行反饋,「團長」能夠及時處理,直接換貨或者退款。在解決了生活所需外,還拉近了現代都市原本疏離的鄰裡關係,一舉兩得。
各方怎麼說?
方便實惠希望能做好監管
網友張富貴:平時在家宅習慣了,不去逛商場和超市,所以網購是我們宅家一族最常見的購物方式,大到家電、家具,小到紙巾、牙刷,我幾乎都在網上解決。後來發現小區有團購群,蔬菜水果都經過群裡阿姨嚴格「質檢」,到貨直接在小區門口取,方便又實惠。
市民胡女士:社區團購確實挺方便的,像我們三口之家愛吃的南方水果,從網上買一箱太多吃不了,還得額外支付運費,社區團購不僅可以與鄰居拼單還可以免運費享受優惠。
網友天上的星星:每天從早到晚都有好幾波團購信息,購買渠道不斷增多,團購有商家有個人,希望有關部門也能做好監管,讓大家買到更多物美價廉的產品。
蔬菜種植戶劉媛媛:每天賣出去的蔬菜、草莓有1000塊錢左右,通過微信群直接與顧客聯繫,沒有中間環節的加價,也沒有攤位費等額外成本,方便大家。
團長豔子:我們就賺個跑腿錢,群裡都是鄰居、朋友低頭不見抬頭見,品質不過關或者利潤高也不太好意思。
未來如何走?
保質保量方能走得更遠
「其實社區團購,大家並不陌生,以前很多小區業主群、門店自己的顧客群等都做得還不錯。」有關專家分析,在疫情防控這個特殊背景下,社區團購火爆起來,是對於在線生鮮模式的良好補充。
不過對於社區團購未來要如何走,專家認為,不少社區團購業務群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感都是在疫情期間建立起來的,這種信任非常難得。如何維持這種信任,除了要加強和群內群友的互動,提供更精準、高質量的服務外,各個社區團購經營者要清醒認識到產品質量的重要。「一些團購群會打價格戰,這終非長久之計,最能打動客戶的還是服務和質量。」
馬上評論
社區團購變局中開新局
先來看這麼一份報告。去年6月,埃森哲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購物的社交化特徵越來越明顯。近九成消費者有自己的興趣圈子,多數消費者表示興趣圈子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決策,而在社交應用中,受分享刺激而購物、衝動購買增加的消費者佔到四成以上,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流量。
為什麼要拿這份報告來說事。是因為一段時間以來,總是有人在抱怨生意難做。的確,實體店在電商的衝擊下,生存很難,可是傳統電商也存在增長乏力的問題。但是,辦法還是有的,比如有人想到了渠道創新——社區團購。也就是以周邊小區為單位,以微信和微信小程序為載體為周邊小區居民提供日常所需商品和生活服務,商家可以實現集中化管理運營的一種商業模式。社區團購的第一次出現,起始於2017年前後微信小程序的爆炸式增長,隨後社區團購在資本助力下完成早期發展。公開數據顯示,自2018年起,10多家社區團購平臺融資額累計超過40億元。但之後,該行業的布局逐漸歸於沉寂,到2019年下半年,「合併」「聯盟」「死亡」成為了社區團購的主題。但是今年的疫情,讓社區團購異軍突起。市民們都宅在家裡,生活必需品亟需供應。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次的社區團購,互助、分享的特徵更加明顯。團長可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可能是物業公司的經理,也可能是小區門口菜鋪子的小張、水果店的老李,而且這種銷售模式,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許多老頭老太太都學會了用微信接龍、小程序在社群中購買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更不要說年輕人了。
與傳統的實體店相比,社區團購省去了房租、人力成本,採用預售模式,以銷定採;與傳統電商相比,社區團購可以從產地直達社區,最後一公裡由團長負責或者由消費者自提,降低了每單履約成本。更為重要的是,社區團購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有一種其他商業模式難以形成的信賴關係,極具人情味。
那麼,後疫情時代,社區團購能走多遠自然也成為許多人關注的話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社區團購將進入穩步加速發展期。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消亡的行業,只有做不下去的企業。未來,消費者需要更具有人性化的服務,和更有共同語言的消費場景,如果繼續深挖社區居民需求,自然會有好的回報。畢竟,方便和物美價廉的優勢在那擺著。
小馬飛刀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