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說明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是一個很寬泛的範疇,既包括了職業價值觀、職業理想、個人狀況、擇業偏好、就業準備等個體的內在因素,也涉及到家庭、地區、生活環境、流行觀念、就業政策、擇業機會等外部因素。畢業生的就業期望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巨大反差,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之間也存在很大差距。然而,教育界關於大學生職業選擇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系統性研究。為此,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所主持了大學生職業選擇實證研究課題,目的在於探索大學生職業選擇的普遍規律,給大學生擇業提供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科學建議。
課題組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2000屆本科畢業生,作為這次大學生職業選擇問卷調查的對象。調查基本上採用多段隨機抽樣方法選取樣本,共抽取1200個樣本。實際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896份,有效回收率為74.67%,取置信度為95%。
職業理想何時形成?
半數以上學生職業理想在大學成型
從調查結果看,針對限單選的問題項「您理想中的職業何時比較明確地確定」,回答「大學期間」的482人,佔53.9%;「尚未形成」的179人,佔20%;「高中期間」的157人,佔17.6%;「初中期間」的45人,佔5%;「小學期間」的31人,佔3.5%。過半數的畢業生的職業理想是在大學期間形成的,然而五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尚未形成比較明確的職業理想。這從側面反映了教育系統對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存在不足。同時,對大學生就業指導部門如何協助和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職業理想,提出了更高要求。
影響職業理想的主要因素是社會輿論
針對限單選的問題項「您在確定理想中的職業時,受外界哪方面的影響最大」,回答「社會輿論」、「家庭」、「學校」和「地區」的比例依次為40.1%、26.9%、18.5%和14.5%。總體上,社會輿論對於職業的評價在學生形成職業理想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家庭和學校次之。
收入成為職業理想的主要組成部分
針對不定項選擇問題項「您理想中的職業,其相關因素包括什麼」,依據選擇人數的多少依次為:「收入」697人,佔77.8%;「就業地區」499人,佔55.7%;「發展階段」488人,佔54.5%;「職務」306人,佔34.2%;「聲望」269人,佔30%;「權力」164人,佔18.3%。收入在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已經成為職業理想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業地區和發展階段位居其次;而在以往居於主導地位的權力因素已退居最末。
對就業狀況滿不滿意?
本次調查將就業準備賦值定為0至10,0代表極不滿意,10代表很滿意。調查結果顯示:選「8」的247人,佔28.3%;選「9」的123人,佔14.1%;選「10」的36人,佔4.1%。調查表明:大學生總體上的就業滿意度較高。
與此相對,本次調查概括出了職業選擇過程中遭遇的6類苦惱:想去的單位不要我,要我的單位不想去,獲得的有用信息較少,開始擇業時對面試考官的問題和用意毫無準備,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尚未作長期規劃,擇業過程中精神壓力較大。調查顯示:選擇「想去的單位不要我」的431人,佔48.1%;選擇「要我的單位不想去」的341人,佔38.1%;選擇「獲得的有用信息較少」的407人,佔45.4%;選擇「開始擇業時對面試考官的問題和用意毫無準備」的210人,佔23.4%;選擇「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尚未作長期規劃」的380人,佔42.4%;選擇「擇業過程中精神壓力較大」的371人,佔41.5%。
本次調查運用了就業準備程度量表——李克特量表,包含的問題為:「從學生到職業工作者的突變使我難以適應」,「我不知道能否勝任自己的工作」,「大學期間對工作的準備很少」,「我選擇的工作與我的性格很適應」,「我對將來自己如何一步一步晉升、發展有明確的設計」,「大學期間我已經為工作鍛鍊了必要、充分的能力」,「未來的事情很難預測,走一步算一步」,「自己的升遷掌握在別人手中,職業設計毫無意義」8項,就業準備程度一般以上的289人,佔32.4%,較高就業準備程度的111人,僅佔12.5%。
什麼影響了職業選擇?
選擇職業過程中的外在影響
本次調查將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篩選、綜合為4類:受父母期望的影響、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受社會輿論對職業評價的影響和受求穩定、保終身等觀念的影響。調查顯示:受父母期望影響較大和很大的分別佔29.8%和6.9%;受生活環境影響較大和很大的分別佔43%和9.4%;受社會輿論影響較大和很大的分別佔38.2%和7.5%;受求穩定、保終身等觀念影響較大和很大的分別佔22.5%和6.8%。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總體上受生活環境這一較客觀的因素影響較大,而社會輿論對職業評價的影響不僅左右了職業理想的形成,還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職業的現實選擇。父母的期望和求穩定、保終身等觀念的影響隨著大學生個體獨立意識的回歸正逐步減弱,但在目前狀況下仍有生存空間。
個人狀況與職業的符合程度
調查將個人狀況分為4類: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素質以及職業生涯的明確程度。調查顯示:對於個人的興趣、愛好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別佔51.9%和29.3%;對於個人的性格、氣質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別佔58.1%和24.7%;對於個人的能力、素質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別佔57.4%和20.1%;對於個人職業生涯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僅佔39.4%和13.4%,其中說不清的佔32.2%。調查表明: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大學生對個人狀況說不清,有一半左右的大學生對個人職業生涯不了解甚至從未聽說過這個概念,這些問題的存在需要就業指導部門予以重視。
其次,選擇的職業與個人的興趣、愛好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別佔52.1%和9.8%;與個人的性格、氣質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別佔54.1%和8.8%;與個人的能力、素質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別佔56.8%和9.3%;與個人的專業方向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別佔42.2%和24.2%。調查表明:60%左右的大學生在職業選擇與個人狀況的結合方面較為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愛一行、幹一行」;仍有40%左右的大學生沒有找到兩者較好的結合點,這一狀況的改善有待於大學生個人、教育部門以及用人單位的共同努力。
考慮最多的是「符合個人的興趣」
本次調查,將大學生擇業時考慮較多的因素總結為10項,調查結果見表1:
調查顯示:大學生選擇單位和職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前5位為:符合個人興趣、愛好,能發揮個人特長,待遇高,就業地點在大城市,專業對口;第二位考慮的因素前5位為:能發揮個人特長,待遇高,就業地點在大城市,專業對口,符合個人興趣、愛好;第三位考慮的因素前5位為:待遇高,能發揮個人特長,能解決戶口或住房,符合個人興趣、愛好,就業地點在大城市。這說明,大學生普遍關注兩類條件:符合個人興趣、愛好,能發揮個人特長;待遇高,就業地點在大城市。
從畢業生工作的單位性質來看,按選擇人數的多少依次為:國有企業,外資企業,中、小學校,金融機構,高等學校,合資企業,私營企業,政府機關,科研單位,國防軍工單位及其他。
能力、機遇和社會關係因素
本次調查將當前大學生必需的多種能力篩選概括為以下8種:A專業技能或特長;B計算機、外語水平;C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D對社會的適應能力;E創新意識、勇氣;F合作意識、奉獻精神;G競爭意識、挑戰意識;H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I機遇、時機;J社會關係(親戚、老師、朋友等)。對於這10項分別賦值為0至10。0代表完全沒有或很糟,10代表完全勝任或很好。調查結果見表2:
調查表明:在上述10項中,大學生自我評價較高的是合作意識、奉獻精神,競爭意識、挑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自我評價較低的是計算機、外語水平和社會關係。
地區差異與職業選擇
統計數據顯示,由於地區差異而對職業選擇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6個方面:
1.職業理想所注重的內容不同
北京地區和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在職業理想方面有4項明顯差異,按差異大小排序依次為:職務、就業地區、權力和收入;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傾向於職務和權力因素,而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則更偏重於就業地區和收入因素。
2.職業理想與現有職業的符合程度不同
北京地區學校畢業生職業理想與現有職業基本符合的403人,佔67.2%,很符合的64人,佔10.8%;而非北京地區學校畢業生基本符合的350人,佔60.1%,很符合的46人,佔7.9%。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的職業理想與現有職業的符合程度更高些。
3.擇業過程中受父母期望影響的程度不同
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受父母期望影響較小的182人,佔30.4%,很大的32人,佔5.3%;而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中受影響較小的160人,佔27%,很大的60人,佔10.1%。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受父母期望的影響比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更大。
4.擇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不同
在選擇單位和職業時,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首先看重待遇、單位的名氣和能否解決戶口或住房;而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更看重就業地點是否在大城市、行業是否有保障和晉升機會是否很多。
5.某些能力的自我評價方面存在不同
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總體上對於某些能力的自我評價更高一些,按差異大小依次為:計算機、外語水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競爭意識、挑戰意識,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意識、勇氣,對社會的適應程度,專業技能或特長。
6.擇業中精神壓力和獲取的有用信息不同
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認為獲取有用信息較少的310人,佔52.4%,而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為252人,佔42%。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認為擇業過程中精神壓力較大的226人,佔37.7%,而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達290人,佔49%。
當然,學校所在地區不同的畢業生,在擇業上也顯出一些相同的方面。首先,職業理想的形成期普遍較晚。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在大學期間形成的324人,佔54.1%,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316人,佔53.6%,兩地無明顯差異。其次,對職業理想中的發展階段都比較看重,而對於聲望因素又都不重視。第三,北京地區和非北京地區的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無顯著差異。這反映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在整體的統籌規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就業準備與職業選擇
就業準備在職業選擇過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它包括從學生到職業工作者的角色適應、工作能力的培養、個性與職業的調和、職業設計與職業規劃等為選擇和勝任職業而作的準備。
就業準備與滿意度成正比
就業準備與就業滿意度呈較明顯的正相關,相關係數達0.355。這說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上,大學生群體較充分的就業準備程度將產生較高的就業滿意度。此外,充分的就業準備既有利於提高職業理想與現有職業的符合程度,也有利於提高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和能力、素質與職業的符合程度。
哪些因素影響就業準備
統計結果顯示,以下3個方面對就業準備有較大的影響。
1.對自身的了解程度。
對自身的了解程度包括對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素質以及個人職業生涯的了解。調查表明:在上述4種因素中,對個人能力、素質的了解程度對就業準備的影響最大,其他依次是:對個人職業生涯的明確程度,對個人興趣、愛好的了解程度和對個人性格、氣質的了解程度。
2.個人能力的差異。
在各項能力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於就業準備的影響最大,接下來依次是:競爭意識、挑戰意識;創新意識、勇氣;對社會的適應程度;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奉獻精神;專業技能或特長;計算機、外語水平。
3.與就業準備直接有關的因素。
調查顯示,對將來的晉升和發展是否有較明確的規劃對就業準備影響最大,其他依次為:較好的職業設計能力,大學期間為工作培養必要的能力,從學生到職業工作者的角色適應程度。
影響就業滿意度的因素
除就業準備因素以外,選擇的職業與個人狀況的符合程度和各項能力對就業滿意度有較大的影響。
(1)在個人狀況與職業選擇的符合情況中,對就業滿意度影響最大的是個人性格、氣質與職業的符合程度。其他依次是:個人興趣、愛好與職業的符合程度,個人能力、素質與職業的符合程度,個人的專業方向與職業的符合程度。這說明單純的專業對口已經不是與就業滿意最相關的因素了,而個人性格、氣質,興趣、愛好,能力、素質與職業的符合狀況在就業滿意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在各項能力中,對就業滿意影響最大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他依次是:競爭意識、挑戰意識,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對社會的適應程度,創新意識、勇氣,計算機、外語水平,合作意識、奉獻精神,專業技能或特長。這充分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在大學期間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越來越被廣泛重視;競爭意識、挑戰意識,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也日益突出;創新意識、勇氣,計算機、外語水平,合作意識、奉獻精神和專業技能或特長等能力已經成為擇業的基本條件。
能力對就業的影響
能力因素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職業選擇中的就業準備和就業滿意度,對與就業準備直接有關的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
(1)對於從學生到職業工作者的角色適應的8項能力中,最有幫助的能力是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幫助較大的是競爭意識、挑戰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創新意識、勇氣;接下來是合作意識、奉獻精神和專業技能或特長。
(2)對於職業與性格的符合程度8項能力中最有幫助的能力仍是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幫助較大的是競爭意識、挑戰意識,創新意識、勇氣,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下來是合作意識、奉獻精神,專業技能或特長和計算機、外語水平。
(3)對於將來晉升和發展的規劃最有幫助的能力是創新意識、勇氣;幫助較大的是競爭意識、挑戰意識,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對於大學期間為工作培養的必要能力,最有作用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是創新意識、勇氣,競爭意識、挑戰意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專業技能或特長,合作意識、奉獻精神以及計算機、外語水平。
(5)對於職業設計最有幫助的能力仍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是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創新意識、勇氣,合作意識、奉獻精神,競爭意識、挑戰意識,計算機、外語水平以及專業技能或特長。(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所專項課題課題負責人王路江馬俊傑執筆唐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