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分析報告

2020-11-30 搜狐網

  調查說明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是一個很寬泛的範疇,既包括了職業價值觀、職業理想、個人狀況、擇業偏好、就業準備等個體的內在因素,也涉及到家庭、地區、生活環境、流行觀念、就業政策、擇業機會等外部因素。畢業生的就業期望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巨大反差,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之間也存在很大差距。然而,教育界關於大學生職業選擇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系統性研究。為此,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所主持了大學生職業選擇實證研究課題,目的在於探索大學生職業選擇的普遍規律,給大學生擇業提供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科學建議。

  課題組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2000屆本科畢業生,作為這次大學生職業選擇問卷調查的對象。調查基本上採用多段隨機抽樣方法選取樣本,共抽取1200個樣本。實際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896份,有效回收率為74.67%,取置信度為95%。

  職業理想何時形成?

  半數以上學生職業理想在大學成型

  從調查結果看,針對限單選的問題項「您理想中的職業何時比較明確地確定」,回答「大學期間」的482人,佔53.9%;「尚未形成」的179人,佔20%;「高中期間」的157人,佔17.6%;「初中期間」的45人,佔5%;「小學期間」的31人,佔3.5%。過半數的畢業生的職業理想是在大學期間形成的,然而五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尚未形成比較明確的職業理想。這從側面反映了教育系統對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存在不足。同時,對大學生就業指導部門如何協助和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職業理想,提出了更高要求。

  影響職業理想的主要因素是社會輿論

  針對限單選的問題項「您在確定理想中的職業時,受外界哪方面的影響最大」,回答「社會輿論」、「家庭」、「學校」和「地區」的比例依次為40.1%、26.9%、18.5%和14.5%。總體上,社會輿論對於職業的評價在學生形成職業理想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家庭和學校次之。

  收入成為職業理想的主要組成部分

  針對不定項選擇問題項「您理想中的職業,其相關因素包括什麼」,依據選擇人數的多少依次為:「收入」697人,佔77.8%;「就業地區」499人,佔55.7%;「發展階段」488人,佔54.5%;「職務」306人,佔34.2%;「聲望」269人,佔30%;「權力」164人,佔18.3%。收入在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已經成為職業理想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業地區和發展階段位居其次;而在以往居於主導地位的權力因素已退居最末。

  對就業狀況滿不滿意?

  本次調查將就業準備賦值定為0至10,0代表極不滿意,10代表很滿意。調查結果顯示:選「8」的247人,佔28.3%;選「9」的123人,佔14.1%;選「10」的36人,佔4.1%。調查表明:大學生總體上的就業滿意度較高。

  與此相對,本次調查概括出了職業選擇過程中遭遇的6類苦惱:想去的單位不要我,要我的單位不想去,獲得的有用信息較少,開始擇業時對面試考官的問題和用意毫無準備,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尚未作長期規劃,擇業過程中精神壓力較大。調查顯示:選擇「想去的單位不要我」的431人,佔48.1%;選擇「要我的單位不想去」的341人,佔38.1%;選擇「獲得的有用信息較少」的407人,佔45.4%;選擇「開始擇業時對面試考官的問題和用意毫無準備」的210人,佔23.4%;選擇「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尚未作長期規劃」的380人,佔42.4%;選擇「擇業過程中精神壓力較大」的371人,佔41.5%。

  本次調查運用了就業準備程度量表——李克特量表,包含的問題為:「從學生到職業工作者的突變使我難以適應」,「我不知道能否勝任自己的工作」,「大學期間對工作的準備很少」,「我選擇的工作與我的性格很適應」,「我對將來自己如何一步一步晉升、發展有明確的設計」,「大學期間我已經為工作鍛鍊了必要、充分的能力」,「未來的事情很難預測,走一步算一步」,「自己的升遷掌握在別人手中,職業設計毫無意義」8項,就業準備程度一般以上的289人,佔32.4%,較高就業準備程度的111人,僅佔12.5%。

  什麼影響了職業選擇?

  選擇職業過程中的外在影響

  本次調查將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篩選、綜合為4類:受父母期望的影響、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受社會輿論對職業評價的影響和受求穩定、保終身等觀念的影響。調查顯示:受父母期望影響較大和很大的分別佔29.8%和6.9%;受生活環境影響較大和很大的分別佔43%和9.4%;受社會輿論影響較大和很大的分別佔38.2%和7.5%;受求穩定、保終身等觀念影響較大和很大的分別佔22.5%和6.8%。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總體上受生活環境這一較客觀的因素影響較大,而社會輿論對職業評價的影響不僅左右了職業理想的形成,還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職業的現實選擇。父母的期望和求穩定、保終身等觀念的影響隨著大學生個體獨立意識的回歸正逐步減弱,但在目前狀況下仍有生存空間。

  個人狀況與職業的符合程度

  調查將個人狀況分為4類: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素質以及職業生涯的明確程度。調查顯示:對於個人的興趣、愛好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別佔51.9%和29.3%;對於個人的性格、氣質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別佔58.1%和24.7%;對於個人的能力、素質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別佔57.4%和20.1%;對於個人職業生涯較了解和很了解的僅佔39.4%和13.4%,其中說不清的佔32.2%。調查表明: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大學生對個人狀況說不清,有一半左右的大學生對個人職業生涯不了解甚至從未聽說過這個概念,這些問題的存在需要就業指導部門予以重視。

  其次,選擇的職業與個人的興趣、愛好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別佔52.1%和9.8%;與個人的性格、氣質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別佔54.1%和8.8%;與個人的能力、素質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別佔56.8%和9.3%;與個人的專業方向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別佔42.2%和24.2%。調查表明:60%左右的大學生在職業選擇與個人狀況的結合方面較為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愛一行、幹一行」;仍有40%左右的大學生沒有找到兩者較好的結合點,這一狀況的改善有待於大學生個人、教育部門以及用人單位的共同努力。

  考慮最多的是「符合個人的興趣」

  本次調查,將大學生擇業時考慮較多的因素總結為10項,調查結果見表1:

  調查顯示:大學生選擇單位和職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前5位為:符合個人興趣、愛好,能發揮個人特長,待遇高,就業地點在大城市,專業對口;第二位考慮的因素前5位為:能發揮個人特長,待遇高,就業地點在大城市,專業對口,符合個人興趣、愛好;第三位考慮的因素前5位為:待遇高,能發揮個人特長,能解決戶口或住房,符合個人興趣、愛好,就業地點在大城市。這說明,大學生普遍關注兩類條件:符合個人興趣、愛好,能發揮個人特長;待遇高,就業地點在大城市。

  從畢業生工作的單位性質來看,按選擇人數的多少依次為:國有企業,外資企業,中、小學校,金融機構,高等學校,合資企業,私營企業,政府機關,科研單位,國防軍工單位及其他。

  能力、機遇和社會關係因素

  本次調查將當前大學生必需的多種能力篩選概括為以下8種:A專業技能或特長;B計算機、外語水平;C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D對社會的適應能力;E創新意識、勇氣;F合作意識、奉獻精神;G競爭意識、挑戰意識;H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I機遇、時機;J社會關係(親戚、老師、朋友等)。對於這10項分別賦值為0至10。0代表完全沒有或很糟,10代表完全勝任或很好。調查結果見表2:

  調查表明:在上述10項中,大學生自我評價較高的是合作意識、奉獻精神,競爭意識、挑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自我評價較低的是計算機、外語水平和社會關係。

  地區差異與職業選擇

  統計數據顯示,由於地區差異而對職業選擇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6個方面:

  1.職業理想所注重的內容不同

  北京地區和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在職業理想方面有4項明顯差異,按差異大小排序依次為:職務、就業地區、權力和收入;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傾向於職務和權力因素,而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則更偏重於就業地區和收入因素。

  2.職業理想與現有職業的符合程度不同

  北京地區學校畢業生職業理想與現有職業基本符合的403人,佔67.2%,很符合的64人,佔10.8%;而非北京地區學校畢業生基本符合的350人,佔60.1%,很符合的46人,佔7.9%。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的職業理想與現有職業的符合程度更高些。

  3.擇業過程中受父母期望影響的程度不同

  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受父母期望影響較小的182人,佔30.4%,很大的32人,佔5.3%;而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中受影響較小的160人,佔27%,很大的60人,佔10.1%。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受父母期望的影響比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更大。

  4.擇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不同

  在選擇單位和職業時,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首先看重待遇、單位的名氣和能否解決戶口或住房;而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更看重就業地點是否在大城市、行業是否有保障和晉升機會是否很多。

  5.某些能力的自我評價方面存在不同

  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總體上對於某些能力的自我評價更高一些,按差異大小依次為:計算機、外語水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競爭意識、挑戰意識,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意識、勇氣,對社會的適應程度,專業技能或特長。

  6.擇業中精神壓力和獲取的有用信息不同

  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認為獲取有用信息較少的310人,佔52.4%,而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為252人,佔42%。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認為擇業過程中精神壓力較大的226人,佔37.7%,而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達290人,佔49%。

  當然,學校所在地區不同的畢業生,在擇業上也顯出一些相同的方面。首先,職業理想的形成期普遍較晚。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在大學期間形成的324人,佔54.1%,非北京地區學校的畢業生316人,佔53.6%,兩地無明顯差異。其次,對職業理想中的發展階段都比較看重,而對於聲望因素又都不重視。第三,北京地區和非北京地區的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無顯著差異。這反映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在整體的統籌規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就業準備與職業選擇

  就業準備在職業選擇過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它包括從學生到職業工作者的角色適應、工作能力的培養、個性與職業的調和、職業設計與職業規劃等為選擇和勝任職業而作的準備。

  就業準備與滿意度成正比

  就業準備與就業滿意度呈較明顯的正相關,相關係數達0.355。這說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上,大學生群體較充分的就業準備程度將產生較高的就業滿意度。此外,充分的就業準備既有利於提高職業理想與現有職業的符合程度,也有利於提高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和能力、素質與職業的符合程度。

  哪些因素影響就業準備

  統計結果顯示,以下3個方面對就業準備有較大的影響。

  1.對自身的了解程度。

  對自身的了解程度包括對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能力、素質以及個人職業生涯的了解。調查表明:在上述4種因素中,對個人能力、素質的了解程度對就業準備的影響最大,其他依次是:對個人職業生涯的明確程度,對個人興趣、愛好的了解程度和對個人性格、氣質的了解程度。

  2.個人能力的差異。

  在各項能力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於就業準備的影響最大,接下來依次是:競爭意識、挑戰意識;創新意識、勇氣;對社會的適應程度;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奉獻精神;專業技能或特長;計算機、外語水平。

  3.與就業準備直接有關的因素。

  調查顯示,對將來的晉升和發展是否有較明確的規劃對就業準備影響最大,其他依次為:較好的職業設計能力,大學期間為工作培養必要的能力,從學生到職業工作者的角色適應程度。

  影響就業滿意度的因素

  除就業準備因素以外,選擇的職業與個人狀況的符合程度和各項能力對就業滿意度有較大的影響。

  (1)在個人狀況與職業選擇的符合情況中,對就業滿意度影響最大的是個人性格、氣質與職業的符合程度。其他依次是:個人興趣、愛好與職業的符合程度,個人能力、素質與職業的符合程度,個人的專業方向與職業的符合程度。這說明單純的專業對口已經不是與就業滿意最相關的因素了,而個人性格、氣質,興趣、愛好,能力、素質與職業的符合狀況在就業滿意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在各項能力中,對就業滿意影響最大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他依次是:競爭意識、挑戰意識,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對社會的適應程度,創新意識、勇氣,計算機、外語水平,合作意識、奉獻精神,專業技能或特長。這充分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在大學期間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越來越被廣泛重視;競爭意識、挑戰意識,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也日益突出;創新意識、勇氣,計算機、外語水平,合作意識、奉獻精神和專業技能或特長等能力已經成為擇業的基本條件。

  能力對就業的影響

  能力因素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職業選擇中的就業準備和就業滿意度,對與就業準備直接有關的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

  (1)對於從學生到職業工作者的角色適應的8項能力中,最有幫助的能力是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幫助較大的是競爭意識、挑戰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創新意識、勇氣;接下來是合作意識、奉獻精神和專業技能或特長。

  (2)對於職業與性格的符合程度8項能力中最有幫助的能力仍是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幫助較大的是競爭意識、挑戰意識,創新意識、勇氣,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下來是合作意識、奉獻精神,專業技能或特長和計算機、外語水平。

  (3)對於將來晉升和發展的規劃最有幫助的能力是創新意識、勇氣;幫助較大的是競爭意識、挑戰意識,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對於大學期間為工作培養的必要能力,最有作用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是創新意識、勇氣,競爭意識、挑戰意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專業技能或特長,合作意識、奉獻精神以及計算機、外語水平。

  (5)對於職業設計最有幫助的能力仍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是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創新意識、勇氣,合作意識、奉獻精神,競爭意識、挑戰意識,計算機、外語水平以及專業技能或特長。(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所專項課題課題負責人王路江馬俊傑執筆唐鈞)

相關焦點

  • 2020大學生就業力報告出爐!不同行業間極化現象明顯
    &nbsp&nbsp&nbsp&nbsp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不僅對宏觀經濟產生較大影響,對大學生就業市場也造成了衝擊。&nbsp&nbsp&nbsp&nbsp為分析疫情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公司,通過網絡大數據和網絡調查數據,從畢業生總體就業形勢、擇業期望、求職經歷、疫情衝擊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 研究報告:直銷從業者收入影響因素分析
    2020年12月15日,北京大學中國直銷行業發展研究中心(下簡稱「中心」)發布了「直銷在保就業中的作用評估」研究報告。三是首次在大規模的數據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直銷從業者收入模型,直銷從業者的收入與諸多因素呈高度正相關,與其他非正規就業人員的收入影響因素沒有本質差別。由於報告篇幅過長,為滿足研究和交流的需要,本公眾號將分期進行推送刊載。本期推送第五部分。
  • SWOT分析法與大學生職業規劃淺析
    SWOT分析法有利於人們對組織所處情景進行全面、系統,準確的研究,有助於人們制定發展戰略和計劃,以及與之相應的發展思路和對策。一、SWOT分析模型簡介在當前的戰略規劃報告裡,SWOT分析應該算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工具。
  • 人才流失率驚人 國企為什麼留不住新來的大學生
    最慘的一家大型國有化工企業,2000年共進了25名大學生,結果在第一年就走了4人,第二年又走了12人,到今年6月底,已走了24人,剩下的一名也在聯繫單位,今年年底前將遠走高飛。那麼新來的大學生為何留不住?據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 途牛:2015年準大學生出遊分析報告
    6月19日,途牛旅遊網發布了《準大學生出遊分析報告(2014-2015)》,從旅遊目的地選擇、旅遊主題偏好、平均旅遊產品消費等角度,並結合2015年暑期預訂數據,分析了準大學生出遊特點以及發展趨勢。女生更愛出遊,95後全面攻佔移動端途牛旅遊網監測數據顯示,近幾年,通過旅遊放鬆身體與精神的準大學生出遊人次呈現增長趨勢,2014年準大學生出遊人次同比2013年增長185%。2015年截至目前準大學生出遊人次相比2014年同期增長428%。
  • 「正大杯」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省賽在榕落幕
    福州新聞網4月22日訊(記者 原浩)21日下午,為期2天的第九屆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福建省選拔賽在福建江夏學院落下帷幕。福建江夏學院「『地球很美有賴你』——基於福州市居民環保意識及行為調查」「喚醒對黑暗的認識——基於福州市市民對抑鬱症的認知情況調查」,華僑大學「二孩家庭三孩生育意願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報告」「『時間都去哪了?』
  • 政務微信傳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對「共產黨員」微信公眾帳號的內容分析發現,政務微信的議題類型、內容屬性對其傳播力影響較大,政務微信的發布形式對其傳播力影響較小。所以政務微信在運營過程中要注意議題的選擇並注重發布內容的屬性。 關鍵詞:政務微信;傳播力;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網際網路的加速發展,移動網際網路逐漸成為人們重要的上網方式。
  • 高考志願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高考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個人因素、高校因素、家庭因素等,但恰當的高考志願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高考是否成功的關鍵。高考志願選擇是高考招生錄取工作的一部分,是考生選擇高校、高校選擇考生的橋梁。每年我們都會從一些新聞報導中看到,有的考生分數很高卻選擇了一所普通高校,甚至可以上一本院校,最後卻上了二本院校;而有的考生分數不高卻可以選擇到較為理想的高校。
  • 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
    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市場信息網   2020-08-24 11:02:29   來源: 東北網   評論:   在考慮升學、出國以及後續公共崗位落實等因素後,今年全國約有590萬大學生應屆畢業生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
  • 大學生消費維權狀況調查報告
    中國質量萬裡行消費維權系列報告之大學生消費維權狀況調查報告    目前,中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已超過1700萬,位居世界第一。作為時尚品、電子、影像、培訓和文化體育等產品和服務的主要消費群體,大學生具有強大的消費潛力,在他們中間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因而大學生消費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話題。
  • 中國大學生就業追蹤調研報告:就業狀況如何?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有多高,就業狀況究竟如何,他們在勞動力市場處於怎樣的地位?家庭背景對大學生就業非常重要,名牌大學畢業生優勢明顯。激烈的競爭讓大學生倍感壓力,畢業即失業已經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即便是國內頂尖的大學,也難以達到100%的就業率。  為了對全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有清晰的認識,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和教育研究院於2010年啟動了中國大學生就業追蹤調查。問卷的設計匯集了來自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眾多領域專家的意見。
  • 會計準則制定的影響因素分析
    從一定意義上說,會計模式就是人們在會計活動中,就各種方案制定的選擇標準和會計人員的行為規範,而這些方案的選擇和行為規範的制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  二、影響會計準則的因素分析  1、政府干預  政府干預為會計準則提供了選擇空間並影響了會計準則變遷的進程和方式,政府干預可能有助於準則變遷,也可能起到根本性的壓製作用。
  • 2015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狀況調查分析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建設項目《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課題組最新發布了2015年度調查結果。調查基於「大數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狀況進行全面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專業性的「大數據」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數據支撐和學理支撐。
  • 新能源汽車,購買影響因素調查報告——數據分析和模型檢驗,專業...
    本報告在閱讀、參考已有文章的基礎上,從企業形象、產品形象、消費者形象、政府政策四個大的角度進行分析,探索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因素。在充分考慮可能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因素之後,設計了完整的Likert5級順序式量表。
  • 2020年全國大學生職業發展大賽答案題庫大全:初賽答案題目一覽
    2020年全國大學生職業發展大賽答案題庫有哪些?大學生需要參與本次大賽的答題,完成考試拿到證書才行,學分不夠的大學生可以來參與這次的大賽,免費報名拿證書非常的容易,下面就是這次初賽的答案和題目匯總。
  • 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
    摘 要:本文結合社會學中的訪談調查方法,以武漢高校學生為訪談對象,並對其進行了編碼,真實地展現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如何影響大學生社會心態,提出提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網絡「把關人」責任等途徑,旨在培育大學生良好的社會心態。
  • 這次疫情持續時間這麼長,對大學生的影響有哪些?總結很精闢!
    影響最大的應當是畢業班的學生 他們現在正處於畢業時期,需要簡單的工作經驗積累,如果沒有實習,直接鍛鍊的話,他們會在畢業時會有一些困難,沒有一些社會經驗,而直接進入到社會,這對他們是也是不太好的。如果說實習階段是一個簡單的社會鍛鍊的話,那麼走進社會的話,才是真正的工作,走上工作崗位。
  • 調查報告:大學生法律意識社會調查報告
    大學生作為具有專業知識的21世紀高級人才,其法律意識是否健全呢?於是我對汕頭大學留校過年的50名外地大學(非本科法學專業)進行了調查。  一、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  調查時間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學的幫助下,對汕大未返鄉過年的50名非法學本科專業的外地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方式是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人工進行調查結果分析,從而得出調查結論。
  • 報告分析多起極端現象: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報告分析多起極端現象: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新加坡《聯合早報》於15日刊發編譯文章稱,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活動會造成氣候變暖,間接導致水災、旱災、暴風雨和熱浪的發生率提高,但人類活動並未被認定為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 碳黑行業產業鏈結構、市場規模及需求因素分析(附報告目錄)
    碳黑行業產業鏈結構、市場規模及需求因素分析(附報告目錄) 1、碳黑產業鏈結構及上下遊關聯性分析 碳黑,又名炭黑,是一種無定形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