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家長引導孩子的關鍵4點,每一點都使孩子的人生升華

2020-11-29 兩口育兒

現在出現的大大小小的早教班、興趣班,都是為了讓孩子儘快找到興趣點,從而對孩子進行重點培養。可是孩子興趣培養問題僅僅是興趣班就能解決的嗎?想要培養孩子各方面興趣愛好,家長應該這樣做!

一、閱讀興趣

讀書向來是令人得到升華的主要途徑,那麼孩子的閱讀興趣究竟該怎麼培養呢?

小孩子培養閱讀興趣,也是在培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有些孩子不會做數學題,部分原因也是由於無法正確明白題目要求造成的。對孩子閱讀的培養,最好在六歲之前,可以讓孩子看圖畫繪本,每天都有睡前故事,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渴望能看懂書。

二、動手「試試」

無論孩子能不能、會不會做一件事,都要讓孩子動手「試試」。

孩子自己動手,可以鍛鍊孩子手部的靈活度,並且能讓孩子變得更加細心。對於小孩子而言,每一項成就對孩子的自信心都是極大的鼓舞,讓孩子動手「試試」,萬一成功了呢?

三、探索欲的培養

孩子的探索欲本應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孩子慢慢長大,對特定的環境有了一定的認知度,就是去了探索的欲望,直到最後探索欲被慢慢消磨掉。

想要培養孩子的探索欲,首先要孩子能夠問出問什麼、喜歡問為什麼。而家長不能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頻頻善誘,讓孩子能自己去摸索過程,從而得到答案。

家長要鼓勵孩子去做有益並且感興趣的事情,孩子探索欲的培養,能讓孩子以後永遠保持快樂和不畏挫折的心態,對孩子終身受益。

四、專注力

專注力對於孩子而言異常重要,所以放到最後起一個壓軸作用。

小孩子的注意力維持時間很短,這樣就導致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學習技能的時候不能100%的投入進去,從而造成浪費時間又毫無收益。

家長可以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引起孩子注意,需要有意識的陪孩子玩、運動,並且規劃作息時間,讓孩子自制力也能得到提高。孩子的自制力提高了,專注力也就隨之提高。

齊麗娟有話說:

對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是讓孩子推開世界大門的把手,將會對孩子一生都受到影響。家長們在給孩子報興趣班的同時,也要隨時關注孩子變化,從而調整、引導。

相關焦點

  • 抓住孩子說話黃金期,讓孩子「能言善辯」,聰明家長都這樣做
    如果孩子和這些目標差異過大,也並不意味著家長需要擔心。 2、積極回應孩子說的每一句話 當孩子已經可以說出簡單的詞彙,也能夠理解家長的指令時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孩子亂發脾氣,場面堪稱一部大片。面對孩子亂發脾氣,很多的父母都會面露難色,唯有懂得孩子亂發情緒背後的真實目的,才能夠讓孩子恢復平靜。小明5歲了,家裡就只有他一個孩子。平時,4個大人寵這麼一個孩子,可謂是百依百順,可是越是被寵著,越是有恃無恐。周末,媽媽帶小明去超市買東西,走到了水果區的時候,小明看到了櫻桃,就想讓媽媽買櫻桃。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像張姐家的孩子,每次哭著鬧著要吃零食的時候,張姐總是頂著壓力,硬是要履行規定時間吃零食的規則。再看看隔壁李先生家,孩子總是要寫完作業才能看電視玩手機,就算孩子錯過了最喜歡的動畫片播出,也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最可憐的是同事小王家的孩子吧,每次大餐開始前都被要求把最近學的古詩古文背誦一遍,足足等了半小時才能吃上東西。
  •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成為高智商的天才?
    1.高度集中的專注力  很多家長習慣性給孩子餵飯,寵溺孩子。倘若家長從小就習慣著追著孩子餵飯的話,那孩子的專注力在一開始就落後於同齡人起跑線了。原因很簡單,邊玩耍邊吃飯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被允許一心兩用,習慣了該行為模式後,孩子在學習上就很難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現上課左顧右看、交頭接耳的現象。很多家長以為這是孩子上學後染上的壞習慣,殊不知,隱患早已埋下。
  •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家庭,作為兒童人生最初認知能力的出發點。父母家長作為孩子教育的啟蒙老師,肩負著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形成不同的影響。前段時間,朋友老婆出差開走他們家剛買的新車,於是就蹭我的車帶著他4歲的孩子一起回家過端午。
  • 金伯莉布萊恩《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情感引導書籍推薦
    金伯莉認為情緒引導是對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孩子知道怎樣辨認情感,學會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書裡講了幾個誤區,其中一個是不要採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這是我們很多家長都在用的方法,比如獎勵小粘貼。要讓孩子知道,正確的事情沒有獎勵也應該去做。
  • 孩子「認知靈活性」不夠:倔強的孩子一點優勢都不存在嗎?
    孩子自我個性的形成心理學家表示;孩子的一個性格形成是孩子的先天氣質加上後天的教育。在孩子3歲之前,孩子80%的性格已經開始形成,所以一個三歲的性格和成人幾乎沒有一個太大的區別存在。v 倔強的孩子難道一點的優勢都不存在嗎?
  •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幫你理清孩子青春期,聰明家長這樣做
    出生於1908年4月1日,從小生長在猶太家庭中。他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他是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也正是他創立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何為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而且這一時期的孩子,身體機能基本完善,有些孩子長得比父母都高大,這時候孩子已經基本屬於一個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個體。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再需要父母的管教和庇護,這一時期的孩子,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經降到很低的水平。從不同的年齡段我們可以看出,每個時期的孩子都有其需要的重點。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孩子在青春期都會表現出叛逆。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打罵或服軟都不可,做好情感連接是關鍵
    情緒失控並非"無理取鬧",過分寵溺或打罵都只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失控並非是一種無理取鬧,而是在不被家長理解或滿足之後導致的情緒宣洩。這時候家長最需要的是正確引導孩子控制情緒。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情緒智力"它指的就是可以清楚並克制自己情緒,同時理解和回應情緒的能力。
  • 人生因奮鬥而升華
    人生因奮鬥而升華——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劉秀祥的「磨礪」心路  2020年「五一」長假前三天,黔西南州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劉秀祥都很忙碌,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學生家訪和高考備戰上在車上,他寫下了一段話:「習近平總書記今天給青年的寄語說,『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我們要立足當下,奮勇前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今年32歲的劉秀祥,一路走來,心酸但始終堅強,對「磨礪」有不同於常人的體會,他深知「奮鬥」的意義。  4月28日,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劉秀祥名列其中。
  • 4歲孩子「在家一條龍出門一條蟲」,不是因為認生,都是家長慣的
    4歲小男孩童童正在客廳和爺爺玩得不亦樂乎,小傢伙大呼一聲:「天王蓋地虎。」爺爺立即對道:「寶塔鎮魔妖」。小傢伙又說:「吃雞」。爺爺想了半天竟對不上來。看爺爺對不上來,童童高興極了,用命令的口吻對爺爺說:「不會,給我買肯德基。我現在立刻就要吃」。
  • 如何引導孩子安全健康上網,這些書給了家長建議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鄭女士常常擔心女兒們的上網安全。當她被問及,「你有給孩子看過關於上網安全方面的書麼?」,鄭女士後知後覺表示,「原來還有這方面的書,你可以給我推薦幾本嗎?」 如下幾本書正是從培養孩子正確的網絡安全意識,加強家庭數字教養方面,給予家長一些建議或啟迪。只有家長們學會了引導孩子們正確對待與應用網絡,數字時代的親子關係才能良性發展。
  • 如何引導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如何引導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孩子從一出生開始,他的小腦袋都在想各種事情,只不過我們成人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麼,慢慢到了語言的爆發期,兩歲左右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並不是同步的,思維能力是超前於語言能力的。
  • 讓孩子變得開朗自信,家長要做好這3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一定要多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鼓勵,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生活和學習當中,積極上進,樂觀開朗,內心獨立自主,有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自信心的培養需要從小進行,家長一定要做好這三點,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讓孩子變得自信開朗。
  • 關於孩子的好動行為,可能是求知慾的表現,家長可以試試3步引導
    那我自己就去尋找答案,鄰居的孩子動手能力極強,他會拆開家裡的鬧鐘,會拆開自己的玩具,會到外面的世界去跑去跳。鄰居夫妻倆總是為此感到苦惱,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安穩一點,能夠安安靜靜的待在家裡,待在房間裡,看看書,玩玩玩具。總是擔心孩子在外面會遇到危險,會發生意外,他們好像永遠有操不完的心。
  • 從孩子的角度分析《放牛班的春天》:孩子的品行,都跟家長有關
    一、 三個不同家庭模式下成長的孩子在教育學界,一般把父母分為三種父母,一種是嚴厲型父母,一種是寵溺型父母,一種是尊重型的父母,每一種都相對應了一種家庭模式。二、 孩子成長的品行好壞和家長的關係1、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一般來說,家長的品行在孩子身上都能直觀的反應出來。
  • 孩子的這五種「怪癖」,其實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要懂得正向引導
    果然在日後的學習過程中,兒子都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智商天賦。所以說孩子有些怪癖,並不是孩子不聽話,相反這可能是他們智商高的表現.有的小孩子甚至還很喜歡表現自己,什麼事都喜歡衝在前面。家長朋友千萬別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孩子王,淘氣的不行,覺得是孩子不聽話的表現。其實這種孩子天生就是指揮家,號召力特別強,讓人有能信服,願意聽他指揮。
  • 孩子總是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巧用「路徑依賴理論」來引導
    同樣現在的孩子學業負擔很重,每天都要進行測驗考試,長久下來大人和孩子都有些疲憊了。如果能夠運用「路徑依賴理論」,儘早的規劃出學習的目標和方法,使得家長和孩子能夠圍繞著「木樁」不斷的成長,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慢慢的適應了這樣學習的強度,很容易提高專注力,輕鬆的解決學習中的難題。
  • 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四種能力家長趁早培養,孩子更優秀
    ,所以需要家長特別注意,尤其是在孩子上了四年級以後,如果專注能力還是比較差,那就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有規劃的訓練了。 3)面對難題的思考能力 孩子的思考能力其實比較強的,因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都是比較強的,孩子潛意識喜歡學習未知的事物,喜歡去思考。 不過,孩子卻缺乏耐心,所以需要家長注意,多給孩子創造一些適合思考的環境,以便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
  • 孩子跟家長難溝通?家長運用「喬哈裡視窗」,促進親子有效溝通
    奇葩說有一集的討論問題是:"如果你有了一鍵就可以定製孩子人生的按鈕,你想要給孩子定製完美人生嗎?"其中,寶媽傅首爾提到了一件事,自己曾經給孩子買了一雙2000元的鞋,買來後孩子卻嫌棄不已,並且質問媽媽為什麼上面沒有自己喜歡的卡通圖案,他認為那種鞋才是最好看的,但是那樣的鞋子也僅僅十幾塊就能買到。所以,有時候家長看起來的完美,孩子不一定就會覺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