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界面工業1
9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國的核安全》白皮書新聞發布會。這是中國首次發表核安全白皮書。
白皮書主要介紹了中國核安全事業的發展歷程,闡述中國核安全的基本原則和政策主張,分享中國核安全監管的理念和實踐,闡明中國推進全球核安全治理進程的決心和行動。
在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表示,中國建立了「三位一體」的核安全監管機構,對核設施、核材料、核活動和放射性物質實行全鏈條審評許可,對選址、設計、製造、建造、運行、退役等環節實施全過程監督執法,並開展全覆蓋全天候的輻射環境監測。
劉華稱,中國核電廠的安全保持了世界先進水平。近五年,核電國際運行者協會WANO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核電廠運行機組80%的指標優於世界中值水平,其中70%的指標達到了世界先進值。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47臺,裝機容量4873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另有19座在役民用研究堆和臨界裝置,18座核燃料循環設施、2座中低放廢物處置廠。
劉華稱,這些設施的運行保持了良好的安全記錄,特別是核電廠指標,中國從來沒有發生過國際核與放射事件分級表(INES)二級及以上的事件或事故。
INES分級表將核事件按照輕重程度分為七個級別:一級至三級稱為「事件」,四級至四級稱為「事故」。其中,一級指的是異常,二級為一般事件。
在發布會上,劉華還透露,中法乏燃料後處理合作項目在中法兩國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推動下,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有關商務談判基本接近尾聲。除商務談判外,同時推進的還有兩國在安全標準方面的統一,以及在核安全監管方面加強合作。
整個核燃料循環體系分為前端和後端,前端包含了天然鈾的開採、鈾的純化轉化、鈾濃縮、核燃料元件製造等環節;後端主要涉及乏燃料的儲存和處理等。
反應堆使用過的燃料卸出後被稱為乏燃料。通過化學工藝,乏燃料中的鈾和鈽還可被再次提取以製造新的燃料元件。中國實行的是乏燃料閉式循環,即乏燃料需要經過後處理,為此,中國將與法國合作建設乏燃料處理廠。
2014年,在中法兩國領導人的見證下,中國核工業集團與阿海琺集團籤署關於後處理再循環長期合作諒解備忘錄。該項目建成後,中國將具備年800噸乏燃料後處理能力。
對於放射性廢物安全的問題,劉華還表示,不論在中低放廢物還是高放廢物的處理處置方面,中國都做了規劃戰略安排,目前已建立兩座中低放廢物處置廠,且在安全運行。
下一階段,中國將在發展核電的省份陸續建造約五個中低放處置廠。
劉華稱,對於高放廢物處置,中國正在進行地下處置廠試驗室的立項和研究開發,這一立項將很快進入實質性的進展階段。對於高放廢物的處置,將把放射性活度很高的那部分放射性廢物,安置在遠離人類生物圈的地方,安全、長期地處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