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引進來」,也要「管得好」 | 讀懂外來水生生物

2021-01-09 水產養殖網
既要「引進來」,也要「管得好」 | 讀懂外來水生生物2020-12-08 10: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瀏覽量: 3285 次 我要評論 &nbsp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積極引進外來水生生物,為豐富水產養殖品種結構、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作出突出貢獻。羅非魚、斑點叉尾鮰等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魚類養殖品種。然而,在外來水生生物助力漁業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入侵」的問題。「外來物種入侵」是指外來物種由原生境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進入到另一個生境中,並在當地的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建群和擴散而逐漸佔領新棲息地並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一種生態現象。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中國已發現半數以上。廣東省是我國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許多外來水生生物在江河中均有分布,其中以福壽螺、巴西龜和羅非魚的分布最為廣泛。

防範外來水生生物入侵,是確保社會與自然協調發展至關重要的工作。為此,廣東省積極開展防治工作。自2008年起,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外來水生生物監測與防控創新團隊為首的專業力量,長期承擔外來生物入侵防治項目,開展外來生物入侵生態學和外來水生生物防控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為政府部門制定防治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撐。

(本專題相關資訊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提供)


│胡隱昌│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休閒漁業重點實驗室主任、農業農村部外來生物入侵突發事件預警與風險評估資訊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外來物種入侵及名貴觀賞魚繁育。先後主持或參加農業部948項目、外來物種防治項目、行業標準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聯合基金子課題、省科技攻關項目等項目80多項。近十多年來,開展了福壽螺、羅非魚、豹紋脂身鯰等外來水生動物的入侵機制、監測預警、風險防控等研究。

據估計,外來入侵水生生物每年對我國造成大於300億元的經濟損失。作為外來水生生物監測與防控創新團隊的負責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胡隱昌長期關注外來水生生物入侵問題。他指出,在華南地區部分水域中,入侵種已經成為優勢種,並已經引發一系列的嚴重後果,防治工作刻不容緩。對於外來水生生物,胡隱昌認為,既要「引進來」,也要「管得好」。「外來物種不是洪水猛獸,如何盡最大限度發揮其有利的一面,同時控制其有害的一面,這是管理的核心問題。」

外來入侵物種具有強大破壞力
中國疆域廣袤,氣候類型多樣,從北到南跨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等氣候帶,是世界上生物種類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遼闊的土地和多樣的氣候條件使我國很容易遭受外來物種的侵害。這意味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數物種都有可能在中國找到合適的棲息地。現已證實,我國有害的外來水生動物有克氏原螯蝦、非洲大蝸牛、沙篩貝、瓦倫西亞蛞蝓、福壽螺、蝦夷馬糞海膽、食蚊魚、牛蛙、羅非魚、巴西紅耳龜等多個品種。

截至目前,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25種為水生動植物。然而,在我國已知的約30000種高等植物和近3900種魚類中,到底有多少屬於外來種,以及這些物種引起了多大的環境破壞與經濟損失,目前尚處於研究探索階段。「但是,能明確知道的是,12種主要入侵種每年對我國農林業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74億元,總體損失可達數千億元。」胡隱昌補充道,入侵問題在水域生態領域尤其突出,據估計,每年的經濟損失不少於300億元,此外,外來入侵物種還可以對個體、遺傳、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各個層面產生影響,引發物種瀕危、滅絕等多種生態危機。

據農業農村部的最新統計,近年來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正呈現出傳入數量增多、傳入頻率加快、蔓延範圍擴大、發生危害加劇、經濟損失加重等不良趨勢。資料顯示,由於養殖逃逸和人為丟棄等原因,許多外來水生生物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擴散到我國大部分自然水域。如在華南地區主要的天然水域中,清道夫、羅非魚、革鬍子鯰、福壽螺等已成為常見種,在部分水域甚至已成為優勢種。這些外來水生生物影響農業和漁業生產、水生生物多樣性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水域生態穩定性和水資源保護,還有可能攜帶和傳播疾病,從而影響人類健康。

胡隱昌稱,外來物種入侵是生境破壞之後第二種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已對全球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構成威脅,亟需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辯證看待「外來」問題
那麼,在眾多外來物種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胡隱昌表示,不存在絕對衡量好壞的「尺子」,正所謂「真理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制約」。因此,在引進新物種前,需要開展相關的風險評估;引進後,在可控條件下開展有益的利用。

胡隱昌介紹,風險評估主要涉及對引入地生態和產業的影響程度,以及對人類危害程度等內容。影響評估的主要限制因素有多種,包括外來種的多樣性、入侵機制的複雜性、引入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等。相關物種信息缺乏將降低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因此,評估技術人員往往需要找到更完全、可靠的物種信息。

據介紹,形成外來物種入侵有三個必備條件。首先,它一定是外來物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對「外來物種」的定義是: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範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或以下分類單位,簡而言之,即某地區或國家從外地傳入其在歷史上從未自然分布過的物種。其次,該物種能在進入的生態環境下生存、繁衍,形成世代交替的種群。在滿足以上兩項條件的基礎上,該物種對當地的生態系統具有危害性,能改變或破壞生態系統,威脅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甚至造成社會經濟損失,威脅人類健康。不具備第三個條件的物種只能稱為「外來物種」,而非「外來入侵物種」。

「雖然,外來物種入侵形勢嚴峻,但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就像不能因為害怕外來幹擾而閉關鎖國,不能因為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而放棄生產和發展經濟。」胡隱昌強調,外來物種並非洪水猛獸,應該持以科學的態度「揚長避短」,在合理利用外來物種正向價值的同時,有效控制其有害的一面。「我們並不完全清楚哪些物種是多餘的,哪些物種隨著世界的變化將變得更加興旺、更有價值。」

防治外來水生生物入侵任重道遠
外來水生生物入侵問題已經持續數十年,儘管針對個別物種有了一對一的防治措施,然而,現階段的科研力量和制度管理等還是相對薄弱。胡隱昌坦言,「防治外來水生生物入侵工作長路漫漫。」

從政府管理層面上看,經過多年的努力,相關法律法規正在逐步完善。近期,國家通過了生物安全法,使相關管理工作更加有法可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出臺的背景下,可跟進開展外來物種的全國性普查,摸清基本情況。「已經形成入侵的物種要完全根除幾乎不可能,應該以控制和降低其危害為主要對策,這必將經歷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從技術發展層面上看,儘管科學家開展了長期的研究,包括針對外來物種的入侵機理和影響評估技術等,但是放眼全球,對大多數入侵物種的防控,目前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控技術的發展落後於入侵種擴散和蔓延的速度,需要加大力度深入開展相關研究。

從公眾層面上看,由於公眾對外來物種和外來物種入侵認識不清、意識不強,加上傳統的放生習俗助長和加劇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問題。當中,不乏巴西龜、鱷雀鱔等典型的案例。相關職能部門需要廣泛積極開展科普教育宣傳,增強公眾相關意識,發動社會力量共同遏制外來物種入侵發展態勢。

結合現狀分析,胡隱昌提出七點具體建議。一是健全外來物種海關監管機制,加強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二是完善外來物種區域引種管理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引種評估規範;三是制定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辦法,規範放流水生生物品種;四是制定外來水生生物棄養處理辦法,杜絕棄養物種入侵自然水域;五是向民眾普及水域生態保護意識,規範水生生物放生行為;六是加強對自然水域已有外來水生生物的防治管理措施;七是深化國際合作,建立跨界水域保護協作機制。(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nbsp記者:李易珊)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廣東水域有哪些常見外來水生生物?
    入侵現狀目前鱷雀鱔在廣東多個地區均有發現,其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對水產養殖業和本土水生生物均有嚴重威脅,在極端情況下對人類健康也有一定威脅,是危害極大的外來水生生物,需加強防範和管理。它不僅會攻擊其它水生生物,對人類也存在一定的威脅,屬於高危外來水生生物。入侵現狀作為觀賞魚類從南美引進,目前食人鯧在觀賞魚市場有一定規模,但在自然水域極罕見,需要實行嚴格的引種和養殖管理,杜絕其入侵的潛在風險。
  • 這個外來入侵物種要在雲南涼了
    他們還要求,在開展人工摘除過程中,不得使用化學藥劑,同時提示參與清理採摘的個人要注重防護,安全作業。針對當地「放生」等習俗,當地還根據《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在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內禁止放生或丟棄非本地水生物種,一經發現,相關部門將依法給予相應處罰。
  • 生物界的海歸——外來生物入侵
    外來生物是如何跋山涉水來到中國的?   一篇源自2008年人民日報海外版、標題為《中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的文章給出了專家解釋:一種是引進的,另一種情形則是不小心帶進來的。   領導為啥要引進外來生物?
  • 邕江發現生性兇猛的外來物種鱷龜,千萬不要隨意放生外來生物
    外來物種的「外來」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比如有鱷龜、清道夫魚、羅非魚、福壽螺、鱷雀鱔等等,都會破壞當地生態平衡。外來物種的瘋狂襲擊,不但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還導致森林、水域和農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而食用未充分加熱的福壽螺,可能引起廣州管圓線蟲等寄生蟲在人體內感染。
  • 外來生物水葫蘆可治理北方流域水華
    實際上,很多外來入侵的物種,比如水葫蘆,在長江以南都蔓延泛濫成災,但在北京,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北京冬季氣溫比較低,
  • 聚焦外來生物入侵
    不少外來生物的引入促進了經濟發展、豐富了人民生活。但也有一些外來生物一旦不慎被引進後,將會對當地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安全等構成危害——  近年來,與我省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相伴,各種外來生物的引進和利用也相應快速增長。
  • 引進「外來物種」需謹慎,歷史上的例子太多了
    就是以它為例,來看「引進」和「入侵」的區別。 看任何事物,都要用相對的觀點去審閱。「外來物種」的概念,自然是相對於本土物種而言的。很久很久以前,在那個車馬都沒有的年代,一個區域的物種從簡單到複雜,基本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下產生的。也因此,一個物種能在一個地區蓬勃發展,定是經過了競爭這一環節,和其它物種之間達成了「相安無事」的某種平衡狀態。
  • 首次水生生物資源普查啟動 擬對放生說「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水生所也做過五裡湖的魚類資源調查,記憶中當時有百來種魚類。」水生所研究人員介紹,這百來種魚類都是「土著魚」,當時幾乎沒有外來入侵物種。   2007年至2011年,無錫曾做過蠡湖的漁業資源調查,對該湖的魚類群落結構進行了調查。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 要警惕這些生物!
    原標題: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尤須警惕致病有害生物微信公眾號「半月談」8月4日消息,隨著國家、地區間交往日益頻繁,外來物種正在全世界範圍蔓延。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目前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 李雪琴x劉國梁x曹文宣,正式出任長江水生生物公益宣傳大使!
    11月25日,由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辦,中國農影承辦的守護長江水生生物公益宣傳大使頒證儀式在京舉辦。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表示,長江禁捕是農業農村部加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的重要舉措,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全局計、為子孫謀作出的重要決策。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的通知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統籌協調的原則,處理好資源養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科學養護要與合理利用相結合,既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建設發展的大局,又通過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增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能力,做到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 長江流域首次發現外來入侵水生植物——『扁葉慈姑』
    長江流域首次發現外來入侵水生植物——『扁葉慈姑』中國花木園林快訊 記者柏斌報導 湖北秀湖植物園聯合華中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西九江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湖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最近在長江流域首次發現一種外來入侵水生植物——『扁葉慈姑』。
  • 多種外來生物入侵我國,卻淪為我們的盤中餐,你知道有幾個?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下自然界的「入侵事件」。首先來談談我們非常喜歡的「小龍蝦」。如今,小龍蝦基本成為了聚餐、擼串必備的桌上食品,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一邊喝啤酒一邊吃小龍蝦,一大人生快事。而且小龍蝦的做法非常多,比如麻辣小龍蝦、紅燒小龍蝦等等,不同的小龍蝦做法都別有一番風味,讓人慾罷不能。可是你是否知道,小龍蝦是外來的「入侵者」。
  • 水生植物中的「美麗殺手」
    我國外來入侵植物造成的損失每年數以億計。近年來,一些「顏值高」的水生入侵植物更是蛻化成為「美麗殺手」,她們泛濫成災,在水域中「笑傲江湖」。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水生植物中的「美麗殺手」。水葫蘆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 觀賞水生生物的分類,觀賞水生生物的概念及價值
    導語:觀賞水生生物的分類,觀賞水生生物的概念及價值一、觀賞水生生物的概念及價值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觀賞魚,形狀奇特、顏色美麗的魚,如金魚和許多熱帶小魚」。觀察水生生物,顧名思義就是具有觀賞價值,供人們觀看欣賞的水生生物。
  • 哪些外來生物已經入侵北京?
    在中國,水葫蘆、福壽螺、飛機草、河鱸等入侵生物都產生了極大危害。許多家庭當寵物養的巴西龜,是最危險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如果把它放生,會嚴重威脅我國本土野生龜的生存。  幾年前,時任農業部總經濟師的朱秀巖就曾經透露,入侵中國的外來生物有400多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生物中,中國有50餘種。近10年來,新入侵中國的外來生物至少有20餘種,平均每年新增約兩種。
  • 外來植物在寧夏
    當然,外來植物也不是都這麼霸道,朱強說,它們有的是作為經濟作物專門從國外引進,比如茼蒿、香菜,還有的是為了發揮其觀賞或藥用價值而被請到寧夏來,比如火炬樹、曼陀羅等。「不管是自然傳播而來,還是人工引進,對於外來植物,都需要有控制和管理的意識,不能任期繁衍,威脅本地生態環境。尤其是靠非人工的各種途逕自我生長在野外的外來植物,稍不注意,就會迅速擴散,應更為關注。」
  • 洪新夏:水生植物也要特色化轉變
    作者:何光群 天氣慢慢熱起來了,水生植物的關注度又開始映入人們的視野,據我們的跟蹤了解,這幾年市場對水生植物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早期我們也對杭州景陽綠化園藝經理洪新夏做過話題性的採訪,聽聽他是如何看待水生植物這塊市場的。
  • 三部門制訂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遏制物種衰退
    實施增殖放流、生態調度、灌江納苗、江湖連通等修復措施,推進水生生物洄遊通道修復工程、產卵場修復工程和水生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強化外來物種入侵防治,定期評估入侵狀況,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防控預警體系。構建重點流域水生生物種質資源基因庫,加強對水產遺傳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產遺傳資源的保護,加強水生生物遺傳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提升生物遺傳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平。對棲息地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重點物種要加強替代生境的研究,尋找和建設適宜的保護場所開展有針對性的遷地保護行動,最大限度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完整性、特有性。
  • 中國外來海洋生物概述(物種定義、存在問題、入侵途徑、利弊及管理措施)
    早在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返回後,我國歷史便揭開了引進外來物種的新篇章,苜蓿、葡萄、蠶豆、胡蘿蔔、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種便開始源源不斷地沿著絲綢之路被引進到了中原地區,而玉米、花生、甘薯、馬鈴薯、芒果、檳榔、無花果、番木瓜、夾竹桃、油棕、桉樹等物種也非我國原產,也是歷經好幾百年陸續被引入我國的重要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