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核桃、胡蘿蔔等,這些常見的水果乾果蔬菜,都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極大的豐富了我國的農作物種。不過,對後世的人民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的,當屬一個目前在中國隨處可見的一種農作物:番薯。
學者們對番薯何時引進,進行了大量的探討,主流觀點認為:是明朝土地兼併加劇、流民現象嚴重、災難頻發,這時,就迫切需要一種農作物,可以不挑剔生長環境,產量又高,於是,番薯很是符合這種訴求。
明清時期,傳入中國的美洲原產農作物有近30種,但是,論功勞,估計沒有哪個物種可以比得過番薯了,它養活了太多的人,清初人口激增,是離不了它的。番薯在普通人看來,就是一種人畜無害的農作物,而且,很多研究還證實了它對人體健康的正向作用。
但是,它依舊有一個弊端,而且,古人早已經有所認識了。番薯給山區帶來了結構性貧困,當時的流民為了生存進山種番薯,他們的方法很簡單、也很粗暴,毀林開闢土地,番薯適應性太強,不需要怎麼管理就能高產。
看似大家都有飯吃了,但不出十年這個原本的林區就全毀了。結果是: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越發貧瘠,遇上暴雨,就會形成泥石流,導致下遊河道淤積,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到當地的農民生活以及經濟的發展。明末為何災難頻發,生態因素被破壞就是一大原因。
為何先說番薯?就是以它為例,來看「引進」和「入侵」的區別。
看任何事物,都要用相對的觀點去審閱。「外來物種」的概念,自然是相對於本土物種而言的。很久很久以前,在那個車馬都沒有的年代,一個區域的物種從簡單到複雜,基本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下產生的。也因此,一個物種能在一個地區蓬勃發展,定是經過了競爭這一環節,和其它物種之間達成了「相安無事」的某種平衡狀態。
後來,有車有馬了,也開始有了交流,但是,限於運輸工具的簡陋,那些距離相對較近的物種,才有可能「搬家」,就如張騫帶回的葡萄,直到現在,還是那一地區的葡萄口感最好。這是一種主動的引進方式,和它相對的還有一種就是被動引進,是無意識帶入的,比如:一些苗木中會含有病毒等。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外來物種都是「引進」,那麼,「引進」和「入侵」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關聯呢?
這個例子說了很多遍,因為,它太具有典型性了。小龍蝦,它已經形成了某種經濟,小龍蝦可以說是一種「雜食性」物種,葷素不限,還能啃泥,它的適應性太彪悍。一隻小龍蝦對一條一尺來長的魚類構不成威脅,但是,一群小龍蝦就能將它給吃了。更厲害的是,小龍蝦還不放過其它蝦類,只要是小龍蝦泛濫的地方,從草到水生動物都得遭殃。
於是有人說:還好,有這麼多吃貨,現在的小龍蝦都是人工養殖了。但是,還是會有漏網之蝦,它們跑到了貴州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的泛濫更是給草海的生態平衡帶來極大的破壞。這就是「入侵」物種的概念,它可以自行定居、繁殖再擴散,最終,明顯影響到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繼而破壞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可以說,入侵物種的危害,是可以直接摧毀當地生態系統的。
先看番薯,再看小龍蝦,就明白了「引入」和「入侵」的本質區別。同是外來物種,如是,沒有人為的毀林種番薯,番薯只會在原地待著,再怎麼繁殖,沒有人為幹預,很難對當地生態構成威脅;小龍蝦就不同了,它將其它物種當成了自己「口糧」,通過超強的繁殖能力,很快成為「一方霸主」。
舉例:B國禁止進口A國的稻草和稻草製品,理由是:A國爆發過水稻疫情。以後再聽到類似消息,應是不會再覺得不可理解了,這已經屬於外來入侵物種的範疇了。
此外,澳大利亞的「兔災」,地中海的「毒藻」,美國五大湖的「斑馬貽貝」,夏威夷的「蛙聲」以及入侵我國的「紫莖澤蘭」、「大米草」、「松材線蟲」,「加拿大一枝黃花」、「克氏螯蝦」、「美國白蛾」等等外來物種入侵的事例舉不勝舉。由於缺少自然天敵的制約,這些外來入侵者不僅破壞食物鏈,威脅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還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於很多人來說,外來物種真是一個新鮮概念,但是,它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只要是有交流的地方,就可見它的身影。
甚至於,有些擴散能力很強的物種,只需藉助風媒,一樣也可以漂洋過海。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只有全民都意識到它的危害性,它的危害才有可能真正降低。
參考資料:
【《史記》、《明史》、《「外來物種」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