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追了一個月的《黑色燈塔》迎來了大結局,最後一章是《孝子鎮魂歌》。
這段故事主要聚焦時下較為嚴峻的養老問題,延伸開來的話寫本書恐怕都說不完整。
但劇情的開場很引人入勝,以十裡八村有名的孝子蘇大可弒母開局,他給母親餵下過量安眠藥後又摟著母親的屍體睡了一晚,自首後不僅拒絕律師提供法律援助,更是極力要求法院儘快判處自己死刑。
隨著劇情的推進,蘇大可弒母案的諸多疑點也漸漸浮出水面。故事的最後也指出,蘇大可母親喝下的那杯安眠藥並非出自親兒子之手,而聽到母親說完那一席話後又親眼看著母親咽氣的蘇大可,卻無法原諒自己。
蘇大可的母親因一場車禍而導致癱瘓,之後又被查出患有肝癌晚期。臥病在床十年,兒子一直盡心盡力地伺候著自己。但與此同時,他也逐漸失去了社交圈、工作、愛情、還有自己的生活。
直到故事接近尾聲,葦青飾演的老母親才有幾句臺詞。但就是這幾句臺詞,讓看過的觀眾無一不被打動。就像她曾經在《我不是藥神》中說出「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時,一樣讓人過目難忘。
在母親看來,這杯子裡的過量安眠藥是是兒子親手調製的,理由則是為了自己擺脫肝癌晚期的痛苦。當她對兒子說完那句「我不怨你」後,毅然決然一口氣喝下一杯安眠藥時,被升華的不僅是這段表演,更是整篇故事的內核。
或許看過她表演的人會覺得,演技了得、天賦異稟,再往多了說,也不過是十分敬業、非常努力。
可如果了解她的過去,或許你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葦青的經歷很曲折,註定她對人生和生命的了解,比一般人多很多。
葦青是演員毛孩的媽媽,1948年出生在河南平頂山。
她真正進入演藝圈那年已經62歲,對比她的「起步晚」+「成名快」,她選擇演戲的原因則更是離奇。
50歲對於女人來說不僅是退休年紀,更是一種疾病爆發的年紀——更年期。每個女人都躲不過去,葦青也不例外。
更年期的併發症綜合症有很多,其中當屬抑鬱症最讓人頭疼。葦青就攤上了這個讓自己頭疼、家人也跟著頭疼的「病中病」。
這種事情三言兩語說不清,別說旁觀者無法感同身受,就連當事人都無能為力。患病的時候沒有傾訴的欲望也找不到發洩的途徑,病癒之後自己都納悶當初為什麼會那樣想那樣做。
所以在社會關係層面,更年期也好抑鬱症也罷,在很多人眼裡不過是「學術問題」——除了身處漩渦的自己,和不斷被波及的家人。
作為葦青的兒子,毛孩在媽媽患病的時候推掉了很多工作,就為了陪伴在媽媽身邊。但這樣就能緩解媽媽的病嗎?顯然不能。
在將近10年時間裡,葦青的病情不斷反覆,毛孩和毛毛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媽媽難過甚至傷害自己,卻無計可施。
直到機緣巧合之下,葦青踏上了演戲這條路。
那會兒毛孩正在演《炊事班的故事》,葦青閒來無事恰逢劇本缺人,她就親自上陣客串了毛孩所飾角色的母親。
戲裡戲外都是自己孩子,演起來倒也是得心應手。只是萬沒想到,葦青的「星途」從那天開始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從什麼時候葦青的知名度徹底打開了呢?其實就算她在《戰狼2》中的表演在可圈可點,真正讓老奶奶火出圈的還是《我不是藥神》。
那句「我想活下去」,分明就是曾和抑鬱症抗爭長達10年之久的她,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和最大的信念。
等到了《黑色燈塔》,葦青所飾演的臥病在床10年的老母親也讓人難忘。很難說,那些臺詞中有幾句符合她曾經的想法,她身為一個曾被孩子悉心照料10年的母親,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外人也不得而知。
說句心裡話,在葦青這個角色出現之前,《黑色燈塔》的這個故事挺「誤導」人的。
前面的劇情,不管是兒子蘇大可自己的表現還是外人的證詞,無一不在塑造著一個專制的母親+懦弱的兒子。
所以在沒看到最後一集之前,很容易產生「愚孝的鎮魂歌」這種錯覺。
但葦青憑短短幾分鐘的戲,簡簡單單的幾句臺詞,就徹底扭轉了整個故事的感情基調。
想想也是,臥病在床深受病痛折磨,還要操心家裡的大事小情,難道真是她自己願意的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假,這經到底有多難、當事人到底想不想念、是不是不得不念?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最清楚。
進一步講,或許正因為表演曾救過葦青的命,所以她願意傾盡心力地去對待每一個角色。
與之對應的是,無論她出演哪一部電影,無論她的戲份多少,都會帶給觀眾巨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