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馬戲之王」P.T. 巴納姆,富有爭議的騙子營銷大師

2021-01-08 知行攝旅行

電影《馬戲之王》中,「狼叔」休·傑克曼飾演了美國傳奇馬戲團大亨P.T.巴納姆。「狼叔」重拾《悲慘世界》中的拿手好戲,又唱又跳,呈現了一個因階層固化而被擋在上流社會之外的「new money」(暴發戶)形象。

然而,為了打造一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合家歡結局,編劇對巴納姆的生平做了大量的修改。歷史上真實的「馬戲之王」遠比電影要複雜得多,作為一個善於炒作噱頭極具爭議的營銷大師,也有人罵他是騙子。《泰晤士報》評論這是善意欺騙與樂於被騙的無害喜劇,知行攝旅行覺得這正如魔術也是一種無害的欺騙一樣,能給觀眾帶來快樂就是有價值的藝術。

美國傳奇馬戲團大亨P.T.巴納姆

巴納姆家族是康乃狄克州早期的英國移民,雖然不是建國勳貴,但倒也有一些家產。如電影所表現的,他的父親的確是個裁縫,但他們家自己有店面,絕對不會落魄到穿開口皮鞋的程度。15歲的時候他輟學回家當店員,17歲就開始經營自己的雜貨鋪(是祖父的遺產),包括當時火熱的彩票生意。

另外,觀眾大概不會想到,巴納姆19歲就創辦了自己的報社,還因為撰寫誹謗文章被關了2個月。但他並沒有吸取教訓,反而從中領悟到宣傳煽動讀者的重要性。他的偏激觀點吸粉無數,帶給他極高的人氣,連監獄都不能把他怎麼樣。他甚至可以一邊蹲牢房,一邊出版下一期的報紙。

上圖為歷史上真實的巴納姆博物館,下圖為電影中的博物館

電影裡面那個巴納姆,是個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而不斷向上爬的窮爸爸,而真實的巴納姆,折騰來源於骨子裡的不安分。

19世紀30年代的美國彩票業,常有莊家卷錢跑路的事件發生。為了打擊犯罪,美國下令中斷了彩票交易,這一舉措讓巴納姆失去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於是他關掉了店鋪,來到了紐約。這一年是1835年,巴納姆25歲。

他利用大眾獵奇的心理,舉辦了各種怪人展覽,得以發家致富。第一個「展品」是一位70歲的老年黑人女性,名叫喬伊斯·赫斯。她已經雙目失明,身體部分癱瘓。而巴納姆把她打造成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的女僕,聲稱她有161歲高齡,是活著的奇蹟。當時買賣人口在紐約已經被視為非法,可是他卻利用法律的漏洞,花1000美元「租」了她一年,每天讓她工作10-12個小時。結果不到一年就把老人家給累死了。

這還不算完,巴納姆是非常「節約」的商人,連屍體都能賺上最後一票。他安排了一次屍體解剖展示,當眾砍斷她的腦袋,向觀眾收門票。當然,電影肯定不會這麼演。

《馬戲之王》劇照

巴納姆還曾對外宣傳說他的馬戲團的大象「江豹」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象,曾經救了一個被孟加拉虎攻擊的小女孩。

一邊宣傳他還做了國際的巡迴演出,為了加強印象,他僱傭了一些殘廢的小孩免費騎著大象,賺足人們眼球,於是成千上萬的人來觀看「江豹」,巴納姆則在6個星期內賺了多達數萬美金的巨款。

因宣傳的巨大益處,巴納姆組建了自己的「宣傳團隊」,幫助他編造各種謊言、製造各種噓頭,他本人也經常親自上陣,發明了很多標新立異、譁眾取寵的宣傳方式,尤其擅長於做「標題黨」,為他的馬戲團爭取到了最大的曝光率。

他說:「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幾乎人人都看報,報紙的發行量從5000份到20萬份,如果不利用這個渠道向公眾做廣告,那就太不明智了。」

在巴納姆的悉心經營下,馬戲團得以越做越大。為安頓和利用這些人賺錢,在1841年巴納姆買下了位於紐約市百老匯和安街的一座廢棄博物館。

歷史上的鬍子女

在這之後,他繼續僱傭了長著大鬍子的女人、侏儒和連體雙胞胎。在電影中,在巴納姆的鼓勵下,這些被歧視和傷害的社會邊緣人物終於找到了自身的價值,活出了真我。

但現實則殘酷得多,與赫斯一樣,這群人完全成了巴納姆牟利的道具。比如,「拇指將軍」湯姆,被巴納姆發掘出來的時候只有6歲(一說是4歲)。巴納姆教他在觀眾面前表演的當然不只是模仿拿破崙,還包括葡萄酒對瓶吹和7根雪茄一起抽。

歷史上的巴納姆與湯姆

電影中的巴納姆與湯姆

同年32歲的巴納姆在紐約正式開辦了「美國博物館」(即上文紐約市百老匯和安街的廢棄博物館),以天花亂墜的廣告和怪異離奇的展品而聞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假斐濟美人魚(FeeJee Mermaid)

斐濟美人魚

斐濟美人魚是巴納姆以一隻幼猴的軀幹和頭部,與魚的後半部縫合,再覆蓋混泥紙漿而製成的。並被巴納姆博物館宣傳是袒乳海妖的藝術品,在該標本展覽的近20年中,始終沒人相信那是假的。但可惜的是,斐濟美人魚於1960年代美國博物館發生一場火災,那具斐濟美人魚的複合標本也在火災中化為了灰燼。

這個有效的騙局,被博物學家們稱為:「 An authentic anomaly of science 」,並讓著名的心理學家 Paul Meehl 將這種「 人們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格的描述,並認為那個描述非常符合自己的情況 」的心理狀態,演變成一個專有名詞:巴納姆效應 (英語:Barnum effect,是Paul Meehl為表對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的敬意而命名,又稱弗拉效應、Forer effect)。

1844年巴納姆攜拇指湯姆訪英,拇指湯姆成為了英國貴族的新寵,倫敦報界為之喧騰,時常進出白金漢宮,在維多利亞女王御前跳木笛舞和模仿拿破崙。接著,他又載譽來到巴黎,路易·菲力浦國王和王后立即召見了他。之後,包括俄羅斯沙皇在內的歐洲皇室紛紛對他敞開大門,巴納姆賺得盆滿缽滿。等回到美國,他繼續擴大規模,大肆收購同業,1846年底的時候,一年的觀眾已達40萬人次。

巴納姆以拇指湯姆在歐洲和美國巡迴演出賺的錢,在橋港蓋了座價值15萬美元的東方宮殿建築伊朗尼斯坦(Iranistan) 。

為了擺脫「穿插秀和滑稽小品推廣大師」的名聲,巴納姆派人到歐洲邀請珍妮·林德到美國巡迴表演。但林德要求巴納姆預付18.75萬美元,迫使巴納姆抵押了伊朗尼斯坦、博物館和其他財產,還跟朋友借錢才做成節目。

當時林德在美國的知名度還不高,但依靠著巴納姆的宣傳,當她抵達紐約的時候,已經有3萬人聚集在她的旅館那裡,想要一睹芳容,巴納姆精心的安排及林德的金嗓子使演出極為成功。

電影中麗貝卡·弗格森飾演「瑞典夜鶯」珍妮·林德。片中林德演唱的那首《Never Enough》,實際歌唱者為勞倫·奧爾萊德(Loren Allred)

歷史上的珍妮·林德

珍妮·林德是非婚生子,在不懈努力下,她從「不該出生的人」成功地變成了一隻天鵝,在當時的歐洲歌壇享有很高的地位,被譽為「瑞典夜鶯」,據傳連蕭邦和安徒生都是她的擁躉,安徒生用童話《夜鶯》表達了他的愛意。可是,珍妮對男性的追求並不感冒,她一心只想著音樂和慈善事業,想在斯德哥爾摩成立一所女子音樂學校。

因此,當巴納姆找上門,並提出以每場1000美元的價格在美國巡迴150場的計劃時,珍妮心動了。這意味著她的公益計劃可以更早實現。然而到了美國以後,珍妮發現,巴納姆和那些歐洲的演出經理完全是兩類人。巴納姆眼睛裡只有錢。在第一場演出大獲成功後,巴納姆把票進行了拍賣,等於是自己當起了黃牛。珍妮震驚了,隨著巡迴演出的進行,巴納姆的營銷越來越過分,對珍妮的聲譽造成了實質的傷害,所以她在第95場的時候果斷停止了合作,一腳踢掉了巴納姆。巡迴計劃雖然沒有完成,但巴納姆依然賺了50萬美元(相當於2017年的1470萬美元)。

在私下裡,珍妮對巴納姆也沒有好感,因為這個「揚基佬」實在「粗魯」。有一次珍妮去巴納姆的豪宅拜訪,看到院子前面養著一隻寵物牛。珍妮正準備穿過草地,卻被園丁攔了下來。珍妮震驚地質問:「你知道我是誰嗎?」園丁鎮定地回答:「我不知道你是誰,但你肯定不是老闆養的奶牛。」巴納姆從樓上探出頭,沒有看到珍妮。他衝著園丁喊:「她想不想擠奶?」林德氣得發蒙,衝巴納姆大喊:「我不想擠奶,但我現在非常確定想要回英國!」

「揚基佬」巴納姆可能不知道哪一點冒犯了這位歐洲來的名媛,不過既然已經賺得夠多,也就該展開下一項業務了。以珍妮·林德美國巡演為契機,他努力扭轉「騙子」的形象,為美國中上流社會舉辦了很多展覽和比賽,比如狗展、花卉展、家禽比賽、美容比賽等等,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寶貝比賽,評選最漂亮的寶貝、最胖的寶貝、最聰明的寶貝等等。

歷史上的「拇指將軍」

1855年的時候,巴納姆大量投資康乃狄克州某鐘錶公司,因經營不善,隨即破產。各大報紙都嘲笑其有勇無謀。兩年後依舊背債的巴納姆帶著拇指湯姆和9歲天才兒童霍華德(Cordelia Howard,曾在《湯姆叔叔的小屋》飾演小伊娃)到英國和歐陸演出,大受歡迎,填補了債務的大洞。

次年巴納姆在巡演的間隙中在倫敦第一次演講了「賺錢的藝術」,聽眾數以千計,倫敦一家出版社更開付6千美元,買下將他演講印成小冊子的版權。

回到美國之後,巴納德買回並整修了他的美國博物館,收回了許多東橋港的財產。

他展示了新斯科舍外海捕獲的白鯨,一隻河馬,一群印第安酋長,及兩位新侏儒——納特(Commodore Nutt)和拉維尼亞·沃倫(Lavinia Warren)。

沃倫和拇指湯姆的羅曼史以及1863年2月10日舉行的婚禮,均轟動一時,就連美國總統林肯也贈送了禮物,而且事後還曾多次邀請夫婦倆到白宮做客。

巴納姆曾出價1萬5千美元,希望兩人婚禮延後一個月,讓他充分利用這段羅曼史,被兩人拒絕。

拇指湯姆將軍成為了百萬富翁之後,在自己的聲譽到達頂峰之時,就失去了蹤跡。巴納姆說他也不知道拇指湯姆去了哪裡。

拇指湯姆將軍和拉維尼亞·沃倫

1865年巴納姆當選康乃狄克州州議員,並陸續地撰寫了《世界上的騙子》和《奮鬥和勝利》(或《四十年往事》)。

1871年巴納姆建立了世界大馬戲團,他將自己的馬戲團稱做「世界上最棒的表演」(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也就是本片The Greatest Showman(馬戲之王)名字的由來,馬戲團的表演項目包括街頭雜耍和高級文化,是第一批乘火車而非馬車演出的馬戲團之一。

1874年,巴納姆租下了紐約麥迪遜大街和第26街的一個舊火車站,作為馬戲團的安身之所,此地日後成為了美國體育史上的聖地,即麥迪遜廣場花園。

麥迪遜廣場花園

更難以置信的是,巴納姆竟給自己披上了一件「衛道士」的外衣,建造了紐約最大的劇院,命名為「道德講堂」,演出一些說教類型的戲劇。他還一改原先對黑人的歧視態度,開始宣揚種族平等。事實證明,大眾不僅是容易愚弄的,而且也非常健忘。65歲時,他成功當選為康乃狄克州布裡奇波特市的市長。因此,如今的政治評論家常把美國總統川普稱作「又一個巴納姆」,認為他們都喜歡虛張聲勢和欺騙民眾。

他於1875 ~ 1876年期間擔任入橋港市市長。

在1881年那年與競爭對手詹姆士貝裡(James Bailey)合併形成了巴納姆貝裡馬戲團(Barnum and Bailey Circus)。他倆購買了來自倫敦動物園的兩頭號稱世界最大的大象,但在交易談成後維多利亞女王、威爾斯王子、羅斯金、及倫敦的泰晤士報等卻都要求合約作廢。大象到達美國之後在六周內創造了33萬6千美元的票房,成為馬戲團的「搖錢樹」在全美四處巡迴演出,在巡演的路上,巴納姆的小火車總是比他的馬戲團早到兩個星期,車上懸掛著他的照片。

巴納姆貝裡馬戲團中的暹羅雙胞胎

巴納姆在1891年逝世,葬於樹林山公墓中(Mountain Grove Cemetery)。

據說他死前的最後遺言是:「今天麥迪遜廣場花園的收入怎樣?」

P.T.巴納姆的山林墓碑

他的馬戲團於1907年以40萬美金轉讓給玲玲兄弟(Ringling Brothers)。

後因觀眾人數持續減少,營運成本高昂,以及動物保護團體對於馬戲團虐待大象的指控(玲玲馬戲團的母公司Feld Entertainment擁有的亞洲象是北美洲數量最多的)。

在2017年5月21日晚,「玲玲兄弟與巴納姆貝裡馬戲團」在紐約長島舉行了謝幕演出。

這個有著146年歷史的馬戲團,在完成最後一場演出之後,走入了歷史。

玲玲兄弟與巴納姆貝裡馬戲團

「 凡宣傳皆好事 」

」 一旦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絕對不要讓它溜走,如果觀眾的目光轉向其他人,那就是你的損失。」

巴納姆因展現畸形人的表演而聞名世界,

以不擇手段的營銷方式獲得公眾的注目。

他經營的「巴納姆貝裡馬戲團」是19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馬戲團,號稱「全球最大的馬戲表演團」。

他的觀念和行為代表了19世紀中葉「報刊宣傳活動」的主要特徵。

後世的人們將這一時期稱為——「」巴納姆時期」,但由於他的宣傳並不怎麼光彩,還同時冠以「公眾受愚弄時期」,甚至「反公共關係時期」,或者「公共關係的黑暗時期」。

巴納姆

雖然一直和噱頭相伴,但是人們因為他給大家帶來歡樂反而評價他甚高,甚至倫敦《泰晤士報》都撰文肯定過他:

「他的去世使我們損失了一個古典人物,而他的名字早已經成為歡樂的代名詞,並將一直維持下去,直到人類再也無法從遊藝活動經理人的宣傳喜劇中得到樂趣——而這是善意欺騙與樂於被騙的無害喜劇」。

因把馬戲團的表演手法引入影視節目,轟動了影視界。在2006年年底,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將他評為20世紀在美國最有影響的一百個人之一。

正如歷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所說:「與普遍的看法相反,巴納姆的偉大發現並不是告訴我們公眾有多好騙,而是展示了多大程度的欺騙是他們喜聞樂見的。」

附《馬戲之王》幕後花絮↓↓↓

1.休·傑克曼讀了30多本關於P.T.巴納姆的書,為扮演這個角色做準備。

2.麗貝卡·弗格森的聲音是由羅琳·阿爾雷德配音的。雖然弗格森曾學過音樂,並承認她能唱出一首曲子,但由於她的角色珍妮·林德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歌手,所以配音將為她的角色服務。然而,為了扮演好角色,弗格森始終堅持在拍攝時在親口(而不只是對嘴型)演唱這首歌。

3.贊達亞在電影中做了她自己所有的鞦韆特技動作。

4.珍妮·林德是以安妮·海瑟薇為模板寫的。

5.在巴納姆(休·傑克曼飾)試圖說服卡萊爾(扎克·埃夫隆飾)加入他的馬戲團的場景中,巴納姆說卡萊爾在演藝界有一種天賦。這場戲最初持續了更長時間,卡萊爾說他不知道什麼是「演藝圈」,巴納姆回答說,這是因為他發明了這個節目。這條線在預告片中很顯眼,但電影中卻刪掉了。

6.這是扎克·埃弗隆參演的第五部歌舞片,此前參演的四部分別為《歌舞青春》三部曲和《髮膠》。

7.這部電影是休傑克曼自2009以來的一個夢想項目。據他本人說,之所以在七年之後才開始拍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製片廠不願意冒險拍原創的歌舞片。

8.影片開頭和結尾的馬戲團場景中所使用的許多戲服都是從菲爾德娛樂公司那裡借用來的,而菲爾德娛樂公司則是玲玲兄弟與巴納姆貝裡馬戲團的現任主人。

9.巴納姆的美國博物館非常受歡迎,以至於裡面的人群會逗留太久,從而削減利潤。為了給更多的付費客戶讓路,他貼上了標語,上面寫著「這條路通往出口(This Way to the Egress).」他不知道「Egress」是「Exit」的另一個詞,人們跟著這些標誌以為會走到一個他們認為是非常迷人的展覽的地方,結果最後他們走到了外面。

10.休·傑克曼和導演麥可·格雷西在一次商業拍攝中相遇。傑克曼告訴格雷西,他想和他一起拍一部電影,格蕾西認為他是在開玩笑。傑克曼後來打電話給他,說他想讓他執導《馬戲之王》(2017),在此之前,格雷西擔任動畫師、數字作曲家和視覺效果總監的工作已有二十年之久。

11.在現實生活中僅有P.T.巴納姆和湯姆拇指將軍見過維多利亞女王,馬戲團的其他表演者從未見過。

12.扮演珍妮·林德的女演員麗貝卡·弗格森和真正的珍妮·林德都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

13.在現實生活中P.T.巴納姆在進入娛樂業之前曾涉足過幾個行業,其中就包括彩票業務。在影片早期的公寓場景中,人們可以看到各種古老的標誌貼在牆角上,其中包括用大寫字母寫著「巴納姆彩票」的牌子,這是對他在成為最偉大的演藝家之前的做的許多努力的讚許。

14.巴納姆的妻子的名字是「Hallett。」這個名字的發音和「Howlett」一樣,「Howlett」是休·傑克曼的金剛狼角色(詹姆斯·洛根·豪利特)的姓。

15.22歲的澳大利亞演員薩姆·漢弗萊(Sam Humphrey)在《馬戲之王》中飾演湯姆拇指將軍。他身高127釐米,4英尺2英寸,但真正的湯姆拇指從未長過103釐米,因此,薩姆·漢弗萊在電影中不得不跪著走路,才能讓他看起來更小。他的小腿和腳都是從照片中數碼編輯出來的,但大部分時候他都是坐著或站著的,連小腿也沒被拍到。

16.在馬戲團苦苦掙扎的時候,巴納姆的女兒們建議他買一些神奇的東西,比如「獨角獸或美人魚」。其中美人魚可能是指巴納姆的斐濟美人魚(詳見上文)

17.麥可·格雷西說,這部電影與《西區故事》(1961年)、《歡樂滿人間》(1964年)和《音樂之聲》(1965年)相似。

18.凱瑞·穆裡根和艾倫·佩吉最初被認為是飾演珍妮·林德的最佳人選,但導演麥可·格雷西卻想讓麗貝卡·弗格森扮演這個角色。

19.詹姆斯·曼高德(《金剛狼3》《致命ID》導演)被電影公司請來監督一周的補拍和後期製作,因為該工作室擔心導演麥可·格雷西會被製作的規模所壓倒,因此曼戈爾德獲得了執行製片人的信任。

20.在拍攝《馬戲之王》時一些煙火道具的威力有點太過,導致片場燒了起來,但在拍攝那場戲時,演員們還不知道是真著火了。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但休·傑克曼就像他在超級英雄電影中所飾演的那樣,將扎克·埃夫隆從一棟著火的建築裡救了出來。

萬卷書萬裡路萬部片,知行合一,旅行更有味。

知行攝旅行資訊為您提供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特產美食,攝影攝像,戶外拓展,遊學團建,特色路線,特價尾單等旅行資訊的分享交流。

相關焦點

  • 看完《馬戲之王》,立刻把這9首歌加入了單曲循環列表!
    像《馬戲之王》這樣,才配叫視聽盛宴。去年一部《愛樂之城》問世,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歌舞片的潛力。今年由原班人馬打造的《馬戲之王》,華麗上映。電影推出了9首原創歌曲,每一首都經得起單曲循環的考驗,每一首都稱得上是藝術品。
  • 電影《馬戲之王》勵志歌曲Never Enough,送給正在奮鬥中你
    歌舞片《馬戲之王》,麗貝卡·弗格森飾演的「瑞典夜鶯」Jenny Lind演唱的 「Never Enough」 優美動聽(弗格森有練這首歌,但最終版本是Loren Allred演唱的),休·傑克曼、米歇爾·威廉士飾演的巴納姆一家也有更多互動,歌舞場面依然壯觀美麗。
  • 《馬戲之王》電影插曲This Is Me完整歌詞賞析
    《馬戲之王》電影插曲This Is Me完整歌詞賞析  This Is Me (Alan Walker Relift) (《馬戲之王》電影插曲) - Keala Settle/The Greatest Showman Ensemble  Written by:Justin Paul/Benj Paskek  I am not
  • 《馬戲之王》錯失奧斯卡最佳歌曲只因為劇情太精彩
    我看了一下數據準確來說《馬戲之王》算今天才下映,昨天是馬戲之王上映的第39天,單日票房只有1.26萬,《馬戲之王》的總票房僅僅收於1.01億。這個成績很讓我意外,可能是因為網上早就有資源的緣故,《馬戲之王》是一部非常不錯的歌舞片,裡面的好多歌都巨好聽,但最終《馬戲之王》還是錯失了奧斯卡的最佳歌曲,可能是因為劇情太精彩了吧。其實《馬戲之王》的劇情非常的好萊塢式,大團圓結局。有波折但最終都會過去,男主人公在感情與事業上都得而復失、失而復得。
  • 《馬戲之王》歌曲獲獎 鬍子女士故事引關注
    《馬戲之王》歌曲獲獎,鬍子女士故事引關注。這首歌曲是由賈斯汀•保羅和本吉•帕塞克創作的,而且本吉•帕塞克曾經是《愛樂之城》的作詞人,兩人之前接受了媒體的採訪,表示這首歌曲能夠入圍奧斯卡都是因為演唱者演繹的非常到位。
  • This Is Me:《馬戲之王》最為勵志的一首歌 背後的故事也感人
    看過《馬戲之王》的朋友肯定會對電影中的一個歌曲感興趣,畢竟《馬戲之王》本就是一部歌舞片,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歌曲This Is Me。This Is Me是《馬戲之王》最為勵志的一首歌,領唱這首歌的基拉·塞特爾(鬍子女)已經43歲了,由於她媽媽是紐西蘭籍玻里尼西亞人,爸爸則是英國人,因為她父母種族不同,家人一直生活在別人異樣的眼光裡,因此在學校裡也經常受到歧視。她每次唱這首歌都感到「艱難」,因為歌詞的描述和她的生活太像,每次演唱都會流淚。
  • 迪士尼《阿拉丁》邀《馬戲之王》作詞人創作歌詞
    迪士尼《阿拉丁》邀《馬戲之王》作詞人創作歌詞 時間:2018.03.1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顧影
  • 馬戲之王所有歌曲插曲介紹 9首原創曲目燃爆整場
    《馬戲之王》已經在國內正式上映了,作為一部歌舞片自然也是少不了一些動聽的歌曲,許多網友都想知道電影中所有歌曲的歌名以及演唱者,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馬戲之王所有歌曲插曲。     《馬戲之王》一剛開始的樣貌與現在非常不同,歷經 7 年的調整與嘗試,做了不少改變。
  • 當《海洋奇緣》遇上《馬戲之王》
    西班牙文歌詞大意:我們是一群熱愛音樂的人一群熱愛生命的人我們會遇到無數挫折 我們會面對 我們會戰勝困難因為這就是我們THIS IS US作 品 簡 介這首歌取材於電影《海洋奇緣》主題曲How Far I』ll Go及電影《馬戲之王
  • 《巴納姆效應》:算命準不準就全靠它了!
    於是巴納姆效應也通常被叫成《弗拉效應》與此同時還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又做了一個更加深入的實驗,就是他們真的給那些學生認真地做了一次人格測試,但最後交到他們手裡的報告有兩份,一份是真實測試報告,一份是統一版本的測試報告,結果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那份統一發的測試報告最貼近自己的人格。這是為什麼呢?那又是一份什麼報告呢?
  • 科普 |巴納姆效應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巴納姆效應了,很多人都十分願意去相信一個籠統的描述符合自己,巴納姆效應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巴納姆效應,別以為自己沒有聽說過,其實你真的中過好幾次巴納姆效應呢。那麼這個巴納姆效應究竟是什麼呢?
  • 騙子燒不盡,大師吹又生
    「夢具有一種荒誕的真實性,而真實有一種真實的荒誕性。」——作家·王小波出自小說:《尋找無雙》011987年春晚,費翔上臺唱了首《冬天裡的一把火》。於是融日月之精華,悟山川之靈修,開發出劃時代的「三弦智慧課」,披著袈裟就上臺了。跟秒哥一樣厲害的,還有一位翟教授。此人不知從哪兒弄來美國野雞大學的文憑,讀了《論語》《道德經》後,自稱「國學應用大師」。這門學問從何而來呢?
  • 是你落入了「巴納姆效應」陷阱
    01什麼是「巴納姆效應」呢?這一心理行為源自於美國馬戲團明星巴納姆。19世紀70年代,美國總統格蘭特環遊世界時,人們得知格蘭特是美國人後,便問他是否知道巴納姆,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巴納姆是多麼的有名氣。而巴納姆之所以這麼有名氣,不僅僅是因為他那令人捧腹大笑的演技,還因為他善於使用獨具一格的方式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哪怕有些注意力是對巴納姆不利的。
  • 巴納姆效應:說的不是你
    以上性格是否都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其實不止是你,所有人都具有上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特徵或者說自我感覺,讓我們產生這種認同感的叫做巴納姆效應: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空洞,仍然會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不是這種人。
  • 現在為什麼沒有真正的大師,偏偏有那麼多騙子呢
    中國也有:譬如北宋蘇東坡與王安石之爭,譬如清末康梁與楊度之爭,五四時期有魯迅和胡適之爭——今天,我們各個學術和藝術領域,找得出這樣一對對旗鼓相當的大人物嗎?"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 南懷瑾被方舟子認為是江湖騙子,北大教授也將他歸為旁門左道
    但是他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專家當面說他是「神棍」、「大忽悠」、「江湖騙子」,其中著名大家鬥士方舟子、已故文學大師李敖先生以及北大教授李零對南懷瑾的批評尤為尖銳,幾乎將南懷瑾先生貶得一文不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漫話翼上行走:與死神相伴的空中馬戲
    大部分人不理解為什麼表演者會想到如此瘋狂大膽的表演創意,但如果你能聯想到馬戲表演,你就會明白,翼上行走不過是以飛機為表演平臺的航空馬戲而已。1919年洛克利爾陸航中尉成為翼上行者之王並拍攝電影1919年5月,洛克利爾以中尉軍銜從陸軍航空隊退役,此後他立即轉行成為一名專業的穀倉藝人。憑藉出色的翼上行走表演,他很快贏得了「翼上行者之王」的美譽。當時北美許多重大慶典表演上都專門設有「洛克利爾日」,那天會有許多觀眾從各地趕來,來看洛克利爾的翼上行走。
  • ——不客觀認知自己背後隱藏的巴納姆效應
    小A剛入職場沒多久,最近碰到了一些「水逆」的事情,就被朋友介紹了一位星座大師,大師要了小A的相關資料,幫他算了一下,告訴他,他應該是一個工作勤勤懇懇,待人和氣,有時會據理力爭有時又會老好人,最近應該不太順利等等。
  • 三十六行騙子為王,中國人何時才不用上繳「智商稅」?
    世界三大優秀民族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有智慧的民族,這一點歷史早已經給出了論證。中華民族與日耳曼民族、猶太族並稱為世界三大優秀民族(筆者堅信大和民族是從中華民族走出去的說法)。但是世界上無論是誰,大部分人都繳納過「智商稅」,這個看似可笑的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