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雙11」,日日「618」:解讀拼多多新電商的「飛輪效應」

2020-12-03 市場部網

商業的本質就是顛覆,當你不思進取的時候,就會有人跳出來用高品質、高便捷、高效率和低價格的「三高一低」來顛覆你。

15年前,電子商務橫空出世,顛覆了傳統實體店的不思進取,為「坐地收租」的「食利型」商業模式吹響了衰亡的號角。

5年前,當所有人都認為中國電商市場塵埃落定之時,又殺出「拼多多」這匹黑馬,用實惠的價格和有趣的遊戲切入全新的人群,顛覆了傳統電商市場。

拼多多僅用了不到3年時間,就實現了月活數量從0到2.95億;在2020年3季度,拼多多App的平均月活用戶數更高達6.434億,較2019年同期增長2.138億,單季度大漲7,460萬。 

拼多多的高質量增長在資本市場也得到了回報,在過去的52周中,拼多多的股價從最低的30.20美元暴增至最高155.61美元,足足增長5倍。我們不妨來看看,拼多多到底做了什麼。

1  飛輪效應1.0:遊戲化+價格優勢顛覆傳統電商


毫無疑問,價格是顛覆傳統商業的最簡單手段:傳統電商顛覆的是實體店的「傲慢」,而拼多多又顛覆了傳統電商的「傲慢」。

基於中國完善的電商基礎設施,拼多多以「價格警察」的身份從消費端切入,用遊戲化(Gamification)的拼團打法讓「電商難民們」低成本入網,開始網購,實現用戶量的快速增長。

海量的用戶形成巨大流量,引起商家的關注,於是大量商家快速入駐拼多多,為生態帶來更多商品選擇和競爭。於是,拼多多的價格優勢被保留下來,在遊戲化的支持下,就出現了具有高復購、高留存、高裂變的用戶群體——這就是拼多多「增長飛輪」的第一級引擎。




飛輪效應2.0:供給端改革,點燃拼多多「第二曲線」


對於消費者而言,價格帶來「知曉度」,性價比帶來「美譽度」。能否在低價格的基礎上提升品質,就成為拼多多能否開啟「第二曲線」的關鍵因素。

大牌本身就是質量保證,因此「大牌不貴」就成為拼多多「性價比戰略」先鋒:數據顯示,拼多多「百億補貼」過的iPhone數量早已超過200萬臺,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流向了一二線城市之外的新興市場。

事實上,中國在產業鏈端的能力本身就是高品質產品的保證。

景林資本的調研顯示,低價不一定是低品質,中國的供應鏈確實能夠創造15塊錢的高品質牛仔褲,而拼多多通過需求側的改革,創造了高性價比的線上模式。

今年5月份,由政府牽頭,在寧波、青島、東莞、泉州、佛山、煙臺等產業帶聚集的沿海開放城市,有超過10萬家出口轉內銷的企業入駐拼多多,讓消費者可以直接享受到中國製造的品質和實惠,新國貨品牌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可以慢慢落地。

總結一下,供應鏈的升級改革,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極大提升了品質,讓用戶享受到高性價比,提升了用戶的留存和復購;同時,大量商家入駐,又增加了用戶選擇,讓價格進一步降低,進而進一步提升用戶的粘性。

數據顯示,GMV的高速增長正來源於平臺活躍買家數與平均消費額的雙重驅動。

財報顯示,拼多多的年度活躍買家數已達7.313億,同比增長36%;單個用戶的年平均消費額進一步增長至1993.1元,同比增長27%。

供給端改革就成為拼多多增長飛輪的第二級增長引擎,更是拼多多發展的「第二曲線」。



3 性價比戰略驅動拼多多快速「人群破圈」


供給側的升級改造讓性價比成為必然,於是拼多多就可以覆蓋到更廣泛人群,實現人群破圈。

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拼多多是唯一一家新青年群體增速超過整體增速的綜合電商平臺。而在拼多多的新增用戶中,35歲以下的新青年群體增長最快,增速已經超過整體受眾增速。

從年齡看,新青年群體也正是「寶爸、寶媽」群體,性價比、遊戲化正是這個人群最喜歡的玩法。「拼多多的社交屬性,更容易讓一款商品在媽媽群體裡成為『共享品』,熟人的推薦讓媽媽們更願意嘗試高端產品,這點在我們發售新品的時候,深有體會。」好奇電商負責人表示。

類似地,今年6月份由北師大發布《新青年新消費觀察研究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報告指出,新電商拼多多獨創的拼團模式,讓用戶與好友分享商品並拼團享受低價,這樣的新模式受到了年輕用戶的歡迎。

受益於性價比路線和拼團模式,新青年在拼多多上的活躍度也更高。數據顯示,新青年群體平均每月使用拼多多89次,相當於年輕人平均每天使用拼多多3次。


4  拼多多新電商的本質:人為先,從經營貨到經營人


11月份,中國消費者再次經歷了「雙11」,在11天的電商狂歡中,中國消費者的總GMV超過1萬億人民幣。

然而,從本質上看,電商大促依然是經營貨的邏輯,核心是以貨聚人、以價聚人,這就意味著處處是敵人、處處是競爭。

而且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他們既用天貓、京東,也用拼多多,並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這意味著,當抖音直播、快手直播再強勢殺入市場的時候,單純「經營貨」只能讓競爭變成「血海」。

因此,無論是零售還是電商,想要跳出「血海競爭」,就必須改變「經營貨」的邏輯,走向「經營人」——這正是新電商、新零售的本質——讓不同的商家、機構滿足「人」在不同時刻、不同場景的不同訴求。

從「千人一面」,走向「千人千面」,最終實現「一人千面」,這時候就不會在供應端和需求端出現巨大的「波峰波谷」,商家就沒有必要採取「預付款+尾款模式」,通過掌控商品發售時間來控制購買行為、將消費者聚攏在特定時間段。

從拼多多的情況看,它的拼單、拼團本身是一種遊戲化體驗,從「人找貨」變成「貨找人」,先發現「人的需求」,再來滿足用戶需求,進而裂變這一需求,而這種對人的真實需求的發現和滿足,並不需要藉助「大促」或者「特價」的噱頭就可以實現。

2020年7月的國潮市集,拼多多把平臺上多種國潮元素集合在一起,以市集的形式,把貨聚集起來,尋找最適合的用戶群,從時間和空間上搭建起國潮風尚的立體架構,貫穿古今,讓國潮愛好者一次「趕」個夠。

所以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就可以從商品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每天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商品、最具有性價比的商品,不必將需求集中在大促中進行爆發,實現天天「雙11」,日日「618」。

兩級「增長飛輪」將性價比模式發揮到極致,超越傳統的特價思維,讓消費者每天都可以得到「雙11」的價格,再附以「經營人」的新電商模式,拼多多正在走上滿足中國最廣大人群對性價比需求的新型電商平臺之路。

相關焦點

  • 新氧:飛輪效應越發明顯
    說到醫美,就少不了中國最大的醫美平臺——新氧。 新氧在11月25日披露2020年三季報,從財報中可以看到新氧在後疫情時期基本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並且新氧獨創的媒體+社區+電商的模式,如飛輪效應般,既能驅動公司業績增長,又能為下一輪增長積蓄力量。
  • ...利用3+1個品類進行突破,「拼品牌」與多多買菜推動飛輪效應
    不同於阿里(09988)在用戶和B端共同滲透,雙邊規模效應,拼多多(PDD.US)則是優先完成用戶積累後,通過B端C2M及百億補貼逐步提高ASPB。自營型以進銷差為利潤來源,對用戶體量要求不高。平臺型電商的飛輪——用戶體驗,共有三種要素:商品+平臺+物流;平臺營收結構中存在兩大循環:B端與C端正循環+平臺與C端正循環。
  • 全球電商領航者亞馬遜,打造數字新消費的「飛輪效應」
    如何讓已經活躍起來的消費熱潮不受經濟周期下行或疫情等不確定的因素影響而出現停滯狀態,電商行業需要找到能夠拉動市場自循環的「飛輪效應」。例如目前熱鬧非凡的「雙十一」,通過整場打折促銷活動強化全民購物熱潮。不過為了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這還不夠,電商企業還需要商品的豐富度、品質的穩定性以及適應數字新消費的服務創新進行相互補充,顯然來自大洋彼岸的亞馬遜不可缺席。
  • 超越大促:為什麼7億用戶在拼多多的每一天都是雙11?
    舊電商在大促的慣性思維中內卷,新電商則在持續崛起。11月12日,以「雙11不發戰報」為傳統的拼多多,發布了上市以來的第三個三季報,實現營收142.09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9%,年度活躍買家的規模也已突破7億,全面大幅超越市場預期。成績背後,是提出「天天雙11」的拼多多用算法創新和供應改革超越大促。
  • 一文解讀「雙11」期間天貓、京東、蘇寧電商平臺競爭形勢並探究...
    天貓「雙11」市級成交額排行榜中,除北上廣深外,杭州位列第三,成為「雙11」的「新一線城市」。,獲取新用戶成本逐年攀高、流量紅利銳減,各家電商也日益關注線下市場。綜上,各電商平臺在線上線下融合、金融和物流上的布局緊湊,競爭激烈。2018年「雙11」各電商平臺又展開了什麼新動作呢?
  • 《飛輪效應》選摘
    因為吉姆·柯林斯的新書《飛輪效應》,其實全書就是在論述系統動力學四大基本連接關係(因果鏈、增強迴路、調節迴路、滯後效應)中的一種:增強迴路。 什麼是增強迴路?因增強果,果反過來又增強因,形成迴路,一圈一圈循環增強,就是「增強迴路」。想像一下,你用麥克風對著揚聲器說話的場景。麥克風、揚聲器之間,形成了一條一圈圈增強的「迴路」。
  • 「雙次爆發」過後,今年雙11到底留下了什麼?
    從618到雙11,「雙次爆發」並不意外長戰線的「雙次爆發」雖然是雙11首次,但卻並不意外。最初使用類似促銷玩法的是京東。2017年,京東第一次公布了618期間交易金額數據,6月1日-18日期間累計下單金額達1199億元,其中在6月1日當天累計下單金額就已突破1000億元,總成交金額幾乎趕上2016年天貓雙11當天戰績。近年來,平臺間的激烈競爭及增長壓力下,天貓也在618開始試水長戰線雙爆發策略。
  • 什麼是亞馬遜「飛輪理論」
    跨境電商乾貨分享,行業動態趨勢解讀,運營難題詳細解析。
  • 貝殼找房的飛輪效應
    在《飛輪效應》一書之前,吉姆·柯林斯曾創作了《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選擇卓越》與《再造卓越》等一系列經典商業書籍,上述每一本書都是吉姆·柯林斯帶領多位團隊成員,投入多年心血創作完成,對全球商業界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所以,當得知吉姆·柯林斯先生又最新創作了《飛輪效應》一書後,便迫不及待地買來閱讀。這本書重點介紹了一個核心觀點就是「飛輪效應」。
  • 千奇百怪的效應——飛輪效應
    這就是飛輪效應。飛輪效應說的就是萬事開頭難當然飛輪效應可以說是應用在各行各業的初期是最難的,等品牌的知名度打開,就會有很多慕名而來的用戶了,保持良好的口碑,用戶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度過萬難的開始,飛輪效應就開始發揮作用,自我發展轉動了。
  • 臺灣也「瘋」雙11
    在臺灣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郭乃鋒看來,眾多電商平臺參與「雙11」購物節,由此產生規模效應,使得商品越來越豐富,折扣力度越來越大。根據臺「經濟部」統計數據,2018年11月,島內電子購物及郵購類數額較上年同月飆升19.71%,營業額突破200億元(新臺幣,下同)。  與去年相比,今年臺灣「雙11」聲勢更大。
  • 「飛輪效應」是如何成就亞馬遜的?
    但是,亞馬遜把這三個核心業務板塊重新組合之後,創造出了一種互相推動的飛輪效應,形成了一種正循環,讓自己的業務不斷發展壯大。打造飛輪效應,亞馬遜具體是怎麼做的呢?一起來聽聽看吧。平臺連接了生產者和消費者,把原來線性的價值鏈彎曲成閉環,讓多樣化的供給和多元化的需求匹配起來成為一個越轉越快的「飛輪」,進一步形成了平臺商業模式特有的「飛輪效應「。
  • 成就亞馬遜帝國的「飛輪效應」,對電商賣家創建品牌和業務增長有何...
    「亞馬遜飛輪(Amazon Flywheel)」,也稱為「良性循環(The Virtuous Cycle)」,描述了亞馬遜第三方賣家可以用它來將流量吸引到其商品詳情頁的策略。亞馬遜從1994年的一家書店,發展到如今的規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想必其中有很多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 電商三巨頭百億補貼大戰白熱化 消費者拿到實惠了嗎?
    隨後「618」期間,京東開啟百億補貼。雙12期間,京東宣布啟動新一輪百億補貼,涵蓋了雙12、年貨節等多個大促節點。  三大電商持續加碼百億補貼,火藥味也越來越濃。阿里巴巴大聚划算事業部總經理劉博說,聚划算百億補貼一定要讓消費者「買得放心,買得舒心」,而且絕對不會有「砍單」這樣的影響消費體驗的情況發生。
  • 堅持高性價比,松鼠拼拼618活動火爆上線
    來源:金融界618大促臨近,各大電商平臺及消費品牌積極準備。松鼠拼拼作為社區拼團的代表,自成立以來首次經歷618購物節。一家以生鮮、水果等家庭日常消費品類為主的新型電商平臺,如何做好618,又是如何滿足大多數家庭的消費需求的呢?
  • 國家電網的飛輪效應
    02飛輪複利 「新動能」賦能「新基建」創新是第一生產力,滿滿創新範打底,這是國家電網「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底氣所在。更可貴的是,飛輪效應仍在加強。通過「新技術」「新動能」助力「新基建」,進而促進產業智能化、品質化升級,顯然,國家電網的基礎動力正在演繹一場產業、消費雙賦能大棋。
  • 浦發銀行天貓、京東貴金屬旗艦店618電商大促再創佳績,銷量口碑雙...
    2020年618電商大促已圓滿落下帷幕,浦發銀行天貓、京東貴金屬旗艦店憑藉實物金品牌優勢,成功開展「黃金風暴時刻」主題活動,在銷售額、曝光量、行業排名等方面再創佳績,實現銷售總額超1.56億元,登頂電商平臺金銀投資行業銷量排行榜首位!
  • 偉大的公司,都會讓業務產生飛輪效應:帶你了解亞馬遜三大業務
    「」不就是類似阿里的電商業務及阿里雲服務?「。這是我聽得比較多的答案,可惜先後順序都搞反了。論電商及雲服務,亞馬孫都走在世界最前面。京東的會員體系,自建倉儲物流體系,基本是復刻亞馬遜,不然沒有成功的先例,資本風投那些人精會捨得下重本壓住京東物流?由於亞馬遜和貝佐斯的故事網上隨便百度下都能搜到,段子故事太多就此略過。
  • 飛輪效應恆強勢企業或個人的秘密武器
    答案是,因為那些成功的人和企業已經開設了自己的「增長飛輪」並獲得了「飛輪效應」。飛輪效應是什麼?「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的概念首先由管理專家Jim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中提出,並由Bezos和亞馬遜提出。
  • 月跌1600億,拼多多的「低價故事」為何不香了
    數字好看了,規模效應帶來的效率提升卻遙遙無期。只是利用「人性弱點」將數字變得好看,忽視木桶上售後、物流、支付等短板的構建,致使具備長期價值的生態一直沒能真正建立起來。如今營收的增速也開始出現下滑,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