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是大學老師,從小就是學霸,學習對她來說從來就不是難事。在養育孩子方面,她認為孩子有一個開朗的性格和快樂的童年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她的計劃是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到了一年級再開始發力。
可沒想到到了一年級,好日子就過完了,三座大山壓下來了。
第一座大山就是課堂紀律,上課時還是延續在幼兒園的習慣,開心了就大叫,坐不住了就站起來伸懶腰。
第二座大山就是學拼音,一年級的老師教課速度都比較快,26個拼音沒學完,26個英文字母就來了。經常是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自己氣得「七竅生煙」。
第三座大山是寫字,之前完全沒有學過規範寫字,但到了一年級,老師卻要求字跡工整、書面整潔。
這是《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書中的一個小故事,想必這個場面,上過小學一年級的家長都深有體會:
每天回家寫作業的時候,你在一邊吼,孩子在一邊哭;磨磨蹭蹭兩個小時過去了,一看一個字都沒寫,一問三不知;雖然自己上班已經很累了,但還是不敢錯過班級群的任何一個信息,害怕由於自己的疏忽而讓孩子第二天跟不上進度按理來說,一年級的學科知識,應該是整個基礎教育中最簡單的。但為什麼,一年級家長的焦慮卻並沒有減少呢?
正如開頭的那個故事所講,其實一年級的孩子,最先遇到的困難,不是學科知識有多難,而是因為學習習慣沒有養成,而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適應小學的環境等等問題。
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到,中國幼小銜接的焦慮,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社會問題,這個局面不是一兩個因素造成的,而且家長的焦慮思想也很難一時間轉變過來。
因為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在焦慮孩子的一年級能不能平穩的度過,所以催生了「幼小銜接」這樣的學前教育班。幼小銜接,指的是兒童在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發展的過渡時期。
對於幼小銜接,有家長趨之若鶩,也有家長嗤之以鼻。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上過幼小銜接班的孩子,在正式上小學時,由於學的是自己已經會的內容,沒有新鮮感,所以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那麼幼小銜接到底有沒有用呢?到底需不需要上呢?如果需要,我們需要對比哪些因素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不妨和我一起來讀一下《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本書。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
01 幼小銜接最重要的作用,是為了更好的銜接和過渡到小學生活
進入到一年級,意味著孩子正式進入到基礎教育階段。所以需要孩子端正學習態度、更長時間的保持專注力、愛上學習這件事。
但因為一年級和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大不相同,所以很多孩子從幼兒園以自由自在的遊戲為主的學習方式過渡到一年級的分科、系統的學習方式時,便會覺得很受拘束。如果這時老師再加以批評,很可能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大受打擊。
當孩子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再加上知識的大量堆積。我想,即便是我們成人,也會產生一定的牴觸情緒,更何況是一個剛換新環境的孩子。
這個時候的幼小銜接班,更多的意義在於,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能夠好好坐在椅子上做作業;培養好的閱讀習慣;練習握筆姿勢等等。
顏萍老師在《好孩子,是教出來的》一書中說:「上幼小銜接班最大的意義在於,孩子從心理上適應了學習的節奏,在生活上適應了正常的學習規律,養成了比較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上能夠跟緊老師的教學進度,有能力去配合老師思考進階的拓展內容。」
在幼兒園,老師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可能沒有太多的課堂觀念,也沒有很明確的分數觀念。但到了一年級,分數就成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我們這一代家長可能很熟悉一句話:「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當年被分數支配的恐懼,應該到現在還能列舉一二。雖然現在提倡素質教育,但無可否認的是,100分的試卷,比59分的試卷,更能讓孩子信心大增。
如果孩子一開始就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和閱讀習慣,就可以平穩的度過這兵荒馬亂又至關重要的一年級。
02幼小銜接班一定要報嗎?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幼兒園什麼都不教,但一年級卻開始拼命灌輸,不上幼小銜接班,孩子的學習和閱讀習慣去哪裡養成呢?
我們並不是說幼小銜接班就一定要報,回到幼小銜接班的意義上來說,假如你的孩子有良好的閱讀和學習習慣,專注力也很不錯,那麼,讓TA完整的度過一個快樂的幼兒園時光也是不錯的選擇。
因此,上不上幼小銜接班,我們大可不必那麼焦慮,先仔細的觀察觀察自家孩子,有沒有必要去報幼小銜接班。
首先,摸清楚自家孩子的真實情況
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到底學習了一些什麼?孩子的優點在哪裡?缺點在哪裡?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有哪些欠缺?生活自理情況怎麼樣?與同學們相處得怎麼樣?
首屆全國十大明星校長卓立認為:家長每天至少需要花30分鐘來關注孩子的學習和在學校的見聞。
可能很多家長不在孩子身邊,所以對孩子的情況都不太清楚。所以看見別人報班了,擔心自己家孩子落後,就會急於報班。但如果不了解情況就胡亂報班,很可能會花冤枉錢,也可能會起到反作用,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
其次,老師可以向幼兒園老師了解一下,大班會學習哪些東西
如果大班學習的東西,和幼小銜接班所學的東西相差無幾,那幼小銜接班不報也罷。
第三,問問身邊已經上小學的家長朋友,了解一下一年級的生活規範和學習內容
如果有時間,也可以實地走訪一下,看看目標小學的一年級的生活規範和課程表,和孩子目前的水平做個對比,也可以買一套一年級教材研究一下。
幼小銜接,不等於知識的連結,更重要的應該是要培養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應不應該報,肯定是要從兒童視角出發。如果只有報班才能緩解自己的焦慮,那至少要知己知彼,不花冤枉錢。
03如何選擇幼小銜接班?
其實孩子每時每刻都在學習,每個年齡段都有相對應的學習內容,因此每一項學習任務都不輕鬆。不同的是有些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比較強,可以自主學習,但有的孩子就需要督促才能逐漸養成好習慣。
因此,在決定要報幼小銜接班後,可以按照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形式。
幼小銜接班也有不同的形式,有全日制的、周末班、寒暑假班、還有針對名校的衝刺班。
這其中針對名校的衝刺班,目的性比較強,主要傳授名校的面試技巧和押題答疑,因此收費很高。如果一心想上名校的,可以選擇這種方式。
其他三種,如果孩子基礎較好,則可以選擇周末班或者寒暑假班,按課時收費,時間也不會太久。鞏固一下就可以了。
全日制的是按學期收費,比較全面,高度模擬小學生活作息和授課內容,孩子習慣不太好的可以考慮選擇這種方式。
到底選擇哪種方式,還是建議家長朋友們多了解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多實地走訪一下幼小銜接機構,著重看下課程表和學習氛圍。
回到開頭,幼小銜接的意義,仍然是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所以,有些幼小銜接機構提倡「提前學會一年級課程,讓孩子輕鬆應對」。這樣的著實意義不大,還有可能出現「三年級」現象:搶跑學前班的「紅利」,到了三年級就沒有了。
學習習慣是基礎,學習能力是重點。之所以會出現上了一年級就雞飛狗跳的現象,其實就是因為學習習慣和能力沒有養成。
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於教大家都要去報幼小銜接班。而是讓家長朋友們,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正確認識孩子的基本情況,從而做出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選擇。
教育孩子的路上,肯定遠遠不止報不報幼小銜接班這一個困擾。
孩子為什麼不愛學習?家長要怎麼去開導孩子?上課總是不能認真聽講怎麼辦?孩子長大之後,總會會跟家長頂嘴怎麼辦?孩子總是說謊怎麼辦?孩子總是磨磨蹭蹭怎麼辦......
上述這些問題,家長們肯定都遇到過,有的可以順利化解,但有的卻又升級成了新的矛盾。基於這種普遍情況,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未來教育工作室編寫的《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本書,組織了30多位優秀作者,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解靠譜的育兒知識。
因為每篇故事都是真實的,所以特別有代入感。而且作者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如上海交通大學學霸、心理諮詢師、醫學碩士研究生等等,可以給讀者提供比較全面的建議。
而且每篇故事裡面,都有滿滿的乾貨,有困擾的家長朋友們可以直接按照上面的建議來了解並處理實際問題,也可以在作者的公開社交帳號上與作者交流問題和經驗,是一本很不錯的實用書籍。
如果此刻,你正在為如何教育孩子而煩惱,又苦於沒有方法來解決問題,那麼《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本書,可以讓你在家裡,就能學到一些方法。
END
我是@瑾瑜與我,左手帶娃右手寫作,專注情感與育兒,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交流,感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