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DC發布《2018年Q4中國軟體定義存儲及超融合市場跟蹤研究報告》。報告顯示,青雲QingCloud旗下青立方融合系統和QingStor軟體定義存儲憑藉優異的技術和市場表現雙雙入圍榜單。
(IDC相關報告:超融合)
據悉,青立方Qing³超融合系統連續兩年入圍核心廠商,排名穩居中國超融合市場前五,2018年第四季度市場份額同比增長129.6%。QingStor軟體定義存儲首次躋身SDS核心廠商,其中QingStor對象存儲和QingStor NeonSAN分列對象存儲、塊存儲市場第四季度第六名。
(IDC相關報告:軟體定義存儲SDS)
眾所周知,青雲QingCloud 2015年發布青立方Qing³超融合系統、2016年發布QingStor對象存儲、2017年發布軟體定義分布式SAN存儲系統QingStor NeonSAN。短短幾年,這幾款產品不僅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響,而且進入各自領域的核心廠商行列。
據青雲QingCloud市場副總裁劉靚介紹,2018年中國私有雲市場增速大概為34%,而青雲私有雲在2018年實現120%的增長。「所以,我們大概以整個市場增速將近4倍的速度在發展。」她帶著一種自豪的口吻表示。
細想之,這些成績的取得,不僅意味著青雲QingCloud在市場上的節奏「踩得比較準」,而且在產品和技術上有著自己核心優勢和競爭力。
把握市場需求 「踩準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關鍵點
從市場看,最大的節奏就是企業數位化轉型。Gartner報告指出,中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進程,正經歷從IT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的初級階段,走向以流程再造(開發運維流程)和組織架構以及管理方法創新的更深層次。
(青雲QingCloud市場副總裁劉靚)
劉靚說,「與美國和全球水平相比,中國近50%的企業還處於局部推廣數位化轉型的階段,基本是落後幾年的。我們能看到一些趨勢,一些傳統落後的行業和企業可能會藉助數位化轉型的契機,藉助新技術和方案實現彎道超車。」
在數位化轉型1.0階段,企業還沒想好如何轉型,只是先上雲。「很多私有雲起步是開發測試雲,因為企業還沒想好生產怎麼上雲,以及構建什麼樣的創新生產系統。」她表示。
目前,數位化轉型正從1.0邁向2.0階段,改變從1.0的IaaS層變成2.0的IaaS、PaaS和SaaS層同時發生。一個很明顯的關鍵是,企業對全棧雲平臺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何為全棧?從IT架構來看,從基礎設施網絡、IaaS、PaaS到應用,這是一個能力不斷豐富和完整化的過程。
在劉靚看來,如果還是傳統上由不同的技術和廠商來做「全棧雲平臺」,那肯定要出問題。她說,「企業為什麼現在對全棧雲需求很強,原因就在於:每一層的變化和創新都在同時發生。」這也意味著,全棧雲平臺對雲廠商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對基礎設施、IaaS、PaaS和應用的整合以及貫穿能力。
對青雲QingCloud來說,這個全棧包括基礎設施及智能廣域網、IaaS、應用管理平臺和PaaS及SaaS應用,涵蓋從光格網絡、QingCloud雲平臺到KubeSphere容器平臺及青立方Qing³超融合等九大青雲品牌。
這九大品牌意味著青雲從公有雲起步,逐漸形成一個全棧雲的交付能力,可以實現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和託管雲的交付。
私有雲其一:青立方Qing3超融合——雲上超融合
在上述的九大品牌中,我們具體來看超融合和軟體定義存儲。Gartner報告說,2020年會有50%的企業把工作負載放在超融合上,到2021年,20%的核心應用會放在超融合平臺上。
青雲QingCloud的超融合稱為「青立方Qing³超融合系統」,已經從融合1.0 進化到融合3.0階段。從底層的x86伺服器到中間的存儲、雲平臺、虛擬化,青立方超融合可以統一進行交付,免去企業用戶的很多後顧之憂。
青雲QingCloud解決方案架構師黃文龍表示,「雲是青雲QingCloud的基因,我們要把雲的能力賦予超融合,便是雲上的超融合。我們擁有六年公有雲運營能力,並且青雲公有雲和私有雲是同一套代碼,我們可以把公有雲運營經驗產品化,打包成超融合直接部署到客戶的機房,開箱即落地。」
IDC的報告是,青立方Qing³超融合系統2018年第四季度市場份額同比增長129.6%,排名穩居中國超融合市場前五。據黃文龍介紹,青立方超融合2018年的行業突破,新增76%的客戶。
在他看來,青雲QingCloud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有4點優勢:
首先是一套架構。青雲一套架構支撐「公私混託」。「公有雲和私有雲說得比較多,託管雲的超融合能力是什麼?客戶可以將超融合直接託管到我們公有雲機房裡,客戶公有雲資源和託管雲之間走內部專線互聯,不收額外的錢。」他說。
其次是統一交付。一個盒子交付從底層IaaS到PaaS,再到應用管理平臺的全棧能力。
然後是全模覆蓋。從傳統集中式業務到網際網路分布式應用,包括最核心的Orcale、ERP都可以承載。超融合能夠滿足客戶最關鍵的核心業務。
最後是全域互聯。從一個數據中心到多個數據中心的連接,青雲QingCloud都可以滿足,通過光格網絡SD-WAN實現。
私有雲其二:軟體定義存儲(SDS)——年輕不代表沒實力
根據IDC的報告,自2017年,軟體定義存儲迎來爆發式增長(年增長率超過100%),2018年全年總體規模將達到約41億人民幣,同時仍將持續保持兩位數的複合增長率(18%)。其中,政府(電子政務/政務雲)、電信、教育和金融,佔據主要的行業市場份額。
從存儲類型看,可分為文件存儲、塊存儲和對象存儲。從市場份額來看,因本身簡單易用的特性,文件存儲佔據近50%的市場份額;塊存儲,大概佔27%左右;對象存儲出現晚,本身體量小,份額佔20%左右。
(QingStor企業級分布式存儲產品經理馮相東)
經過數年發展,青雲QingCloud已經形成完整的存儲產品線——QingStor,包括塊存儲、文件存儲、對象存儲和融合存儲。不過,與IBM、戴爾EMC等傳統存儲廠商相比,QingStor依然是一個年輕的存儲品牌。在QingStor 企業級分布式存儲產品經理馮相東看來,「年輕不代表沒有競爭力」。
一方面,QingStor作為純自研軟體定義存儲,技術上擁有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作為專業的分布式存儲廠商,青雲產品線布局非常穩健踏實,塊、對象和文件存儲既可以獨立交付,也可以融合交付。並且,QingStor有著很好的生態,可以對接很多虛擬化環境、容器環境或物理環境。
馮相東表示,「青雲QingCloud作為全棧雲ICT服務商,對雲計算的理解更深刻,對QingStor產品線的幫助非常大。」
QingStor軟體定義存儲在2018年Q4首次躋身SDS核心廠商,其中QingStor對象存儲和QingStor NeonSAN分列對象存儲、塊存儲市場第四季度第六名。他稱「這對QingStor來說是一個突破」。
寫在最後:
雲計算這個市場上,巨頭雲集,青雲恰如一顆明日之星「冉冉升起」。筆者看來,在雲計算這條賽道,青雲雖然不是最早的領跑者,卻是一個勤奮的努力者。不斷快跑,加速創新,這樣的「追趕者」終將成為這條賽道上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