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宜昌地質調查中心潘仲芳
一、南嶺錫礦調查評價主要工作進展
(一)南嶺錫礦調查評價項目設置及經費安排情況
1999年開展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嶺部署錫多金屬礦調查評價項目共14項。其中,5項已結題,9項正在實施。
(二)主要實物工作量完成情況
1999年至200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嶺錫礦調查評價中共部署鑽探51000米、坑探2500米、1∶5萬水系測量3950平方千米、1∶5萬土壤測量1450平方千米、1∶1萬高精度磁測16平方千米、1∶1萬激電測量4平方千米;已完成鑽探35366米、坑探4378米、1∶5萬水系測量7679平方千米、1∶5萬土壤測量1200平方千米、1∶1萬高精度磁測26平方千米、1∶1萬激電測量6平方千米。分別完成計劃實物工作量的69%(部分鑽探工作量調整為坑探)、175%、194%、83%、163%和150%,較好地完成了主要實物工作量。
(三)找礦新發現及總體進展
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同意部署下,通過區域化探掃面、異常查證等預查工作,在南嶺地區已篩選出一批有較大找礦潛力的靶區。從騎田嶺首獲突破—白臘水礦區發現19號大型錫礦脈之後,相繼帶動了大東山、姑婆山、九嶷山、諸廣山、都龐嶺等錫礦田的找礦工作,陸續發現了一批大中型礦產地。到目前為止,已初步控制333+3341錫資源量150萬噸(經報告審查的333+3341錫資源量近60萬噸),預計全區「十五」末可獲333+3341錫資源量200萬噸。這意味著每投入30萬元可獲得333+3341錫資源量1萬噸,突顯出大調查在南嶺地區開展找礦工作的顯著成果,反映了中國地質調查局選區部署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二、南嶺錫礦調查評價主要工作成果
(一)騎田嶺錫礦田礦床地質特徵及主要找礦成果
騎田嶺錫礦田位於騎田嶺複式花崗巖體周緣,主要賦礦層位石炭系石磴子組和二疊系棲霞組。區內構造發育,以N(N)E走為主,為重要的控巖控礦構造,少量呈近南北向或NW走向。騎田嶺複式巖體具多階段侵入的特點,以中粗粒似斑狀角閃石黑雲母二長花崗巖和黑雲母鉀長花崗巖為主,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巖為輔,後者與錫鉛鋅等有色金屬成礦關係密切。在騎田嶺巖體內外接觸帶形成了以錫為主的一系列多金屬礦產。礦床類型有蝕變花崗巖型、熱液型(石英脈型)、接觸交代型(矽卡巖型)、斑巖型、雲英巖型等,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成礦系列。目前,在騎田嶺錫礦田南部已發現不同類型的錫礦脈50多條,它們大都成群成帶分布,構成白臘水-安源、黑山裡-麻子坪、山門口-狗頭嶺等3個NE向錫礦帶,並可劃分為白臘水、麻子坪、狗頭嶺-山門口等3個礦區,已累計控制333+3341錫資源量71萬噸(表1)。其中白臘水礦區已初步估算333+3341錫資源量達51萬噸,預測3342資源量約5萬噸,已達超大型礦床規模。礦體大都呈似層狀、脈狀、透鏡狀、扁豆狀、不規則狀產出,長500~1630米,厚0.8~57.41米,單脈規模大都在中型以上。其中,19號脈控制走向長>2050米,礦化蝕變帶寬50~150米,單工程見礦厚9.60~57.41米,Sn品位0.101%~1.361%(最高可達20.86%),礦體平均Sn品位0.688%;經鑽孔驗證,延深至少在100米以上,目前已控制333+3341錫資源量達23.5萬噸。礦石類型有錫石型、磁鐵礦-錫石型、透輝石-透閃石-錫石型、方鉛礦-閃鋅礦-錫石型等。礦石主要有益組分為Sn,伴生組分有Cu、Bi、Pb、Zn、W、Ag等;Sn主要以獨立礦物存在,以錫石為主,僅有極少量的黃錫礦及膠狀錫。礦石結構有結晶結構、交代殘餘結構、顯微鱗片結構、鑲嵌結構等;礦石構造有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細脈浸染狀構造、條帶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等。圍巖蝕變主要有雲英巖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矽卡巖化、螢石化、矽化等。經選礦試驗,採用以搖床為主的重—磁—浮選流程,可獲得含Sn50.52%~61.64%的精礦,回收率為61.26%~65.09%。表1騎田嶺礦田主要礦體資源量估算表
礦區礦脈資源量(萬噸)
33333413342∑
礦區礦脈
資源量(萬噸)
33333413342∑
白臘水
100.7333.1353.868
310.6520.652
352.9122.912
180.4340.434
423.3713.371
431.0314.8183.2619.110
192.12821.4223.548
110.7600.760
122.1852.185
151.4491.449
160.2650.265
220.0381.0641.102
290.1600.160
450.7240.724
460.3690.369
小計3.9341.1765.80350.909
騎田嶺礦田累計:333資源量4.775萬噸,3341資源量48.367萬噸
,3342資源量17.829萬噸,總資源量70.971萬噸。
麻子坪
80.4241.0371.461
60.0441.7991.843
280.1731.0301.203
230..0580.5240.582
260.4870.4875
210.6910.691
40.4880.488
50.1460.8490.995
240.2860.286
小計0.8457.1918.036
出門口—狗頭嶺
1.1261.126
0.9690.9691.8141.814
0.8880.8880.5240.524
1.7421.7424.2264.226
0.7370.737
小計
12.02612.026
(二)大東山錫礦田礦床地質特徵及主要找礦成果
礦田處於NE向郴縣-懷集斷褶帶與近EW向大東山-貴東構造巖漿巖帶的交匯地帶。區內沉積地層主要有泥盆系—三疊系碳酸鹽巖、砂頁巖及矽質巖;大東山複式巖基面積大,與錫、鎢、鉛、鋅、銀、稀土成礦關係密切。巖基由燕山期(113~127Ma)多階段巖漿侵入形成,主體為中粗粒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巖,次為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巖。此外,區內尚有石英斑巖、花崗斑巖、閃長巖等中-酸性巖脈及石英脈分布。大東山巖體外接觸變質帶矽卡巖、角巖、大理巖出露區是錫多金屬礦成礦的有利部位。區內褶皺、斷裂構造發育。其中,褶皺樞紐多為NNE向;斷裂以NW向、NWW向、NE向及近南北向為主。1∶20萬區域地球化學測量表明,錫化探異常規模大、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且與錫石重砂異常基本吻合。2001年以來,先後在天門嶂、潭嶺、東坑坪、保耳垌等地開展預查、礦點檢查及異常查證,同時開展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或加密採樣,對主要礦石類型進行物質組分研究和礦石初步可選性試驗。通過上述工作,初步控制了天門嶂、潭嶺錫礦規模,圈定一批找礦靶區,發現了多個錫多金屬礦化段及多處化探、重砂異常點,進一步明確了主攻的礦床類型,並取得了一些新的認識。
1.乳源天門嶂錫礦
位於大東山巖體北東緣巖體凸出部位。錫礦帶沿巖體內外接觸帶呈北西~南東方向展布,長約16千米,出露寬數百米,目前已圈出13個礦體(錫礦體9個,多金屬礦體3個,鎢礦體1個),礦體規模較大的有V11、V15和V10,初步估算獲得333+3341錫資源量7萬噸。其中,V11礦體分布在錫礦帶北部的五裡坑一帶,總體走向320°,傾向NE,傾角較平緩,長5500米,出露寬3.0~130米,含錫0.131%~1.996%,礦體平均品位0.501%;V15礦體分布在礦帶南段西雲寺一帶,產於燕山期細粒花崗巖中,走向NE,傾向115°,傾角75°~85°,控制長800米,出露寬20~60米,控制斜深60米,Sn品位0.18%~0.833%;V10礦體分布在礦帶南段西雲寺一帶,走向300°~350°,傾向NE,出露寬4.15~44.0米(平均28.32米);含Sn0.15%~1.78%,礦體平均Sn品位0.689%,礦體大致呈面狀、團塊狀分布。
2.連州潭嶺錫礦
位於大東山巖體西北部。主要有帶狀展布的構造蝕變帶型和面狀展布的含錫矽卡巖型兩種礦化類型,初步估算獲得333+3341錫資源量近8萬噸。其中,構造蝕變帶型錫礦呈NWW向帶狀分布於天堂嶺、廟後—何家、寨頭磅等地,目前圈定了三條傾向NNE,傾角55°~80°,長800~1500米,寬10~150米錫礦化帶,礦石類型主要為錫石—磁鐵礦矽卡巖型、雲英巖型和石英網脈型,Sn品位變化於0.06%~4.9%(最高達31.48%),厚1~2米;含錫矽卡巖分布在天堂嶺、廟後、何家、寨頭磅、長嶺腳等地,已發現面狀展布的含錫矽卡巖體20餘個,單個面積0.02~0.5平方千米,總計3平方千米,含Sn0.2%~0.5%。
(三)姑婆山錫礦田礦床地質特徵及主要找礦成果
礦田處於東西向姑婆山-鷹陽關斷隆帶與南北向道縣-姑婆山斷褶帶的複合部位。礦田內侵入巖主要為中侏羅世鉀長花崗巖、二長花崗巖、鹼長花崗巖,周緣出露泥盆紀濱-淺海相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建造。碳酸鹽巖與花崗巖體的接觸部位是錫、鎢、磁鐵等礦產的重要賦存場所;第四系零星分布於河谷兩岸,為砂錫礦的主要賦存層位。礦田斷裂構造發育,主要為NE和NW向兩組。礦田以錫礦化為主,構造蝕變巖型、矽卡巖型及雲英巖型錫礦都具一定的找礦前景。此外,白鎢礦、磁鐵礦、鉛鋅礦及稀土金屬礦化也較普遍。
礦田北部(湖南境內)礦化成帶狀分布,自西向東可分為Ⅰ、Ⅱ、Ⅲ3個礦化帶,較集中分布於冬瓜衝、野雞坳、大關塘等礦區。冬瓜衝礦區位於姑婆山錫礦田Ⅱ號礦化帶南段區域性F2斷裂兩側,自北往南依次有1、2、3、5、9號礦脈出露。其中,2號礦脈為構造蝕變巖-矽卡巖複合型,走向75°,傾向南東,傾角70°~88°,礦脈長1650米。礦體厚1.60~22.00米,平均5.49米,Sn品位(0.14~0.56)×10-2,平均0.45×10-2;其餘4條礦脈均為構造蝕變巖型,受近東西向斷裂控制,呈脈組平行等距分布,走向長1600~2200米,礦脈厚0.95~14.46米,Sn品位(0.25~1.21)×10-2。礦石類型為錫石-石英型、錫石-硫化物型和矽卡巖型,主要礦石礦物成分為錫石、黑鎢礦、黃鐵礦、黃銅礦、毒砂等,為易選礦石。通過1∶1萬地質填圖、地表槽探揭露、坑探驗證,結合民窿資料收集與物、化探異常特徵,大致圈定了區內各錫礦體,估算Sn資源量(3341)4.8萬噸。野雞坳礦區位於Ⅱ號礦化帶南東角及與Ⅲ號礦化帶交匯部位。區域性斷裂F1、F2自北而南貫穿礦區,現已發現構造蝕變巖型和構造蝕變巖-矽卡巖複合型錫礦脈9條,主要受近東西-北西向斷裂控制,預測可獲Sn資源量3萬噸。礦脈長750~2375米,礦體厚0.50~5.25米,Sn品位(0.21~1.28)×10-2。其中21號脈礦化較好,規模較大,長2375米,礦體厚0.50~5.25米,平均2.57米,Sn品位0.25~0.63×10-2,平均0.47×10-2。礦石類型有為錫石-石英型、錫石-硫化物矽卡巖型,屬易選礦石。大關塘礦區地處F1、F2斷裂帶挾持的Ⅰ號礦化帶中,礦化蝕變十分發育,主要為矽卡巖化,其次為大理巖化、雲英巖化、電氣石化等。矽卡巖化發育於巖體內殘留頂蓋(捕虜體)中,雲英巖化主要發育於斷裂破碎帶中。已發現矽卡巖-構造蝕變巖複合型錫礦脈5條,初步估算333+3341Sn資源量2.6萬噸,遠景資源量可達5萬噸。其中30號錫礦脈走向長2500米,厚1.00~18.52米,Sn平均品位(0.20~0.59)×10-2。礦化構造蝕變帶由碎裂化矽卡巖、石英脈、碎裂化花崗巖等組成。矽卡巖在走向、傾向上均呈透鏡狀、雁列式排列;石英脈以細脈、網脈為主。礦田南部(廣西境內)有路花、八塊田、八仙衝等礦區。路花錫礦區內有矽卡巖型錫礦和斷裂蝕變破碎帶型錫礦。矽卡巖型錫礦主要分布於大灣塘、大衝、大嶺腳、六合坳及浩洞一帶,呈似層狀產出,以面狀或殘蓋狀覆於花崗巖(或中泥盆統信都組砂巖)之上,長100~2000米不等,寬100~300米,出露總面積約2平方千米。其厚度受接觸面起伏控制,一般3~10米,最厚可達20~30米,含Sn0.114%~0.528%。含錫矽卡巖主要為磁鐵礦透輝石矽卡巖、磁鐵礦石榴石矽卡巖、陽起石矽卡巖、含磁鐵礦透閃石矽卡巖、透輝石石榴石矽卡巖、符山石矽卡巖等,在地表經風化後呈現褐鐵礦化。礦區已控制含錫矽卡巖面積0.66平方千米,平均厚度5.08米,錫平均品位0.393%,初步估算獲3341錫資源量3.93萬噸,預期可探獲錫3342資源量8萬噸。斷裂蝕變破碎帶型錫礦已發現錫礦脈4條,其中Ⅰ號脈規模大、含礦性較好,分布於廟山和柯家山背斜西翼,走向NNW~近南北,受F1斷裂控制,長8.5千米。從南至北分為三段。北段切過花崗巖和廟山面狀矽卡巖,長2.5千米,厚6.51~24.87米。Sn0.22%~1.47%,平均0.94%;中段發育於中泥盆統信都組與矽卡巖接觸帶上,長3千米,厚4.56~7.4米,Sn0.206%~1.50%,平均品位0.907%;南段長3千米,厚2.98~4.93米,Sn0.18%~0.235%。Ⅱ號錫礦脈分布於I號脈東側,受F2斷裂控制,長約4千米,最厚50.11米,Sn0.18~0.35%,經對Ⅰ、Ⅱ號錫礦脈進行資源量估算,預期可探獲錫3342資源量2.2萬噸。八塊田錫礦區主要發育斷裂蝕變破碎帶與矽卡巖複合型錫礦,現已控制礦脈8條,走向NEE,傾向NW或SE,傾角陡,其中以Ⅰ—Ⅴ號含礦性較好。Ⅰ號錫礦脈產於花崗巖破碎帶中,長2千米,厚1.63~4.67米,平均3.15米,Sn0.162%~1%,平均0.315%,含礦巖系主要為蝕變碎裂花崗巖;Ⅱ號錫礦脈分布於磨刀衝一帶,長3米,寬10.59米,含Sn0.2%~0.66%,平均品位0.46%,含礦巖系主要為褐鐵礦化碎裂矽卡巖、褐鐵礦化角礫巖及斷層泥等;Ⅲ號錫礦脈分布于楓木坪一帶,長4.6千米,厚17.15~56.47米,平均28.76米,含Sn0.1%~0.9%,平均0.418%;含礦巖系由矽卡巖、角礫巖及碎裂花崗巖等組成;Ⅳ號錫礦脈位于楓木衝一帶,長2千米,厚2.92~23.43米,平均厚13.175米,Sn0.1%~0.64%,平均0.24%,含礦巖系由碎裂花崗巖、矽化碎裂矽卡巖等組成;Ⅴ號錫礦脈分布於鳧鴨塘水庫一帶,長1.2千米,厚11.29~15.92米,平均厚13.29米,含Sn0.17%~1.37%,平均0.448%;含礦巖系由褐鐵礦化碎裂狀矽卡巖組成。經對Ⅰ—Ⅴ號錫礦脈進行資源量估算,預期可探獲錫3342資源量3.6萬噸。八仙衝錫礦區主要發育面狀矽卡巖型和斷裂蝕變破碎帶型錫礦。面狀矽卡巖型錫礦主要分布於八仙衝,含錫矽卡巖呈層狀、似層狀產出,產狀平緩,傾角5°~20°,裸露平鋪於中泥盆統信都組砂巖之上,已控制礦化面積約0.2平方千米,厚2~10米,含Sn0.14%~0.27%,平均0.2%,經初步估算,預期可探獲錫3342資源量0.7萬噸。斷裂蝕變破碎帶型錫礦產於可達—太平村一帶,受Ⅰ號斷裂帶控制,走向近南北,傾向西,傾角陡立。礦脈控制長2.5千米,厚4.5~15.8米,平均10米,含Sn0.118%~0.61%,平均0.25%,伴生WO30.104%~0.944%,含礦巖系主要為褐鐵礦化碎裂巖、磁鐵礦化碎裂矽卡巖、碎裂花崗巖等。經初步估算,預期可探獲錫3342資源量1.1萬噸。
(四)九嶷山錫礦田礦床地質特徵及主要找礦成果
礦田處於炎陵-藍山NE向深大斷裂與懷化-道縣北西向深斷裂及都龐嶺-銅山嶺-九嶷山東西向斷隆帶的交匯部位。礦田內出露震旦系和寒武系,主要分布九嶷山巖體的西緣和NE角,巖性以淺變質碎屑巖為主,夾火山碎屑巖、矽質巖及不純碳酸鹽巖。礦田內斷裂和褶皺構造發育。褶皺分布于震旦紀—寒武紀地層中,多為緊閉—同斜型,呈NE向展布;斷裂構造可分SN向、NE向、NW向、近EW向四組,其中SN向斷裂規模大,具區域性控礦作用;其他斷裂分布在南北向組斷裂之間,多成群成組出現,走向長數百米至3千米不等,為脈狀鎢錫礦的主要容礦構造。此外,大坳、螃蟹木、獅子頭等巖體原生節理較密集發育,也是礦田的容礦構造,控制蝕變花崗巖型、雲英巖脈型、雲英巖體型鎢錫礦的產出。礦田內侵入巖十分發育,佔礦田總面積的90%以上。巖漿具多期次、多階段侵入的特點,從志留紀—晚侏羅世均有活動,但以中、晚侏羅世為主。巖性以中酸—酸性為主,尚見少量基性、鹼性巖脈出露。礦田內以大坳礦區控制程度最高。該礦區位於礦田中部螃蟹木—大坳—楓木坪一帶,已發現蝕變花崗巖型、構造蝕變巖型及雲英巖脈型3種錫礦類型。蝕變花崗巖體型鎢錫礦是礦區最具找礦潛力的鎢錫多金屬礦床類型。礦體產於近南北向斷裂F3的下盤,目前已發現5處強雲英巖化蝕變花崗巖體露頭,在深部可能匯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個呈隱伏、半隱伏狀展布的似穹狀、厚層狀蝕變體;板狀、厚板狀、脈狀鎢錫礦體自上而下呈樓層式疊置於蝕變花崗巖體中,產狀與蝕變體一致。礦化與雲英巖化的強弱程度有關。在105、116勘探線剖面上已圈出8個鎢錫礦體,單個礦體走向長280~1000米,厚0.56~70.28米,平均3.46~25.16米,Sn平均品位(0.13~0.53)×10-2,WO3平均品位(0.05~0.22)×10-2;其中Ⅰ號礦體規模較大,礦化較好,礦體控制長1000米,厚4.63~70.28米,平均25.16米,Sn品位(0.06~0.24)×10-2,平均(0.13×10-2),WO3品位(0.03~0.30)×10-2,平均0.14×10-2。礦石具鱗片花崗變晶結構、自形半自形晶結構、他形晶結構、塊狀構造、星散浸染構造、細脈浸染構造等;礦石礦物主要有錫石、黑鎢礦、黃玉等,為易選礦石。此外,在羊角衝發現走向近南北向鎢錫礦化帶,由偉晶巖脈、雲英巖體、鉀化帶組成,走向長>500米,厚1.10~10米不等,Sn品位(0.10~0.40)×10-2,WO3品位(0.10~0.28)×10-2;在楓木坪發現3條鎢錫礦化帶,由雲英巖化、矽化、鉀長石化細粒花崗巖組成,受東西向構造控制,走向長50~700米,厚0.50~30米不等,含Sn(0.20~2.00)×10-2,WO3(0.03~0.28)×10-2。構造蝕變巖型錫礦主要分布於涼亭坳,近礦圍巖雲英巖化、鉀化較強。礦石礦物主要有黑鎢礦、錫石、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等,為錫石—石英型礦石。礦脈走向長1200米,厚0.70~5.00米,平均2.15米,Sn品位(0.11~1.16)×10-2,平均0.57×10-2。雲英巖脈型錫礦分布於大坳—尚家坪一帶,已發現錫礦脈12條,賦存於NE向斷層破碎帶中,礦脈走向長200~7500米,厚0.10~0.80米,Sn品位(0.16~1.50)×10-2。主要礦石礦物有錫石、黑鎢礦、黃鐵礦、黃銅礦等,為錫石—石英型礦石。通過1∶1萬地質草測、地表槽探揭露、民硐調查、鑽探驗證、結合物、化探異常特徵,初步估算蝕變花崗巖體型WO3+Sn資源量10萬噸,脈狀鎢錫礦2萬噸。
(五)荷花坪-香花嶺錫礦田礦床地質特徵及主要找礦成果
礦田礦位於南嶺緯向構造帶與耒陽-臨武經向構造帶交匯部位。其中荷花坪區位於五蓋山-橋口隆起帶中段千裡山與王仙嶺複式巖體的交接部位;香花嶺區位於香花嶺短軸背斜南部通天廟穹窿構造北側。
1.荷花坪礦區
出露地層主要有泥盆系跳馬澗組砂巖,棋梓橋組灰巖、白雲巖和第四系殘坡積層,為軸向NE—NNE向荷花坪倒轉向斜的組成部分。礦區斷裂構造發育:F101長7000餘米、其中礦化長2200米;F102長6000餘米,伴有較強的錫、鎢、鉛鋅礦化;F104長8000餘米、伴有錫、銅、鉛鋅礦化;F106長3000餘米、伴有強烈鉛鋅礦化;F108長4000米、局部為花崗巖脈充填,伴有強烈錫、鉍、鉛鋅礦化;F107為區域性深大斷裂,走向長30千米以上、局部為花崗巖脈充填,伴有強烈錫、鎢、鉛鋅礦化。礦區出露的花崗巖體為王仙嶺複式巖體的一部分,巖漿具有多期次活動特徵:主體侵入時代為182~198百萬年,第二次侵入時代158~162百萬年,第三次侵入時代132~138百萬年,第四次侵入時代90~118百萬年。每期次活動均伴有蝕變和礦化,尤其以晚期巖漿活動伴隨的礦化最強,部分巖脈全巖礦化。隱伏巖體的頂面及其接觸帶、棋梓橋組與跳馬澗組過渡部位是層控型、雲英巖型、矽卡巖型錫鉛鋅礦床賦存有利部位。通過2001~2002年工作,荷花坪區1∶10000萬激電測量獲得6個視極化率異常,1∶10000萬地質簡測發現3個礦化帶,在棋梓橋組與跳馬澗組過渡部位鑽探發現層控型錫石硫化物錫礦體(Ⅳ),厚5.63~10.38米,平均品位Sn0.404%~0.584%;初步獲得333+334錫資源量13.95萬噸;產於F101斷裂帶中的錫礦體厚1.0~21.0米,錫品位0.10%~1.52%,平均品位0.603%,獲333錫資源量4.10萬噸;F104NE段錫礦體走向長1000米,傾向延伸200米,錫礦體厚6.70~8.60/7.70米,錫品位0.10%~0.723%,平均品位0.294%,獲334錫資源量1.27萬噸;F104南西段Ⅲ錫礦體走向長500米,傾向延伸200米,礦體厚15.55~29.70/19.81米,錫品位0.10%~6.00%,平均品位0.54%,獲334錫資源量3.0萬噸;錫石硫化物型Ⅳ錫礦體走向長600米,傾向延伸300米,厚9.0~16.01米,錫品位0.32%~1.81%,平均品位0.826%。獲333錫資源量5.58萬噸。
2.香花嶺礦區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是泥盆系跳馬澗組,其次為寒武系及泥盆系棋梓橋組,構成一軸向近東西向的複式背斜。斷裂以F1、F102、F103為主幹,次級或派生斷裂規模不等,大多具多期次活動特點。其中,NE向斷裂是主要的控巖、控礦構造。礦區內環形重力異常反映出隱伏巖體頂界面起伏。經2002年地表系統刻槽取樣及鑽探工程揭露,大致查明香花嶺區荷葉衝跳馬澗組中存在兩個含錫矽卡巖層,其中I礦層厚約17米,錫品位0.02%~3.97%;Ⅱ礦層厚大於4米,錫品位0.09%~4.35%。初步估算錫資源量為11.87萬噸。同時對區內花崗斑巖脈開展了地質填圖、槽探、地表系統採樣及民硐調查等工作,重點對花崗斑巖的地表分布特徵及礦化規模進行了調查評價。其中Ⅰ號斑巖脈地表走向長約900米,寬8~12米,目前已控制礦化長大於850米,厚1.95~4.52米,平均品位0.43%~0.82%;礦化延深大於350米,初步估算333+3341錫資源量2.44萬噸;II號斑巖脈走向長約1700米,寬6~15米,已控制,錫鉛鋅礦化長約900米,厚3.70~6.64米,Sn0.16%~0.31%、Pb0.3%~4.52%、Zn0.09%~3.53%、Ag172×10-6,巖脈向深部礦化增強,且向東、西延深加大,正在開展評價工作。此外,在2002年地質填圖及民硐調查中,新發現區內跳馬澗組與寒武系之間底礫巖中的強矽卡巖化,並伴生有不同程度的錫鉛鋅礦化,往往在斷裂構造與不整全面交匯部位形成富厚礦體。如在荷葉衝南部棕葉衝一帶民硐揭露礦(化)體走向長300米,傾向延深400米,平均厚2米左右,含錫3.4%~5.82%,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鐵礦、磁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錫石等。
(六)諸廣山-萬洋山錫礦田礦床地質特徵及主要找礦成果礦田位於湘東新華夏斷褶帶與酃縣-桂東SN向隆起帶及酃縣-湯市NW向斷褶帶的複合部位。區內地層出露齊全,其中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石炭系出露面積佔總面積80%以上;斷裂發育,由一系列NNE向斷裂帶組成,呈平行展布,具有一定的等距性,是區內的主要控礦構造。區內巖漿活動頻繁,形成時代為加裡東—燕山期,與成礦有關的巖漿巖有錫田、萬洋山、諸廣山等花崗巖體。其中,錫田巖體侵入時代為燕山早期,具有明顯的分帶性,與鎢錫鉛鋅多金屬成礦關係密切。萬洋山巖體呈巖基狀產出,侵入時代為加裡東期,具有多期次侵入特點,與金、銀、鉛鋅、銅礦成礦關係密切;諸廣山巖體呈巖基產出,為燕山早期巖漿活動之產物。根據地質條件、控礦因素、礦產分布及物化探異常特徵等,諸廣山-萬洋山田可劃分為錫田和水口-流源2個鎢錫多金屬礦區。經初步估算,兩礦區已控制333+3341錫資源量10萬噸,潛在錫資源量大於20萬噸。錫田礦區已發現矽卡巖型錫礦脈4條,主要賦存於錫田巖體的外接觸帶,受NNE及SN向構造蝕變帶控制,呈脈狀,似層狀產出,單脈走向長1500~3100米,厚9.04~17.85米,Sn平均品位為0.272%~0.394%。其中,21號礦體工程控制走向長3100米、厚9.09~18米(平均10.82米),單工程錫0.165%~0.71%,平均0.384%。同時,已圈出構造蝕變巖型鉛鋅錫礦脈5條,產於巖體內接觸帶,受N(N)E向及NW向構造蝕變帶控制,礦體呈脈狀、透鏡狀,單脈走向長800~2200米,平均寬1.35~2.93米,單工程品位Pb0.06%~6.25%,Zn0.123%~7.5%,Sn0.1%~1.38%。其中,2號礦脈工程控制走向長2200米,厚0.83~2.50米、平均1.35米,Pb0.06%~2.01%,平均0.779%;Zn0.86%~7.50%,平均3.64%;Sn0.071%~0.256%,平均0.124%。另在錫田巖體南端發現了呈NE向帶狀分布的構造蝕變巖型—石英脈型鎢錫礦,產於巖體內外接觸帶中。分布在桐木山、花裡泉一帶。其中,桐木山見有礦脈46條,單脈長400~1800米,含錫(0.23~1.84)×10-2,鎢(0.15~1.23)×10-2;花裡泉見礦脈14條、產於錫田巖體內外接觸帶,單脈長240~800米,寬0.2~0.8米,含鎢(0.23~2.38)×10-2,錫(0.19~3.15)×10-2。水口-流源鎢錫多金屬礦區在曾子坳發現6條鎢、錫、銅礦脈,呈脈狀成組成帶分布,產於燕山早期中粒黑雲母花崗巖中,受北西西向構造蝕變帶控制,礦脈帶寬300米,單脈走向長550~2000米,平均厚0.20~0.38米,鎢平均品位(0.159~0.504)×10-2,錫(0.293~0.47)×10-2,銅(0.73~1.17)×10-2。其中以V3、V4礦脈具有一定規模,含礦性好。
(七)陽明山-大義山錫礦田礦床地質特徵及主要找礦成果
礦田位於郴州-邵陽北西向隱伏深斷裂帶與陽明山-大義山-上堡東西向基底斷隆帶交匯處。區內除缺失志留紀、第三紀地層外,震旦紀-第四紀地層均有分布。震旦系-奧陶系主要分布於陽明山-塔山隆起及泗洲山背斜部位,組成區內基底地層;泥盆系-三疊系主要分布於拗陷區,為區內第一蓋層;侏羅系-白堊系主要分布於陽明山北側衡陽盆地及上堡地區的南部,為區內第二蓋層;第四系零星分布於上述各地層之上。基底構造和深斷裂起到了共同控巖、控礦作用,其相互交匯部位往往是礦化相對集中區。區內巖漿活動頻繁強烈,以花崗巖類為主;多為複式巖體,巖漿侵入期次多,受基底斷隆帶控制而呈東西向排列,自西向東依次有:陽明山、塔山、大義山及上堡等花崗巖體。陽明山巖體屬晚三疊世侵入產物,主體為細—中粒斑狀二雲母二長花崗巖,並有少量石英脈、花崗巖脈、花崗斑巖、鈉長斑巖、輝綠巖脈等侵入,其中石英脈和花崗巖脈與錫多金屬礦化關係密切;大義山巖體為燕山期多次侵入形成的深成複式花崗巖基,受郴州-邵陽北西向隱伏基底斷裂控制,巖體中有少量輝綠巖脈、正長巖脈、偉晶巖脈、細晶巖脈、雲英巖脈侵入,其中雲英巖脈及偉晶巖脈與錫多金屬礦化關係密切。該礦田的調查評價工作已基本結束,重點是師茅衝、藤山坳、獅形嶺3個錫礦區。報告提交333+3341錫資源量21.0266萬噸,其中333錫資源量1.3368萬噸、3341錫資源量19.6898萬噸。
(八)都龐嶺錫礦田礦床地質特徵及主要找礦成果
2003年踏勘檢查發現南竹河破碎帶蝕變巖型錫礦和大灣巖體型錫礦。南竹河破碎帶蝕變巖型錫礦主要分布於都龐嶺巖體南東內外接觸帶附近,現已見含礦斷裂蝕變破碎帶3條,平行展布。其中,Ⅰ號含錫斷裂破碎帶呈NE—SW向展布於南竹河、九份山、板塘坪一帶,可見長6千米,一般寬2~5米,傾向NW,傾角67°~80°。礦脈圍巖主要為燕山期黑雲母花崗巖及奧陶系砂巖、粉砂巖夾板巖。圍巖蝕變有矽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雲英巖化等。地表工程及民硐控制礦脈長5.5千米,北段厚1.0~5.6米,平均2.61米,以錫、銅礦化為主,含Sn0.241%~0.62%,平均0.375%;Cu0.014%~1.83%,平均0.83%,礦石中可見錫石,顆粒為0.2~3毫米,黃銅礦呈浸染狀分布,含少量的黑鎢礦;南段礦體厚1.2~3.5米,黃鐵礦化較強,見有較多的黑鎢礦。Ⅱ號含錫斷裂破碎帶位於Ⅰ號脈東約300~400米的外接觸帶,延長大於6千米,寬一般為1~3.2米,傾向SE,傾角62°~76°,圍巖為奧陶系砂巖、粉砂巖。斷裂破碎帶由碎裂砂巖及石英脈組成,北部進入花崗巖中。南段4個地表工程及民硐控制長3.5千米,礦體厚0.6~2.5米(未採穿礦脈),平均厚1.25米,礦石礦物以黑鎢礦為主,錫石、黃銅礦次之。含Sn0.252%~0.645%,平均0.323%;Cu0.01%~0.821%,平均0.262%;WO31%。矽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雲英化較強,偶見螢石化。Ⅲ號含錫斷裂破碎帶主要由碎裂花崗巖及石英脈組成。位於Ⅰ號脈西約300米的花崗巖內接觸帶中,長約4千米,寬一般1~4.5米,傾向SE,傾角66°~85°。礦脈產狀125°∠66°,厚1.04米,含Sn0.242%~0.275%,Cu0.055%~0.083%。圍巖蝕變有矽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等。大灣巖體型錫礦位於都龐嶺巖體北接觸帶涼山頂、大灣、山牛塘一帶,與牛落嶺、小箐、涼山頂、大灣、茶盤洞、山牛塘、中坪、八板橋等錫礦點一起構成牛落嶺-古怪衝、大灣-中坪和-八板橋三個東西向錫礦化帶。礦化見於燕山早期隱伏—半隱伏細粒黑雲母花崗巖頂部,屬巖體型錫礦。礦體呈似層狀或透鏡狀,產狀與巖體頂接觸面一致,傾角平緩,一般0~5°,最大10°~15°。古怪衝已控制礦體長50~250米(最大490米),寬50~120米,平均厚1.08~3.29米,Sn平均0.325%~0.833%。大灣已控制礦體長970米,平均厚5.10米,平均含Sn0.275%。
三、南嶺錫礦成礦規律及找礦前景展望
(一)南嶺成錫花崗巖的時空分布規律
1.成錫花崗巖的空間分布
南嶺巖漿巖分布較廣泛,重要的成錫花崗巖體自西向東依次為都龐嶺、花山、姑婆山、九嶷山、大東山、騎田嶺、千裡山、錫田、萬洋山、諸廣山等,錫礦化主要發生於這些巖體的西側或西南側的內彎部位,並自東往西出現W-Sn礦化→Sn-Pb-Zn礦化→Sn礦化的遞變規律,可能反映了成錫花崗巖的侵入方向。根據巖石地球化學特徵、侵入關係及成巖同位素年齡數據分析,南嶺成錫花崗巖具多期(階段)侵入的特徵,侵位時代主要為燕山期。主要巖石類型有中粗粒似斑狀花崗巖、中粗粒鉀長花崗巖、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巖、花崗斑巖和花崗偉晶巖等。其中,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巖與成礦關係密切。
2.成錫花崗巖成巖時代
(1)中—粗粒似斑狀花崗巖
中粗粒似斑狀花崗巖往往是南嶺成錫複式花崗巖體中最早侵位的單元和導致早期矽卡巖化的巖漿結晶產物,侵位時代為160百萬年左右。其顯著特點是含較多的長石斑晶(微斜長石和斜長石),暗色礦物主要是黑雲母,偶見角閃石,全晶質斑狀結構,塊狀構造。
(2)中—粗粒鉀長花崗巖
中粗粒鉀長花崗巖往往是南嶺成錫複式花崗巖體中較早侵位的單元或是中粗粒似斑狀花崗巖的蝕變產物,侵位時代或為蝕變時代為145百萬年左右。其顯著特點是含大量鉀長石斑晶,暗色礦物黑雲母已普遍綠泥石化。
(3)中—細粒花崗巖
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巖是南嶺成錫複式花崗巖體中侵位較晚的單元,與錫礦關係密切,往往與晚期錫礦體相伴產出,並導致早期矽卡巖礦體發生疊加改造。其侵位時代為140百萬年左右。其顯著特點是具中—細不等粒結構,塊狀構造。
(4)花崗斑巖
南嶺花崗斑巖分布較廣,與錫礦關係密切的花崗斑巖在地表往往呈脈狀產出,可形成斑巖型錫礦(如騎田嶺42號礦體),其侵位時代為145百萬年左右,與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巖大致同時。
(5)花崗偉晶巖
與成礦有關的細粒花崗巖由於本身富含揮發分,其頂部往往出現花崗偉晶巖殼(如騎田嶺礦田安源電站及廣西新路楓木衝錫礦區黑雲母花崗巖頂部可見)。
3.花崗巖與成礦的關係
南嶺主要錫礦床無論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與中生代花崗巖關係密切。花崗巖類與錫礦石的稀土元素特徵也極為相似:從中粗粒斑狀花崗巖→中細粒斑狀花崗巖→細粒黑雲母花崗巖→細粒黑雲母花崗巖頂部的似偉晶巖殼→自交代明顯的細粒花崗巖→含錫石塊狀磁鐵礦礦石和錫石—毒砂硫化物礦石,稀土總量迅速減少,但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曲線具有相同的變化特點,顯示出成礦作用與巖漿演化息息相關,尤其是與燕山期細粒花崗巖的關係更為密切。
(二)南嶺成礦構造條件
1.南嶺構造格架
南嶺斷裂構造十分發育。研究表明,區內各類錫礦大多受到不同級序斷裂控制,賦錫斷裂在成礦期大多具張(扭)性質,成礦期後受壓(扭)性應力改造。基底斷裂有NE、NW和EW向三組,與錫成礦作用關係密切的是前兩組,特別是兩者的交匯部位往往是錫礦床的集中分布區;深大斷裂也有N(N)E、N(N)W及近EW向三組,往往控制花崗巖體及環形構造的分布,從而也控制了錫成礦作用;規模較小的斷裂有NE、NW、近SN和近EW向等多種走向,與成礦關係密切的是NE和NW向斷裂,常常是錫礦體的容礦構造。
2.構造與成礦的關係
(1)一定規模的斷裂構造是成礦的基本條件
總體上,對於錫多金屬礦體,尤其是熱液型細網脈狀錫礦體,往往賦存在一定規模的斷裂破碎帶(特別是NE向主幹斷裂及其派生構造)中;另一方面,深大斷裂成錫花崗巖漿侵位的通道,是錫成礦作用發生的必備條件。
(2)有效隔擋層是形成一定規模礦床的重要條件
滲透性較差的緻密巖石構成的隔擋層是成礦流體聚集的重要條件,它構成的物理化學障有利於成礦流體的集中和成礦物質的沉澱。南嶺成錫隔擋層多種多樣:①早期(階段)花崗巖(如騎田嶺礦田10號礦體頂板);②矽卡巖(如騎田嶺礦田19號礦脈頂板為含磁鐵礦矽卡巖);③偉晶巖殼(如大義山師茅衝錫礦體頂部);④泥質巖石(如大廠錫多金屬礦區上泥盆統同車江組);⑤基性—超基性巖類(如桂西北六秀礦區)。
(3)密集裂隙網絡帶是成礦流體運移的關鍵
對於巖漿熱液型細網脈狀錫礦體而言,密集的裂隙網絡帶的存在是成礦的關鍵。主幹斷裂及其低序次斷裂和早期(階段)巖體的原生層節理等是成礦流體的通道和礦質沉澱的場所,控制了礦體的產出位置、形態和規模。
3.南嶺錫礦形成的動力學背景
南嶺錫多金屬礦床在華夏與揚子板塊縫合帶附近有集中分布,成錫花崗巖具有多期(階段)侵入的特徵,並且主要形成於燕山期,說明錫成礦作用發生於板塊拼貼之後,其大地構造背景應為後碰撞擠壓體制或碰撞後拉張鬆弛階段。
(三)南嶺錫礦主要賦礦地層
南嶺古生界地層分布廣泛,碳酸鹽巖建造發育,有利於成礦溶液的交代和沉澱;富含碳和有機質的地層有利於促進化學反應,使得成礦物質易於活化和聚集,部分地段生物礁發育(如大廠100號礦體頂部),滲透性和孔隙性好,對錫礦體的疊加富集極為有利,並為成礦物質的沉澱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南嶺錫礦床的主要賦礦地層為古生界和侏羅系,尤以上古生界碳酸鹽巖中產出的錫礦最多(如錫田礦區賦礦地層為上古生界淺海相碳酸鹽巖及碎屑巖建造;騎田嶺礦田出露地層為炭—二疊系碳酸鹽巖夾海相碎屑巖建造;姑婆山礦田賦礦地層為泥盆系海相細碎屑巖建造為主和石炭系碳酸鹽巖),且出現不少超大型錫礦床(如大廠、柿竹園、騎田嶺等),其中的錫礦床多為親鐵系列(如矽卡巖型鐵錫礦床)和親硫系列(如矽卡巖型錫石-硫化物礦床和熱液脈型錫多金屬礦床)。侏羅紀火山巖中的錫礦床主要見於贛南地區。
(四)礦石礦物共生組合
南嶺不同類型錫礦床的礦石礦物含量雖有差異,但其組合有一定的類比性。主要礦石礦物可分為硫化物和氧化物兩類,前者主要有毒砂、黃鐵礦、黃銅礦、磁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鐵閃鋅礦、斑銅礦、輝鉬礦、輝鉍礦等;後者主要有錫石、磁鐵礦、赤鐵礦、黑鎢礦、白鎢礦等。礦石礦物按不同的比例組合構成不同類型的工業礦床,它們大致的生成順序為:磁鐵礦→錫石→黃鐵礦→斑銅礦→黝銅礦→輝銅礦→方鉛礦。
(五)南嶺錫礦主要圍巖蝕變類型及其分帶性
南嶺錫礦圍巖蝕變類型較多,主要有鈉長石化、鉀長石化、綠泥石化、矽化、黃鐵礦化、矽卡巖化(透閃石化、陽起石化、透輝石化、石榴石化)、雲英巖化(白雲母化、絹雲母化、電氣石化、黃玉化、螢石化)等。礦化蝕變具有一定的分帶性:脈型錫礦自礦體往外蝕變逐漸變弱,強蝕變地段見絹雲母化、綠泥石化、螢石化、黃鐵礦化等;中等蝕變地段見黃鐵礦化、絹雲母化;弱蝕變地段僅見黃鐵礦(以自形晶形式出現時呈星點狀面型分布,以細小的它形晶形式出現時呈不規則脈狀分布);體型錫礦自上而下表現為偉晶巖(化)→鈉長石化→雲英巖化(黃玉化)→絹雲母化,顯示熱液蝕變溫度由高到低的變化趨勢。
(六)南嶺錫礦主要類型、形成機理及找礦標誌
1.南嶺錫礦的主要類型
按礦床成因,南嶺錫礦可大致分為6種類型:①接觸交代型(矽卡巖型);②巖漿熱液型;③構造熱液型;④斑巖(次火山)型;⑤蝕變花崗巖型(含雲英巖型、含黃錫礦偉晶巖型和細晶巖型);⑥海底火山噴氣沉積—改造型。按產出形式,南嶺錫礦主要有三種類型:①構造破碎帶型(含石英大脈型、石英細脈型、石英網脈型);②雲英巖型(巖體頂蓋型);③層間破碎帶型。
2.南嶺錫礦的形成機理
面狀和脈狀礦床的形成取決於水巖相互作用的性質:在滲透性差的成礦系統中,流體運移十分緩慢,以擴散為主,形成廣泛的雲英巖化或矽卡巖化;而在裂隙發育的成礦系統中,流體運移較快,形成礦化石英脈。值得指出的是,熱液細網脈型錫礦體的礦化特徵與矽卡巖型和大脈錫石硫化物型明顯不同,前者在礦石礦物組合上為少硫化物型,嚴格受構造破碎帶控制,且硫化物組合簡單,主要為黃鐵礦;後者則以富含硫化物(尤其是鐵閃鋅礦、毒砂)為特徵。巖漿熱液型錫礦的成礦機制可概括為:巖漿結晶分異→成礦流體形成→水巖反應(淋濾)→錫石沉澱。其中,巖漿結晶分異是成礦物質在巖漿中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成錫花崗巖結晶晚期往往富Rb、Nb、Ta、Cs、Li等大離子親石元素和F、Cl、H2O等揮發組分,構成成礦流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水巖反應是形成富礦體的重要基礎。錫石的形成不外乎三種可能:①隨結晶分異的進行導致SnO2不斷富集而直接從巖漿中結晶;②Sn在巖漿熱液階段優先進入出溶流體而沉澱結晶;③熱液交代過程中Sn從圍巖中萃取,使SnO2達到飽和狀態而從成礦流體中結晶。構造熱液型錫礦的成礦機制可概括為:構造熱液產生→成礦流體形成→水巖反應(淋濾)→錫石沉澱。其中,構造熱液產生和成礦流體形成是成礦的基礎,水巖反應是成礦物質聚集的前提,而錫石沉澱是物理化學條件改變的結果。
3.南嶺錫礦的找礦標誌
(1)深大斷裂(基底斷裂)通過處,特別是NE和NW向深大斷裂交匯部位;
(2)中生代複式花崗巖體出露區,特別是燕山期複式花崗巖體中晚期細粒花崗巖接觸帶附近;
(3)發育花崗偉晶巖(殼)或雲英巖化強烈的燕山期細粒花崗巖體頂部或周緣;
(4)鉀化強烈的燕山期花崗巖體周緣;
(5)含「矽卡巖捕虜體」的大型斷裂帶,特別是NE向深大斷裂帶;
(6)燕山期花崗巖與上古生界碳酸鹽巖接觸部位;
(7)錫地球化學異常發育、異常強度高、濃集中心和梯度變化明顯地段;
(8)中生代花崗斑巖體出露區,特別是南嶺東段(如江西巖背錫礦);
(9)上古生界碳酸鹽層間破碎帶(如荷花坪礦區花崗巖漿熱液沿碳酸鹽巖層理交代形成礦化層狀矽卡巖)。
(10)「綠泥石化」蝕變是尋找構造蝕變巖型錫礦的重要標誌;
(七)南嶺錫礦時空分布規律
1.南嶺錫礦的成礦時代
南嶺錫礦床的成礦時代從前寒武紀到第三紀都有,不同區域有不同的主要成礦時代。其中,前寒武紀和第三紀錫礦床主要見於南嶺西段(如與約836百萬年平英巖體有關的桂北寶壇錫礦田;與約53百萬年渤洞花崗巖有關的粵西渤洞錫礦床)。然而,南嶺錫礦化集中發生於燕山期(大致佔全區錫礦總數的96%),特別是早白堊世(約佔58%),代表性錫礦床有南嶺西段的大廠錫礦床、南嶺中段的騎田嶺錫礦田、南嶺東段的巖背、松嶺、銅坑嶂錫礦等;晚侏羅世和晚白堊世也分布較廣。總體上,南嶺東西向成礦帶燕山期成礦作用具有自東往西成礦時代逐漸變新特點,可能體現了燕山期特提斯域構造控礦特點。
2.南嶺錫礦的成礦期次
通過對南嶺代表性礦區(騎田嶺、大東山、姑婆山礦田等)的野外調研和室內研究,根據礦物共生組合、礦化蝕變及礦石礦物結晶世代等特徵,南嶺錫多金屬成礦作用至少可分為矽卡巖期和熱液期,並在多數情況下出現兩者的疊加,熱液疊加強烈疊加區段,在有利空間中可結晶出粗粒錫石晶體。熱液期成礦是形成具有工業意義錫礦體的重要環節,可細分為巖漿熱液和構造熱液兩個階段,主要證據有:①礦物(石英、螢石、閃鋅礦等)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明顯集中在320~265°C、240~175°C、150~120°C三個區間,並隨均一溫度降低鹽度也逐漸降低,表明成礦流體經歷了多次因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而使礦物晶出時捕獲了不同流體;②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組成以δ34S均為低正值(1.74‰~8.47‰)為特點,接近於隕石硫的硫同位素組成,表明成礦流體主要來源於地殼深部的巖漿;③礦石具富釷貧鈾的特點,也顯示其成礦物質來源於地殼深部。
(1)矽卡巖期成礦
成礦作用與燕山早期(階段)似斑狀粗粒黑雲母花崗巖有關,礦化過程中伴有強烈的矽卡巖化,錫石主要賦存於磁鐵礦周緣或裂隙中,成礦溫度300℃±。成礦時代為燕山早期(175百萬年左右)。
(2)巖漿熱液期成礦
巖漿熱液疊加成礦作用與燕山晚期(階段)富含揮發分的細粒黑雲母花崗巖或花崗斑巖關係密切,形成錫石硫化物石英(網)脈,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毒砂等硫化物成分增多,被晚期無礦石英脈和螢石-方解石脈穿插,成礦溫度在240°C±;成礦時代為135~155百萬年。
(3)構造熱液期成礦
構造熱液疊加成礦作用與區域性深大斷裂活動有關,與巖漿疊加成礦的區別在於:形成的錫石硫化物石英(網)脈硫化物成分較少,成礦溫度較低(175℃±),礦化不均勻(品位變化較大)。值得指出的是,南嶺真正形成於矽卡巖期的錫礦床很少,典型者如個別含錫磁鐵礦礦床,其突出的特點是錫除以錫石細小的單礦物形式存在外,還呈類質同象形式存在於矽卡巖造巖礦物(如石榴子石、鈣鐵輝石)中;絕大部分產於矽卡巖中的礦床(即目前通常所稱的矽卡巖複合型礦床)大都經歷了矽卡巖期後的熱液疊加成礦,後者往往對礦化的規模及礦床的工業意義起決定性作用,而矽卡巖僅作為成礦載體與賦礦空間。
3.南嶺錫多金屬礦床的空間分布
南嶺錫多金屬成礦帶為環太平洋成礦帶的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錫礦資源集中區之一,也是我國最為重要的錫礦資源基地。區內錫多金屬礦床廣泛分布,據不完全統計,已發現以錫為主礦床90個,銅錫礦床5個,錫鉛鋅礦床11個;鎢錫礦床49個,錫鐵礦床3個。據已有資料,南嶺西段以親硫系列錫礦床特別發育為特徵,以廣西丹池燕山晚期成礦帶和桂西北與新元古代花崗巖類有關的錫礦床為代表;南嶺中段以親氧—親硫—親鐵複合系列錫礦集中分布為特點。其中,親氧系列錫礦床有較具工業意義的巖體型錫礦床(如慄木花崗巖型錫礦和茅坪似層狀雲英巖型錫礦床等)、石英脈型鎢錫礦床(如珊瑚等大型鎢錫礦床)及矽卡巖型鎢錫多金屬礦床(如柿竹園鎢錫鉬鉍礦等);親硫系列錫礦床伴生和共生元素種類多(如Cu、Pb、Zn、Mo、Bi、As、Ag等),工業類型以錫石—硫化物脈型為主(如香花嶺錫礦);親鐵系列錫礦床往往以大型—超大型鐵錫礦床形式出現(如大頂鐵錫礦床),錫石顆粒細,加之錫呈離子狀態分布在磁鐵礦等硫化物晶格中的比例較高,因而可選性較差。南嶺東段以斑巖錫礦床(如巖背錫礦等)工業意義最大,其次是石英脈型錫礦床,前者礦石中包含較多錫的硫化物(如黝錫礦、銀黝錫礦、黃錫礦等);後者往往與鎢礦床伴生(如贛南地區)。4.礦化分帶特徵據現有資料,南嶺錫多金屬礦床顯示出一定的礦化分帶特徵,以巖體為中心,礦種、礦化類型存在明顯的差異,由成錫花崗巖體向外,成礦溫度由高到低,由W、Sn、Mo、Bi礦化→Cu、Pb、Zn礦化→Ag、Sb、Hg礦化,礦化類型則表現出雲英巖型→矽卡巖型→熱液充填型→層控型的變化特點。
(八)南嶺錫礦區域找礦前景展望
南嶺地區為錫多金屬地球化學高背景區,燕山期花崗巖及古生界地層錫的背景值普遍高於地殼同類巖石的豐度值,錫地球化學異常強度高,濃集中心和梯度變化明顯,綜合異常主要表現為W、Sn、Bi、Mo等高溫元素異常面積大,並相互重合,而Pb、Zn、Cu、As等中溫元素異常面積小,並分布在高溫元素範圍之中,大體形成由內向外、由中溫—高溫元素異常組合的分帶特徵;並且異常的濃集中心與燕山期大型複式花崗巖基的分布區完全吻合,反映該類花崗巖基出露區具良好的找礦前景。
根據近年來的資源評價成果,結合區域成礦地質背景分析,南嶺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錫資源基地之一,潛在錫資源量在300萬噸以上。其中,主要礦田可望探明錫資源量如下:騎田嶺礦田80萬噸以上,姑婆山礦田40萬噸以上,九嶷山礦田30萬噸以上,諸廣山礦田30萬噸以上,都龐嶺礦田30萬噸以上,香花嶺—荷花平礦田30萬噸以上,大東山礦田20萬噸以上,桂西北地區15萬噸以上。預期在「十五」末可探獲333+3341錫資源量300萬噸,顯示出良好的找礦潛力。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