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流域生態水文的北京水環境管理

2021-01-11 科學網

 

海河流域在中國七大流域中流域面積最小,處於生態脆弱帶,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流域內資源型缺水、水質型缺水和調度型缺水導致海河流域水問題的複雜化和多元化。

 

海河流域水資源現狀

 

近年來,海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激化,流域內調水和跨流域調水使水資源調度難度加大。由於經濟跨越式發展、高強度人類活動和城市化高速發展,流域水環境汙染加劇,水質不斷惡化,城鄉供水安全亦受到威脅,水質型缺水問題加劇了流域水資源供給的衝突。由於城市水系人工化日益嚴重,生態系統的基本需水得不到保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日漸喪失,調度型缺水成為關注焦點。如果不能有效地進行水資源優化調度,對有限的水資源進行高效利用並進行最佳管理,海河流域水環境改善和生態恢復就只是一句空話。

 

城市模塊是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的重要交叉點所在,是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的生態系統,已成為流域內最大的生活和生產需水單元,擠佔了生態系統的需水量和水資源調蓄空間;同時也是向流域其他生態單元輸出和轉移環境汙染源頭之一,使流域環境危機加劇和生態安全風險增加。

 

現行的流域水資源管理和開發利用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及新時期水問題轉型所提出的新任務。根據優化調度和生態系統管理理論作為理論指導,在城市模塊中協調自然—社會水循環,體現人—水—生態的和諧,將有助於實現全流域的水環境改善與生態恢復。

 

利用有限水資源,維繫北京水環境

 

北京市作為首都,具有多重功能的國際性大城市,隨著城市規模、社會經濟和人口的高速發展,消耗的水資源量不斷增加。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揮每一滴水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已成為目前缺水條件下保證經濟社會和生態系統協調、和諧發展的重要目標。

 

北京市水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在理論、技術和管理3個方面的創新,以找到突破口。在理論上,需要融合多學科的最新理論成果,構建適合城市特殊條件下的水資源調度和利用理論框架及方案庫,逐步建立全新的城市水系管理和優化調度理念。近年來,流域生態水文進展已成為管理城市水資源的理論基礎。在技術上,必須建立基於流域生態水文學模型的,綜合考慮水質、水量的水資源優化調度技術。在管理上,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並加快公眾參與城市水資源管理的進程。具體建議如下:

 

理論應用層面:根據北京市水系的水環境、生態和水文等現狀和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應首先保證最小生態環境需水量,注重外源汙染物控制和內源汙染物的削減;其次,保證年內不同月份特別是枯水季節的生態基流量是生態恢復的前提。

 

城市水系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技術為水質水量聯合調度提供技術保證,要素層建立需要全面考慮水文、水環境質量、水生態、水濱空間、景觀效果和人為脅迫6個方面,評價結果分為健康、臨界和不健康。

 

閘門調控技術是聯合調度的具體手段,基於不同調度情景建立的聯合調度方案對應常規調度、預警調度和應急調度機制,方案庫設計與優化使水務管理部門調度實施的可操作性增強。水華預警模型、藻類生態水文模型和水質水量聯合調度模型的構建是水質水量聯合調度技術的關鍵環節,科學化、定量化地闡明城市水系水質、水量和生態之間的複雜關係,為聯合調度方案設計與優化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技術整合方面:建議以恢復城市水系的自然屬性為主,恢復與重建生態系統結構,嚴格控制點源與面源汙染,尤其加大面源汙染的控制力度,建立城市雨水徑流的「最佳管理模式(BMP—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景觀建設與環境效益相結合,綜合和優化汙染源控制技術(城市汙水深度處理技術、面源汙染控制技術)、水質應急淨化技術(強化水體流動的物理方法,化學除磷、殺藻方法,投菌、植物浮床等生物/生態方法)、水生態修復技術(生態護岸技術、水生植被恢復技術)和閘門調度技術,以達到從整體上改善北環水系水環境和水生態的目的。對城市水系的閘門進行分區、分級、分時調控,採用非均勻供水、分期階梯式的調度模式,充分利用湖庫的容積,增加水體的循環,改善水體的流動性,提高水體的淨化能力。

 

創新管理方面:按照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的科學發展觀,更新管理理念,走出重工程輕管理的誤區,確定今後的水資源管理戰略。領導層面需要把握工作的重點,建立生態水務需要共同遵守的環境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從觀念落實到行動。

 

提高水務工作人員水資源管理和環境倫理以及生態保護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加強業務培訓和能力建設,增強各級人員的日常技術能力及應急能力,日常中要求每個人員都要熟練掌握水利政策、法律、法規以及水資源保護知識,提高整體管理水平和效率。定期召開有關水環境與發展的研討會和信息發布會;設立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水生態保護諮詢組,負責研究探討重大決策措施。

 

保障公眾對政府決策的參與和事前監督作用,通過建立水資源環保信息資源庫,為公眾及時準確免費獲取可利用水資源量、地表水與地下水水質、供水水質等情況提供平臺,增強環境政策、水資源管理與決策透明度。一方面提高大型汙水處理廠處理效率,另一方面在社區建立小型汙水處理設施,如溼地處理系統,增加小區的水環境面積,改善局部小氣候,從而在一個小區內較完整地體現綠化與中水回用相結合的生態理念。

 

形成公眾參與水環境保護的模式,主要從社區入手,提倡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居民具有自覺的水生態意識和生態價值觀,使用節水器具和對水環境沒有汙染的產品。中水回用,減少生活用水量和生活汙水排放。倡導節水消費理念,在實現有限水資源高效優化配置的條件下,加大再生水的應用。

 

城市水環境的改善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需要技術創新與整合,需要更新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部門、科研機構、技術管理人員和城市公民的通力合作,才能夠使北京市水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與管理,才能實現北京市人—水—生態的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

 

資料連結

 

河海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具有豐富的史前文化,並在元、明、清三代成為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海河流域地跨8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河北省大部,山西省東部、東北部,山東、河南兩省北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和遼寧省的一小部分,流域面積為31.8萬平方公裡。

 

相關焦點

  • 遼河流域建成水環境安全監控與監測體系
    水生態健康成遼河管理新目標水質達標之後,遼河水生態健康成為遼河流域環境管理的新目標。所謂水生態健康,是指流域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具有正常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對自然幹擾的長期效應具有抵抗力和恢復力,並能夠發揮其正常的生態環境效益,提供滿足自然和人類需求的生態服務。
  • 水環境研究院專家講壇第八期——「富自然-功能協調流域建設的若干...
    水環境研究院專家講壇第八期——「富自然-功能協調流域建設的若干關鍵問題」7月24日上午,北控水務集團水環境研究院專家講壇(第八期)在集團總部舉行。本次專家講壇特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副所長、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兼職教授嚴登華作為主講嘉賓,以「富自然-功能協調流域建設的若干關鍵問題」為主題做了精彩分享。
  • 專家齊聚議滄州水文局 縱論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
    中國水利網站訊  日前,河北省水文局邀請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國際泥沙研究中心、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水文與水生態研究室、水環境所生態研究室和河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學院的劉家壽、高佔義、王芳、杜強、謝建治等專家來滄州,與河北省水文系統的5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一起,對即將建設的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向、工作技術路線等問題進行諮詢論證
  • 「專家視角」 流域水生態過程機理與調控專題
    為展示我國流域水生態過程研究的最新進展,本專欄特約多位長期從事水生態保護研究的專家,分別從流域生態水文響應機制、水資源可持續評價、水生態數值模擬、生態流量管理等方面,有代表性地介紹了流域水生態過程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期為我國流域生態保護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方法支撐。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的是通過提供一份系統、客觀的長江健康診斷報告,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為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或可緩解長江防洪形勢 根據兩位專家上述的分析,可見氣候變化、土地利用等因素都影響著長江的水文情勢,使得長江流域的防洪形勢也變得更為複雜。今年夏天,長江中遊地區再次經歷了大洪水的考驗。如何緩解複雜嚴峻的形勢,報告提出在採用必要的工程措施情況下,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應成為未來重要手段之一。
  • 長江生命力報告①: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的是通過提供一份系統、客觀的長江健康診斷報告,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為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在序言中所說,作為全球第一個完整的流域級指數,長江生命力指數也是一項創新,其概念內涵和評價方法有望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推廣。
  • 水資源配置河流生態水文的演化
    水資源配置河流生態水文的演化 為促進區域內水資源可持續性利用,對河流生態水文演化展開分析,提升水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從當前許多城市水資源配置應用的現狀來看,卻對河流生態水文有所忽略,以致對河流生態水文系統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
  • 淨水技術 | 長江生命力報告:長江流域健康狀況呈現區域差異性
    目的是通過提供一份系統、客觀的長江健康診斷報告,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為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議,激發和推動不同利益相關方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或可緩解長江防洪形勢根據兩位專家上述的分析,可見氣候變化、土地利用等因素都影響著長江的水文情勢,使得長江流域的防洪形勢也變得更為複雜。今年夏天,長江中遊地區再次經歷了大洪水的考驗。
  • 烏江流域水文氣象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報導 9月9日,由貴州省氣象服務中心承擔的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項目「烏江流域精細化水文氣象服務系統的研究與開發」通過評審。該項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集成氣象、水文、地理信息等多源異構數據,研發了一體化的烏江流域精細化水文氣象服務平臺,建立了較完整的烏江流域水文氣象服務體系。
  • 趙林——天津大學——環境生物技術及環境汙染生態修復、水環境與...
    、水環境與人體健康、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境質量體系認證過程系統分析、水資源規劃與管理 聯繫方式 E-Mail: zhaolin@tju.edu.cn       電話: 022-*******       郵編: 300072 地址
  • 《流域水汙染物排放標準制訂技術導則》發布 7月1日起施行
    3.6 流域允許排放量 permitted disge quantity of pollutants of watershed在考慮流域生態因素、設計水文條件和排汙口空間分布的情況下,為實現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流域允許排放的最大汙染負荷量。
  • 董戰峰: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框架與重點
    目前長江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主要是在省域範圍內實施, 儘管貴州、江蘇等一些探索了基於水質目標改善的流域生態補償探索的地方有一定的實施基礎,但是補償機制也不盡完善,與流域水質目標綜合管理需求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跨省界流域橫向補償,上下遊省份之間經濟差異大, 生態環境需求目標不同,對補償標準設計的認識不同。生態補償標準體系不完善。
  • 「小流域鄉村水汙染治理與生態農業綠色技術研討會」暨「國際水文...
    11月23-24日,「小流域鄉村水汙染治理與生態農業綠色技術研討會」暨「國際水文科學協會中國委員會遙感分會工作會議」在省科學院土壤環境所召開。中科院、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省農業科學院及省科學院土壤環境所等相關團隊3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省科學院副院長李定強對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
  • 淺析水文「強監管」支撐作用的發揮
    加快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與水文業務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水文智能化水平。以健全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為依託,進一步強化測驗質量管理,完善測報質量管理體系,不斷提高水文測報質量。深化測報機制改革,積極推進「駐巡結合、以巡為主,測報自動、應急補充」測驗模式。積極開展區域內水文基本規律研究,充分用好水文監測數據和歷史資料,努力搞清楚洪水帳、泥沙帳、徑流帳,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礎依據。
  • 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並表示將將水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作為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基礎材料,根據不同承載狀態提出差異化管控措施。   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和《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有關規定,做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我部組織編制了《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
  • 「水十條」將出 強調水質、水量和水生態一體化管理
    「水環境質量改善是一個長期過程,建議國家要處理好法律、標準和規劃之間的關係,建立以法律、標準引領規劃的機制。」一位地方環保官員對記者分析。「河湖生態健康惡化,服務功能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嚴重下降,成為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瓶頸;目標總量控制對汙染負荷減排效果顯著,但與水環境容量脫節,制約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家層面推廣水質目標管理勢在必行。」
  • 黑河流域水文變化研究獲新進展
    黑河流域降水,徑流及地下水水位系示意圖黑河上遊降水,中遊徑流及下遊地下水水位重建結果對比 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發源於祁連山黑河幹流全長821公裡,流域總面積約13萬平方公裡,是河西走廊及額濟納旗最重要的地表徑流來源,同時也是河西走廊農業生產的生命線。 然而,近年來黑河全流域生態危機加劇,水資源短缺已經造成嚴重的環境與社會問題,引起了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極大關注。因此亟待開展對黑河流域歷史時期生態環境的研究。
  • 宣城市做好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城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水環境承載力指在一定時期內,區域水環境系統在滿足水質目標要求、保持可持續的自淨能力和維持水生態健康的條件下,對區域人口、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支持能力。為進一步加強我市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並編制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根據生態環境部和省生態環境廳通知要求,我市認真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助推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一是迅速開展合作。
  • 2020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將在桂林舉行
    人民網北京6月15日電(記者 餘璐)7月16至18日,2020(第二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將在廣西桂林舉行,來自中國水環境與水生態領域的專家學者與產業界人士。據了解,本屆大會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主辦,今年主題為「疫情之下的水環境與水生態安全」。揭曉2020年度「水環境與水生態勳章獲得者」,並發布水分會牽頭制訂的團體標準。
  • 城市生態修復 ▏城市洪澇風險的防控探討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市系統多頭管理、九龍治水的局面至今未有明顯改觀。由於缺乏系統的基於水文循環、空間管理的理論和行動框架,生態修復概念的模式化、修複目標的靜態化、泛化與實踐中生態修復工作局部化、碎片化,導致無論是指導思想還是現實行為中,城市防洪澇與生態修復的目標、方式未能統一。防洪與生態修復之間隱性而必然的內在聯繫未能充分得到各方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