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水文變化研究獲新進展

2021-01-21 科學網

黑河流域降水,徑流及地下水水位系示意圖

黑河上遊降水,中遊徑流及下遊地下水水位重建結果對比

 

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發源於祁連山,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自治區),最終匯人中蒙邊界內蒙古額濟納旗的東居延海和西居延海。黑河幹流全長821公裡,流域總面積約13萬平方公裡,是河西走廊及額濟納旗最重要的地表徑流來源,同時也是河西走廊農業生產的生命線。

 

然而,近年來黑河全流域生態危機加劇,水資源短缺已經造成嚴重的環境與社會問題,引起了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極大關注。因此亟待開展對黑河流域歷史時期生態環境的研究。

 

近期,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劉禹研究員帶領其研究團隊通過研究流域內不同地區樹木年輪寬度,系統分析了黑河流域的水文變化歷史。定量恢復了黑河源頭地區360餘年年的降水量、黑河中遊570餘年徑流量和230餘年黑河下遊額濟納地下水水位。研究表明,黑河徑流及下遊地區地下水補給主要來自祁連山大氣降水。重建的降水量、徑流和地下水水位在年代際尺度上顯著相關,它們在1940年以前具有一致的變化趨勢,即上遊的降水量豐沛時,中遊徑流流量增加,下遊的地下水水位抬升,反之相反。1940年以後,地下水水位滯後於降水量及徑流的變化,很大原因是由於中下遊的用水量急劇增加引起的。該區降水量、徑流量以及地下水水位變化存在的70—80周期與大氣海洋系統60—80年濤動周期相吻合,40—50年的變化周期與黃河上遊水文變化的50年周期及北大西洋溫鹽環流40—50年的周期遙相呼應。這些周期表明黑河流域水文變化可能受大範圍海-陸-氣相互作用的影響。

 

過去50年來,流域中自然狀態下的整體水資源形勢並未惡化,源頭降水、河流徑流量總體呈增加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流域內水資源的短缺可能歸因於過度的人類活動。這一研究為認識黑河流域水資源形勢提供了科學數據。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水研究權威期刊《水研究》(

Water Research

)(Liu, et al., 2010,Tree-ring hydrologic reconstructions for the Heihe River watershed, western China since 1430 AD, Water Research, 44:2781-2792, DOI:10.1016/j.watres.2010.02.013)。(來源: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黑河遙感試驗研究站
    黑河遙感站「基地-定點觀測-像元尺度觀測-流域尺度觀測」的觀測系統構架和試驗模式,覆蓋了內陸河流域多數生態系統。經過 10 餘年的能力提升,臺站所在的黑河流域被遴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計劃乾旱區水與發展全球信息網絡(UNESCO IHP G-WADI)、全球能量和水循環試驗(GEWEX)跨領域研究項目國際高山流域水文研究網絡(INARCH)的試驗流域。
  • 劉金濤丨十年「山坡水文」路:山坡關鍵帶水文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經過十多年的研究,關鍵帶科學在地球表層結構的認識、關鍵帶生物-土壤-巖石地貌等協同演化、關鍵帶結構對水文過程的作用機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深度的成果。然而,地球關鍵帶科學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近年的進展表明,地球關鍵帶科學有潛力促使地球表層研究發生科學變革,為我們所面臨的氣候變化、生態系統保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提供可能的途徑。
  • 寒旱所荒漠區降水格局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劉冰、常學向等科研人員在黑河流域荒漠區降水格局及其脈動特徵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此項研究對全球變化的區域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據悉,在荒漠區降水格局是生物過程的根本驅動力。
  •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2017-11-30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肇慶水文分局開展變化環境下西江下遊高要段水文情勢研究
    西江是珠江流域第一大水系,是貫穿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河流。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江流域在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作用下,流域下墊面發生變化,產匯流機制也隨之改變,水文時間序列的一致性受到了破壞。梧州以下為西江下遊,西江下遊高要段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主要河流的上遊,其水文情勢的變化將對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產生影響。對西江下遊高要段水文情勢進行研究,可為西江下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提供依據。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但由於不同流域之間地形地貌和氣候變化的區域差異及氣候的多樣性,加之人類活動方式的不同,導致不同流域水循環及其影響因子具有特殊性,形成一個流域尺度上自然和人類,包括水-土-氣-生相互作用過程的複雜系統,流域水循環變化機制的研究離不開對這些相互作用過程的探究。但從目前的進展來看,僅考慮單影響因子與水循環的相互作用,缺乏對各種因子影響流域水循環的相對貢獻和綜合影響的估算研究。
  • 冰川凍土「馬屁論文」系獲資200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
    《黑河流域中遊水-生態-經濟模型綜合研究》項目,屬於重大研究計劃,資助金額為200萬元。科學網截圖 該項目摘要提到,節水型社會的建設是當前黑河流域中遊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 張掖丹霞地貌與黑河流域
    黑河是我國常用的河流名稱,以下主要介紹的是河西走廊中部的黑河流域。黑河從發源地到居延海全長821公裡,橫跨三種不同的自然環境單元,流域面積約14.29萬平方公裡,北部與蒙古接壤,東以大黃山與武威盆地相連,西部以黑山與疏勒河流域毗鄰。分屬三省(區),上遊屬青海省祁連縣,中遊屬甘肅山丹、民樂、張掖、臨澤、高臺、肅南、酒泉等市縣,下遊屬甘肅金塔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1]。
  • 烏江流域水文氣象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報導 9月9日,由貴州省氣象服務中心承擔的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項目「烏江流域精細化水文氣象服務系統的研究與開發」通過評審。該項目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集成氣象、水文、地理信息等多源異構數據,研發了一體化的烏江流域精細化水文氣象服務平臺,建立了較完整的烏江流域水文氣象服務體系。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長期以來,中緯西風環流被認為是影響該地區水文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因素。但是由於器測記錄時間較短且空間分布不均,對該地區氣候變化細節的認識不足,尤其是中緯西風環流南-北擺動對該地區氣候的影響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 基於流域生態水文的北京水環境管理
    海河流域在中國七大流域中流域面積最小,處於生態脆弱帶,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流域內資源型缺水、水質型缺水和調度型缺水導致海河流域水問題的複雜化和多元化。
  • 地下水分層勘查技術促進水文地質調查
    地調局水環中心承擔的河西走廊黑河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注重新技術方法應用與科技創新,成功應用地下水分層勘查技術,形成並完善了一套「一井同徑,封隔洗井、分層抽水,實時監控」技術體系。 地調局水環中心承擔的河西走廊黑河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注重新技術方法應用與科技創新,成功應用地下水分層勘查技術,形成並完善了一套「一井同徑,封隔洗井、分層抽水,實時監控」技術體系,促進了水文地質條件與規律的深化認識。 首先封隔器分層洗井助力獲取含水層真實出水能力。
  • 中國湖庫等不同類型水體變化遙感監測研究獲進展
    長期以來,不同地區(流域)、不同類型的水體變化受流域自然環境因素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與機制不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等在近期發表的遙感監測1984-2015年時段中國水體變化動態的工作基礎之上,區分我國不同類型水體(>1km2),對比分析不同類型(鹹水湖vs.淡水湖,淡水自然湖vs.人工湖(水庫))水體在1984-1999年與2000-2015年兩個時段內水體變化動態的時空特徵。
  • 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漢江上遊地處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位於北亞熱帶至暖溫帶的過渡區域,屬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區域。該地區亦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其生態安全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密切關注。自2010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無脊椎動物分類與多樣性學科組一直致力於探索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的群落構建及多樣性維持機制,同時關注人類活動對該類群多樣性格局的影響和改變。
  •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9-10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並與PDP磷運移模塊耦合,研發出平原圩區水文過程與磷運移模擬系統PHPS,可準確反映圩區地下水與包氣帶動態耦合、地下水與地表水相互作用、水田頻繁灌排水、涵洞與泵站控制出水、複雜水體磷物理和生物循環變化等關鍵過程;基於情景模擬分析與對比,探討了圩區水管理模式對洪泛平原區水文過程與營養鹽交換過程的影響。
  • 論文屬獲資200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
    據冰點周刊公號,根據眾多學者論文和中科院寒區旱區科學數據中心等公布的信息,編號為「91125019」的基金項目,指的是「黑河流域中遊水-生態-經濟模型綜合研究」項目,屬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黑河流域生態-水文過程集成研究」重大研究計劃下的重點項目之一。2010年啟動的這項重大研究計劃,被稱為「黑河計劃」,程國棟院士擔任「黑河計劃」專家組組長。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下全球植被變綠的水文效應及機理
    鑑於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係,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楊永輝團隊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永強團隊合作,共同揭示了氣候變化下的四種植被-徑流關係模式及其驅動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
  • 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黃河源區凍土變化的水文效應」在蘭啟動
    9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主持的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黃河源區凍土變化的水文效應」在蘭州啟動。該項目將就「黃河源區氣候、凍土、水資源現狀及變化趨勢如何;如何系統揭示凍土變化過程中冰水相變的產匯流機制;如何科學評估凍土變化對黃河源區水文過程及水資源量及其時空分配的影響」等問題進行研究。
  • 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軍研究組在人類活動與極端天氣作用下的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研究中獲進展。該研究通過綜合對比分析多年尺度的水文氣候及沉積記錄,結合水文泥沙模擬和遙感手段,揭示人類活動及颱風事件對水文泥沙運動和沉積記錄的影響特徵。近幾十年來,頻繁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內陸架沿海環境的自然演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