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增高,在烹調美食的時候,調味品是滿目琳琅,各種各樣。但是,在絕大多數的菜餚裡面,不管是再怎麼美味可口的食品,只要沒有鹽的加入都是不完美的。很多情況下可能會產生一些缺陷,所以說鹽的發現與加入,給我們人類起到了很大的好處作用,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那麼鹽又是在什麼時期被發現的,它又是在什麼時候被使用的呢,今天小誠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鹽作為自然界的一種天然物質,儘管早於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但是人類發現它的價值,並用於飲食,卻有一個實踐與認識的過程。一方面,鹽的品嘗、收集或製取,必須不斷嘗試,首先只能是在出鹽的海濱或內陸的鹽鹼灘上;另一方面,鹽作為原始商品,運輸交換,只能是在1萬年前原始社會末期。世本》記黃帝臣,夙(su)氏煮海為鹽」中華民族的先祖黃帝,生活在以農耕為主要食物來源的陶烹(即水烹)時代。黃帝的大臣夙沙氏,是我國東部沿海的古老部族領袖,他們世代接觸海水潮汐在沙灘上留下的鹽層,知其味而用之,並逐步學會曬海水為鹽。
另外,在仰文化遺址中,已發現用外塗蠣(li泥(耐火泥中摻入蚌殼粉)的「竹釜(fa,竹條編成的鍋具)」作鍋、以海水煮鹽的實物。發現原鹽無意中嘗到原鹽感受到鹽的功用有意識收集鹽粒保存、使用並交換鹽粒海水曬鹽竹釜煮鹽,這便是先民學會用鹽的全部過程,要注意的是,1萬年前學會用鹽,只是一個「下限」,鹽區的先民用鹽時間可能要早一些因為動物(如鹿)都有覓食天然鹽的本能,原始人不會例外。
鹽不僅是一種基本調味料,帶有鹹味,而且它與蛋白質胺基酸結合還能生成胺基酸鈉,帶來鮮味。從我國最早菜式羹的演變過程看,也可發現用鹽入饌的「軌跡」、最早的「太羹」(純肉做的)和「吳羹」(純菜做的),都是沒有鹽的後來出現的「(xing)羹」,便是肉與菜加鹽合煮,有烹有調了,接著出現的「形(rong)羹」(牛肉與豆葉加鹽煮)、「(xn)羹」(羊肉與苦菜加鹽煮)、「(xio)羹」(豬肉與薇菜加鹽煮),在用鹽上就比較講究了。
至於梅子、香草、苦果、野蜜等天然調味品用於制菜,其時間大約與鹽差不多,鹽加以上四物,便構成、酸、香、苦、甜5種味道:再加上鹹味的副產品一鮮,1萬年前的調味品陣容就比較可觀了,現今中國的7種單一味型,那時只缺一個「辣,鹽與梅子等物混合使用後,又創造出更好的「和羹」,具有鹹、鮮、酸、香的複合美味。所以古人留下一句名言:「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如果想制出味美的和羹,必須使用鹽與梅子.它不僅是「五味調和」一詞的最早出處,而且還被用來說明許多社會生活現象和治國方略。
最後還是那一句話,如果覺得文章對你還有那麼一點用的話,請幫忙點讚評論一下,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