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很多人對膽固醇退避三舍,尤其是一些身體出現了「三高」問題的老年人,更是把膽固醇當作洪水猛獸,認為膽固醇是有害的,恨不得天天吃素。甚至最近有消息稱,一些老人因為害怕體內膽固醇太高,術後都不吃雞蛋和肉,導致傷口遲遲不能癒合。那麼,膽固醇在人體中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真的越低越好嗎?
人體每個細胞都需要它
首先,我們要明確,膽固醇不是有害物質,而是構建人體細胞的一種「建築材料」,每個細胞都需要它。人體每千克體重中就含兩克的膽固醇,換算下來,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體內的膽固醇含量大約是120克。
膽固醇在人體內主要發揮四方面的功能:一是構成細胞膜;二是轉變成膽汁酸鹽,膽汁對消化脂類物質十分重要,而膽固醇是膽汁製造的原料;三是合成類固醇激素,比如皮質醇、睪丸酮、雌二醇等;四是調節脂蛋白代謝。如果缺少膽固醇,人體多方面功能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膽固醇過低增加患病風險
若人體內膽固醇含量過低,有可能增加疾病風險。早在1994年,美國心臟協會膽固醇問題特別工作組就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總膽固醇水平低於160毫克/分升,與癌症、出血性中風、呼吸系統疾病之間存在著聯繫。1999年,美國杜克大學發現,體內膽固醇含量低的女性更容易出現抑鬱和焦慮的問題。荷蘭研究者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體內膽固醇含量較低的中年男性,比其他男性更容易出現嚴重的抑鬱症狀。日本學者在2011年公布了對1.2萬名中老年人近12年的跟蹤數據,發現低膽固醇水平會把死亡風險提高50%左右。
還有一些研究也發現,膽固醇水平太低和太高一樣,都可能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我國學者在2019年就已提出,膽固醇水平過低的人,發生腦出血的風險會大幅度上升。
吃素降膽固醇,作用不大
很多人認為,多吃素可以更好地控制膽固醇。實際上,人體血液裡的膽固醇,大部分不是吃進去的。
研究發現,即便從食物中攝入了大量的膽固醇,人體仍有約60%的膽固醇來自體內合成。一些高血脂患者就算長期不攝入膽固醇,膽固醇濃度最多也只能下降10%~25%。因此,哪怕是素食人士,膽固醇水平也可能偏高。刻意不吃含有膽固醇的動物性食品,也沒有攝入替代性食材和營養增補劑,就會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反而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如需降低膽固醇水平,則應更多地考慮增加體力活動,降低腰圍和體脂率,同時調整飲食結構。如果以前吃了太多的肉類,不妨適度減少肉類食物的攝入量,並把一部分紅肉換成少油烹調的魚類。同時,增加豆類、穀類食物比例,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降低身體對食物中膽固醇的利用率。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