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過蘑菇,吃過蘑菇,還從來沒有用蘑菇畫過畫呢!」「蘑菇孢子畫出來的畫,居然會這麼富有藝術感!」近日,四川農業大學食用菌協會舉辦了孢子印製作大賽,參賽學生在接受簡單的培訓之後,領取食用菌材料進行孢子畫的創作。
圖為放置一個晚上後形成的孢子印。受訪者供圖
據悉,孢子印是利用蘑菇進行孢子繁殖的生理特性,將新鮮蘑菇的菌柄部去掉之後,傘蓋向下扣放到黑色卡紙上等待一段時間後形成的,而孢子畫就是在孢子印的基礎上,根據繪畫者的想像進行創作的。「看起來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也沒有那麼簡單。」大賽負責人補星月對記者說,「如果蘑菇很新鮮水分太多,那麼卡紙就容易被暈溼,不方便接下來的繪畫,但如果蘑菇不新鮮的話,產生的孢子印會很淺,也不好進行創作。但同學們都很優秀,目前我們已經收到了很多非常不錯的作品。」
此次大賽共有300多位同學參加,截止11月16日,大賽主辦方已經收集了160餘幅作品。參賽同學對孢子印進行了多形式的創作,比如以「一生三,三生三,三生萬物」為理念,進行構型的《萬物皆可愛》;以「2020註定不平凡,即使傷痕累累,我們,依舊在向前走」為初心,創作的《白鴿》;以「保護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願景,繪畫的《孢羅萬象》等。
圖為孢子畫參賽作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郭嘉璽 供圖
「我是基於今年疫情的時代背景進行創作的,我們以孢子印作為櫻花樹葉和醫護人員四周的硝煙。櫻花代表的是武漢,櫻花下是在與新冠疫情的鬥爭中,義無反顧奔向危險中心的醫護人員。」孢子畫《信仰》的創作者陳潞潞和胡紅霞向記者介紹道。談及這幅畫的創作初衷,她們表示,在新冠疫情中,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敢於犧牲甘於奉獻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她們。她們希望可以用這幅作品,向所有在疫情中做出貢獻的醫護人員致敬。
圖為孢子印畫《信仰》。受訪者供圖
「我的專業不屬於農林範疇,本來是沒有機會接觸甚至創辦食用菌活動的。」談及舉辦孢子畫創作大賽的目的,該協會會長紀悉對記者說,「我想通過舉辦這次活動,來豐富同學們的課餘生活,讓更多非農林專業的同學也能感受到我們學校作為農林類高校所特有的校園文化。」
據悉,該校食用菌協會自2008年成立以來,已舉辦過六屆孢子畫製作大賽,學生參與度高,效果良好。除此,該校還舉辦過個人菌袋培育、探尋野生菌、菌菇美食烹飪會等一系列活動,將食用菌與傳統文化、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傳播食用菌文化知識。
通過染色後的孢子印與繪畫完美結合,一個栩栩如生的鹿頭躍然於紙上。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雍玫君 攝
兩個穿著芭蕾舞裙的女孩翩翩起舞,她們被緩緩飄落的羽毛包圍著,優雅而有力。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雍玫君 攝
在《我與星河邂逅》中,作者將平菇產生的孢子做成女孩的裙子,將香菇產生的孢子做成星月,這既是他們對心中有夢、追逐遠方的女孩的刻畫,也是對在逐夢之旅中為下一步積蓄力量的片刻休息的肯定。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雍玫君 攝
《未知》中,飽滿的孢子印與簡單的顏料描繪互相映襯,菌類孢子的無限可能性同天空的廣闊無垠相結合,創造了滿天煙火與星光的盛景。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雍玫君 攝
《蕈與蝶》中孢子以花的形式盡情綻放,展現了生命的活力與激情,白色的顆粒是律動的精靈,在紙上歡歌雀躍,蝴蝶也翩躚而至,在花兒上紛紛起舞,盡顯它們對美好事物的不懈追尋。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雍玫君 攝
該作品以大朵平菇印作為老人頭髮和鬍子,體現老人毛髮蓬鬆的質感,大面積的白色與老人臉上的彩色相結合,體現了孢子印畫的獨特美感。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餘涵 攝
此畫作以熊貓「孢孢」「子子」在四川農業大學遊玩為主題,以孢子印為基底,借用四川代表性動物熊貓為主體,加以學校的特色建築——院士石像、水稻田、圖書館為點綴,整體氛圍歡快,富有生機,體現了校園的藝術文化風採。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餘涵 攝
州橋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由孢子印組成的山脈,色彩勾勒輪廓,畫上去的一輪明月,靛藍的河流湧動,描繪了州橋夜景。詩文為王安石晚年回憶往昔之作,抒發的是深沉、含蓄的愛國之情。把時空概念濃縮交織,給人以咀嚼品味的餘地。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餘涵 攝
來源:青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