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一組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特徵,可伴有心臟、血管、腦和腎臟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的一組臨床症候群。通常將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發病原因不明的稱為原發性高血壓,佔高血壓患者的 90% 左右,約 10% 高血壓患者血壓升高是有明確而獨立的病因或疾病,稱為繼發性高血壓。
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達1.6億,以中老年人佔絕大多數,許多人採用藥物治療,但治療達標率僅6%,要做到正確選藥,用藥前的檢查十分重要。
一、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在未服用抗高血壓藥的情況下,非同日 3 次以上測量血壓,收縮壓≥ 140mmHg 和 / 或舒張壓≥ 90mmHg 稱為高血壓。有兩點需要強調:第一,在診斷時,如果用診室血壓測定,需要非同日 3 次以上的血壓測量;第二,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目前正服用抗高血壓藥,如果血壓已經低於140/90mmHg ,也應診斷為高血壓。
二、高血壓患者應該定期檢查的項目
同樣是高血壓患者,即便血壓水平相同,其最佳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所以在健康查體時高血壓患者的查體項目應該包括以下內容,為確定或調整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1. 血液生化檢查
空腹血糖:由於原發性高血壓病人存在糖耐量降低和血胰島素升高,高血壓合併糖尿病是很常見的,患嗜鉻細胞瘤的病人血糖也會升高。
血脂:高血壓與高脂血症常常同時存在,兩者都會促使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尿素氮:尿素氮是反映腎功能總體水平的重要指標,檢查結果異常者,表明腎功能減退,並提示腎小球濾過下降正常的一半。但要排除高熱、脫水、感染、消化道等因素的影響。
肌酐:肌酐作為慢腎功能不全分期的主要指標。
按血液中肌酐濃度將慢性腎功能不全分為:
腎功能 代償期:血肌酐大於133微摩爾/升
氮質血病期:血肌酐132—221微摩爾/升
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血肌酐221—442ummd/升
腎功能衰竭末期(尿毒症晚期):血肌酐大於442ummd/升
血尿酸:尿酸是人體通過腎功能排洩的一種代謝產物。原發性低蛋白病人由於腎動脈硬化血液阻力增加,血流量降低,功能受損可出現高尿酸血症,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血壓妊娠婦女中出現高尿酸症往往是先兆子癇的一個重要症侯。
電解質:高血壓病人主要是觀察血鉀的變化,血鉀的降低在建發性高血壓的診斷中有特殊意義,如原發性醛固銅增多症,庫興綜合症,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等。
2. 心電圖與心臟超聲檢查
有助於判斷有無心臟合併症(例如冠心病、左心室肥厚、房顫、心功能不全等)。存在這些合併症者在藥物選擇方面有其特殊性。
3. 頸動脈超聲檢查
這項檢查有助於評估有無明顯的頸動脈狹窄。如果狹窄超過50%則需要接受治療。此外,頸動脈還可作為全身動脈健康狀況的一個窗口,如果頸動脈存在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則提示合併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很大。有條件者還可以檢查下肢動脈功能,測定脈搏波傳導速度與踝臂血壓指數,有助於發現早期下肢動脈病變。這兩項檢查對於確定降壓治療強度與藥物選擇都有很大幫助。
4. 胸部X光片
有助於評估有無心臟增大。
5. 眼底檢查
檢查眼底視網膜動脈可以評估小血管受損情況。
6. 經顱都卜勒超聲
對診斷腦血管痙攣、狹窄或閉塞有一定價值。
7. 尿液化驗
了解有無蛋白尿。尿中出現蛋白,紅C或管型等時,應注意腎功能是否受損。如尿常規變化在前,後來又出現高血壓的人,應懷疑高血壓是由腎臟疾病引起的。
三、如何預防高血壓及高血壓併發症
談及高血壓危險因素時,大部分高血壓的發生和不良生活習慣脫離不了關係,可以說高血壓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做到戒菸戒酒、飲食限制納的攝入、控制體重、多運動。對已罹患高血壓的患者來說,在逐漸到來的冬季,還需要特別注意血壓的波動,注重保暖,定期監測血壓,一旦血壓出現升高情況,應引起重視,做到定期複診。
針對已經患有高血壓的患者,王炳彥院長《動脈硬化斑塊消除技術》專利治療體系能夠打通血液循環,具有控制血壓、降血壓的良好效果。控制好血壓是預防高血壓併發症的關鍵因素,一定要重視控制好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