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會在後臺留言說:「為什麼自己感覺視力好好的,結果一到眼科醫生那,總被提醒要定期檢查眼底,這眼底檢查到底是什麼?怎麼個檢查法?」
也有人說一聽到自己得做眼底檢查,就有點害怕和排斥,擔心檢查出點什麼來。
那今天希小瑪就給大家揭開眼底檢查的「神秘面紗」。
1、先來認識一下眼底
臨床上常說的眼底是指從晶狀體往後的眼球內部結構,包括視網膜、眼底血管、視神經乳頭、視神經纖維、視網膜上的黃斑部以及視網膜後的脈絡膜等。
眼底遍布著豐富的血管與神經,涉及到的部位偏多,所以與其相關的病種也比較多和複雜,而且眼底病大多對視功能的損傷較為嚴重。
其中視網膜上的黃斑區是許多眼底病的高發部位,它是眼睛視覺比較敏銳的地方,負責收集大量的視覺信息,如果它出現出血、增殖、滲出等病理性變化,就可能造成視力明顯下降。
2、小小眼底,作用非凡
眼底的視網膜血管作為人體中唯一可看見的血管,也是醫生了解人體其他臟器血管情況的一個窗口。
透過眼底圖像,不僅可以預防與治療各種眼病,還可以幫助診斷內科病和腦系科的疾病。
眼底血管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其他器官的改變情況,所以,定期做眼底檢查好處多多!
正常眼底圖
3、眼底檢查有哪些?
現時可以檢查眼底的方式主要是眼底照相、OCT檢查、散瞳眼底檢查、眼底螢光血管造影等,這些檢查手段多數是藉助專業的儀器來實現的。
01眼底照相
眼底照相目前常用的設備是歐堡免散瞳眼底照相機,其原理就是在瞳孔自然散大時,機器發出閃光後,通過紅外觀察和對焦,瞳孔在未收縮的狀態下成像,完成拍照。
整個過程只需幾秒,就可以實現無創、超廣角的200°眼底照相,圖像獲取清晰,眼底視網膜面貌一覽無餘,可對眼底疾病進行普查。
歐堡
02OCT檢查
OCT檢查就是使用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在無創的情況下獲得清晰的血流圖像,用於檢查屈光介質、視網膜(包括黃斑區)、色素上皮、視盤以及神經纖維厚度等。
OTC是目前臨床上重要的眼底檢查手段,通過它能夠方便快捷地捕捉到清晰的三維眼底血管成像,幫助識別青光眼、眼底黃斑病變以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早期病症。
OCT檢查顯示的黃斑病變
03散瞳眼底檢查
當患者瞳孔過小,在瞳孔自然狀態下獲取到的眼底影像結果模糊不清,無法觀察到眼底結構,或存在某些疾病檢查需求時,就可能進行散瞳眼底檢查。
散瞳後,有些醫生也用檢眼鏡幫患者做眼底檢查,獲取不同層面的眼底信息,也可能藉助三面鏡、前置鏡或間接鏡等設備進行觀察,這些方式讓醫生更加直觀地看到眼底的情況。
04眼底螢光血管造影
眼底螢光血管造影(FFA)就是將具有螢光特性,且能進入視網膜、脈絡膜血管的造影劑螢光素鈉注入患者靜脈內,透過血管循環到眼底血管,受到藍色波長光的激發後產生黃綠色螢光,同時用眼底攝像機連續拍攝螢光素鈉在眼底血管循環的動態過程。
它主要用於觀察視網膜的狀態、遍布的血管與血管循環狀態,了解其病理變化,有助於診斷視網膜脈絡膜血管性疾病、黃斑部病變、色素上皮等眼底疾病。
螢光造影檢查:黃斑區域有圍繞中心區的花瓣樣滲漏
以上就是一些比較常見的眼底檢查,下面也整理了需要定期做眼底檢查人群,可以看看自己或身邊人是否屬於其中一類:
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高度近視(近視大於600度)患者
糖尿病、高血壓、腎病等全身性慢性疾病患者
青光眼家族史人群
看到這裡,或許有些朋友會問:那我每次去檢查眼底,都要做這麼多檢查麼?
當然不是,具體還是要到專業的醫院,以醫生的建議為準。
【參考文獻】
[1]葛堅.眼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