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信AM工研頻段⑦採用阻抗管對多孔材料進行全逆法多孔彈性表徵的案例研究.

2021-01-20 Prosynx

原文名稱A Case Study of a Full Inverse Poroelas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n Open-Cell Porous Material Using an Impedance Tube: The Need to Properly Prepare the Material and to Control the Measurement


中文名稱採用阻抗管對多孔材料進行全逆法多孔彈性表徵的案例研究


原文作者邁克納米公司 Mecanum IncKevin Verdiere, Noureddine Atalla和Raymond Panneton



摘要


本文給出了一個使用阻抗管測量對開孔多孔彈性體泡沫材料的材料特性進行全逆法表徵的應用案例。本文旨在說明控制阻抗管側向邊界條件的重要性,並選擇合適的聲學模型以獲得最精確的材料特性。本案例使用四英寸厚的三聚氰胺泡沫和100毫米直徑的阻抗管。泡沫採用機械切割方法以和圓管匹配。然而,切割過程並不完美,在材料和管之間存在微小的橫向氣隙(即,直徑為100毫米的管,而泡沫樣品直徑為99.5毫米)。典型的表徵過程是直接和間接測量混合使用以獲取泡沫材料特性。首先,直接測量開孔孔隙率、體密度和靜態流阻率。其次,通過基於阻抗管測量的逆推法來識彆扭曲度、粘性和熱特性長度以及彈性特性。逆推法使用不同的框架行為模型(剛性、軟性或彈性)和選擇不同的橫向邊界條件(有或無橫向氣隙)。本文討論了框架行為模型的選擇和橫向邊界條件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微小的氣隙會嚴重影響逆推法獲得的材料特性。此外,框架模型的選擇對逆推法質量的影響較小,但允許或不允許對彈性特性進行表徵。最後,提出了提高逆推法過程精度的建議和指導意見,並討論了其局限性。

 

多孔材料通常用於聲學應用,由固體部分與流體部分(如空氣)耦合而成。為了優化、選擇或創建這種類型的材料,振動聲學行為預測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為了模擬它們,需要建立特有的參數模型。根據所需預測的精度,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固體部分太硬或太軟,則可以使用僅考慮流體部分並使用剛性或軟性假設[2]的流體等效方法[1]。相反,如果固體部分不可忽略。可以用比奧理論模擬為多孔彈性材料[3]。根據這一理論,材料由流體-固體耦合方程控制,預測材料中三種波的傳播:流體和固體相中的兩個壓縮波和固體相中的一個剪切波。但是,必須知道每個相的固有參數。通常,必須確定9個參數:孔隙率、靜態流阻率、扭曲度、粘性特徵長度、熱特徵長度、楊氏模量、泊松比、結構阻尼和體密度。有三種方法可以確定這些參數:直接測量、間接測量和反向測量。直接測量包括使用特定設備分別評估每個參數。間接測量包括從阻抗管測量中提取扭曲度以及粘性和熱特徵長度[4,5]。通過動體密度和動體積模量的測量,並知道了孔隙率和靜態流阻率,通過反解決等效流體模型方程,可以得到其他三個流體參數。同樣,可以通過測量多孔材料中導波產生的位移並反轉理論模型[6]來估算力學參數。逆向測量包括使用全局優化迭代過程對實驗數據的理論模型進行曲線擬合。基於阻抗管測量(例如吸收係數或表面阻抗),證明了逆推方法[7、8、9、10、11、12、13、14]是最合理的方法並已經在商用軟體中應用,例如Mecanum Foam-X軟體[15]。選擇直接法、間接法和逆向法是根據時間、材料和人力成本,以及所獲得數據的質量(如魯棒性)。例如,可以採用混合方法,即使用逆方法,並固定一些通過直接測量獲得的參數。

 

本文給出的案例是採用全逆法從阻抗管測量中識別開孔多孔彈性體材料特性參數。它旨在說明控制阻抗管中的橫向邊界條件的重要性,並選擇適當的聲學模型以獲得最精確的材料特性(即等效流體或多孔彈性模型)。接著,對泡沫材料的製備、直接測量系統和反推過程進行了探討。


材料準備


為了說明表徵過程,選擇了一塊四英寸厚的三聚氰胺泡沫作為均質多孔材料。泡沫採用機械切割,以適應所有直接測量系統。這些系統需要具有兩個不同直徑(100 mm和44.44 mm為典型值)的圓柱形樣品。切割過程包括使用一個垂直鑽頭和一套圓形刀模(圖 1)。然而,由於材料厚度大,這種切割工藝並不完美。對於直徑為100 mm和44.44 mm的目標,實際值分別為99.5 mm和44.0 mm(圖 2)。每種直徑切割了三個樣品。



1  直徑100-mm(左)和44.44-mm(右)圓型刀模示例


2  直徑99.5-mm三聚氰胺樣品的照片


直接測量

本節介紹了直接測量過程中的所有細節。在對樣品進行破壞性試驗(例如,添加凡士林以確保完全密封)之前,首先不進行破壞性試驗。

 

尺寸

在開始使用表徵設備之前,有必要了解每個圓柱形樣品的幾何結構。用卡尺測量其尺寸(即厚度和直徑)。可以進行多個點測量,其統計值見表1。此外,沿著厚度方向進行多次測量,以確保直徑沿著該軸方向恆定。

 孔隙率和密度

為了獲得泡沫的開孔孔隙率和密度,使用孔隙率與密度儀(圖3)。該方法是基於阿基米德測量原理應用於泡沫的固相[16]。由於設備的測試倉不允許使用更大的材料,因此每個直徑為100 mm、厚度為4英寸的樣品單獨進行試驗。然後計算統計值並在表1中給出。


3  孔隙率與密度儀


扭曲度和特徵長度


為了測量扭曲度,使用了基於空氣中透射和反射方法的透射和反射扭曲度儀(圖4)[17,18]。由於超聲波在4英寸厚的樣品中傳播的衰減很高,因此不採用透射法。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反射測試臺。超聲反射技術是在測量多孔材料表面第一反射波瞬時斜向反射係數的基礎上獲取扭曲度。在超聲波頻率下,對於大多數多孔材料,由於聲波在介質中的高衰減,多孔材料中的多重反射效應可以忽略不計。對每個樣本進行測量,並計算統計數據,如表 1所示。可使用雙氣體法直接測量兩個特性長度[19]。然而,由於時間限制和卻是第二種氣體,未進行直接測量,這兩個特徵長度由成熟的反演方法確定[7,14]。


4  透射式(左)率和反射式(右)扭曲度儀


表1由直接測量和兩種逆推法得到的泡沫材料參數,並對三個樣本計算統計數據。



彈性參數


泡沫材料被認為是各向同性固體部分和均勻流體部分相耦合的材料〔3〕。為了獲取固體部分的參數,使用準靜態力學分析儀(QMA)(圖 5)。QMA系統測量各向同性多孔彈性材料的三個彈性特性:楊氏模量、泊松比和結構損耗因子。表徵測試是基於參考文獻20中詳述的技術,並遵循標準ISO 18437-5[21]。對至少兩個具有不同形狀因子的圓盤形樣品進行低頻壓縮試驗。在這些頻率下,間隙空氣對彈性參數的影響有限,因此可以忽略不計。該方法是基於對圓盤形多孔彈性試樣在靜態壓縮下進行高階軸對稱有限元模擬得到的壓縮剛度、楊氏模量、泊松比和形狀因子之間多項式關係的展開。這些關係解釋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當圓盤樣品在兩個剛性板之間被壓縮時,「傾向於」向側面膨脹。使用所測量的壓縮剛度,結合識別算法計算泡沫的彈性參數。所得統計值見表1。


5  準靜態力學分析儀(QMA)


阻抗管


如引言中所述,逆推法是基於聲學特性(如吸聲係數、動態體積密度和體積模量等)的一種曲線擬合。本文僅給出了兩種逆推方法(即等效流體[7]和多孔彈性逆推法[14])。它們都需要通過阻抗管獲得吸聲係數(圖6)。但是,根據所使用的方法,必須使用特殊的安裝條件來測量該指標。對於等效流體方法[7],樣品必須貼合在管道中(即無橫向氣隙),並且可以背襯在硬壁上或帶空腔。對於多孔彈性方法,建議採用兩種安裝設置[14]。在第一種情況下,將樣品放置在管中心,粘合在剛性終端上,並切割比管子直徑略小,以便自動產生橫向氣隙,以控制橫向邊界條件。在第二種情況下,樣品粘合在剛性端和邊緣被約束住(即,樣品被切割得比管直徑大一點)。然而,邊緣約束效應出現了。Vigran等人注意到的影響[22]是多孔彈性材料可能會變得更硬,這會導致聲學指標的發生頻率偏置,從而導致對機械性能的錯誤估計。Song等人[23]也注意到了這一影響,並強調了在模型中考慮真實管邊界條件的難度。第一個安裝裝置是保留的裝置,因為樣品比管稍小。為了將三聚氰胺泡沫粘合在剛性終端上,使用雙面膠帶。圖 7顯示了在直徑為100 mm的管子中獲得的吸聲係數。可以看出,機械共振出現了。


6  100-mm直徑3傳聲器阻抗和傳遞管

7  四英寸厚三聚氰胺泡沫在直徑100-mm阻抗管中的法向吸聲係數(頻率相關的函數),其背襯剛性終端。這裡泡沫的直徑為95.5mm。它不與管壁接觸(即周圍有一個薄的氣隙)。


靜態流阻率


靜態流阻率是採用根據標準ISO 9053-91[24]設計的流阻儀,使用直徑為100 mm的樣品直接測量得到的(圖 8)。該參數是通過測量整個試樣的壓力降來獲得的,該壓力降與體積流量有關。為確保周圍無洩漏,使用凡士林將試樣密封至樣品容器中。所得統計值見表1。


8  流阻儀


逆推表徵


在使用逆推算法之前,應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以獲得物理上具有代表性的結果,並避免「垃圾進,垃圾出」的困境。取決於是否需要獲取彈性參數,可以選擇使用等效流體或多孔彈性模型的算法。本節將討論這兩種方法。

 

為了得到好的逆推結果,所測量的吸聲質量是很重要。正如Atalla和Panneton的工作[7]中所注意到的那樣,為了更好地估計五種流體參數,吸收係數必須覆蓋圖 9所示的3個特定區域。每個區域對應一組可識別的參數。如果無法觀察到這些區域,必須增加樣品厚度,或者必須提供一些材料參數(例如,孔隙度和電阻率),以幫助收斂。此外,吸聲係數必須顯示與彈性共振相關的下降,以便識別搜索到的彈性參數。在圖 7所示的測量吸聲曲線中,在400赫茲左右可以觀察到這種下降。同樣,當某些材料參數已知時,它們可以作為固定參數,以減小搜索域的大小。這有助於加速收斂。

 

等效流體逆推法是基於約束微分進化算法,採用了Johnson-Champoux Allard(JCA)模型[1]。成本函數是實驗數據與模擬數據之間的殘差。該模擬包括在阻抗管中獲得法向入射聲吸聲係數,其中泡沫佔據管子橫截面(無橫向氣隙),其支撐在硬壁上。

 

多孔彈性逆推法是基於約束微分進化算法和比奧理論,也採用JCA模型。與前面的方法一樣,成本函數是相同的。採用層次軸對稱有限元法(axiFEM)得到擬合數據。多孔彈性單元用(u, p)-多孔彈性公式[26,27]表示,流體單元用聲學公式[26]表示。兩個單元之間使用耦合方程[26]。通過一個簡化的數值問題再現阻抗管結果。樣品可以在阻抗管中邊約束或橫向自由。要使用該方法,除了設置材料的體積密度外,還必須設置其他輸入數據:層次軸有限元的階次(通常為4或5)、管和樣品幾何以及安裝條件。


9  吸聲曲線中三個典型觀測區。每個區域主要由一組特定的流體參數控制。


這兩種算法都需要限制搜索域,並在Foam-X軟體[15]中得到實現。表2給出了每個搜索參數的允許範圍。

 

表2逆推法中使用的每個搜索參數的允許範圍。


等效流體逆推法


在應用此方法之前,必須進行三個基本驗證。首先,為了在不固定其中任一參數的情況下獲得五個等效流體參數,吸聲數據必須呈現圖9所示的三個典型區域。對於我們的案例,我們遵照了這個原則(圖10)。第二點是吸聲數據不包含力學行為,如機械共振或安裝條件的影響。然而,從150Hz到650Hz,吸聲曲線受到機械共振的影響(圖10)。因此,該曲線部分不用於逆推過程。最後要驗證的一點是樣品沒有橫向氣隙。在我們的例子中,樣品橫截面比阻抗管的橫截面小一點(即99.5 mm對100 mm)。這1%的橫向氣隙將導致低估或高估等效流體參數。圖10給出了實驗數據與通過反演一個樣本獲得的模擬數據之間的比較。表 1給出了對多個樣本應用此逆方法後獲得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與直接測量相比,流阻率被低估,孔隙率被低估。如果孔隙率是固定的,逆推法將給出更大的流阻率差異(大約7500Nm-4s)。當出現誤差時,最好通過觀察樣品、其在管內的安裝情況及其聲學響應來修正逆推方法。由於被測樣品比管直徑小,且表現出力學行為,因此採用多孔彈性反演方法更為合適。


10  四英寸厚三聚氰胺泡沫在100-mm阻抗管中的法向吸聲係數曲線和等效流體逆推法得到的仿真數據(頻率相關函數)


多孔彈性逆推法


在實施多孔彈性逆推法之前,必須進行兩個驗證。第一個是確保吸聲數據包含足夠的信息。對於等效流體法,吸聲曲線必須首先覆蓋三個典型區域,但也必須包含用於彈性識別的機械共振。對於我們的案例,第一個檢查點是符合的(圖 10)。

 

第二個驗證是在阻抗管和樣品之間設置正確的邊界條件,因為這種逆推方法是基於有限元法的。為了驗證1%的橫向氣隙邊界條件是測量吸收數據中最具代表性的條件,對不同邊界條件下直接法獲得的模型參數進行了三次模擬。圖 11、圖 12和圖 13分別展示了使用固結、滑移和1%橫向(周向)氣隙邊界條件的軸有限元獲得的實驗數據和模擬數據之間的比較。可以放棄粘結和滑動條件情況,因為此時只有在仿真數據中出現1500赫茲到2000赫茲之間的機械共振,而實驗曲線中沒有出現這種共振。最後,1%的橫向氣隙模擬是與測量最接近的模擬。因此,多孔彈性逆推是建立在這種邊界條件的基礎上的。


11  四英寸厚三聚氰胺泡沫在100-mm阻抗管中的法向吸聲係數曲線和使用axiFEM直接參數和側向固結邊界條件得到的仿真數據(頻率相關函數)


12  四英寸厚三聚氰胺泡沫在100-mm阻抗管中的法向吸聲係數曲線和使用axiFEM直接參數和側向滑移邊界條件得到的仿真數據(頻率相關函數)

13  四英寸厚三聚氰胺泡沫在100-mm阻抗管中的法向吸聲係數曲線和使用axiFEM直接參數和1%側向氣隙邊界條件得到的仿真數據(頻率相關函數)


從圖13還可以注意到,如果忽略彈性行為區域,則直接測量得到的模型參數可以很好地預測吸聲曲線。實驗曲線和模擬曲線之間差異可由兩個因素引起。第一個因素是樣品可以接觸阻抗管壁,多孔彈性材料會變得更硬,這會導致聲學指標隨頻率偏置[22,23]。第二個與直接測量設備有關:QMA。在Dauchez的論文〔25〕中,他解釋了在靜載作用下泡沫樣品的前表面和後表面上的支柱的屈曲導致QMA低估了與空載靜載荷情況下的楊氏模量。

 

現在將樣品的體密度和管的幾何尺寸提供給逆算法。將有限元階次設置為4個,並使用60個規則間隔頻率點來評估成本函數。所有其他參數都是自由的,其允許範圍如表 2所示。在沒有CPU並行的Intel Core i7 CPU上,逆推過程持續4分鐘。表 1包含已識別的參數。圖 14顯示了實測數據與通過逆推法獲得的模擬數據之間法向吸聲比較。在包括彈性共振區在內的整個頻率範圍內,吸收數據得到了很好的再現。如表 1所見,機械參數接近於用QMA獲得的參數。然而,用逆方法得到的楊氏模量和阻尼損失因子與QMA之間存在著差異。如前所述,它可以由於安裝設置和QMA導致。此外,在多孔彈性逆推法論文[14]中,研究表明,樣品越剛性,對QMA靜載荷的敏感度越低,則多孔彈性逆推法法與QMA之間的相關性就越好。


14  四英寸厚三聚氰胺泡沫在100-mm阻抗管中的法向吸聲係數曲線和使用多孔彈性逆推法得到的仿真數據(頻率相關函數)


結論


本文展現了一個案例,就是用直徑為100 mm的阻抗管測量了四英寸厚的三聚氰胺泡沫數據利用完全逆推法獲取材料特性。結果表明,典型的表徵過程是採用直接和間接測量混合的方法,以獲取泡沫材料的特性。首先,直接測量得到開孔孔隙率、體密度和靜態流阻率。第二,扭曲度、粘性和熱特性長度以及彈性特性採用逆推法識別得到。研究還表明,控制阻抗管中的橫向邊界條件(切割工藝不完善)和選擇合適的聲學模型以獲得最精確的材料特性(即等效流體或完全多孔彈性模型)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微小的氣隙會嚴重影響逆向表徵的材料性能。此外,骨架模型的選擇對逆推質量的影響較小,但允許或不允許對彈性特性進行表徵。最後,通過多個數值實例對這些方法進行了驗證,並給出了正確的答案。然而,人的因素也不容忽視。逆推法過程的準確性首先取決於輸入數據的質量以及如何獲得這些數據。換言之,被測材料必須遵循逆推法中的模型使用,而如何進行測量是成功識別的關鍵。採用軸對稱有限元方法,考慮彈性行為和橫向安裝條件(即固結或有氣隙)時,多孔彈性逆推法是目前最合適的方法。

 

參考


1. Allard, J.F. and Atalla, N., Propagation of Sound in Porous Media: Modelling Sound Absorbing Materials Second Edition (Wiley, 2009),doi:10.1002/9780470747339.

2. Panneton, R., 「Comments on the Limp Frame Equivalent Fluid Modelfor Porous Media,」 J. Acoustic. Soc. Am. 122(6): EL217-EL222, 2007,doi:10.1121/1.2800895.

3. Biot, M.A., 「Theory of Propag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a Fluid-SaturatedPorous Solid,」 J. Acoustic. Soc. Am. 28(2):168-178, 1956,doi:10.1121/1.1908239.

4. Panneton, R. and Olny, X., 「Acoustical Determination of the Parameters Governing Viscous Dissipation in Porous Media,」 J. Acoust. Soc. Am.119(4):2027-2040, 2006, doi:10.1121/1.2169923.

5. Olny, X. and Panneton, R., 「Acoustical Determination of theParameters Governing Thermal Dissipation in Porous Media,」 J. Acoust. Soc. Am.123(2):814-824, 2008, doi:10.1121/1.2828066.

6. Boeckx, L., Leclaire, P., Khurana, P., Glorieux, C.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hase Velocities of Guided Acoustic Waves in Soft Porous Layers,」 J.Acoust. Soc. Am. 117:545-554, 2005, doi:10.1121/1.1847848.

7. Atalla, Y. and Panneton, R., 「Inverse Acous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Open Cell Porous Media Using Impedance Tube Measurements,」 Can. Acoust.33(1):11-24, 2005.

8. Fellah, Z.E.A., Mitri, F.G., Fellah, M., Ogam, E. et al., 「Ultrasonic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Absorbing Materials: Inverse Problem,」 J. Sound Vib.302(4-5):746-75 9, 2007, doi: 10.1016/j.jsv.2006.12.007.

9. Alba, J., Rey, R.D., Ramis, J., and Arenas, J., 「Investigationof the Phase Velocities of Guided Acoustic Wave in Soft Porous Layer,」 Arch.Acoust. 36(3):561-574, 2011, doi:10.2478/v10168-011-0040-x.

10. Zielinski, T.G., 「Normalized Inverse Characterization of SoundAbsorbing Rigid Porous Media,」 J. Acoust. Soc. Am. 137(6):3232-3243, 2015,doi:10.1121/1.4919806.

11. Bolton, J.S. and Hong, K., 「Inverse Characterization ofPoro-Elastic Materials Based on Acoustical Input Data,」 presented at ASA 2009,USA, Oct. 29, 2009.

12. Chazot, J.-D. and Zhang, E., 「Acoust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of Poroelastic Materials Using a Bayesian Approach,」 J. Acoust. Soc. Am.131(6):4584-4595, 2012, doi:10.1121/1.3699236.

13. Vanhuyse, J., Deckers, E., Jonckheere, S., Pluymers, B. et al.,「Global Optimizations Method for Poroelastic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Using aClamped Sample in a Kundt Tube Setup,」 Mech. Syst. Signal Process.68-69:462-478, 2016, doi: 10.1016/j.ymssp.2015.06.027.

14. Verdiere, K., Panneton, R., Atalla, N., and Elkoun, S., 「InversePoroelastic Characterization of Open-Cell Porous Materials Using an ImpedanceTube,」 SAE Technical Paper 2017-01-1878, 2017, doi:10.4271/2017-01-1878.

15. ESI Group/Mecanum Inc., 「Foam-X,」 http://www.mecanum.com/en/software/foam-x/.

16. Salissou, Y. and Panneton, R., 「Pressure/Mass Method to MeasureOpen Porosity of Porous Solids,」 J. Appl. Phys. 101:124913, 2007,doi:10.1063/1.2749486.

17. Allard, J.F., Castagnede, B., and Henry, M., 「Evaluation of Tortuosityin Acoustic Porous Materials Saturated by Air,」 Review of ScientificInstruments 65:754, 1994, doi:10.1063/1.1145097.

18. Fellah, Z.E.A., Berger, S., Lauriks, W., Depollier, C. et al., 「Measuringthe Porosity and the Tortuosity of Porous Materials Via Reflected Waves atOblique Incidence,」 J. Acoust. Soc. Am. 113:2424-2433, 2003,doi:10.1121/1.1567275.

19. Leclaire, P., Kelders, L., Lauriks, W., Melon, L. et al., 「Determinationof the Viscous and Thermal Characteristic Lengths of Plastic Foams byUltrasonic Measurements in Helium and Air,」 J. Appl. Phys. 80(4):2009-2012,1996, doi:10.1063/1.363817.

20. Langlois, C., Panneton, R., and Atalla, N., 「Polynomial Relationsfor Quasi-Static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Isotropic PoroelasticMaterials,」 J. Acoust. Soc. Am. 110(6):3032-3040, 2001, doi:10.1121/1.1419091.

21.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MechanicalVibration and Shock --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Visco-Elastic Materials - Part 5: Poisson Ratio Based on Comparison betweenMeasurements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O 18437-5, Apr. 2011.

22. Vigran, T.E., Kelders, L., Lauriks, W., Leclaire, P. et al., 「Predictionand Measurements of the Influence of Boundary Conditions in a Standing WaveTube,」 Acta Acoust. 83(3):419-423, 1997.

23. Song, B.H., Bolton, J.S., and Kang, Y.J., 「Effect ofCircumferential Edge Constraint on the Acoustical Properties of Glass FiberMaterials,」 J. Acoust. Soc. Am. 110:2902-2916, 2001, doi:10.1121/1.1413752.

24.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Acoustics-- Materials for Acoustical Applications -- Determination of AirflowResistance,」 ISO 9053, June 1991.

25. Dauchez, N., Vernay, T., Zhang, X., and Ablitzer, F., 「Influenceof Static Load on the Young’s Modulus Estimation of Polymer Foams,」 presentedat SAPEM 2014, Sweden, Dec. 18, 2014.

26. Atalla, N., Panneton, R., and Debergue, P., 「A MixedDisplacement-Pressure Formulation for Poroelastic Materials,」 J. Acoust. Soc.Am. 104(3):1444-1452, 1998, doi:10.1121/1.424355.

27. Atalla, N., Hamdi, M.A., and Panneton, R., 「Enhanced WeakIntegral Formulation for the Mixed (U,P) Poroelastic Equations,」 J. Acoust.Soc. Am. 109:3065-3068, 2001, doi:10.1121/1.1365423.


定義/縮寫

AxiFEM - Axisymmetric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軸對稱有限元法

QMA - Quasi-Static Mechanical Analyzer 準靜態力學分析儀



相關焦點

  • 上海高研院等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上海高研院等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13 上海高等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陳新慶團隊報導了一種新型的高效可重複使用的雙金屬Pd-Rh納米粒子(NPs)多孔材料催化劑(如圖1),利用其雙金屬納米粒子的協同效應,有效促進了N-乙基咔唑(NEC)的加氫和十二氫-乙基咔唑(12H-NEC)的脫氫,可逆地進行了多次高儲氫量的加氫和脫氫的循環。
  • :基於柔性多孔彈性介電材料的...
    許多研究已提出將具有各種多孔結構的彈性材料應用於柔性壓力傳感技術中,以提升器件性能。然而,在該領域中,空間任意方向力感測與多孔材料變形以及電學特性變化之間的基本相關性仍然未知,如何對複雜力-電耦合問題的精確高效解耦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蘇州大學研發基於柔性多孔彈性介電材料的三維接觸力傳感器
    發展新一代的柔性電子器件對力學傳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可以檢測到傳感器表面的法向力/壓力,還需要同時感測切向載荷。許多研究已提出將具有各種多孔結構的彈性材料應用於柔性壓力傳感技術中,以提升器件性能。然而,在該領域中,空間任意方向力感測與多孔材料變形以及電學特性變化之間的基本相關性仍然未知,如何對複雜力-電耦合問題的精確高效解耦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多孔碳酸鈣製備技術及最新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外在製備多孔碳酸鈣時常採用的方法有模板法、乳狀液膜法、共沉澱法、溶劑/水熱法、凝膠結晶法、鹽析法等。    模板法主要分為軟、硬模板法兩種,在多孔碳酸鈣的製備過程中主要以軟模板法為主。在模板劑法中,除了使用小分子表面活性劑等有機溶劑作為模板外,還經常採用大(高)分子有機化合物或聚合物作為模板。
  • 多孔隔熱材料的製備方法
    成孔技術是多孔隔熱材料發展的基礎。成孔劑的選擇對材料的成型和服役過程中顯微結構的演變以及使用性能的優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孔隔熱材料的製備方法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燃盡物加入法、發泡法、氣體發生法、冷凍乾燥法、凝膠注模法和多孔隔熱材料法等。
  • 一步冷凍——多孔無機材料堅固和彈性升級
    近日,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一步冷凍法來製造多孔無機材料,這種材料在被擠壓到原來尺寸的15%後可以彈回原狀,這些超輕彈性材料可用於組織工程支架、生物醫學植入物和電子產品。
  • 多孔材料裡,納米粒子如何運動?
    經典技術(如核磁共振和動態光散射)可以在整體上提供多孔材料內物質傳輸的信息,但這只是從宏觀上進行的性能表徵,而這些表徵結果並不能提供有關微觀方面的信息,比如納米粒子與多孔材料的相互作用。可以想見,在宏觀上擁有相同參數的兩種多孔材料,實際性能可能有很大差異。
  • 多孔材料的比表面和孔分析理論及顆粒表徵技術進展研討會
    美國康塔儀器公司(Quantachrome Instruments),是國際著名的材料特性分析儀器專業製造商,在四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致力於粉體及多孔物質測量技術的創新,碩果纍纍:1972年研製出世界第一臺動態氣體吸附比表面分析儀,同年又研製出世界第一臺商用氣體膨脹法真密度分析儀;1978年首次將連續掃描注汞技術應用到壓汞儀中
  • 安東帕SAXSpoint 2.0多孔膜表徵
    使用Tosca 400和SAXSpoint 2.0系統來表徵垂直基底的多孔結構聚合物薄膜。相關性:聚合物研究、膜、多孔材料Anton Paar –讓膜研究更易進行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納米孔膜具有高超的潛力,如:現代電池和能量轉換應用,以及水處理領域。
  • 方磊《Chem》綜述: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
    近些年來,自下而上合成的有機多孔材料發展迅速。近十年來,將兩種材料相結合催生了對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的研究熱潮,該類新型材料理論上可同時具有多孔網絡聚合物和梯狀高分子的特有優勢。全世界的多個課題組報導了多種完全交聯的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及其合成表徵及應用。這篇綜述文章系統總結了此類新型材料涉及的拓撲結構,鍵連方式,理化性質及應用等,同時對該領域面臨的挑戰和今後的發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 方磊《Chem》綜述: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
    該工作獲得了Welch基金會及卡達國家研究基金的資助。近些年來,自下而上合成的有機多孔材料發展迅速。此類材料通常擁有高比表面積,化學和熱穩定性,低密度,孔結構易於調控和功能化等一系列突出優勢,並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氣體存儲分離,異相催化等諸多領域。與此同時,共軛梯狀高分子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在各類應用中顯示出其獨特的光學和電學性質,以及優越的高溫及化學穩定性。近十年來,將兩種材料相結合催生了對多孔網絡梯狀聚合物的研究熱潮,該類新型材料理論上可同時具有多孔網絡聚合物和梯狀高分子的特有優勢。
  • 同濟大學李風亭教授團隊在柔性多孔材料分子識別和催化方面的研究...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集中在利用晶體衍射和客體分子吸附曲線分析對材料的結構柔性進行表徵,而從能量角度出發對材料柔性設計的研究尚未見報導。近日,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風亭教授團隊與日本學士院院士、京都大學Susumu Kitagawa教授團隊合作首次提出了控制PCP材料柔性的新策略,成功將氫鍵作用引入至具有穿插結構的柔性PCP材料骨架中,通過氫鍵作用對材料結構變化所需的形變能進行精細的調控,從而改變了材料在吸附特定的客體分子時勢能曲線變化。
  • 中國科大等在多孔有機聚合物離子膜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徐銅文課題組與國際同行合作,在多孔有機聚合物離子膜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製備了系列自具微孔結構的陰離子交換膜材料。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多孔有機聚合物中貫通的孔道結構對實現陰離子的快速傳遞具有重要意義;陰離子在受限空間中具有不同於緻密膜結構的傳質特性。審稿人評價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工作,他們利用了商業化的試劑,製備了高性能的陰離子交換膜。所得材料各個方面的表徵很完整,性能令人驚嘆。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Yamamoto等利用電子全息照相對LCO和LPS之間的界面進行表徵,證實了在該界面靠近LPS側存在因鋰離子重新排布形成的低離子濃度區域,即空間電荷層。儘管研究人員意識到了空間電荷層的存在,也證實了空間電荷層是導致基於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全固態鋰離子電池阻抗過大的主要原因,但是對於空間電荷層的化學形成過程的機理依然認識不清。
  • 【汽車與環境】吉林大學教授陳書明:多孔材料在汽車輕量化及NVH上...
    多孔材料顧名思義就是孔多,這是它的特點,這個孔通常我們可以按照孔徑的大小進行區分,基本上多孔材料屬於納米級的,一般小於2個納米的材料我們把它稱為微孔材料,2個納米到50納米之間我們稱為介孔材料,大於50納米我們稱為大孔材料。我們研究的多孔材料基本上是大孔材料,甚至可以說是超大孔材料。上午馬老師也介紹了,馬老師現在主編一本微結構材料方面的書,我也有幸參加到這個書的編寫過程當中。
  • 【表徵】物理吸附法or BET法? 淺析實驗方法的命名
    多孔材料由於其特殊的多孔性結構,使其具有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高透過性、高吸附性、可組裝性等諸多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能,因而在化工、生物醫藥、環保、功能材料等領域均有廣泛應用[1-3]。多孔材料的研究已成為當今材料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多孔材料的研究離不開結構表徵分析,多孔材料的孔隙結構特性主要包括孔徑、孔徑分布、孔形態、孔容積及孔通道特性等方面。
  • 我校納米多孔V2O5電極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太陽能行動計劃和國家留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我校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設計製備出具有優異大電流充放電性能的三維多孔釩氧化物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陳春華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採用靜電噴霧沉積裝置合成了一種由三維多孔V2O5亞微米球構成的釩氧化物薄膜材料
  • 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因此研究光子晶體中的結構、材料與光子帶隙的相互作用是將其應用於新型納米光子器件、光信息傳輸和光晶片等領域的基礎。  近年來,合肥研究院固體所費廣濤課題組致力於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的研究,之前課題組的王彪等人在完整光子晶體的製備、光子帶隙的特性研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系列進展。近期,課題組的商國亮等人在多孔氧化鋁光子晶體中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及光學性質方面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
  • 蘇寶連/賁騰/陳麗華AM:結晶有機多孔鹽,從微孔到等級孔
    (Crystalline porous organic salts, CPOSs)是一種新興的有機多孔材料,具備有序的微孔系統,尤其是其極性孔道的特徵,已經逐漸成為目前研究興趣的重點領域。本文首次對結晶有機多孔鹽材料的定義分類、合成方法、骨架機構、孔道屬性和廣泛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綜述和討論。亮點2. 本文首次提出利用等級孔道結構解決傳統結晶有機多孔鹽中流通擴散性能不足的問題,並基於大量微孔材料的先例,對其可行性進行了深刻的分析。
  • 多孔介質材料慣性阻力係數與粘性阻力係數計算
    多孔介質材料慣性阻力係數與粘性阻力係數計算 使用多孔介質材料進行流體仿真模擬時,通常使用流速-壓降試驗數據對多孔介質材料進行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