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分子篩選從三個月到24小時?詳解單B細胞分選及優勢(上)

2021-01-09 金斯瑞生物

單B細胞分選平臺即直接對單個B細胞或其分泌的抗體進行分析,繞開了傳統的細胞融合或抗體庫建立等工作,最快24小時可完成篩選工作,1個月即獲得目標抗體分子;

優勢:更充分的保留B細胞多樣性,利於新型抗體開發;藉助於高通量平臺,實現高效篩選。

2020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在各類藥物的研發中,中和性抗體藥物的開發成為了科學家攻堅的重要方向。如何在短時間內迅速獲得具有病毒中和能力的全人抗體用於治療是科學家們最為關注的問題。

此前,金斯瑞承接了重慶市金邁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應急抗體藥物篩選項目。使用金邁博提供的人源小鼠,金斯瑞利用其單B細胞分選平臺,只用了不到24小時,即成功篩選出了特異性識別病毒蛋白和有潛力阻斷病毒結合細胞受體的多個抗體(點此查看:刷新記錄24小時,金斯瑞急速助力抗新型冠狀病毒抗體篩選)。那麼,什麼是單B細胞分選平臺?為什麼該平臺能夠如此迅速的獲得目標抗體?

什麼是單B細胞分選平臺?

單B細胞分選平臺(Single B cell sorting platform),也可以稱為B細胞克隆技術(Single B cell cloning),其關鍵在於,該平臺結合微流控和不同的分選技術,直接對B細胞進行單細胞水平的分離、分析與篩選,從而精準、高效的篩選出分泌目標抗體分子的B細胞[1],再結合單細胞測序技術,即可得到目標抗體序列。除了對動物進行免疫進行篩選以外,該技術可以使用康復病人的PBMC作為起始材料[2],或對全人轉基因小鼠進行免疫[3],篩選後直接獲得全人抗體序列。

圖1 各抗體發現平臺的工作流程

單B細胞分選平臺有哪些優勢?

單B細胞分選平臺與雜交瘤平臺

傳統雜交瘤平臺需要將B細胞和瘤細胞融合進行永生化後再進行進一步的篩選、亞克隆等工作。首先,在融合這一步驟就會損失大量的B細胞多樣性——即使在以業內認為的1/1000的高效融合效率來計算[1]。很明顯,這樣大規模的損失會直接影響候選抗體分子的多樣性、阻礙新型抗體分子的發現。其次,由於需要融合、篩選、亞克隆、復篩等多個複雜且耗時的步驟,雜交瘤篩選的周期往往需要2-3個月(不包括動物免疫時間)。第三,這一融合需求限制了目前尚未有融合夥伴的物種(如雞、駱駝、鯊魚)。相比於雜交瘤平臺,單B細胞分選平臺使科學家擺脫了融合的限制和負面影響,同時,多數平臺都整合了高通量的模式進行篩選,可在一天之內篩選完數以萬記的B細胞,效率大大提高。

單B細胞分選平臺與全人文庫平臺

全人文庫結合噬菌體展示平臺不需要動物免疫的工作,可以在1-2個月內快速篩選到抗體分子,這也是該技術吸引研發人員的主要原因。但全人文庫平臺也有明顯限制:首先,是否能篩選出目標抗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庫本身的質量和大小,同時篩選策略甚至操作手法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其次,由於未經過體內的抗體成熟過程,所篩選出的抗體序列往往親和力有限,需要建立單點突變文庫完成親和力成熟——某種意義上意味著進行二次大規模的篩選,無疑增加了工作量;第三,由於文庫平臺中抗體重鏈和輕鏈隨機組合,無法保持抗體重鏈輕鏈的天然配對。由此可見,利用全人抗體文庫來進行抗體篩選,成功率的隨機性較高。而單B細胞平臺多是使用經抗原免疫後的樣品,B細胞經歷了體內成熟,所分泌的抗體親和力高,重輕鏈自然配對;此外,該平臺也可以使用轉基因動物、結合快速免疫技術,或康復病人的PBMC作為起始材料,最快可在1個月內篩選出全人抗體分子。

我們將三種平臺的對比以表格形式列在下方。實際上,不同的抗體發現平臺均有其各自的優勢:雜交瘤技術發展最為成熟、獲得抗體分子多具有高親和力;文庫技術則可以直接獲得全人抗體序列且無需動物免疫、節省時間;而單B細胞篩選平臺可以更好的保留B細胞多樣性,同時在篩選效率方面獨樹一幟,如果將其與全人源小鼠的快速免疫相結合、或使用康復病人的樣本進行篩選,單B細胞篩選平臺則最短可以在1個月拿到全人抗體分子。那麼,市場中有哪些單B細胞技術平臺可以為我們所用呢?金斯瑞於2019年底引進了Beacon單細胞光導系統,這個平臺和其他單B細胞平臺相比又有哪些優勢呢?請期待下篇詳解。

表1 各抗體發現平臺的比較

金斯瑞單B細胞篩選平臺:24小時內完成篩選,1個月即獲得目標抗體

高效的篩選流程:一天完成數萬B細胞篩選

多樣的篩選手段:自動化篩選特異性、親和力、功能性

最大程度保留候選抗體多樣性:候選抗體分子多樣性提高100倍以上,助力Best-in-class抗體發現

參考文獻

[1] A. Winters et al. Rapid single B cell antibody discovery using nanopens and structured light, Mabs. 11 (6) 2019

[2] E. Waltari et al. Functional Enrichment and Analysis of Antigen-Specific Memory B Cell Antibody Repertoires in PBMCs. Front Immunol. 10 (1452) 2019

[3] L, Ouisse, Antigen-specific single B cell sorting and expression-cloning from immunoglobulin humanized rats: a rapid and versatile method for the generation of high affinity and discriminative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BMC Biotechnology. 17(3) 2017

相關焦點

  • 人工細胞的表型測試與分選:構建從光譜學到遺傳學的橋梁
    人工細胞的表型測試與分選:構建從光譜學到遺傳學的橋梁 發布時間:2018-11-16 17:15:32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如前所述,從天然元件的挖掘角度講,自然界中微生物細胞具極大遺傳多樣性,並且通常尚難以培養,因此目前尚無對複雜微生物組中的細胞類型廣譜適用的細胞標記手段。從基於大腸桿菌、酵母等底盤細胞的基因功能篩選角度講,與潛在需要測量的細胞功能相比,能夠利用螢光探針等對細胞進行標記的表型與功能仍極為有限。因此,非標記式的細胞檢測具有重要優勢。③提供全景式的表型信息。
  • 液滴微流控技術實現單細胞水平的抗體篩選與測序
    液滴微流控技術實現單細胞水平的抗體篩選與測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 16:05:30 美國1CellBiO公司Colin Brenan、法國巴斯德研究所Pierre Bruhns、巴黎第九大學Andrew
  • 用於重組抗體生產的細胞構建技術研究進展
    作為抗體產業上遊關鍵技術,如何快速、高效建立生產細胞系,是我國抗體產業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共性問題[2]。1用於抗體生產的工程細胞系構建流程抗體分子具備四聚體糖蛋白的複雜分子結構,其胞外表達遵循著"分泌蛋白"的一般規律:全抗體分子的輕、重鏈各自翻譯後,經摺疊、組裝,糖基化修飾後才具生物活性。
  • 抗體組庫技術篩選特異性抗體
    人源化抗體是指抗體的可變區部分(即Vh和V1區)或抗體全部由人類抗體基因所編碼。人源化抗體可以大幅降低醫院抗體對人類集體造成的免疫副反應。人源化抗體的而形式也從最初的嵌合抗體、改型抗體等逐步發展為人源化抗體。
  • Attana分子互作分析儀無需純化抗體,對雜交瘤上清液進行篩選鑑定
    Attana蛋白互作分析儀,利用石英晶體微天平(QCM)技術,對分子相互作用進行實時、無標記測量。當分子被添加到傳感器表面或從傳感器表面移除時,共振頻率的變化對應於表面質量的變化。通過將目標分子固定到傳感器表面,並使相互作用的分子在表面上流動,可以實時研究相互作用。實時信息可以提供關於相互作用的動力學、親和力和特異性數據。
  • 「珍藏版」系統總結細胞抗原篩選的策略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討論了T細胞抗原篩選所面臨的挑戰。近年來的研究發現,T細胞其對抗原識別具有混雜性(promiscuity)。例如同一種TCR分子可與數量很大的不同抗原肽結合,而且呈遞這些抗原肽的MHC分子也可能不相同。而被某個MHC分子所呈遞的抗原肽則也可能被很多不同的TCR所識別。但現有技術上的局限性阻礙了對TCR-pMHC相互作用景觀的全面理解。
  • 二、B細胞的膜表面分子
    二、B細胞的膜表面分子   B細胞表面有多種膜表面分子,籍以識別抗原、與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作用,也是分離和鑑別B細胞的重要依據。B細胞表面分子主要有白細胞分化抗原、MHC以及多種膜表面受體(圖7-2)。
  • 俄羅斯:首次獲得可中和新冠病毒抗體
    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成功地從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獲得了一種可以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據俄塔社報導,這是俄科研人員首次獲得能夠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此前,已有其他國家的科研人員發現了可以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
  • 如何利用細胞表面標誌分離純化細胞_中科博生
    用螢光染料分離細胞的流式細胞儀也稱為螢光激活的細胞分選術(fluorescent-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應用流式細胞術分選細胞的依據是不同細胞往往具有不同的表面標誌。細胞表面標誌的檢測常用抗該表面標誌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或多克隆抗體。
  • 長春光機所新技術突破細胞精準分選產業化應用瓶頸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於2017年4月開始單細胞精準分選儀產業化研究,並於2018年初投資成立了長春長光辰英生物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團隊由最初3人到現在30餘人,申請核心技術專利2項,成功研發出三代單細胞精準分選儀,為中國在成熟的單細胞分選技術以及商品化單細胞分選設備方面開創了新途徑,為單細胞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 癌症幹細胞培養篩選一例:結腸癌幹細胞
    流式細胞儀檢測:收集SSM組和SFM組分化前、後的HT29細胞及細胞球(0.05% Trypsin-EDTA消化,反覆吹打為單細胞懸液),0.5%Trypsin-EDTA消化,PBS漂洗並離心後重懸於PBS中,細胞計數約1×106/mL,鼠抗人FITC-CD44單克隆抗體標記,置於4 ℃孵育20 min; PBS洗2次後以流式細胞儀(FACSAria 流式細胞儀,BD 公司)檢測和分選。
  • 深度| 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方法
    陽性富集法主要利用特異性抗體與腫瘤細胞表面抗原進行特異性結合來富集CTC。CTC分為上皮細胞表型、間質細胞表型和上皮間質細胞混合表型,因此用於CTC陽性富集的特異性抗體分為識別上皮標誌物、識別間質標誌物和識別上皮間質標誌物三種。其中,上皮標誌物在正常上皮細胞和上皮腫瘤(即癌)上表達,但在間質白細胞上不存在,因此經常用於區分癌細胞和正常血細胞。
  • 腫瘤治療之雙特異性抗體—結構、優勢、製備、研究現狀
    :√ 介導免疫細胞對腫瘤的殺傷:雙特異性抗體的一個重要作用機制是介導免疫細胞殺傷,雙特異性抗體有兩條抗原結合臂,其中一條與靶抗原結合,另一條與效應細胞上的標記抗原結合,後者可以激活效應細胞,使其靶向殺傷腫瘤細胞。
  • G418篩選實驗相關問題
    a 轉染:轉染後培養24小時或者更長,到細胞增長接近匯合時按1:4密度傳代,繼續培養,待細胞密度增至50%~70%匯合時;   b 加G418:去掉培養液,PBS洗一次,加入按最佳篩選濃度配製好的G418篩選培養基。   c 換液:根據培養基的顏色和細胞生長情況,每3~5天更換一次篩選培養基。當有大量細胞死亡時,可以把G418濃度減半維持篩選。
  • 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方法 - 體外診斷專區 - 生物谷
    這些技術操作簡單成本低廉,不依賴細胞表面抗原的表達,捕獲的細胞數量多,但是由於CTC物理特性的異質性,難以富集到高純度的CTC。基於物理特性的粗分離技術2.1.2 基於生化特性的免疫磁珠技術基於生化特性的免疫磁珠技術通過免疫磁珠偶聯的抗體或多肽正向或負向篩選出CTC。由於技術的限制,早期的磁珠只能達到微米級。
  • 新冠中和抗體研究也有新突破|病毒|細胞|疫苗|血清_網易訂閱
    受訪專家  武漢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 楊佔秋  中國農業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 湯波  抗體產生的過程  微生物入侵人體後,會刺激產生很多種抗體,但只有部分抗體能迅速識別微生物,並在其入侵人體細胞前將其「抓住」,保護人體不被感染。
  • 雙guide RNA/cas9 All-in-one 2 hitKO系統在基因組編輯方面的7大優勢
    能夠特異敲除一段DNA 序列,跟單guide RNA造成基因移碼突變有區別,在基因的不同isoform敲除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單guide RNA完全不俱備這樣的能力2. 具有很高編輯效率,在基因敲除方面的效率高達90%,在基因敲入方面效率達到50%左右3.
  • 【學術前沿】謝曉亮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篩選新冠有效抗體 |...
    您可以在該資源中心頁面上查找到COVID-19相關論文的投稿政策,以及Cell Press旗下期刊已發表的有關疫情和病毒的論文。網站正在不斷更新中,所有內容都可以免費閱讀,。研究團隊的結構生物學家蘇曉東、肖俊宇及其課題組還利用冷凍電鏡(Cryo EM)得到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與中和抗體的高解析度3.8?三維結構密度圖。數據顯示,抗原上的中和抗體表位與ACE2的結合位點重合,從而揭示出中和作用的結構基礎。另外他們還發現,利用抗體序列推算出的抗體與SARS病毒中和抗體在結構上的相似性篩選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可大幅提高篩選效率。
  • 聚焦單克隆抗體藥物技術瓶頸
    迄今為止,單抗藥物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第一代為鼠源單抗(momab),第二代為人鼠嵌合型單抗(ximab),第三代為人源化單抗(zumab),第四代為全人源化單抗(mumab)。人源化單抗和全人源化單抗的優勢在於可以克服人抗鼠抗體反應,可避免單抗分子被免疫系統當作異源蛋白而被快速清除,提高單抗分子的生物學活性。
  • 比血漿治療更有優勢!聞玉梅院士詳解「單克隆抗體」新思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