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幹細胞培養篩選一例:結腸癌幹細胞

2020-11-23 騰訊網

根據腫瘤幹細胞理論,腫瘤細胞中存在一類具有幹細胞特性的細胞[被稱為腫瘤幹細胞(cancer stemcells, CSCs)或腫瘤起始細胞(cancer initiating cells, CICs)],具有自我更新分化潛能,可不受外界調控形成惡性腫瘤, 往往是腫瘤復發的根源。近年越來越多研究證實了CSCs存在於多種實體瘤中,如腦膠質瘤、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等。

國內學者發現,人腦膠質瘤細胞能在含生長因子的無血清培養基(serum-free medium, SFM)中形成細胞球,這種細胞球由於富集CSCs而被稱為腦CSCs球。雖然這種細胞的總體數量極少,但能瘤性克隆生長,從而產生不同表型的癌細胞亞群。目前認為CSCs是導致放化療後腫瘤復發的原因,因此,研究CSCs有利於更好地理解腫瘤復發、轉移和耐藥性產生的機制,從而制定更為合理的治療方案。

結腸癌是一種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其惡性度較低,術後5年生存率較高,但是仍有40%~50%的患者因為復發而需放化療。研究CSCs可提高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具有更為實際的意義。本研究通過SFM培養HT29細胞系,克隆分離癌細胞亞群,並從形態學、分化、自我更新、交替培養以及細胞化學免疫等方面進行鑑定。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所用試劑有雙苯醯亞胺(Hoechst)33342(Sigma公司)、鼠抗人異硫氰酸螢光素(FITC)-CD44單克隆抗體(BectonDickinson 公司),0.5%(質量分數)胰酶-乙二胺四乙酸(Trypsin-EDTA)(Gibc公司)、RPMI1640細胞培養液(Gibco公司)、DMEM/F12細胞培養液(Gibco公司)、重組表皮生長因子(EGF,PeproTech公司)、鹼性成纖維生長因子(bFGF,PeproTech 公司)、胰島素(Sigma公司)、B27 因子(Sigma公司)、牛血清清蛋白(BSA,Gibco公司)、胎牛血清(Sigma公司)、維拉帕米(verapamil,Sigma公司)、碘化丙啶(PI, Sigma公司)等。人結腸癌細胞株HT29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科實驗室保存。

二、方法

1. CSCs球細胞培養和誘導分化:SSM為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基,SFM由DMEM/F12(1:1)、B27 (1:50)、EGF (20 ng/mL)、bFGF (10 ng/mL)、4%BSA及1 mg/L胰島素組成。

將結腸癌HT29細胞接種於SSM中,傳代培養,待細胞處於對數生長期,用磷酸緩衝液(PBS)清洗,0.5% Trypsin-EDTA 消化,重懸於SFM中,臺盼蘭染色計數活細胞後,以5×105/mL濃度於SFM中進行傳代培養,置於顯微鏡下觀察HT29細胞在SFM中形成CSCs 球的過程。將於SFM中形成的細胞球重新置於SSM中誘導其分化,顯微鏡觀察細胞形態變化。

2. 流式細胞儀檢測:收集SSM組和SFM組分化前、後的HT29細胞及細胞球(0.05% Trypsin-EDTA消化,反覆吹打為單細胞懸液),0.5%Trypsin-EDTA消化,PBS漂洗並離心後重懸於PBS中,細胞計數約1×106/mL,鼠抗人FITC-CD44單克隆抗體標記,置於4 ℃孵育20 min; PBS洗2次後以流式細胞儀(FACSAria 流式細胞儀,BD 公司)檢測和分選。流式檢測均重複3次。

3. 雙苯醯亞胺33342染色檢測:選擇對數生長期的細胞,消化、漂洗並離心後,重懸於2 mL 含3%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液,密度1×106/mL,然後按5 μg/mL的終濃度加入雙苯醯亞胺33342,對照組同時加入維拉帕米至終濃度50 μg/mL,37 ℃、5 %CO2、飽和溼度培養箱中孵育90 min ,每15 min將離心管輕輕晃動1次,使染料分布均勻。4 ℃離心後去盡培養液,冰冷PBS衝洗2次,加入冰冷3%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養液2 mL及PI,使其終濃度為2 μg/mL,上機分選。應用流式細胞儀(Epics Altra,Beckman Coulter 公司),去除PI 陽性死細胞,收集側群細胞(side population cells, SP) 和非SP(NSP)。

三、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0.0 統計軟體進行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用x±s表示,2組資料均數比較採用t檢驗,P

結果

1.無血清培養結腸CSCs球的形成和誘導分化實驗:無血清培養細胞球囊生長情況:HT29細胞接種於SFM中,24~48 h後產生少量體積較小、鬆散的懸浮腫瘤細胞球,而大部分細胞凋亡崩解,不能在SFM中生長。72 h後細胞球體積逐漸增大。1周後,部分細胞團較為鬆散,最終分解並凋亡,此為細胞黏附形成的細胞球;一小部分細胞團持續擴增,形成形態較為規則的細胞球, 輕輕晃動培養瓶可見不多的細胞球沉於培養瓶瓶底。球內細胞折光性好, 連接緊密, 不能準確區分細胞間界限。新形成的CSCs球較為規則,新生單個細胞常以「出芽」的方式連接在球體上(見圖1)。

2. 球囊傳代培養:細胞球傳代時通過0.05%胰酶消化法和機械吹打法分離成單細胞懸液,24~48 h單個細胞相互聚集連接成「樹枝狀」懸浮於SFM中,第3~4天形成不規則細胞球,第5~6天逐漸形成較為規則的細胞球。細胞球形態隨傳代次數增加而趨於規則。

3. 球囊細胞誘導分化:將於SFM中形成的結腸CSCs球重新置於SSM中後,第1天可見多數細胞球開始貼壁生長,但少數仍懸浮生長,第3天可見細胞球內細胞逐漸移行出細胞球,形成島狀細胞群,而懸浮生長的細胞球已不多見,隨著「細胞島」內細胞移出形成單層細胞貼壁生長,10 d後貼壁的單細胞層即可形成。

二、CD44 在HT29 結腸癌細胞系及懸浮培養細胞球中的表達情況

1. HT29 結腸癌細胞系中含有CD44+細胞:流式細胞儀檢測分析可見橫坐標為FITC 的螢光強度(標記鼠抗人CD44單抗)。檢測到結腸癌細胞系HT29中CD44+細胞比例為(44.18±2.18)%(見圖2A)。

2. 無血清懸浮培養可富集CD44+細胞:選擇第6天的腫瘤細胞球檢測無血清懸浮培養HT29細胞系所形成腫瘤細胞球,經鼠抗人CD44單抗標記後, 發現腫瘤細胞球細胞中CD44+細胞比例為(83.41±11.21)%(見圖2B)。SSM 組與SFM 組相比,CD44+細胞比例有統計學差異(P

三、HT29細胞中SP細胞的分選

以維拉帕米能否阻止雙苯醯亞胺33342染色判斷所分選的結腸癌細胞系HT29 中是否含有SP細胞。HT29中含有少量SP細胞, 比例為(3.82±0.08)%(見圖3A);經過維拉帕米阻斷後,HT29中SP亞群細胞比例明顯減少,僅為0.34%(見圖3B),證實HT29中確實含有一定比例的SP細胞。

討論

CSCs學說最早在白血病研究中提出。在CSCs分選領域,目前有流式細胞儀分選及磁珠分選2 種主要方法,其中流式細胞儀可利用表面抗原標誌物或DNA染料進行分選。2007 年Ricci-Vitiani等從人結腸癌組織中分離和鑑定了表面標誌為CD133+的結腸CSCs,約佔細胞總量的2.5%。經鑑定發現具有幹細胞特性。然而,有學者發現每5.7×104個隱窩幹細胞中有1個結腸癌起始細胞,每262個CD133+的結腸癌細胞中有1 個幹細胞樣細胞,其倍數相差大於200倍,CD133作為結腸CSCs標誌的準確性受到了挑戰。近年來,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等上皮來源腫瘤中CD44+CSCs樣細胞的發現對結腸CSCs研究帶來新的啟示。Chu 等從人結腸癌原代細胞中分選得到CD44+細胞,並進行了克隆形成實驗及小鼠體內成瘤實驗等幹細胞生物學特性鑑定,進一步證明了CD44也是結腸CSCs的待選表面標誌物。

SP細胞是1996 年Goodell 等在研究經雙苯醯亞胺33342染色的小鼠骨髓時,通過帶有紫外激發裝置的流式細胞儀檢測雙波長分別為藍色和紅色螢光,分離出一小群細胞,這群細胞呈現雙苯醯亞胺33342低染,在流式二維分析點陣圖上呈現彗星尾狀微雨細胞主體的一側。這群細胞不僅表達造血幹細胞表面標誌CD34 及CD38, 而且僅正常量的千分之一即可重建骨髓造血系統,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其具有幹細胞樣的特性,可作為分選幹細胞的新表型。Goodell等在研究中發現,SP細胞通過ATP 結合盒式蛋白(ABC)轉運家族中的多藥耐藥基因1(即MDR1 或ABCG2)泵出雙苯醯亞胺33342,在加入ABCG2 的抑制劑維拉帕米後,SP細胞數量明顯下降。

而在多種腫瘤組織及不同腫瘤細胞系中發現也有比例不等的SP細胞。目前在多種實體瘤細胞系中也發現少量具有幹細胞樣特性的SP細胞存在。在結腸癌的研究中,2006年Haraguchi等從多種已穩定建系的結腸癌細胞系中分離得到SP細胞,其含量佔總數的0.3%~0.7%。

然而,由於分離到的CSCs樣細胞數量太少,難以支持後續實驗的開展。國外學者在長期研究中發現, 加入EGF和bFGF的SFM有利於正常成體幹細胞的體外擴增。有學者在正常神經幹細胞研究中發現,將正常腦組織中的神經幹細胞在含EGF和bFGF的SFM中培養,在bFGF作用下具有bFGF反應性的神經幹細胞,不僅可以通過不對稱分裂進行自我更新保持自我,而且可生成具有EGF反應性的幹/祖細胞,而在EGF作用下具有EGF反應性的幹細胞,通過對稱分裂進行自我增殖,並通過不對稱分裂來生成具有bFGF反應性的神經幹細胞。總之,神經幹細胞在EGF和bFGF的作用下,可擴增數量並維持幹細胞多向分化潛能。

無血清培養不僅可用於正常幹細胞,CSCs在該條件下也可保持為分化狀態生長。乳腺癌、惡性神經系統腫瘤、結腸癌等惡性腫瘤細胞製成單細胞懸液,在不含血清僅含有EGF、bFGF的DMEM/F12培養基條件下,大部分分化的腫瘤細胞不耐受無血清環境在數天內死亡,而極少部分未分化的CSCs可生存並形成細胞球懸浮生長。這些細胞球富含CSCs,消化後可在含血清培養基中被誘導分化。因此,我們推測,選擇合適配比的SFM可有效富集CSCs, 再進一步可進行免疫法或表面標誌等方法純化CSCs。

CSCs球分化後的腫瘤細胞經免疫、細胞學檢測,與普通細胞系細胞無異。在本次研究中,我們改進了SFM配方, 在其中加入具有生長因子作用的胰島素以及血清的替代物B27、有利於細胞球形成。因此,經過改進的SFM對CSCs 球的生長速度、形成狀態、形成時間均更為有利。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發現, 採用了改進配方的SFM懸浮培養腫瘤細胞,大部分已分化的HT29細胞不能形成細胞球,並在1~2 d內凋亡崩解;而少數細胞以「出芽」方式逐漸由單個細胞形成細胞球,時間在3~5 d,並發現其細胞具有可不斷自我更新、增殖並分化的生物學特性。

研究中我們選擇了細胞表面抗原CD44來純化CSCs,CD44 是原始的、未分化的表面標誌。近年來,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等上皮來源腫瘤中CD44+CSCs樣細胞的發現對結腸CSCs 標誌物帶來新的啟示。本研究發現,CSCs球CD44高表達,而且其比例明顯高於SSM 中培養的普通HT29 細胞。我們認為HT29細胞中存在一定比例的CSCs,在SFM中CSCs可被富集並不斷擴增維持未分化狀態,這一發現為今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個平臺。

流式細胞儀分選CSCs 的方法自從在白血病研究中開始後廣泛應用於實體瘤CSCs研究中。本實驗中,我們發現結腸癌細胞株HT29種存在SP細胞,比例為(3.82±0.08)%,與文獻中其他結腸癌細胞株相比,這一比例較高(高於1%), 有利於CSCs 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綜上所述,HT29 細胞中確實存在一定比例的細胞,可在SFM中懸浮生長並形成CSCs 球,與SSM中培養的HT29細胞相比,腫瘤球細胞高表達CD44,且其在懸浮生長過程中表現出了幹細胞自我更新、無限增殖和分化能力的生物學特性。在HT29細胞中可檢測到一定比例的SP細胞。這為我們進一步研究結腸CSCs奠定了技術基礎。

轉載:無血清懸浮法培養結腸癌HT29細胞系及腫瘤幹細胞樣亞群篩選,《J Intern Med Concepts Pract》,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Cell Stem Cell:促進結腸癌生長的重要癌症幹細胞群體
    2015年6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勞森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結腸中發現一個新的幹細胞群與結腸癌生長具有重要聯繫。近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
  • 日本中外製藥首次成功建立癌症幹細胞穩定細胞系
    2012年10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中外製藥株式會社(Chugai)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建立了具有結腸癌幹細胞性質的穩定細胞系。癌症幹細胞被認為參與癌症的復發/轉移。中外製藥發現,當給予一種抗癌藥後,癌症幹細胞會轉變成非增殖性耐藥性細胞,而停止給藥後,這些細胞又恢復了增殖特性。
  • CCR:幹細胞加速罕見癌症治療藥物篩選
    2016年8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Kimmel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人類幹細胞開發出一個藥物篩選新系統,可能會加速對罕見癌症治療藥物的篩選過程。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他們如何將人類幹細胞轉變為一種侵襲性罕見兒童腦癌——成神經管細胞瘤。隨後再將這些癌細胞的遺傳信息與成百上千種已經用於藥物篩選的常見人類癌細胞進行對比。研究人員表示,在構建的人類成神經管細胞瘤的細胞模型中進行篩選,進而發現癌細胞對藥物的應答情況,這樣可能與真實情況更具可比性。
  • 培養幹細胞,原來還能這樣操作
    這也標誌著全球首臺自動化無人監守、應用深度神經網絡的智能化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誕生。  人工操作難規範,幹細胞研究遇瓶頸  幹細胞是具有自我複製功能及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在特定條件下能再生成人體的各種細胞、組織或器官,在醫學界有「萬能細胞」之稱。
  • Nature:癌症幹細胞抗輻射研究
    專題:Nature報導史丹福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研究所,放射腫瘤治療研究中心,兒科幹細胞移植分部,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生物工程系等處的研究人員找出了癌症幹細胞中活性氧簇水平與抗輻射性的內在關聯,相關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的Nature上。
  • 某抗精神病藥物可使癌症幹細胞「改邪歸正」
    新華網溫哥華5月26日電(記者馬曉澄)加拿大研究人員日前在學術期刊《細胞
  • 時隔13年,NEJM再次發布癌症幹細胞綜述!
    這些癌症幹細胞潛伏在體內,時刻準備著轉移並以更具攻擊性和抗藥性的形式導致腫瘤復發。癌症幹細胞一直是癌症研究領域的熱點。激動人心的事情來了,時隔13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終於再次發表了一篇關於癌症幹細胞的綜述。這篇綜述的作者是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癌症幹細胞領域大牛Michael F. Clarke教授,內容主要關於癌症幹細胞的臨床和治療意義。
  • 【Nature子刊】癌症幹細胞致命弱點被發現!Mll1抑制劑可治療結直...
    從而提出Mll1抑制劑(即專門阻礙癌症幹細胞的療法)可治療癌症晚期患者,增加治癒率。  結腸癌是西方國家第四大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這是因為腫瘤生長緩慢,發現時已是晚期,因此結腸癌晚期存活率僅為5%。  自從在德國引進結腸鏡,可以進行癌症早期檢測後,癌症晚期患者每年診斷次數有所減少,因為檢測後可立即將其清除。
  • 癌症幹細胞的新靶點
    想了解最新基因資訊、最新醫學動態?
  • 專家點評NCB|癌症幹細胞的免疫逃逸獨特分子機制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與堪薩斯大學及癌症中心的Scott Weir,Sitta Sittampalam及Anuradha Roy 進行合作,對FDA批准的化學文庫進行了高通量篩選,並鑑定了24種先導化合物。
  • 長期實驗室培養成體幹細胞會導致癌症
    成體幹細胞(例如骨髓幹細胞)移植一直被認為是安全的,不會發生癌變.正當人們因發現幹細胞有可能治癒各種疾病而興奮不已之時,兩項最新研究揭示幹細胞移植也存在潛在危險.西班牙和丹麥的科學家發現,從成人骨髓或脂肪中提取的幹細胞,經過實驗室的長期培養,再移植到動物體內後,會形成惡性腫瘤.
  • 幹細胞行業一周資訊
    日本發表了自體幹細胞治療痴呆症的研究報告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名譽教授等人發表了對痴呆症患者培養從皮下脂肪組織獲得的脂肪幹細胞,經過回輸治療後症狀好轉的研究結果。--ISEIHEALTH人類幹細胞中不含癌症突變來自埃克塞特大學旗艦生命系統研究所的- -組科學家表明,幹細胞以最原始或最原始的狀態生長時,它們不會包含任何癌症突變。研究小組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應有助於減輕人們對最近有關人類胚胎幹細胞遺傳穩定性的爭議的擔憂。相關結果發表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
  • 科學家寄希望於幹細胞藥物抗擊癌症
    專家認為,由於間質幹細胞可抑制免疫系統的過度活躍,並促使重症患者肺部等器官衰竭得到恢復,因此將其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前景很大。什麼是幹細胞?幹細胞是用於人體自我更新的一種通用「建築材料」。它們存在於人體生長的各個階段,可以分裂繁殖,同時保持不變。必要時可以在分裂過程中改變「程序」,創造其他新的特化細胞,例如血液細胞和各器官細胞,代替「服役期滿」的老細胞。
  • 人類幹細胞的定製編程
    誘導多能幹細胞(IPS)有可能轉化為多種細胞類型和組織,用於 drug 測試和細胞替代。然而,這種轉換的「配方」往往很複雜,很難實現。Center for Regenerative Therapies Dresden(CRTD)、波恩大學、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利用轉錄因子(包括神經元、結締組織和血管細胞)系統地從iPS中提取數百個不同細胞的方法。
  • 「Nature子刊」癌症幹細胞致命弱點被發現!Mll1抑制劑可治療結直腸癌,效果優於化療
    從而提出Mll1抑制劑(即專門阻礙癌症幹細胞的療法)可治療癌症晚期患者,增加治癒率。結腸癌是西方國家第四大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這是因為腫瘤生長緩慢,發現時已是晚期,因此結腸癌晚期存活率僅為5%。
  • 3D細胞培養技術顯著提高誘導多能幹細胞分化效率
    誘導多能幹細胞具有在體內分化為任何類型細胞的功能,這為藥物研究和再生醫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工具。不過目前要在實驗室大規模地將誘導多能幹細胞誘導分化為特定細胞並非易事。為了解決這一挑戰,新加坡A*STAR的一個幹細胞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新的細胞分化方法。利用這種技術,誘導多能幹細胞在3D生物反應器中增殖並有效行程神經祖細胞。
  • BJC: 新方法可用於開發癌症幹細胞
    2020年5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肝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是肝細胞癌(HCC)。HCC最常見於患有慢性肝病(例如B型或C型肝炎和肝硬化)的患者,在肝癌死亡率中佔比最大。在過去的大約二十年中,關於肝癌和一般癌症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劉伯寧:評全球首個胚胎幹細胞藥物
    幹細胞不同於機體其他細胞之處在於,其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多向分化的能力。胚胎幹細胞系離體培養可達數月,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分化特異功能細胞,並最終形成組織、器官。幹細胞的這種多向分化能力,以及其在再生醫學上的應用價值,使人們再次看到了實現器官修復、組織再生的曙光。在製藥行業,幹細胞還可作為新藥篩選的模型,進行毒理、藥效試驗。
  • 腫瘤學 | 癌症幹細胞論文合集
    TaichmanVolume 18, Issue 9, 2016, Pages 553-566DNA甲基轉移酶1 (DNMT1)對上皮-間質轉化和癌症幹細胞的調控會促進前列腺癌轉移癌症轉移是與誘導上皮-間質轉化(EMT)和癌症幹細胞(CSC)相關的多步驟過程。
  • Nature:揭開癌症幹細胞致耐藥之謎
    Duncan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說,一種與正常組織幹細胞響應創傷相似的新機制,或許可以解釋經過多個周期的化療藥物治療後膀胱癌幹細胞會積極促成化療耐 藥的原因)。靶向癌症幹細胞的這種「創傷反應」有可能成為一種新的治療幹預方法。他們的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今天的《自然》(Nature)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