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鄉村振興之銀企聯動:「一圈一鏈一平臺」支持龍頭公司三產融合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山東省一向是農業產業的重點地區。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2019年山東省第一產業創造的GDP為5116.4億元,位居全國各省前列。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記者近期在山東調研中發現,金融機構通過核心企業訂單,為農業產業上下遊經營主體供應鏈服務,打通從種植養殖到生產加工、再到銷售終端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環節,企業、農戶、銀行緊密聯動。

「三產融合、閉合循環」的小麥全產業鏈

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下稱「中裕食品」)成立於2003年,成立之初是一家只有45人組成的麵粉加工企業,2006年開始向小麥種植和育種延伸,2009年開始向深加工延伸,用了近十五年的時間打造出一條較為完整的優質小麥循環產業鏈,當前為國家農產品加工示範企業和省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中裕食品常務副總經理張小兵對記者表示,其小麥綠色發展全產業鏈主要包含:「高端育種、訂單種植、倉儲物流、初加工、深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養殖、蔬菜種植、食品加工、營銷餐飲商超服務」等十大板塊。各環節互為源頭、互為終端,串連出了低碳環保、綠色健康和高附加值,實現了農業產業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創建了「一產優、二產強、三產旺」的融合發展新業態。

具體來看,中裕食品自有6.5萬畝育種基地,輻射周邊200萬畝小麥種植基地,支撐了小麥加工原料供給。「我們進行了良種繁育和推廣種植,一方面保證了產品質量和原料供給,另一方面節約成本的同時還帶動農民增收,從源頭上保障了原料品質。」張小兵表示。

在初加工環節,每年夏糧收購的時候,中裕食品會集中力量收購新鮮小麥,然後將收購來的小麥首先進行小麥粉初加工,生產麵粉、麵條,每公斤小麥產75%的麵粉和25%副產品。在銷售下遊,與各省市主流超市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已經入駐140餘個商超系統的近1.8萬家超市門店。

張小兵稱,隨著國內食品消費市場的不斷升級,百姓對食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公司在不斷開拓市場、提升產能的同時,鎖定高端市場。例如,生產的小麥蛋白粉,銷往大型食品加工廠。再例如,食用酒精主要銷售到國內知名白酒企業。這一方面提高新的利潤增長點,同時也解決了生產中產生的大量後路粉及副產物的問題。

另外,在養殖環節,中裕食品的做法是,將深加工環節產生的酒糟變廢為寶,酒糟廢棄物加工成液態蛋白飼料用於生豬養殖,並將加工環節產生的廢液和養殖環節產生的糞汙一同進入廢棄物循環利用裝置,將沼氣轉化成電能和熱能,再次回歸到加工環節,將產生的沼液輸送到小麥種植基地和蔬菜種植基地。「沼液、沼渣不僅肥力大,可提升恢復土壤肥力,降低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降低土地環境汙染。」張小兵稱。

「這樣從小麥育種、到推廣種植、到初加工、到深加工、再到養豬、沼氣發電、改良土壤回歸到種植,從而實現了從土地到土地的閉式循環產業圈。」張小兵表示。

中裕食品「三產融合、閉合循環」小麥全產業鏈的打造,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張小兵稱,恆豐銀行制定的「一圈一鏈一平臺」鄉村振興行動方案對其幫助很大。支持中裕食品正常融資需求,在5000萬元流動資金支持的基礎上擇優提供項目融資支持,已批覆1億元「20萬噸花色營養掛麵」授信額度;針對疫情提供臨時性流貸支持,為中裕食品落地2000萬元專項授信;圍繞「供應鏈、資金鍊」做通上下,為中裕食品上遊山東濱州黃河三角洲糧食批發市場有限公司、山東濱城國家糧食儲備庫辦理「網絡應收貸」業務1996萬元等,為糧食貿易商提供便捷的線上金融服務。

「另外,恆豐銀行還加大對上遊種植大戶支持力度,批覆了2000萬元興農訂單貸;公私聯動為中裕食品下遊商超等提供恆星付收單、結算、帳戶管理等金融服務,目前已為19家店面提供二維碼收單業務。」張小兵稱。

探訪「中國第一牛縣」

山東濱州市陽信縣是全國農業標準化肉牛示範縣、山東省優質肉牛主產區和黃河三角洲綠色畜產品生產基地,被稱為「中國第一牛縣」。

數據顯示,陽信縣現有屠宰加工企業76家,年屠宰能力達120萬頭以上,牛肉產品佔天津清真市場份額的50%,北京清真市場份額的30%以上,肉牛屠宰量列全國縣級第一位。

有當地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傳統意義上中國並不是以牛肉為食的國家。陽信縣為少數民族聚集區,此前養殖的多為役用牛,後來經過品種改良才轉向肉牛。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陽信縣建立了山東北部第一家牛肉加工廠,牛肉加工業的雛形才慢慢形成。

三十年多前,陽信縣的很多村為「萬元村」。又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陽信縣已經形成了「飼草種植、犢牛繁育、標準化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配送、餐飲、皮革深加工、牛骨、牛血生物科技研發」的綠色循環產業鏈,帶動7萬人就業。

陽信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下稱「億利源」)是當地一家以肉牛產業為主的重點龍頭企業。億利源董事長楊振剛告訴記者,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產業化、專業化。他投資1億元興建標準化規模肉牛養殖場,佔地500畝,養殖場內配有標準化青貯池、自動混料機、撒料車、雨汙分流、有機肥生產等。

楊振剛表示,通過發展「飼料玉米種植+肉牛養殖」種養加一體化區域循環產業鏈,實現了把秸稈變成牛肉,把汙染物變成有機肥,汙染物土地消納零排放,既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又解決了農作物秸稈和養殖場汙染問題,提高了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率,解決了秸稈焚燒難題。

億利源測算數據顯示,架子牛(牛的一個品種,是夏洛等國外良種肉牛與本地牛雜交的後代,具有牛肉質好、生長快、飼料報酬高等特點)育肥周期為6~8個月,平均每頭牛獲利2000元以上,年周轉1.5~2次,萬頭牛年可獲利3000萬元以上。萬頭牛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每年可產生有機肥2萬噸,平均每噸有機肥保守計算可產生200元無風險效益,預計每年可產生400萬元經濟效益。

目前,億利源正在探索「賒母還犢」模式:億利源建立標準養殖場,承包給養殖戶,另外,賒養給養殖戶母牛,並提供統一養殖技術、統一配種、統一疫病防治,統一按市場價格供應精飼料等服務。養殖戶賒養的能繁母牛產犢飼養到300-400斤後,公司按市場價格加價收購,回收育肥。賒養期間,億利源每年購買母牛保險,母牛出現保險期內的死亡,由保險公司賠付。每頭能繁母牛賒養期限不超過五年,如養殖戶願意繼續賒養可另選母牛賒養重新續籤賒養合同。

產業化養殖需要巨大的資金量。楊振剛稱,近年來,金融機構對養殖業幫助很大。當下,他獲得了恆豐銀行提供的2900萬元流動資金支持。下一步,示範園將帶動一產與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

讓楊振剛振奮的還有銀行對他上遊養殖戶的支持。恆豐銀行通過「魯擔惠農貸」業務,為母牛養殖戶提供普惠金融服務,截至目前已累計投放13筆、2600萬元。

恆豐銀行濟南分行相關人士稱,為了更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制定了「一圈一鏈一平臺」的行動方案,通過撮合、調動各類經濟主體的資源,實現線上可運營、模式可複製、商業可持續的規劃目標。

進一步來看,「一圈」就是打造鄉村振興的朋友圈。將各級政府、農業政策性公司、產業化公司、網際網路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各類主體,通過授信業務、平臺連結等方式納入「朋友圈」,進一步擴大涉農客戶群體。

「一鏈」就是打造鄉村振興產業生態鏈。充分挖掘「朋友圈」內客戶資源和優勢,量身打造金融產品和支付工具,撮合一二三產業的供應鏈交易,暢通朋友圈客戶的採購、銷售渠道,穩定產品供應質量,快捷獲得金融支持,減少資金佔用成本,形成從種植端到生產端、再到消費端的融合產業鏈。

「一平臺」就是指在積累了一定客戶資源、打造產業鏈條初見成效的基礎上,通過銀行信用,將一產、二產、三產的客戶資源串聯整合起來,形成資金流、信息流、貨物流、政策流「四流合一」的鄉村振興資源撮合平臺。

相關焦點

  • 《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一2025年)》全文
    >農業農村部最近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一2025年)》,提出要發掘鄉村功能價值,強化創新引領,突出集群成鏈,培育發展新動能,聚集資源要素,加快發展鄉村產業,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園一業深化三產融合
    「2年後,這裡一株花樹能賣幾百元,甚至上萬元,有望實現畝產值5萬至6萬元的目標,還能把原來土地價值翻了好幾倍。」  「結合當地用工環境,公司通過實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種苗組培、基質配方栽培、滴灌微噴、標準化容器苗栽培、溫室育苗大棚等現代化熱帶植物生產模式,以技術指導、種苗供應、成品回購統一銷售、工商個體戶合作等方式,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張少華介紹,目前,該產業園帶動澄邁縣中興鎮福安村17戶農戶就業,實現農戶人均年收入3.6萬餘元,接納當地農民臨時用工200餘人。
  • 三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怎麼走?
    走出城鄉融合振興之路三水作為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唯一縣區級試點,要取得成效,並為全省提供可借鑑的經驗,必須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一條具有三水特色的道路。本月初召開的三水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區委書記黃福洪指出,三水鄉村振興要在城鄉融合發展走出一條路子,體現三水特色。
  • 一雙「慧眼」看鄉村——浙東古鎮數字「智治」話振興
    智慧「城市大腦」綜合信息指揮平臺 李典 攝中新網寧波1月12日電(童靜宜 李典)紅磚黑瓦的聯排別墅整齊地坐落,寬敞的鄉間道路筆直通至田間地頭,遠處,忙完農活的三兩村民正悠閒地走回家……站在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泗門鎮謝家路村的「智治」管理平臺前,如此閒適的鄉村一景通過一雙「智慧」的眼睛,呈現在記者面前。
  • 廣州鄉村振興成果斐然,點亮璀璨之夜
    12月25日晚,由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廣州市城投集團、中國建設銀行廣州分行共同主辦的「廣州鄉村振興璀璨夜」系列活動在海心沙亞運公園盛大開鑼,當晚的系列活動含廣州鄉村振興璀璨夜主題活動以及巡展2020廣州世界觀賞魚珍品大觀,在省、市領導的見證下,舉行了廣州市「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授牌、「廣州最美村莊」評選活動頒獎,進行了一系列重要協議的籤約儀式、農業產業重大項目集中投產儀式以及「
  • 龍頭企業壯大、合作組織佔比提高……德州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新突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金剛 孫文麗12月29日,「輝煌十三五 奮進新德州」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一場舉行,據德州市發改委副主任、市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耿向東介紹,「十三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新成效,農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226家,
  •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要這麼做
    支持高校以地理分布和地域農業特色為基礎,建設農村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實踐性鄉村建設試驗基地。加強高校與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緊密銜接,整合資源,互補優勢,形成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多方協同的鄉村振興服務新模式。——加強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
  • 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機銜接的主要政策施力點
    在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交匯的特殊時期,實現二者的有機銜接,務必要瞄準產業發展的政策施力點,按照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的內在要求,重點向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服務業拓展延伸,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體系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
  • 評論員文章 |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我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構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按照「綠色循環、三產融合、科技支撐、品牌引領」的思路,做大做強以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為代表的「3+X」特色現代農業,打造富硒食品、茶葉、中藥材、小雜糧、魔芋、食用菌等一批區域性特色產業,形成若干規模化氣候標誌、地理標誌產品和集中產區。
  • 安徽省寧國市鄉村振興譜新篇
    近年來,安徽省寧國市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實施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在全市開展了「鄉村振興推進年」活動,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 突出強村富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推進農業融合發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升產地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加工示範企業和基地,積極爭創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依託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周末經濟帶」,培育一批種養結合、觀光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 「連片創建」凸顯鄉村振興「矩陣效應」
    」,集中打造文旅融合旅遊區、健康頤養休閒區、服務提升農業區三大主題板塊,凸顯了鄉村振興「矩陣效應」。目前,「紅葉柿巖」項目將博山陶琉文化、孝文化、飲食文化與旅遊資源相融合,建設了文旅推廣中心、國家地理營地、鄉村振興學堂等,現已成為日客流量超萬人的網紅打卡地。「禹王山鄉村振興示範區只是全市連片創建鄉村振興示範區的一個縮影。」
  • 打造鄉村產業振興新動能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無論是謀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還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穩住農業基本盤、守牢「三農」基礎都是壓艙石,必須答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道必答題。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和工作重點,也是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更是農民致富增收的長遠保障,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實的舉措來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推進產業深度融合,構建農業產業新體系,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為國家糧食安全及國民經濟持續向好提供有力支撐。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 融合產生新動能——延平區塔前鎮鄉村產業振興側記
    走進延平區塔前鎮,果園裡,果農們正在忙著採摘剛剛成熟的西瓜、百香果和火參果;大棚中,成批的新鮮蔬菜被裝箱運往省內外的大型商超;一捆捆花卉在包裝好後用冷鏈運至海外,成噸的食用菌從標準化生產大棚被送入車間進行加工……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塔前鎮處於延平、沙縣、尤溪縣交界,是省級生態鄉鎮和省定老區革命鄉鎮。
  •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拓寬三農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根據浙江銀保監局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紹興銀保監分局以普惠金融「一二三」行動計劃為載體,特別是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資源、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配置,努力打造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紹興樣本」。一、加大鄉村金融資源配置的傾斜,疏導灌溉「產業興旺」的「金融之水」。
  • 鄉村業態上演「蝶變記」 產業融合激活鄉村遊人氣
    製圖 王璟  一朵玫瑰花,因三產融合而身價大增。  桐廬鳳溪玫瑰園,1000多畝的園區串聯起生態種植、休閒採摘、觀光遊覽、農耕體驗、文創產品、住宿度假等多種業態,一年慕名而來的遊客超過5萬人次。杭黃高鐵桐廬站開通在即,鳳溪玫瑰園與高鐵站僅15分鐘的步行距離,堪稱旅遊市場的形勝之地。
  • 發揮「頭雁」效應,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基層黨組織作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支部書記的「頭雁」效應發揮得好不好,領導得力與否,直接關乎到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  時下,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任務重、頭緒多。村黨支部書記是群眾的「主心骨」,發展的「領頭羊」,穩定的「頂梁柱」。
  • 農業強 農村美 農民富——浦江縣鄉村振興改革創新及亮點工作
    編者按: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有關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圍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深入實施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振興道路上不斷改革創新,改革措施有實效,特色工作有亮點,實現了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打下堅實基礎,一批鄉村振興亮點工作獲得上級領導批示肯定或成為試點
  • 平臺在行動|拼多多狄拉克: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核心是人才振興
    狄拉克認為,疫情讓原來線下的很多產業加快線上化速度,農業也是其中之一,而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核心是人才振興。人才振興方面,拼多多為各種創業者提供機會,包括從城裡返回鄉村的人,也包括原來就在農村的人,因為網際網路開放的特性,他們都能平等從平臺上獲得創業支持,也能通過電商平臺學習到別人的經驗,打破以往線下信息不暢的制約。拼多多作為擁有6.28億消費者的大型新電商平臺、中國大型農產品上行平臺之一,非常適合年輕人、貧困地區人口創業。
  • 李慶軍:依託「一山一水一精神」 推進文旅融合 綻放致富之花
    近年來,濟源把旅遊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以全域旅遊引領城鄉發展變革,充分發揮旅遊業綜合帶動效應,持續提升濟源「一山一水一精神」旅遊品牌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推動鄉村旅遊提質,通過「旅遊+」,建平臺、搭載體,因村施策謀發展,走上旅遊富民之路。「根據濟源旅遊富民的發展理念和戰略,進行「一山一水一精神」的旅遊資源整合開發建設和運營,打造民宿集群,帶動周邊鄉村發展」。
  • 瀚海鄉村,借振興的潮汛百舸爭流
    海西當地龍頭企業發揮了支撐作用。目前都蘭、烏蘭、德令哈等地的藜麥種植規模已達15.33萬公頃,帶動起農牧戶上萬人脫貧致富,以年總產值超6億元的發展後勁,讓以前的「溫飽田」變成了「增收田」,為鄉村振興探出路、搭起橋。    無疑,這是「一優兩高」新發展戰略在泥土中的鮮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