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1位外語教育專家在北京師範大學對中國外語戰略和外語教育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展開討論。與會專家認為,中國外語戰略和外語教育改革不僅涉及到社會各界對外語教育的認知和態度,還關乎國家的「軟實力」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琳表示,在我國外語教育面臨諸多難題中,大、中、小學不同階段教學內容缺乏銜接,相互脫節與不合理的重複並存,這是多年來外語教學費時低效的癥結所在。他建議從國家層面構建「一條龍」外語教學模式。
「要實現『一條龍』,就要改變目前大、中、小學英語教學多頭領導、各自為陣、缺乏溝通的現象,在國家層面設立一個負責制定和實施外語戰略規劃的機構。」陳琳說。
中國外語教育需要頂層設計與規劃,外語人才的培養要符合當今中國發展戰略的需求。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文秋芳說,「比如,中國鐵建的國際業務遍及77個國家和地區,國家高鐵『走出去』戰略則對多語種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束定芳認為,外語教育改革需要基礎階段、大學階段通盤考慮和協調,涉及課程標準制定、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測試和評估等多方面。
長久以來,外語被僅僅當作交流工具和「敲門磚」。與會專家表示,各類外語教學應該重視其人文性。「除了外語技能訓練,還要兼顧對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思想與人格的培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龔亞夫說。
南京大學教授王守仁認為,師資隊伍作為外語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應轉變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
在教學方法方面,不少專家表示,不要一味照搬國外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王初明說,「學相伴,用相隨」,外語是在交際和互動中,通過長期、大量接觸學會的,應該根據中國國情找到適合中國人的外語學習方法。
同時,教育方法也要與時俱進,針對年輕一代手機閱讀的新習慣,四川大學教授石堅建議研究「90後」學生「指尖上」的學習方法。
今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強「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對中國外語教育教學和考試制度改革明確了任務和要求。
針對中國外語考試種類繁多、標準不一、功能各異等問題,教育部考試中心副主任劉建達表示,即將出臺的覆蓋大中小學各教育階段、覆蓋聽說讀寫譯綜合能力、覆蓋各種形式外語學習成果的評價系統將使中國英語教學和測評「車同軌、量同衡」。
「第三屆中國外語戰略與外語教學改革高層論壇」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編輯部和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聯合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