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增原理為何讓好多人一下子就領悟了?適用於人和社會的解釋嗎?

2020-11-23 小虎有話說

人持續不斷的進步本身就是在於熵增做對抗。而熵增又是一種自然規律。所以有的時候堅持做自己,堅持自律真的很難。我可以自律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兩年每天堅持跑步。可是就是疫情短短一個多月,我的身體就不再適應每天出去鍛鍊了。於是現在我需要用更大的力氣去反抗熵增。所以現在真的很佩服十幾年如一日堅持做一件事情的人。

我是這樣理解:

1、人熵減與環境熵增不當因果關係看待

我把「人」和「環境」看作一個系統,也就是說,這個整體都沒有做熵減,任其熵增。然後,「人」因為某些因素,做了熵減,導致環境看起來就是熵增了。就好比兩個人一起跑步,本來速度一樣快,中途一個人變慢了,另外一個人還是保持原來的速度,這會讓這個系統看起來,那麼保持原來速度的人變快了

2、人熵減與環境熵增當因果關係看待

人在發展過程,所需要的能量會增加,能量的增加會導致無效能量的增加。我們人比幾萬年的野人,更加聰明,更會思考。更會思考的代價是消耗更多的能量。再比如,我們以前出行是騎馬,現在是騎車,兩者輸出無效能量的增加。再比如,人的壽命相對以前越長,人口也是越來越多,消耗自然的資源越來越多,有消耗自然有無效能量的損耗。

封閉系統不受外界幹涉會保持熵增,這裡的穩定平衡狀態指的不是封閉系統狀態。我們可以理解人的封閉系統狀態為故步自封或者有目標卻懶惰沒有進步。

人的穩定平衡狀態得考慮參考物,就是高中物理學到的相對靜止,社會在進步,人的故步自封止步不前就是等於倒退。所以我們也必須跟上社會的進步,保持一種穩定平衡,不會被社會淘汰。熵減是因為概率小,熵增是概率大,你只能控制一個做熵減,但是會有其他千千萬的熵增出現,就會導致環境熵增。就比如說的馬車和汽車的例子,看起來像是熵減,其實只是速度做了熵減而已,而其他的比如說鋼材、橡膠等多種物質是在做熵增的。再比如說智人(生命)的出現,是在做熵減,而對於地球本身來說是會產生更多的熵增,從而導致地球的加速毀滅。熵減是小概率,熵增是大概率,所以熵增是必然的。而遠離平衡態只是針對熵減行為,保持平衡態是會持續平穩的熵增的,遠離平衡態只對熵減本身有益,對大環境無益,但因為我們是處在相當於無限大的環境中做熵減,所以才說要追求熵減。

人的思想和物理學當然沒啥太多關係。但是卻可以借鑑。不同的學術是可以相互借鑑的。並不能說哲學是物理學的盡頭。就像歷史朝代更替,有興有衰,像有生命周期一樣,類似細胞分裂。那麼我們能說歷史學的盡頭是生物學嘛hh。只能說學術是可以相互借鑑的,不存在誰是誰的盡頭。個人認為神是更高級的文明存在,人類的進化終將成為更高級的人類,我們現代化的科學相比於古代的科技可不就是神。

一個重點就是思維真的有能量嗎,熵那個公式在我理解是要關乎能量的,一個彈簧的彈性勢能總是想要變少,但是思維這東西是在物理學上嗎很難說是物質也很難說就像馬克思說的唯物主義物質並不是由思維造成的,把熵和人性聯和我覺得就像高考問你魚眼睛那詭異的光指的是什麼,其實連作者都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卻硬生生聯合起來,我覺得物理學中不該有非物質存在。物理學當中當然有非物質的存在,比如說時間,時間是物質嗎,它只是一個名詞,最早的時間定義是拿來衡量物質變化的一種參考物。

至於思維是否具有能量,個人覺得這個世界說白了就是由能量構成,不是儲存能量,就是在釋放或者吸收能量。思維如果不需要消耗能量,那麼永動機就存在咯,把熵定律聯繫人性,只是因為他們都有相同的規律,熵定律說白了是由物理學定義出來的,但是它的規律在很早很早就有人發現了,只是恰好物理學也有滿足這個規律的存在,因為屬於物理學範疇,所以物理學定義了這個熵定律。這個規律在其他領域也有其他的名字,在歷史學叫朝代有興有衰,在人生叫起起落落,在音樂叫有高潮有低音……不要刻意覺得熵定律就是物理學發明出來的,物理學的存在只是為了找到自然規律,證明已經存在的規律罷了。

可以舉個例子:鐵杵磨成針,只是單純的物理運動,讓物體與物體摩擦,使得鐵分子不斷減少,最後鐵杵因為丟失大量的鐵分子,並且長時間受到外力擠壓,導致鐵杵分子內部結構發生變化,最後像針一樣。很多人得出結論做任何事都需要耐心,持之以恆。這麼說也扯淡咯,一個是物理學運動,外力改變物體內部節構導致發生形變扯啥人生大道理,我隔一天磨鐵杵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遲早也能磨成針啊,非要天天持之以恆磨鐵杵才能成針嗎。這麼說這也很不合理。

熵定律的公式並不是人為設定的,它的公式只是一種表示方法,更直觀地去感受熵定律。並且熵定律只是定義了物理微觀的變化趨勢

相關焦點

  • 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理論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註:愛丁頓說自己是除愛因斯坦之外,世界上唯一一個真正懂相對論的科學家,雖然看起來有點能吹,但應該也挺牛)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熵增定律?為什麼它如此重要?它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巨大影響?以至於能夠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
  • 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理論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註:愛丁頓說自己是除愛因斯坦之外,世界上唯一一個真正懂相對論的科學家,雖然看起來有點能吹,但應該也挺牛)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熵增定律?為什麼它如此重要?它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巨大影響?以至於能夠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
  • 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在華為微觀活力引擎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華為人力資源的水泵,把人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反人性的。在任正非的腦海中,以人為本,是留給國家層面去做的事情。企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引擎,以人為本就會失去發展動力、最終熵死。  人力資源水泵的工作原理就是用價值分配撬動價值創造。
  • 「喬諾商學院」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在華為微觀活力引擎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華為人力資源的水泵,把人的活力充分激發出來,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反人性的。在任正非的腦海中,以人為本,是留給國家層面去做的事情。企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引擎,以人為本就會失去發展動力、最終熵死。人力資源水泵的工作原理就是用價值分配撬動價值創造。任正非認為,「企業的活力除了來自目標的牽引、來自機會的牽引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的驅動。
  • 熵增原理
    熵增原理,指孤立熱力學系統的熵不減少,總是增大或者不變。用來給出一個孤立系統的演化方向。
  • 物理學最強的熵增原理,最終會導致宇宙走向末路嗎,看完你就知道
    這些年很多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開始興起,特別是在宇宙未來的命運方面,他們提出了一個熵增原理,也就是說宇宙會逐漸的進入無序之中,最終宇宙將會永遠的走向黑暗和滅亡,這樣的說法正確嗎?今天美女小倩給大家相信的分析一下,因為個人知識水平限制,希望朋友們看到不準確的內容,能夠得到指正和批評。
  • 熵增的未來
    舉例說,一個打掃乾淨擺放整齊的房間,墒是最小的,隨著房間變髒變亂,墒就越來越大,這個過程就是熵增。用墒增定律來解釋世界和事物規律,基本就能得出世界永遠會沿著從有序到無序發展這一結論。這不是宿命論,而是物理規律,古人不懂熱學第二定律,但是觀察事物的變化之後,也把這種物理規律歸納到宗教或者哲學裡去了。
  • 詳解讓無數人頓悟的熵增定律
    說這句話的人叫吳國盛,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主任。雖然你可能會反駁這個觀點,難道不是牛頓的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嗎?模型君也很迷惑,但是吳教授能說出這番話絕對不是無的放矢,不管對與不對,都可見熵增定律的分量。
  • 詳解讓無數人頓悟的熵增定律-虎嗅網
    說這句話的人叫吳國盛,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主任。雖然你可能會反駁這個觀點,難道不是牛頓的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嗎?筆者也很迷惑,但是吳教授能說出這番話絕對不是無的放矢,不管對與不對,都可見熵增定律的分量。無獨有偶,吳軍也說過類似的話。
  • 最令人絕望物理定律「熵增原理」:生命以負熵為食,最終走向消亡
    加上一個原理即「沒有任何力的消耗或其它變化的情況下,就把任意多的熱量從一個冷體移到熱體,這與熱素的行為相矛盾」來論證。把熱看成是一種狀態量。由此克勞修斯最後得出熱力學第一定律的解析式:dQ=dU-dW從1854年起,克勞修斯作了大量工作,努力尋找一種為人們容易接受的證明方法來解釋這條原理。
  • 一文詳解讓無數人頓悟的熵增定律
    說這句話的人叫吳國盛,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主任。雖然你可能會反駁這個觀點,難道不是牛頓的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嗎?一、為什麼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這些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的容易和舒適,比如懶散。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
    也許你會說因為人總是會不自覺的變懶,但人又為什麼會變懶呢?為什麼一偷懶事情就無法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呢?最近無意中接觸「熵增定律」這個物理學原理,三觀地震,豁然開朗,原來一切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最重要的是,它暗含了在個人管理和組織管理中科學的方法。 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這是另一個只有少數人知道並值得我們記住的真理。
  • 熵增定律:讓無數迷途者頓悟的終極定律
    說這句話的人是吳國盛,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主任。雖然你可能會反駁這個觀點,難道不是牛頓的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嗎?我看到這句話一開始也很迷惑,但是吳教授能說出這番話絕對不是無的放矢,不管對與不對,都可見熵增定律的分量。無獨有偶,吳軍老師也說過類似的話。
  • 一條超越一切定律的定律: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
    這就是熵增的過程。再比如,我們的手機會越用越卡,耳機線會纏作一團,放置一旁的熱水會慢慢變涼,沒人住的屋子會有越來越多的灰塵,太陽也在一直燃燒衰變……這些都是熵增的過程。讓人絕望的熱寂論熵的出場熱力學定律裡最能打擊人的當屬第二定律,因為仔細想想,它並不限於熱力學,它還可以延展到社會學,以至宇宙學。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似井然有序,可實際上無序和混亂一直在暗地裡生長。
  • 為何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宇宙的終極到是什麼?是熵增定律嗎?
    為何所有生命最終都會走向死亡?其實,不僅僅是生命,地球乃至整個宇宙,都是向死而生的,這是宇宙的基本定律,宇宙的終極究竟是什麼?答案是熵,雖說熵這一概念十分強大,卻也不難理解,早在19世紀初期,就有物理學家發現,世界運轉的動力是能量,並成功的發現了能量守恆定律,既然能量的總和是不變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卻遲遲未能得到解釋,也就是能量始終無法百分百的轉化,人們為此嘗試了千萬種方法,也無法將能量損耗降為零,而後他們將在轉化過程中損耗的能量、無法利用的能量稱之為熵。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看到這句話有人會問,難道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都沒有熵增定律重要嗎,且不管是哪個重要,吳國盛教授能說這番話絕對不是無的放矢,它充分的說明熵增定律在科學界的分量。那麼到底什麼是熵增定律呢,熵增定律又到底有什麼用呢?熵增定律也叫熱力學第二定律,可能很多的人都沒有了解過,因為它沒有出現在我們的教科書當中。但是另外一個定律你應該非常熟悉,能量守恆定律。
  • 熵增原理讓遊戲網遊關服,劍網3反將它壓制
    熵增原理是一個普適性極強的定律,簡單理解一下就是,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永遠都是由好向壞並最終走向毀滅的一個不可逆過程。這是自發的,亦是無法通過後天手段幹擾最終結果的一個"無情"存在。 比如鋼鐵會生鏽,花草會凋零,動物會死亡,物種會滅絕。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那麼如何對抗才能獲得快樂?
    人活著必須要吃苦嗎?相信很多人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人從出生第一聲啼哭就開始感受痛苦。吃不到奶餓的感覺是痛苦,玩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是痛苦,工作被領導罵是痛苦,年紀大了生病也是痛苦……人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吃苦,痛苦似乎永遠比快樂容易。
  • 普及「閾降熵增」
    很多人不認識「閾」會把它念成「閥」(fa),閾yù的意思是界限,範圍,邊界,程度,門檻引申為邊界、界閾、視閾。 故閾值又叫臨界值,是指一個效應能夠產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同時我們也可以簡單的把「熵」理解成為一個表明系統混沌程度的狀態量,而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 簡單從字面意思上理解「閾降熵增」就是某個效應開始時往往是最高值,隨著無效能量熵的增加和無序混亂,就會使得全部能量難以持續,且邊界和臨界值下降。
  • 熵增定律與量子雙縫實驗
    熵增定律與量子雙縫實驗延遲孤立系統總是趨向於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態。一個孤立系統的熵一定會隨時間增大,熵達到極大值,系統達到最無序的平衡態。再來看雙縫實驗,在沒有外力觀測時,這個實驗可以看作是一個孤立系統,通過雙縫後,量子遵從熵增定律,隨機瀰漫在空間。當然有的貼近後邊屏幕,呈現明暗相間的條紋……至於為何明暗相間,是因為粒子間的斥力。其實大量的量子此時是處於混亂與無序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