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
119種藥品的遴選過程是如何的?
記者丨韓璐
編輯丨陳曉平
又一年的醫保談判結束了。
12月28日,2020醫保談判結果出爐,共119種藥品被新增進入醫保目錄,另有29種原目錄內藥品被調出目錄。調整後,新版目錄的藥品總數為2800 種,其中西藥1426種,中成藥 1374 種,中藥飲片為892種,將在2021年3月1日起在全國正式啟用。
由於事涉癌症、兒科、精神疾病等多個科目的藥品,且關係日常醫保支付,這項專業內的談判,實則幾乎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就這一結果,藥企們有人歡喜有人憂。談判中已流傳著各種說法,比如,有藥企將獨家藥品降幅30%,也有腫瘤藥直接砍價80%,更有現場喊著進不了醫保,「回去就得把廠子給賣了」……甚至有人從談判代表的現場表情進行猜測。
這一關係各方的博弈,到底是怎麼談的?
1
「靈魂砍價」怎麼砍?
2019年,一個內部砍價視頻火遍全網,被譽為「靈魂砍價手」的醫保局專家們,將藥企代表的開價幾乎攔腰斬半。
在醫保談判中,存在一套特有的「喊價」邏輯。
2020年藥企與醫保局的談判,改變以前的競價方式,用的是比價談判。就談判藥物,醫保局先確定一個支付預期價格,企業代表有兩次報價機會:第一輪報價,醫保專家也不知道預期價格;第一輪報價結束,專家打開價格信封,給企業一定價格提示。
如果兩次均超過預期價格的15%,直接出局;若在15%以內,就算談判成功。即便藥企報價進入15%的範圍內,不影響專家們持續壓價。
談判的關鍵,是揣摩醫保局的官方價格。因此,有企業代表說,報價要研究專家的表情和語氣。
據悉,此次評審專家還遴選價格或費用偏高、基金佔用較多的14種目錄內的獨家藥品(單藥的年銷售金額均超過10億元)進行降價談判,14種藥品均談判成功並保留在目錄內,平均降價43.46%。
從過往數年的價格降幅看,2017-2019年,談判成功藥品的平均降幅持續升高,2019年,新增藥品為70個,平均降幅高達60.7%。
頭豹研究院醫療分析師餘思遙表示,這種邏輯延續到了2020年,「藥品進入醫保目錄後,節省大量營銷成本,價格就有大幅下降的空間。」
最終公布的談成藥品平均降幅為50.64%。
2
誰被醫保偏愛?
最終誰能進醫保,是一個多方因素博弈的結果。
2020年是醫保目錄回歸常態化調整的第一年,吉利德原中國區總經理羅永慶曾參與多次醫保談判,他告訴記者,過往從業20多年,醫保目錄的更新周期或三年或五年,並不確定。今年回歸一年一次,這樣便於企業有充分準備。
「醫保談判的目標很明確,老百姓用得上,政府負擔得起,企業可以持續投入研發,這三者要達到一個平衡點。」羅永慶說。
9月,醫保局公布《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名單》,共有751個品種通過形式審查,這個量幾乎是2019年的5倍,其中,「目錄外西藥和中成藥」獨家產品共361個。
2019年,就腫瘤、眼病、肝膽、心血管、腦部疾病等治療用藥,展開的談判最為激烈,今年的情況預計也相似。
餘思遙告訴《21CBR》記者,按照醫保支付的規劃,未來30%會用於支付仿製藥,70%用於支付罕見病用藥和重大疾病、臨床急需的新藥。
醫保保的是基本,針對重大疾病、臨床需求大的藥物,國家醫保目錄會持續調整結構,逐步放入。
最終能否進入目錄,具體取決於企業的定價策略和降價幅度,尤其在獨家產品方面,醫保的談判依據是替代性——替代性越強,壓價幅度越大。
2020年,共 138 個目錄外獨家品種和 24 個目錄內續約品種(共計162 個品種)參與談判,其中 119 個品種談判成功,包括96個目錄外品種和23個目錄內品種,談判總成功率為 73.46%。
興業證券醫藥分析師黃翰漾告訴《21CBR》記者,藥品進入醫保後,固然降價幅度不小,但參考過去幾輪談判,無論品種的競爭環境如此,通過談判納入醫保後均能快速放量,在收入和利潤層面帶來增長空間。
3
貴族藥能賣平價嗎?
就藥企來說,每一個藥物是否參與談判,價格底線如何制定,是一個龐大的計算系統,要顧及企業發展、醫保負擔以及患者需求。
「對醫保局來說,一是價格,一是可承受,企業要考慮的是以醫保局的價格是否有利潤。」羅永慶向記者透露,就跨國藥企而言,談成的先決條件是總部得認可一個底價,否則再好的談判技巧也沒用。
2019年,羅永慶代表吉利德參與醫保談判,兩款C肝治療藥物均成功納入醫保,價格平均降幅達85%。在談判前,他和同事做了各方面的考量,做了計劃書,進行了前景預判,分析清楚各種情況,得到了總部的認可。
「這樣的認可是不容易的,你要說明情況怎麼樣,未來如何發展?在中國的價格低於海外尤其低於周邊市場,都要去說服總部。」羅永慶解釋說。
黃翰漾告訴記者,醫保談判背後是藥物經濟學,談判價格兼顧產品價值、患者獲益、醫保支出等多個核心因素,也會考慮適應症範圍等,最終是量價關係的一種平衡——關注最終談判價格,以及相關產品潛在的放量空間。
此次談判,7款PD-1/PD-L1的「貴族藥」尤其為人所矚目。
4款國產PD-1全部進入醫保目錄
2019年,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進入醫保目錄,是唯一的一款PD-1產品,談判前,信迪利單抗價格為7838元(10ml:100mg/瓶),年治療費用為贈藥前26.6萬元,贈藥後18.8萬元。談判後,其醫保支付標準降為2843元(10ml:100mg/瓶)。
2020年上半年,這款以價換量的產品銷售額達9.21億,相當於2019年全年,第三季度單季突破6億,餘思遙預計,其全年銷售將超20億。
餘告訴記者,隨著醫保範圍持續擴大,對於很多企業而言,一款藥物如果沒有被納入醫保目錄,銷售市場非常小,生存機會十分渺茫。
黃翰漾同樣認為,創新藥剛上市的高定價,往往制約患者的滲透率,藥物招標、進院採購等環節周期又過長,未納入醫保亦會導致在入院和推廣方面受到一定阻礙,所以如果未通過談判納入醫保目錄,則可能相比較已進入醫保的競品,制約放量速度。「
不過,也有藥企高管向《21CBR》記者表示,醫保並非華山一條路。「如果你的創新藥臨床價值高,即便沒有參與醫保談判,還有別的機制,比如組團去談,商業保險也是一個可選項,不是說創新藥不進醫保就沒辦法做。」
以君實生物在國內第一款獲批的PD-1產品特瑞普利單抗為例,原始定價相對較低,加上所針對的適應症(黑色素瘤適應症)患者人數有限,在2019年就沒選擇大幅降價進醫保。
可喜的是,最終3款國產PD-1藥品成功入選,特瑞普利單抗也在其中,另有恆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單抗、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
此次談判,最終有96種獨家藥品談判調入,無論藥企如何權衡,患者受益面無疑是更廣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