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海口永興鎮羊山地區的博學裡,一個僅300多人的火山口古村落,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從村裡第一口深井「思源井」的剪彩和山地自行車賽道開工開始,博學村走上了自己的生態開發之路。如今,這裡有了海南第一家民宿「梨花之家」,採用「內閣制」的村民選舉形式,開發了海南第一條鄉村山地自行車賽道,組織環境綜合治理委員會負責老村門修復、新牌坊建設,環境整治,並利用本地資源正在籌建蜜蜂博物館——「讓人民看見財富,再造魅力新故鄉」在博學裡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圖 博學村的老房子
這些變化,來自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就職《南風窗》時政記者的80後青年陳統奎,博學裡是他二十多年來魂牽夢繞的故鄉。而啟發他回鄉帶領原住民重建故鄉的契機,是造訪臺灣南投縣一座名為「桃米村」的生態村莊。在「社區營造」理念的實踐中,這座埔裡鎮最貧窮的村子在十年中蛻變為臺灣最知名的觀光經濟型生態村。
「如果不是訪問桃米生態村,我不可能回家鄉做這件事。如果不是桃米已經提供了10年的經驗,我也沒有信心做這件事。」陳統奎這樣說。
在中國,鄉村建設的議題並不新鮮。民國初期,晏陽初、梁漱溟等一批知識分子在全國各地進行鄉村建設運動,這股力量在上世紀30年代逐漸匯聚成為波瀾壯闊的時代潮流,據統計有600組織在近1000個村莊進行鄉村建設的實驗。直到21世紀初,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農問題」反覆被列為中央工作重點——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的鄉村建設從未停止。
接下來的社區營造微研究,方寸營造就選擇了兩個典型的鄉村社區進行探訪和分析。首先為大家帶來陳統奎再造故鄉的學習樣板——桃米村;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陳統奎和博學裡的內容,請閱讀本日微信第二篇文章為大家準備的拓展閱讀。
關鍵詞
鄉村建設資源重整凝聚人心
桃米村位於臺灣中部,距離日月潭只有15分鐘車程,原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
圖 桃米村區位
90年代,在臺灣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嚴重外溢,人口老化、產業沒落;加之1999年的「921」大地震,桃米村369戶中62%受到重創,再建勢在必行。
誠如社區營造專家宮崎清教授所說,在社區營造的「人、景、地、文、產」五個方面,「人」是最關鍵的魂。在桃米村的重建及社區營造過程中,統一思想、凝聚人心也成為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圖 社區營造五要素
精神地標:坂茂的紙教堂
圖 紙教堂外觀
隨著2014年坂茂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坂茂的紙建築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日本神戶大地震時,他僅用一天時間,為失去家園的災民蓋起了一座紙筒教堂。
在桃米村,搭建「紙教堂」也成為構建社區居民精神原點的重要手段。發起人廖嘉展等將日本神阪大地震後鷹取社區的臨時性教堂加以引進升華,落戶於桃米村。坂茂所設計的紙教堂(Paper Dome),外牆是採用玻璃纖維浪板構築而成的長方形,內部則是長5公尺、直徑33公分、厚度15公釐的58根紙管,建構一個可容納80個座位的空間。紙教堂,一方面說明了物質與生命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暗示著信仰的堅韌性,同時成為開展社區活動的社區生活中心。
圖 紙教堂外觀
圖 紙教堂室內
災後重建,不僅是生活的重建、更是人的重建。紙教堂成為桃米村震後社區重建重要的精神地標,也成為社區文化運動重要的文化符號。
家園意識:護溪工程
除了搭建紙教堂之外,另一個凝聚人心、重塑村民家園意識的策略就是護溪工程。
桃米溪是村中的一條貫通東西的小溪,是桃米村的「母親河」。由於這裡曾經是埔裡鎮的垃圾填埋場,溪水臭氣燻天,汙染嚴重 。為了將村民們團結起來,桃米村民發起了保護母親河的護溪行動:決定對其封溪兩年進行整治,並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宣誓大會。
封溪告示牌的揭牌,顯示了桃米人的決心,意味著生態保護行動已成為全村的公約,資源永續的責任也將由全村共同承擔。地震雖然讓人們體驗到生命的可貴,促使人們珍視彼此的緣份;但要如何將曾經疏遠、又受過各類不同價值觀衝擊的人團結在一起,護溪就成了全社區一個共同的「事業」,起到社區營造中統一大家的價值觀的重要作用。
圖 護溪活動
在社區營造的五要素中,產業發展是社區營造的動力,而資源挖掘則是產業重塑的基礎。
桃米村在對資源的挖掘過程中,整合很多團隊將桃米的生態資源進行了徹底梳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地方雖然接近日月潭,但臺灣遊客都不知道這個地方,要人文沒人文、要歷史沒歷史、要風景沒風景,只有青蛙最多。」
圖 青蛙種類
根據調查顯示:桃米村面積佔臺灣的0.05%,卻擁有臺灣青蛙種類的72%、蜻蜓種類的31%;鳥類種類的16%,生態資源比較優越。對於這個結論,桃米人持之以恆,並將這一特色進行了極致利用。
蛙類 21種
盤古蟾蜍、黑眶蟾蜍、日本樹蛙、褐樹蛙、面天樹蛙、艾氏樹蛙、白頷樹蛙、莫氏樹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小雨蛙、腹斑蛙、貢德氏赤蛙、古氏赤蛙、澤蛙、拉都希氏赤蛙、金線蛙、虎皮蛙、梭德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中國樹蟾、長腳赤蛙等
蜻蜓 45種
粗鉤春蜓、杜松蜻蜓、猩紅蜻蜓、紫紅蜻蜓、霜白蜻蜓、善變蜻蜓、焰紅蜻蜓…
鳥類 72種
牛背鷺、小白鷺、夜鷺、黑冠麻鷺、小彎嘴畫眉、大卷尾、小卷尾、紅嘴黑鴨、白環鸚嘴鴨、白腹秧雞、紅冠水雞、五巴鳥…
植物
桃實百日青、蓮華池柃木、呂氏菝葜、南投菝葜、圓葉節節菜、八字蓼、細葉維翹、石莫蒲、黃花水龍、紫芋、臺灣萍蓬草、水芹菜、白花紫蘇草、野薑花、青萍、紫萍、水萍、滿江紅、海金京、鳳尾蕨、過溝菜蕨、密毛小毛蕨、臺灣金狗毛蕨…等。
資料來源:新故鄉(18)
桃米村由於位於山林間的盆地之中,交通閉塞,早年在山林間闢地種植地瓜、稻田,一直以農業為生。1990年代初期起以麻竹筍為主要產業,也屬於傳統農業,辛勞一年的農民收入水平低下。經過了對當地資源挖掘以後,桃米社區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產業——建立了全臺首個青蛙觀光特色社區。
圖 桃米生態村手繪地圖
在產業重塑的過程中,為了增強信心,桃米村還通過NGO組織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邀請了大學的教授團隊,幫他們開了600個小時的體驗遊、深度遊觀光概念的課,讓他們知道未來的後現代經濟有什麼可能性讓農村富裕。
桃米村除了堅持生態涵養,還著重在強化特色上下功夫,例如:對於二十三種青蛙種類和青蛙分布的介紹,採取了擬人化的手法,增加趣味性的同時強化了知識性。
圖 生動有趣的擬人化青蛙分布介紹
圖 生動有趣的擬人化青蛙種類介紹
只有找到適合發展的特色產業,才能把人留住。桃米生態村現在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觀光休閒網絡,村民們在這裡都找到了自己的「行當」,民宿也由最初八家業餘的發展到現在十幾家專業的。早期民宿業的發起人,目前一年收入好幾百萬新臺幣,是新畢業大學生的3倍還多;相關的文化產品發展到二十餘個,並還在不斷的開發中……
圖 旅遊行業發展數據
桃米村在服務經濟中找到了結合美學、感性、遊憩與創意的第四級產業。在重塑產業的過程中,結合青蛙觀光特色,進行社區的全息化營造,鄉村風貌也得以保持與延續。
圖 以青蛙為主題的景觀營造
生態為體,產業為用。根據低密度開發的原則,桃米村不建大的酒店,遊客接待以特色民宿為主,而青蛙這個元素在民宿裡也隨處可見,宛若一個青蛙王國。這種主題鮮明且氣氛活躍的全息化社區營造方式,同時給桃米村的鄉村風貌保護帶來了與眾不同的特色。
圖 桃米村民宿
圖 桃米村民宿
後記:
除了陳統奎之外,隱微卻很堅定的大學生返鄉潮在中國已開始逐漸顯現。知識分子返鄉,尋找另外一種充實開心的事業和生活,而他們的幸福增加了家鄉的幸福,他們的創業和社區營造經驗,正帶來農村經濟的轉型,慢慢彌合著城鄉差距。
Farmer 4 的創始人之一劉敬文說:「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至少開始思考『再造故鄉』這個理念,反思自己跟故鄉、土地、種子和雨水的關係。我們倡導大家『從鄉村出發,從世界回來』,我們的生命根源在鄉村,我們需要把我們在世界上所收穫的露水,反哺如今乾涸的鄉村。」
消息來源:AC建築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