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5年中日友好醫院一間幾百平米的小型車間和一支只有15人的小團隊起家,到目前在開發區擁有350畝土地的全國五十強醫藥企業,從最開始的單一藥品到目前擁有五個獨家優質上市藥品、多個在研項目和一系列著眼於大健康布局的醫藥產業鏈布局……
這是北京泰德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德製藥)保持平均每年30%的增長率發展歷程的簡述, 「高效」「穩健」成了泰德製藥20多年發展的主要形容詞。
公開資料顯示,泰德製藥是成立於1995年的中外合資企業,位於北京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位置,是一家能夠研發、生產和銷售系列靶向藥物的高科技製藥企業。該公司已累計納稅近60億元人民幣,2017年,在醫藥工業百強榜單中,躋身50強。
縱觀泰德製藥20多年的發展歷程,「高效」「穩健」同樣對應著該公司另外兩個關鍵詞——「創新」「質量」。後者是因,前者是果,因果相對,該公司在容量近萬的製藥行業中詮釋著自成一家的「泰德」模式。
「創新在泰德是一種基因性的存在」
「可以說,泰德製藥從出生就註定了與國內許多製藥企業的命運不同,這就是創新。創新對於泰德製藥來說是一個基因性的存在。」該公司董事長鄭翔玲在多個採訪場合表示。
也正是因為創新的基因,鄭翔玲所主持的中國正大製藥很早便看到了泰德因這一基因的發展潛力。2003年,正大製藥集團投資入主泰德,開啟了泰德新的創新發展篇章。
此後,泰德製藥不斷加大泰德在新產品開發方面的投入,專注於臨床急需藥品以及國際先進的製劑工藝技術的開發。依託於正大製藥集團強大的國際化和專業化平臺,泰德製藥做到創新驅動企業發展。
二次創新,打造獨家技術平臺。泰德製藥從臨床需求出發,在引進國外先進的製劑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形成了具有技術know-how的核心競爭力,解決了目前臨床用藥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是一種仿製藥創新之路。在積累多年特殊製劑研發經驗的基礎上,泰德製藥還進一步自主開發和創建了重組蛋白質藥物、脂微球、脂質體、微量固體分散、高分子水凝膠等多個技術平臺,做到了仿中再創新。
國際視野,引入國內外頂級的創新資源。在日益競爭激烈的醫藥市場,製藥企業面臨很大的發展壓力。為了企業有更好的發展,泰德製藥的研發團隊開始尋找世界上先進的製藥技術,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近幾年,泰德製藥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瑞典卡洛琳斯卡皇家醫學院、以色列Pitango風投基金等結成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據悉,泰德製藥現有在研項目40多項。此外,該公司已和國內呼吸病領域的專家院士合作,共同搭建了國內先進的呼吸病研究創新轉化平臺。同時,人工血管、人工心臟、三尖瓣修復等國際先進的醫療器械產品也即將陸續在泰德的平臺上孕育成長。在此基礎上,泰德製藥正在開發區打造國際醫學工程技術創新中心,致力於將國際上的醫療項目優先引入中國,實現產業化。
以患者為中心,視質量為生命
泰德製藥深諳製藥企業的長久發展之道,提出了「質量第一,患者至上」的方針,在藥品生產全過程的各個環節嚴格執行GMP管理要求,確保藥品質量穩定、均一、有效,在國內製藥行業建立了達到國際水平的質量管理體系。
2008年,該公司注射劑生產線通過日本厚生省藥品生產質量GMP認證,取得日本厚生勞動省頒發的《醫藥品外國製造者認定證書》;
2011年,泰德製藥全部生產線均通過國家GMP(2010年版)認證;
2016年,被工信部評為全行業「質量標杆企業」……
另外,於1998年上市的脂微球載體靶向藥物前列地爾注射液和2004年上市的第二個非甾體類靶向鎮痛藥物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均被評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入選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還被北京市評為G20工程突出貢獻度大品種。多個產品獲得化學製藥行業優秀產品品牌……
「醫藥行業的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益並不是硬幣的兩面,相反是緊緊相扣在一起的繩索。」對於製藥企業發展的宗旨和初心,鄭翔玲在多個場合強調,醫藥企業需要回歸醫學本質,生產出更多高質量有效的產品,泰德的初心就是讓更多的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好藥新藥,這是作為一名醫藥人,對社會對行業的一份天然的責任心和關懷,這樣的企業才能真正屹立百年而不倒。(李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