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對大腦的重塑——來自匹茲堡大學腦科學博士的思考

2020-11-28 騰訊網

圍棋不僅僅是古老的棋牌藝術,並且也是計算和解題空間最大的棋牌藝術。1996年人工智慧深藍就用簡單的窮舉算法戰勝了人類西洋棋冠軍,而後經歷20年的發展,人工智慧Alphago才可以打敗人類,其原因在於簡單計算的窮舉法是不能適用於圍棋計算的。

圍棋過於複雜,有3的361次方的可能下法,超越宇宙中所有原子的總和。Alphago與深藍的不同,就是它必須形成「策略庫」,才能像人類一樣產生各種各樣的高級遊戲策略。

因此圍棋是一項不可多得的,能夠訓練人類基本思維和策略計算性相結合的競技。它所能夠訓練的思維包括(且不限於)以下方面:

(1)工作記憶能力:能夠在大腦中同時處理多方面內容的能力

(2)空間邏輯能力:能夠通過想像將棋局進行邏輯拓展

(3)心靈耐受理論:能夠推理其他人的策略等等

這些基本思維能力,不論在孩子學科學習,還是在未來社會的競爭中,都將成為有利工具。

在以往的文獻中,數個研究都發現了圍棋對於思維認知能力和大腦的改變。最早的一個腦成像研究是2003年來自中國科技大學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fMRI研究。

該研究讓6名業餘圍棋選手在磁共振儀器中進行下棋的思維活動,用以發現圍棋活動激活的大腦區域。結果發現,前額葉、頂葉、視覺皮層、顳葉、扣帶區都有激活。這些區域組成一個複雜的網絡,用於處理進行圍棋對抗的各個步驟。

與此同時,圍棋對於兒童的注意力也有提升的效果。2014發現圍棋可以改善兒童的多動。34名7-12歲小朋友,包括17名多動孩子,和17名健康兒童,經過了科學量表測量後發現,兒童「無法集中注意力分數」有很大改善,而數字記憶也有改善。經過16周訓練,多動兒童右側前額葉的Theta和beta頻段的腦電波都有很大改善。因此,從科學的角度講,圍棋可以通過激活低喚醒的前額葉功能以及增強執行功能,來改善注意力狀況。

通過文獻背景調查,我們發現千變萬化的圍棋以及獨具魅力的勝負世界,不僅讓人愛上下棋,同時得到的心悟和能力將會對一生發展產生積極而微妙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圍棋對大腦的重塑——來自匹茲堡大學腦科學博士的思考
    圍棋不僅僅是古老的棋牌藝術,並且也是計算和解題空間最大的棋牌藝術。1996年人工智慧深藍就用簡單的窮舉算法戰勝了人類西洋棋冠軍,而後經歷20年的發展,人工智慧Alphago才可以打敗人類,其原因在於簡單計算的窮舉法是不能適用於圍棋計算的。
  • 【TED演講】腦科學揭露男女思考的秘密(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
    ,為你用腦科學解釋男女大腦思考不同導致決策不同的秘密。腦科學揭露男女思考的秘密……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的TED演講,為你用腦科學解釋男女大腦思考不同導致決策不同的秘密。值得每一個常做決策的人花上十幾分鐘傾聽!
  • 腦科學:科學閱讀重塑孩子大腦,提升智力
    這樣的傳統讓猶太人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這也使他們掌握了大量的知識,開發大腦智力,變成了我們公認的最聰明的人。閱讀,促進大腦發展眾所周知,腦部是我們人類一切智力的來源,如果能夠開發腦部、重塑大腦,那對於智力方面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大腦是越用越靈活的,並且腦部具有無限的能動性,因此在孩子出生以後,家長應該通過教育、學習等手段去開發鍛鍊孩子的大腦。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上述研究結果揭示了腦內特異性circRNAs動態表達和生物學作用參與了大腦衰老過程。4,Cell:科學家利用虛擬胚胎進行單個細胞層面的研究來源:細胞近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和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對早期胚胎發育進行了完整的描述,包括胚胎中的每一個細胞。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作為肥胖與腦功能障礙有關的最大研究之一,科學家使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對來自17,000多個個體的35,000多次功能性神經影像掃描進行了分析,以測量腦血流量和大腦活動。腦血流量低是預測一個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頭號腦影像學指標。它還與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腦外傷、成癮、自殺和其他疾病有關。
  • 破解人類大腦的奧秘,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普及腦科學
    破解人類大腦的奧秘,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普及腦科學 新民網9月12日消息,今日(9月12日),一部展示腦科學領域令人驚嘆的發展進步和潛力誘人的機遇的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向全球發布,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
  • 用進廢退,腦科學解釋為什麼大腦越用越聰明?
    為什麼大腦越用越聰明?哥倫比亞大學蘿拉·博伊德醫生的研究或許能找到答案。腦研究是理解人類生理,以及思考我們是如何被定義的一項先決性研究 。我們對大腦的了解日新月異,大多數對大腦的了解是不真實或不全面的。
  • 科學大咖講述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李釗攝 6月10日下午,科學院南路6號的中科院計算所一層會議室裡人潮湧動,幾百名年輕學子云集一堂,只為聆聽「理解未來」系列講座第28期: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專家尼古拉斯·圖克·布朗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張益肇分享他們關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最新成果和思想。
  • 大腦在衰退?劍橋大學博士:與我的願望無關的科學研究成果送給你
    然而,科學家們普遍的悲觀認為,我們對大腦的了解還只是皮毛。大腦如此神奇,科學界對大腦的研究也正以「光速」在發展,而普通讀者則迫切需要對這些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劍橋大學博士用《我們的腦子夠用嗎?》一書為普通讀者帶來了福音,作者之一的亞歷克西斯·威利特博士致力於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將前沿科學展現給讀者,書中提供了大量的事實、數據、案例、假設情境、科學原理和其他5位專家博士的採訪意見,極力保證科學嚴謹性的同時,還解答了讀者各種稀奇古怪的腦問題,並給出了實質性建議。
  • ...般「補」腦?科學家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重塑神經功能
    解放日報 上觀新聞記者獲悉,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2020年9月22日,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上。
  • 「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舉行
    4月26日下午,浙江大學學科會聚系列論壇之「雙腦計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舉行他指出,人、物理世界、智能機器、虛擬世界所組成的四元空間將重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重組社會形態與產業結構,重塑人類思維方式與生活習慣。在未來發展中,人工智慧將越來越顯示智慧特徵、具備普惠價值、彰顯顛覆意義。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8月8日,發表在《Neuron(神經元)》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作為肥胖與腦功能障礙有關的最大研究之一,科學家使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對來自17,000多個個體的35,000多次功能性神經影像掃描進行了分析,以測量腦血流量和大腦活動。腦血流量低是預測一個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頭號腦影像學指標。它還與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腦外傷、成癮、自殺和其他疾病有關。
  • 大腦是可重塑的!這樣閱讀能提升智力,讓你變得更聰明
    閱讀會用到大腦很多區域,而這些大腦區域並非天生就是用來閱讀的,但大腦是可重塑的。而通過科學的閱讀,就可以有效刺激這些大腦區域,重塑大腦,提升智力水平,增強大腦信息處理能力。腦神經科學家從生理解剖的角度,將大腦分為四個區域,分別是:額葉、頂葉、顥葉、枕葉,不同區域負責不同的功能。額葉是大腦中構造最為高級的部分,額葉中大部分的大腦皮層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後期進化而來的。我們的認知活動,比如感知、記憶、思考、思維、計劃、組織等以及對認知活動的監控也就是元認知能力,都和大腦額葉密切相關。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 新年紙刊特輯:腦科學的範式革命|神經現實 x 信睿周報
    隨著腦機接口、腦連接組等前沿腦科學概念及實踐進入大眾視野,人類對大腦的認識面臨又一輪更新。關於大腦,我們知道些什麼? 在封面文章中,我們邀請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顧凡及教授撰寫「腦科學的範式革命」一文,從科學史的角度梳理了人類在認識腦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範式革命。顧教授通過腦科學史上一系列由問題驅動的重要節點回溯了腦科學的發展歷程,並指出了新一輪腦科學範式革命的若干可能方向。
  • 《最強大腦》「科學判官」魏坤琳教你用最新腦科學知識育兒
    認知科學、面向未來的教育魏坤琳人稱Dr.魏、「叨叨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控制學博士,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人腦的工作方式。曾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支持,入選青年長江學者。《最強大腦》節目「科學判官」。
  • Cell Stem Cell: 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圖註:女媧補天,寓意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我們腦內有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形成複雜而精確的網絡連接 (神經環路) ,是我們感知世界,思考和行為的基礎。很多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腦外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 ,都會導致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進而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偏癱,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等。
  • 《大腦的故事》:腦科學領域的《時間簡史》
    《西部世界》的熱映,使很多人對大腦產生了興趣。我們是如何感知世界的,意識來自何方,決策的機制是什麼,機器人會有自我嗎?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書單:《認知神經科學》、《腦與意識》、《思考,快與慢》、《人工智慧簡史》、《失控》,等等。
  • 腦科學日報|可測量腦信號的紋身電極;衰老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
    在臨床實踐中對大腦活動的評估面臨多個限制,其中這種電極可以提供切合實際的技術解決方案並提高診斷效率。這些評估為這些超薄電子紋身傳感器在多模式大腦監測和診斷中的成功應用提供了寶貴的意見。來源:轉化醫學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員表明,一個人出生的年代——沉默的一代、嬰兒潮一代、X一代或千禧一代——強烈預測了他們死於藥物過量的可能性,以及死於什麼年齡。這些結果發表在近日的Nature Medicine雜誌上。
  • ...大腦找答案|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腦科學|神經科學|計算機_網易科技
    而向人腦學習,借鑑人類大腦的智能產生機理被認為是一條非常值得期待的道路。反過來,AI技術也在深刻改變著腦科學的研究方法。在「觀測腦」手段不斷變革的基礎上,AI技術為腦科學提供了越來越強大的分析、展示和科學發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