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震抗風利器 千噸水箱助廣州塔抵禦「山竹」

2020-12-04 環球網

千噸水箱:減震抗風利器

毀滅性的颱風最高風速可達到每小時一百多千米,可輕易吹倒高樓大廈,不過在廣州塔上隱藏著一對抗颱風的利器:兩臺各裝滿10萬公升水的巨型水槽……9月16日,「山竹」來襲之後,在網上流傳的「廣州塔塔頂竟然裝了20萬公升水,知道為什麼嗎?」的一段視頻不免讓人驚嘆。

譚平,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教授,正是這一裝置的設計者,他解釋道:網傳20萬公升水的說法並不嚴謹,實則是兩個各650噸水箱,每個水箱的水約350噸,另外300噸是混凝土水箱重量。

「山竹」到來的當日,他像日常一樣「輕描淡寫」:「只派了一名年輕的老師去塔頂採集數據」,如果放在以前,「要派一大隊人上去」。

「按照我們的設計,再來兩個『山竹』也不怕」,在位於廣園路28號的辦公室內,譚平說話的語氣堅定。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安娜、羅嘉妮

位於廣園路28號的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牆上的牌匾字跡已經斑駁發黃,譚平的辦公室就在這棟老樓裡。在與辦公室相鄰的實驗室內,堆積著包括廣州塔、港珠澳大橋橋墩、高鐵橋墩在內的抗震實驗模型。

600多米廣州塔的抗震裝置就誕生在這棟有些年代的樓裡。

因廣州塔回國

譚平從沒有想到過自己的人生會與廣州塔聯繫起來。然而,2006年,正是廣州塔讓當時在美國做博士後的譚平下定決心回國。

2005年中,譚平在美國做博士後時,接到自己國內導師周福霖院士的電話,動員他做一點實際的工程項目。老師所說的這次機會指的就是廣州塔的抗震系統。

在美國留學做理論研究多年的譚平有些動心:「可能一輩子就只有這一次難得的機會。」

當時,譚平的學術之路可謂順風順水,他的導師正是當時美國減震控制學會的主席,憑著自身的研究實力,譚平很快就在美國學術界嶄露頭角。

在很多人看來,譚平未來之路順其自然會留在美國發展。譚平卻志不在此,「在美國這種發達國家,做理論做實驗比較多,但真正用到實際工程的機會非常少」。

「像紐約、芝加哥,城市建設已經基本完成,新建建築很少;而中國正是建設的高潮,現在全球最高的二十多棟建築,有十幾棟都是中國的。」譚平心中的天平早已傾斜。他暗自下定決心:「要做出點事才行。」

老師周福霖的電話就像給他點了一把火,「一著就燃」。在譚平回國前的半年時間裡,他就開始在學研之餘查閱各種相關資料。他記得很清楚,2006年1月6日回到祖國。不過周末,他沒有休息,也沒回湖南老家探望父母,而是直接去了辦公室開始了籌備工作。

「對那一年的春節沒什麼印象了」,譚平隱約記得當時已經接近年關,人們都逐漸進入到放假模式,然而對譚平來說,「緊張的日子剛剛開始」。

譚平及早地開工,正是預料到了整件事的難度,「僅廣州塔的減震方案就做了兩年」。此項方案的原理說起來並不難,但在廣州塔這一獨特造型內具體實施時,「難題就出來了」。

「摳門」設計師不斷優化方案

當時,譚平去了臺北101大廈取經。一研究,他就發現難有借鑑之處。「臺北101大廈給了五層樓高的空間做抗震系統,而廣州塔只『給』了兩層,還不是完整空間,要與一些觀光遊樂設施共享。」譚平說,最後他拿到的「地盤」只有不到9米,水平距離�1.2米。

「空間的高度不夠,水平方向的位置也不足,這給我們的挑戰非常大。」譚平心裡有些打鼓,「基本沒有先例可循。」

更讓譚平覺得「雪上加霜」的是,「作為觀光塔,要求設備不能用混凝土弄得黑乎乎的,還要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所以,現在看到的這個水箱造型,既要滿足減震功能,又要好看,「這一項,我們花了三個月時間來優化」。

從剛開始幾個不同的方案,到最後確定一個最可行的方案,譚平說:「我們計算分析花了一年多時間。」最後把這一方案確定後,譚平團隊又花了數年時間來完成各細部的深化設計,試驗與現場調試。

譚平滿眼自豪:「臺北101大廈是一個被動控制系統,而廣州塔加入了人工智慧的元素,有主動控制也有被動控制系統。整個塔遍布傳感器,能即時把數據傳遞到電腦,再根據內置的實時智能算法,可以下指令讓減震系統始終處於最優的工作狀態,把整個塔的震動減到最小。」

還讓譚平更驕傲的是,廣州塔的這套減震系統還是個「摳門」的方案:把塔內原有的消防水箱的質量變成整個減震系統的組成部分。「臺北101大廈減震系統的金球花了400萬美元,廣州塔不可能花這麼多錢來做。我們用混凝土增加消防水箱的重量,通過優化外形,結果看起來也還不錯。」譚平笑道,「混凝土和水都花不了什麼錢。」

逼出來的方案

這些年來,減震系統也遭遇了好幾次大颱風的正面「宣戰」,這次的「山竹」是風力最大的一次,不過,譚平卻沒有2012年「韋森特」來訪時那麼緊張,當時塔頂風速達到35米/秒,這次的塔頂風速超過了40米/秒。

前幾天「山竹」到來,譚平說:「大家都在感嘆,減震系統都運行八年時間了。」

「從2006年開始到確定減震方案, 花了1年多時間,各關鍵子系統模型的性能測試試驗,在實驗室裡又花了近兩年時間;在廣州塔頂的原型控制系統的現場安裝與調試,又花了兩年時間。」譚平說,直到2010年,整套減震系統才正式啟用。

譚平感嘆,子系統測試時,全部人擠在狹窄的空間裡工作,特別是炎炎夏季,塔頂上也沒有空調設備,常常在裡面一待就是一整天。

不過,這些在譚平看來也「算不得什麼」。2008年,整體方案的計算已經完成,但「設計每一個子系統,精確到每一個零部件」讓他非常頭疼。「我們確定採用世界首創的主被動複合質量調諧控制技術後,要把這個理念落實到每一個子系統,包括調諧所需質量如何利用現有消防水箱達到?怎麼把水箱支承起來又不能偏離中心?怎樣讓系統運行時的摩擦最小?採用何種驅動裝置來實現國內首例主動控制。」譚平形容走的每一步都「揪心」。

比如他們最初設計的兩個正交的阻尼器,在水箱下部的有限空間運行時極有可能會「打架」。「好在還有一絲可能性」,後來,他們把整套系統的每一寸空間都進行了優化,把空間「擠到極致」。然而,牽一髮而動全身,一丁點空間的騰挪往往要對整個系統進行重新調整,這個工作量就極大了。

他拍著辦公桌說:「好多個晚上就在這裡,覺得做不下去了。」不過,心裡還是想著:絕不能放棄。「好在不是一個人,大家一起想點子,把它堅持做下來了。」譚平說,「有好的想法要去真正實現並不容易。最後出來這樣一個方案,完全是逼出來的。」

廣州塔減震系統介紹:

根據廣州塔的實際情況確定採用兩級主被動複合調諧控制技術,減震控制效果約40%以上,為國內首創,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在塔頂對稱設置了兩套混合調諧控制系統。每套控制系統由被動調諧子系統與主動調諧子系統組合而成,採用該塔中固有的消防水箱(每個消防水箱,含水箱與水總重量約650噸)調諧質量。

風再大塔都吹不倒

廣州日報:廣州塔的減震系統還會不斷更新嗎?

譚平:我們會不斷地更新。因為人工智慧發展越來越快。其實,我們已經更新過一次了。

在過去,我們的目標是能夠做成就行了,現在則會更多考慮到它的安全可靠。譬如裝了這麼多傳感器,萬一有一個傳感器失靈,我們就會把這個傳感器的信息屏蔽掉,不會因為錯誤信息而誤導控制系統。

再過兩年我們設計的系統就十年了,到了這個十年的階段我們會為系統做一次全面的「體檢」。

廣州日報:假設有比「山竹」更猛的颱風,會不會擔憂廣州塔的抗風能力?

譚平:沒有什麼擔憂的。首先廣州塔本身沒有安全性的問題,風再大塔都是吹不倒的。

其次,系統現在的這個潛力才用了不到一半。整套系統都有�1.2米的位移,這次「山竹」颱風系統的位移才40釐米左右,即便到了80釐米,系統進入第二級工作狀態,系統的阻尼會增大,減震效果稍有下降,但整套系統的安全裕度還很大。

「山竹」已經是個足夠猛烈的颱風了,要比「山竹」大一倍的風力才能達到我們第一級優化的極限,我覺得我們(的系統)是絕對安全的(笑)。

廣州日報:為什麼當時下定決心回國?

譚平:我的家人都想不通。他們覺得國外好一些。我跟家人說我到哪裡工作都餓不死,在美國也能過得很好,但是人不僅僅是謀生的問題,還是要做點事情。在國外可能只能做研究,但是回國後可以學以致用。

廣州日報:回國之後就一直待在這裡做工程防震研究嗎?

譚平:是的,我從2000年參加工作之後就一直待在這裡。你看到的是破破爛爛的實驗室,我倒是覺得這裡是紮實做學問的地方。當時回國也有些學校邀請我,但我還是回到了廣州大學。一方面我的導師在這裡,另一方面是廣州大學在這一塊領域做得非常好。

廣州日報:現在國際交流有沒有共同合作的空間和方向?

譚平:廣州市給我們投了3.6億元在大學城建立新的實驗室。建好後的實驗室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我們希望藉助這個平臺,和更多同行交流和合作。

現在提倡「一帶一路」,我們也希望通過這種交流,看看別人怎麼做的。我們馬上要去訪問義大利減震方面世界知名企業,我們中國也有一些相當規模的企業。希望藉助這種平臺能把國外的先進產品引進來,同時把國內好的產品帶出去。

相關焦點

  • 廣州新電視塔成羊城新圖騰 1000噸水箱鎮住塔身
    經過廣州大橋的人們可以感受電視塔塔身扭轉變化帶來的神奇視覺體驗,當車子行進時,電視塔仿佛在三維空間中扭轉變換。  1000噸水箱鎮住塔身防晃動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你很難相信廣州新電視塔的高空部位每時每刻都在晃動。「這種晃動一般在40到80釐米,是建築安全可承受的範圍。」廣州新電視塔相關負責人日前告訴記者。
  • 上海中心大廈的抗風防震阻尼設計在哪裡?也許大家都猜錯了!
    總高達632M的上海中心也不能免俗,但它在多方面的設計都考慮了地震和大風導致的擺動,做了相應的抗震與抗風設計,將這個晃動效應減到了最低!二、主動抗風減震儘管有外形優化後的上海中心大廈將大風引起的晃動降到了最低,但架不住其整體迎風面積達,層高太高的因素,因此晃動仍然是不可避免,而且超高層建築的抗震也有相關要求,因此在結構設計的時候加入了主動抗風減震的措施!
  • 中國超級建築物,能抵禦12級颱風,使用壽命100年,打破多項記錄
    而在我國其實也有第一高塔,並且在世界上還有一定的知名度,去過廣州旅遊的朋友或者是廣州本地的人肯定都知道這個標誌性的建築,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看看中國第一高塔廣州塔是多麼的宏偉壯觀。杜拜哈利法塔廣州塔的第一視覺感覺像個弱不禁風的女子廣州塔全長600米,天線長
  • 廣州南沙港鐵路跨西江特大橋主塔全部封頂 可抵禦12級颱風、9級...
    昨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廣州南沙港鐵路跨西江特大橋西岸156號主塔順利封頂。江門日報訊 (文/圖 畢松傑 閔輝 柏宇) 昨日(5月4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由中鐵十一局承建的廣州南沙港鐵路跨西江特大橋西岸156號主塔順利封頂,東岸主塔此前已經封頂,至此跨西江特大橋主塔全部封頂,標誌著大橋全面進入上部結構施工快速通道,為大橋合龍和建成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
  • 廣州塔改名了?關於它的七大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A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是塔!根據專家說法,廣州塔是塔桅結構。廣州塔具備摩天大廈的要件,內有核心筒,塔上也有大量的使用樓層,但廣州塔又不是一般的摩天大廈,沒有封閉外牆,代之以鏤空的鋼結構網,而且樓層還不連續。
  • 這裡擁有很多世界之最,廣州的絕世容顏小蠻腰,美麗的廣州塔
    近年來,如果你出國旅行的話,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飛機在著陸時會繞過廣州塔,雖然要辨認天空中地面上的建築並不容易,但廣州塔那"纖細的腰部"的獨特形狀在白天也非常的引人注目,夜晚絢麗的燈光更讓人們眼花繚亂。作為廣州標誌性的"小蠻腰",這是中國第一座觀光塔,也是世界第三座。
  • 「山竹」吹倒樹木為何小葉榕最多?
    原標題:「山竹」吹倒樹木為何小葉榕最多?市城管局舉辦自然教育講座普及城市樹木倒伏原因 深圳新聞網訊 日前,市城管局在華僑城溼地公園舉辦「山竹」自然教育講座,通過公眾沙龍形式,以開放的、跨學科的模式聚焦颱風「山竹」熱門話題,探討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樹木種植及養護、生物循環等相關問題,拓展管理者及公眾對城市自然科學的了解,並引導公眾認知生態系統和自然現象以及城市園林綠化的價值
  • 每天跟著太陽動、能感知地震……廣州塔不為人知的秘密你知道嗎?
    一方面,摩天大廈的要件,廣州塔也有。 廣州塔內有核心筒,塔上也有大量的使用樓層,但廣州塔又不是一般的摩天大廈,沒有封閉外牆,代之以鏤空的鋼結構網,而且樓層還不連續。不僅如此,廣州塔又確實不像以往的電視塔。 有一種說法是,在廣州塔之前,地球上就從來沒有過這種結構的電視塔。
  • 全球「風王」「山竹」來襲 中鐵建南方公司人定勝天
    9月16日,全球風王「山竹」從廣東正面豋陸,風力14級。面對來勢洶洶的強勁狂風暴雨,中鐵建南方公司全力應對,經受住了超強颱風的考驗,戰勝了巨大自然災害。今年第22號颱風「山竹」,定為全球風王,為紅色預警,停市停工停業停課。
  • 六百米高的「小蠻腰」廣州塔其實一直在動,還有這些「黑科技」
    到廣州你必去哪裡?廣州塔!相信這是很多朋友的第一選擇。廣州塔自從建成以來,就成了大廣州當之無愧的新地標,只要到廣州的朋友,不管是旅遊還是路過,都會來廣州塔打卡。不過,關於廣州塔的很多「黑科技」可能很多朋友就不清楚了。廣州塔,民間稱為「小蠻腰」,享有中國第一高塔的美譽。
  • 颱風山竹導致深圳停水停電、塔吊倒塌、玻璃幕牆脫落、門砸死人?別...
    颱風山竹來勢洶洶,隨之而來的還有無數的謠言,其中有不少謠言都是假的!目前,深圳已經進入十級風圈,狂風暴雨仍將持續,而且,本次颱風東側的風力更強!也就是說,雖然山竹可能在粵西登陸,但珠三角至粵東的風力將會更強!請大家留在室內避險,關好門窗!
  • 獨家解密山竹 | 什麼是山竹?了解一下山竹果,山竹樹,山竹苗,山竹樹苗!
    其實,山竹與竹一點關係都沒有,它既不是山裡的竹,也不是野生的竹,它是一種熱帶水果,而且果樹是屬喬木類,長得又高又大,枝椏繁茂(如圖),與竹子沒有一點親緣關係。廣州人認識山竹這種水果大概也是近二十年的事,先是進口泰國榴槤,以後就出現山竹,繼而是紅毛丹。
  • 網傳體重與抗風關係表:80公斤可抵禦10級大風
    雨滴直逕取2mm~3mm,空氣密度取1.205kg/m3,帶入公式,有:7.36  網傳體重與抗風關係表 80公斤可抵禦10級大風    昨日起颱風「海葵」登陸沿海,開始在江浙滬地區肆虐。  揚子晚報記者劉 瀏  體重與抗風級的關係  體重  40-45公斤  45-52.5公斤  52.5-60公斤  60-67.5公斤  67.5-75公斤  75-80公斤  80公斤以上  抗風級
  • 廣州電視塔,抵禦8級地震和12級颱風,設計使用年限超過100年
    廣州電視塔,俗稱廣州塔,給人們的第一印象,便是柔美。這座塔腰身纖細,最細處直徑大約30米,因此,也被人們稱作「小蠻腰」。據此,世界上最高的廣播電視觀光塔:廣州塔塔身主體高454米,天線桅杆高146米,總高度6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廣播電視觀光塔,已經榮獲成為金氏世界紀錄。
  • 強颱風「山竹」已登陸廣東 多地受災
    據廣東省江門市氣象臺16日17時發布的消息,今年第22號颱風「山竹」已於16日17時在江門臺山海宴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5米/秒)。預計,颱風中心將橫穿臺山西部鎮街,風眼經過時風力會暫時減弱,稍後還會繼續加強,今天(16日)傍晚至夜間全市仍有狂風暴雨。
  • 山竹登陸廣西目前情況如何?颱風山竹最新消息:海南環島高鐵恢復運行
    大洋網訊 「山竹」登陸臺山,廣州也狂風怒號,大雨傾盆。「山竹」是10年來強度與路徑類似的颱風中,給廣州帶來最高風速的颱風。「山竹」登陸後繼續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已於昨晚23時移出我省進入廣西北流市境內。不過,今天廣州仍將可能有中到大雨。
  • 颱風山竹長啥樣、怎麼來、怎麼走,風雲高分嚴密監控
    颱風「山竹」長什麼樣?不不不,這圖是假的……真正的颱風「山竹」破壞力極強、沒這麼安靜,坐飛機到颱風眼附近拍攝絕無可能。不過,我們的衛星卻可以準確了解它的行蹤、掌握它的節奏,為保護大家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站崗」。比如風雲四號衛星,大家用手機就可以看到最近的衛星圖。
  • 廣州塔上空驚現不明飛行物?
    原標題:廣州塔上空驚現不明飛行物? 11日晚拍攝的廣州塔照片。 12日,有市民反映於11日晚看到廣州塔上空,出現雙體狀、發光「不明飛行物」。對此,廣東天文科普網專家表示,該塊狀體並非不明飛行物,只是正常的光的折射現象。 市民暴鋼林介紹,每周三晚,他都會和幾個朋友進行「巔峰夜行」徒步活動。11日晚,他們抵達花城廣場後,9人都拿出手機拍攝廣州塔。「當時並未發現異常。」暴鋼林說。
  • 「山竹」來勢洶洶,那些高層建築還安好嗎?
    日前,廈門市建設局巡視員、副局長、教授級高工林樹枝博士授權我刊發布的「高層建築結構抗風設計」報告,就風洞試驗、風荷載取值、抗風措施、提升高層建築舒適性及提高結構抗風能力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解讀,內容豐富、分析透徹,獲大量轉載轉發,詳情點擊:建築結構丨高層建築結構是如何抗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