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也曾說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結,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所以醫病先醫「心」。
現代醫學發現:癌症、動脈硬化、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理的壓抑感有關。因此,這類病被稱為心身性疾病。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發怒、緊張等,令壓力激素水平長時間居高不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受到抑制和摧毀,心血管系統也會由於長期過勞而變得格外脆弱。
再則,「目標」可以激發生命活力,戰勝疾病。
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症,來日無多。但當他的兒子兒媳出車禍去世之後,他的病突然好了,因為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動機、新的目標,即,他得撫養無依無靠的孫子。
還有,目標實現了,會讓人非常快樂。
諾貝爾獎得主們之所以長壽,有個原因就是,功成名就、獲得社會認可,帶來了身心的巨大愉悅。
要注意的是:「目標」一定要切實可行,否則會起副作用。
再則,目標不一定要大,學習唱歌、組織旅遊等都可以是目標。
中老年朋友退休後可以上老年大學,學習書法、跳舞、唱歌、畫畫等等,讓自己的大腦保持活動的狀態。2. 助人為樂有治療作用 Helping others is therapeutic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短暫的享受財富積累帶來的快樂後,身體每況愈下,深刻反省後,他決定把財富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業中,並想方設法救助生活中遭遇困難的人,這讓他心情格外輕鬆,同時,他不佳的健康狀況也日漸好轉了。研究人員發現,給予別人「物質上」的幫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
為何會如此?
美國有位醫學研究員想了解此問題,他做了個研究:將106名未滿20歲的學生分為兩組:一組為義工組;另一組為義工後備組。
10個星期後,義工組的學生相比後備組,他們的炎症症狀、膽固醇水平和體重指數都顯著地降低了。
助人,為何會產生醫療作用?
因為與人為善,常做好事,心中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進而降低了壓力激素水平,促進了「有益激素」的分泌。精神病流行病學專家甚至說: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治療憂鬱症的良方。喬治亞有位農婦活了132歲零91天。在她130歲時,有記者問她長壽的秘訣,她回答:首先是家庭和睦……
美國有兩位心理學教授積20年的研究發現:影響壽命的決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際關係」。他們說——人際關係可能比水果蔬菜、經常鍛鍊和定期體檢更加重要。
哈佛大學醫學院一項對268名男性的跟蹤調查也發現:一個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別人的關係,缺乏社會支持,對健康的危害與吸菸和不運動不相上下。
美國一位精神病學家一項長達25年的「人格與心臟關係」的跟蹤調查發現:心胸狹隘、名利心重、敵視情緒強的人,死亡率高達14%;
而心胸開闊、助人為樂、性格隨和的人,其死亡率僅為2.5%。心臟病的發病率,前者也是後者的5倍。
分析其原因,他說:人際關係不好,令其心裡充滿著憤怒、怨恨、敵對和不滿情緒,會致使交感神經時常處於亢奮狀態,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分泌得過多。
再則,人是群體動物,活著,就是活在人際關係中。心理學家馬斯洛總結的人生需求,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
除生理需求外,均和人際關係有關,「需求」獲得滿足,即會收穫快樂!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介紹了一個女病人的故事:艾麗斯幾年前因失戀得了抑鬱症,離開東部老家,移居到中西部去生活。中西部生活節奏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溫情。
好幾次,艾麗斯從停車場出來上車道,儘管車道上排著長長的車隊,但總是有人給她讓道。這種彬彬有禮、先人後己的行為,讓艾麗斯深受感動。
時間一久,艾麗斯也養成了給停車場出來的車讓道的習慣,她喜歡這種友善的行為,每一次小小的「付出」,都會給她帶來一種無可名狀的快樂。一年以後,艾麗斯的抑鬱症不治而愈了。
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How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說:「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反應,如同人在山間呼喊發出的回聲。「你善」,回聲則「善」,如個案;「你惡」,回聲則「惡」。有些人人際關係差,完全是因為他們處處與人爭鬥的結果。
為何個案的抑鬱症會好了?
因為,「付出友善」,哪怕是對別人付出一個微笑,傳遞一個幽默的表情,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就會增加,這種抗體能增強人的免疫系統。
美國有位生命倫理學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了「回聲」的本質:
「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的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
有利人際關係和諧的「付出」包括——讚美、幽默、微笑、尊重、禮讓、隨和、包容、寬恕、體諒、同情、忠誠、傾聽等。
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收穫別人的友善,心情也會更好哦!
▋「不生氣,就不生病」 "Less angry, less illness
情緒是人的本能,但在競爭激烈的生活環境下,人的精神壓力自然會增大,於是各種負面情緒會經常影響到人的健康。郝萬山教授說:「你看好多人,到處都抱怨,看啥都不順眼。國家怎麼這個樣子,社會怎麼這個樣子,單位怎麼這個樣子。回到家就抱怨,家裡人怎麼這個樣子,抱怨就是一種負向情緒。」郝萬山教授還說:「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嘿,只要我們把控好情緒這個關,我們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養心、靜心、修心、調控意識情緒,本身就是一個養生常識,可惜不被大家重視,所以才會出現「治不好的胃病」、「伴隨一生的咽炎」。
編輯 | Vi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