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蜥蜴腳趾黏附機制

2020-11-22 科學網

 

圖片提供:Ali Dhinojwala/亞克朗大學

 

在壁虎腳印中發現的一個模糊的脂肪殘留物,將為最終解開這些蜥蜴具有的黏附在牆壁和天花板上的絕技之謎鋪平道路。

 

研究人員相信,壁虎腳墊上的微小毛髮分支與它們所攀爬的表面之間的分子相互作用力,是形成這些藐視地心引力的絕技的決定性因素。

 

然而一個研究小組注意到,壁虎也有腳印,這就是說,隨著它們的運動,壁虎會留下一些細微的殘留物。

 

美國俄亥俄州亞克朗大學的生物學家Ping Yuan Hsu和同事對這些殘留物進行的分析表明,它主要包含有一種名為磷脂質的脂肪。

 

這些化合物或許將有助於保護壁虎腳趾上的細微毛髮,因為這些毛髮從未表現出任何被磨損的跡象。

 

這些磷脂質可能還提供了一種類似於液體的表層,從而使得這種蜥蜴的腳趾具有更佳的黏附能力。

 

這一發現將幫助材料科學家通過模擬壁虎的黏著技巧,開發出一種不含粘合劑的可以重複使用的膠帶。

 

研究人員在8月23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期刊《界面》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來源:科學時報 趙熙熙)

 

相關焦點

  • 壁虎基因組完成測序 揭秘其再生能力和黏附能力
    壁虎基因組完成測序 揭秘其再生能力和黏附能力 2015-11-26 11:24:17來源:廣州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參與互動    揭秘其再生能力和黏附能力
  • 早已「深入」人類生活的蜥蜴們
    下面,我們將簡單地了解一下蜥蜴一些不同尋常的能力,以及見識一下它們與人類的羈絆。壁虎的爬牆術與太空壁虎爪壁虎是一種中小型的蜥蜴,體長4釐米~40釐米之間。它們在溫暖的叢林和沙漠等地都有分布,我們可以在全世界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居民家裡發現它們。提到壁虎,除了它的「斷尾」逃跑能力之外,就是它那常見卻又超凡的爬牆能力。
  • 中國發現會滑翔的蜥蜴化石 距今約為1.3億年
    中國發現會滑翔的蜥蜴化石 距今約為1.3億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3日 12:03 來源:     來源:科學時報           日前,記者從瀋陽師範大學獲悉,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新發現了一種蜥蜴化石
  • 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蜥蜴胚胎化石
    其歷史可追溯至1.25億年前。之前研究人員期望發現半成形的原始鳥類或者小型恐龍的骨骼化石,這枚精緻的化石蛋大小近似麻雀蛋。但是使用特殊成像技術,可使研究人員窺探化石蛋中的秘密,他們吃驚地發現這枚化石蛋屬於一種遠古蜥蜴物種,迄今未對該物種命名。這項發現將顯著改變人類對蜥蜴進化的理解認識,通常現代蜥蜴物種都是產軟殼蛋,但是這枚遠古蜥蜴蛋卻具有堅硬的外殼。
  • 中國發現滑翔蜥蜴化石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訊 :  記者從瀋陽師範大學獲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於3月22日零時(北京時間)發表了由瀋陽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科學家聯合撰寫的論文——「中國白堊紀早期的滑翔蜥蜴」。
  • 科學家發現變色蜥蜴在紫外線下能以令人驚豔的圖案發光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發現一些變色蜥蜴可能可以適應「阿凡達」的發光世界。 蜥蜴可能因改變顏色而聞名,但它們也隱藏著一種不同的驚喜:在紫外線下發光的能力 ,結果在視覺上令人驚嘆。巴伐利亞州動物標本收集研究所博士David Pr?
  • 細胞膜負電荷調控細胞黏附分子功能新機制
    免疫細胞的黏附及遷移是機體免疫與宿主防禦的關鍵環節,免疫細胞表面的整合素、內皮細胞表面的配體以及細胞所處微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對調控免疫細胞的黏附和遷移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與 MAdCAM-1 發生黏附,整合素α4β7 在活化前後可以分別介導免疫細胞在血管內皮表面的滾動和穩定黏附,調控免疫細胞募集到腸道,與腸道免疫密切相關。
  • 行走在水面上的蜥蜴
    走在水面上的蜥蜴?皇冠鬣(liè)蜥屬(Basiliscus )又常被不恰當地叫作『 耶穌蜥蜴』,這顯然是借用主耶穌在水面上行走的神跡。但更準確的說法是:蛇怪蜥蜴(basilisk,大家也這麼叫)在水面上奔跑。
  • 希臘腳是指二腳趾長於大腳趾的腳【組圖】
    來源:搜狐 我要評論() 核心提示:希臘腳是指二腳趾長於大腳趾的腳。研究發現,第二個腳趾長的女性不一定是美女,但美女絕大多數都符合第二腳趾長的特徵。 希臘腳是指二腳趾長於大腳趾的腳【組圖】希臘腳是指二腳趾長於大腳趾的腳。
  • 單細胞黏附強度成像分析揭秘生物膜形成過程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賢偉課題組近期在生物膜形成機制解析方面取得進展,實現了單個微生物細胞界面黏附強度的成像分析。微生物在界面的初始黏附,是形成生物膜最關鍵的步驟。因此,解析微生物在界面黏附的微觀過程與機制,是實現生物膜調控、研發水汙染控制技術的重要前提。目前,已有相關技術可測定生物膜的黏附強度,但往往通量較低、操作難度大,限制了這些技術的應用範圍。
  • 會「水上漂」的蜥蜴,蛇怪蜥蜴能夠在水面奔跑的奧秘!
    在大自然中,會「水上漂」這門功夫的生物有很多,很多昆蟲都能夠在水面行走自如,不會沉入水中,很多人都認為昆蟲體重輕才不會沉入水中的,但還有一種蜥蜴也會「水上漂」,也不會沉入水中,這就是蛇怪蜥蜴!蛇怪蜥蜴又稱為耶穌蜥蜴,它們的棲息地大多在熱帶雨林的河流邊,以小昆蟲為主食,生活在河流邊的蜥蜴會遊泳不出奇,但能在水面快速奔跑行走,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 火星發現形似「蜥蜴」物體?科學家提出「火星生命」的幾種可能
    一位日本科學愛好者在觀看NASA公開的火星照片時,發現了一張照片中出現了一個形似「蜥蜴」的物體。據悉,這一張照片是NASA的機遇號探測器在火星上面拍攝到的,難道,這個形似「蜥蜴」的物體,是火星生命嗎?在火星上面發現疑似生命的現象,還有很多。
  • 科學家發現4隻眼睛的蜥蜴化石
    世界上甚至存在三隻眼睛的蜥蜴,在對各種古老的生物化石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世界上曾經存在過擁有四隻眼睛的蜥蜴。據悉,這隻蜥蜴生活在距今4900多萬年前,在原本眼睛的基礎上,它們又擁有了一雙特殊的眼睛,並且這一部分不僅僅是負責觀察普通事物,還能夠定位,甚至檢測光線的偏振。
  • 口腔種植體表面影響細菌黏附因素的研究進展
    鈦與氧化鋯表面黏附菌量的差異存在爭議,這可能是由於不同研究的設計、實驗環境、材料表面黏附細菌的生長速度、實驗時間、有無唾液等因素存在差異引起的。有研究發現氧化鋯表面黏附菌量少於鈦,而也有研究發現氧化鋯表面的生物膜明顯厚於鈦,3D結構分析顯示二者生物膜結構也大不相同。這兩種材料的差異可能是由於鈦材料與氧化鋯相比疏水性稍弱、表面自由能較高且表面存在生物反應性氧化層,使其表現出半導體的特性而引起的。
  • 廣州大學林璟副教授團隊:智能響應抗細菌黏附增強技術
    據科學家推斷:約1031(10的31次方)個細菌存在於地球上,典型的霍亂是一種傳染性非常強的細菌感染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每年大約有130萬到400萬人被霍亂侵襲,並造成2.1萬至14.3萬人死亡。細菌通過空氣由物至人或人至人傳播黏附於人體是致病菌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且細菌在各物體表界面的黏附對化工工業、海洋船舶防腐防汙、給水工程、醫學工程、材料工程等國計民生工程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也造成難於估量的巨大危害,尤其對工業金屬製品產生的微生物腐蝕更是不容忽視。研究顯示:抑制細菌微生物危害的一種可行性方法是構築抗細菌黏附表面,以阻止細菌的初始黏附,阻止細菌生物膜的進一步危害。
  • 科學家揭示腫瘤細胞遷移分子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與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小組合作發現,細胞黏附分子CD146作為Wnt5a的受體,激活了非經典Wnt通路,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
  • 不足1米的蜥蜴被迫下水成霸主
    滄龍的祖先是古海岸蜥,又被稱為崖蜥,體長只有1米,屬於小型蜥蜴類動物,最初是在陸地上生活的,但是由於時刻都會受到恐龍的威脅,所以它被迫逃到海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態位
  • 我倒是要看看,蛇怪蜥蜴有什麼本領,竟偷學了輕功水上漂
    如果你見到一隻蜥蜴非常從容地從水面上跑過,你一定會大吃一驚:我不會是做夢吧?這個東西怎麼能在水上跑而不會沉下去呢?蛇怪蜥蜴之所以是蜥蜴中的大明星,就是因為它有一種特異功能——可以在水面上疾步如飛。無論是平靜的湖面,還是流動的小溪,這個小東西都能如履平地。
  • 加勒比發現24種蜥蜴:河岸蜥蜴長藍色尾巴(組圖)-科教臺-中國網絡...
    加勒比發現24種蜥蜴:河岸蜥蜴長藍色尾巴  新浪環球地理訊北京時間5月7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科學家們一直以來認為加勒比地區僅有6種蜥蜴,但是近期的一項研究推翻了這種看法,這一地區的蜥蜴種類至少有39種之多。
  • 印度發現「殭屍的腳趾」,原來是一種蘑菇
    印度發現「殭屍的腳趾」,原來是一種蘑菇本周,一張看起來就像是從一根木頭下面伸出來的「殭屍的腳趾」的照片在網絡上被人們傳來傳去,照片讓很多人感到困惑,也讓很多人大開眼界。這張照片看起來就像是殭屍電影上殭屍的腳趾一樣,很多看到照片的人感到很緊張,難道殭屍真的存在?不知道「黑驢蹄子」對它有沒有用?這張由印度林務局官員蘇珊塔·南達在網上分享的照片並不是在恐怖電影中截取的,也不是「殭屍的腳趾」或現實生活中的黑人步行者的腳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