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顆大彗星何時出現?

2020-11-22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現在天空中有一顆很棒的能用雙筒望遠鏡看到的彗星—奈威斯彗星。一些富有經驗的觀測者直接用肉眼觀測。這很棒,但並非最佳。我們什麼時候能再一次看見大彗星呢?

來自Earthsky Community的照片。

2020年6月初,人們捕捉到了一張令人驚嘆的彗星C/2020 F3(奈威斯)的照片。它雖然並非一顆十分完美的彗星,但它也很不錯。Alexander krivenyshev於新澤西的Guttenberg - 來自網絡

WorldTimeZone網站寫到:「儘管視野中有一層厚厚的雲層,我仍然能夠用視線捕捉到我人生中的第一顆彗星在2020年7月6日清晨的紐約。」非常棒的抓拍,Alenxander!非常感謝你。下面講述如何去觀測奈威斯彗星。

現在,我們受到了來自精彩絕倫的彗星照片的持續衝擊,其中包括本周即將出現的C / 2020 F3彗星(奈威斯)。

大多數照片來自擁有豐富經驗的天體攝影師,對於精美卓絕的天空,他們大都使用望遠鏡和現代相機,有時還會隨之創建出合成圖像。 現在,我們有時也可以看到從國際空間站傳來的彗星圖像。 在此期間,我們僅僅從地面用肉眼就能觀看到嗎? 是的,奈威斯是一顆比較容易觀察的彗星。 不過大多數人還是需要雙筒望遠鏡才能看到它。

最後兩個大彗星-2007年的麥克諾特和2011年的洛夫喬伊-主要出現在南半球的天空下。 自從1996-97年海爾-波普以來就沒有看到北半球有如此宏偉的彗星。

更重要的是,有些觀測者甚至沒有將海爾-波普歸類為大彗星。 在這種情況下,在北半球我們可能不得不追溯到44年前,也就是1976年的西方彗星,以找到真正宏大的大彗星。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看到下一個呢?

讓我們細想最近的一些不可思議的彗星和歷史記錄,以此來預測一下北半球和南半球何時會看到下一顆大彗星。

1997年,在海爾-波普彗星和星空下的夜晚。有18個月都可以用肉眼觀測它,北半球的許多人都看到了它。 圖片來自Jerry Lodrigussi已經許可使用

首先,我們要如何定義大彗星這個概念呢?這並沒有官方定論。大彗星這個標籤,是彗星的亮度,壽命和橫跨天空的寬度綜合決定的。

這篇文章就是來解釋南北半球的大彗星以及它們的頻率等相關問題。在我們看來,大彗星的明亮度可以和金星相媲美(-3至-4星等)。如果算上它的尾巴,它比金星還要明亮,可以照亮天空30度或者更多。

我們也可以討論一些其他的主要彗星,比如1星等或者更亮的,也就是說它們的明亮度和天空中最亮的星星不分上下,算上星尾範圍在15度或者更大。這些主要的彗星有較長的可見度,因此很容易被地球上的居民觀察到。(不過有些特別的彗星在軌道末端,因此可視時間並不長,除了天文學家們,一般人幾乎觀測不到。)

這是1986年的哈雷彗星,在歐空局的喬託號飛船最接近它之前的幾秒鐘。插圖上顯示的是哈雷彗星在1910年出現時的景象。大有不同!圖片來自於Giotto/ESA

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在它近日2015年8月近日點(離太陽最近的點)的前幾天,正如歐洲航空航天局的Rosetta飛船

所觀察到的。(圖片被特意過度曝光來顯示塵埃噴流在彗星最活躍階段時離開其表面)

圖源:Rosetta飛船/OSIRIS圖像處理器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

再想想看,人類觀察天空的能力在過去五十年間完全改變了。

在這段時間,太空旅行已經成為現實,固體電子學引起了攝影領域的全盤革命。我們數次向彗星發射太空探測器,最近的一次中,歐洲航天局羅塞塔號用兩年時間(2014-2016)深入探測了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

電晶體和靈敏的固態探測器改變了天體攝影技術,使得業餘愛好者的觀測技術遠超現代電子技術發展前的專業天文學家。

大家都認為2011年的洛夫喬伊彗星是一顆大彗星。但是,它主要在地球的南半球被觀測到。在這張圖片中,在夜輝下的地球地平線附近可以看到洛夫喬伊彗星。這張照片是2011年12月22日,美國宇航局太空人丹·伯班克,「遠徵30號」的指揮官,在國際空間站上拍攝的。

Lovejoy彗星(C/2014 Q2), 2015年1月18日攝於奧地利。這並不是南半球所熟知和喜愛的2011年大彗星洛夫喬伊,而是2014年末和2015年初的相當壯觀的洛夫喬伊彗星,它因數字天文攝影技術的穩步發展而出名。圖片來自G. Rhemann

對彗星迷來說,1996-1997年都是關於海爾波普的年份。它主要是一顆北半球的彗星。一連幾個星期,海爾波普彗星一直是我們西邊天空的一個固定物體,它可能成為歷史上被觀看次數最多的彗星之一。

這顆彗星確實是一顆主要的彗星,但是是一顆大彗星嗎?

幾乎所有的彗星的能見度都很短。海爾-波普彗星打破了之前在我們的天空中1811年大彗星近兩個世紀的保持記錄。1811年的這顆彗星在9個月的時間裡都是肉眼可見的。海爾波普彗星在歷史性的18個月裡都能被觀測到,這確實是彗星中的小卡爾瑞普肯。

海爾波普在早期是明亮的,差不多但又不完全像金星那樣明亮。它的原子核的大小——彗星的冰核,在太空中飛馳——的速度估計為60公裡+/- 20公裡(37英裡+/- 12)。這使得海爾-波普彗星的彗核比哈雷彗星的彗核大6倍,是羅塞塔彗星的20倍,即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海爾-波普有一條長尾,長達30度,但是,幾乎在它的整個可視周期內,明亮可見的卻是相對較短的不超過10度的尾巴。是的,一些更早的大彗星也許並沒有30度長的尾巴,但他們卻十分明亮。

Bright通常意味著像金星一樣明亮或者更亮。海爾-波普就沒有那麼亮。一些大的彗星在白天可以看到,但是海爾-波普彗星卻不能。

最後,我們不得不承認海爾-波普跨越了「大」的邊緣。

1974年1月11日的韋斯特彗星和1973年的科胡特克彗星(插圖)。圖片來自亞利桑那大學/卡特琳娜天文臺/美國宇航局

早在1973年,科胡特克彗星的首次發現就引起了天文觀測者的高度重視。根據它被發現的距離和亮度,天文學家預測這將是本世紀之最,也許是一生一遇的天文大事件。

然而科胡特克並未如料,它閃滅了。雖然這令天文觀測者很是失望,但對於專業的天文學家來說,對科胡特克的持續觀測是很有價值的。

天文學家們認為科胡特克給了他們一個教訓。那一年,很多天文學家們在戶外參加群眾的「天文社團」,試圖向失望的人們描繪那顆難以觀察到的彗星。

不幸的是,這一教訓使天文學家輕視了「大彗星」之名的另一個競爭者——1976年的韋斯特彗星。這種忽視充滿了戲劇性:韋斯特彗星並沒有讓人失望,反之,這是一個相當驚豔的彗星!但是由於天文學家們悄無聲息加之媒體並未發布相關報導,很多普通的天文觀測者都忽視了它。因此韋斯特彗星並沒有像本該有的那樣被觀測和欣賞。

洛夫喬伊彗星(Comet Lovejoy)(2011),2011年12月22日攝於智利聖地牙哥

圖片來自Y. Beletsky (LCO)/ ESO

在韋斯特彗星之後,跳過海爾-波普,我們需要快進31年直達2007來欣賞下一顆真正的大彗星——它被超過50顆彗星的發現者,彗星獵手Robert H. McNaught挖掘。這顆彗星有時也被稱作「2007年的大彗星」。身在北半球的你不記得當年有這樣一顆大彗星?那是因為彗星軌道的傾角和高偏心率導致很多彗星只能從地球的一個半球觀測,這也是2007年彗星麥克諾特的情況。

2007年的彗星麥克諾特只有南半球的天文觀測者有機會一覽芳容。四年後,也就是在2011年時,另外一顆大彗星洛夫喬伊彗星又一次在南半球的天空出現了。

北半球的觀測者只能通過數字時代的技術手段遠距離來觀看者兩顆彗星。

或者,他們可以搭乘一輛昂貴的便車,將自己置於南半球,來親身體會這一美麗的景象。

因此,現在考慮下面的圖表,其中主要的大彗星的記錄可以追溯到1680年。請記住在大約200年前,這個天文記錄似乎就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保真度了。從統計學上看這個數據,它揭示了什麼呢?

大彗星和主要彗星的年代表,1670年至今。大彗星用一個黃點標記,所有的彗星都顯示在相對於它們的能見度範圍內——北方、南方或兩者。圖片來自via T. Reyes/ Harvard University.

平均每五年,人們可以預期看到一顆從地球可見的彗星。然而這個平均值的變化(即一個標準差)大約也是五年。這就意味著,平均每5到 10年就會有一顆大彗星出現,有時它們還是「群體拜訪」,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1910年和1911年,當時有四顆重要的彗星划過天空。

數據還顯示,大彗星平均每20年回歸一次,用平均值的標準差展示,變化幅度是10年,所以實際上,大彗星可能每20到30年就能在地球上觀測到。有些世紀可能有兩次或者三次機會(19世紀),而另一些世紀可能有四次或者更多(20世紀)。

1861年的大彗星,也被稱為C/1861 J1或Tebbutt彗星。基於這些數據,天體攝像技術開始捕獲大彗星和一些主要的彗星。圖片來自E. Wei/ Bilderatlas der Sternenwelt

從統計學上看,記錄彗星在250年間的活動次數,只有38顆主要的彗星,這是一個很稀少的數據,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歷史的趨勢。如果數據顯示偏向一個半球,則可能指示了黃道平面以北或以南的奧爾特雲被一些物體所影響,比如一顆經過的恆星。但這個數據中並沒有這種跡象。

它回答了這個問題嗎?北半球是已經錯過了大彗星嗎?

最近南半球肯定是有一個大彗星的趨勢,這個數據揭示了南半球和北半球的長期趨勢,每25至40年會出現一次大彗星。

但是如果把海爾波普彗星排除在外,那麼北半球最後一顆大彗星就是44年前的西彗星。即使你把海爾波普彗星當作大彗星,距離它出現也已經過去了23年。從統計數據來看,北半球已經準備好迎接它的下一個大彗星了,放馬過來吧!

海爾-波普彗星耀眼的白色塵埃彗尾和藍色等離子體彗尾

E. Kolmhofer, H. Raab攝於奧地利林茨約翰尼斯克卜勒天文臺

總結:本世紀南半球發現兩顆大彗星:2007的麥克諾特彗星和2011的洛夫喬伊彗星。但是在北半球呢?我們最後一次廣泛的看到的彗星是1996-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1976年的韋斯特彗星可能是我們最後一顆大彗星。我們開始準備了!

作者:Tim Reyes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彗星特殊附屬物的重要作用,何時能看到另一顆彗星?
    想要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看到一個明亮又結構奇異的彗星,那也許是一個可以發展出四分之一的尾巴的彗星或更多的天空。可惜的是,這些對象都沒有預先告知具體會何時出現。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當我打出這些詞的時候,這些彗星中至少有一顆正在向內太陽系發展。
  • 彗星、哈雷、牛頓和萬有引力,一顆彗星成就了兩個人和一個定律
    對於中世紀的居民來說,地球如同是一個靜態的大舞臺。在地球的周圍,包括太陽在內的所有天體以完美的圓弧神秘地、周而復始地划過地球的天空。彗星的出現是突兀的,它被看做預示著皇帝或國王的生死、國運的興衰和軍隊的勝敗。
  • 「大彗星來了」上熱搜 你對彗星了解多少?
    中新網客戶端7月16日電(記者 上官雲)日前,「大彗星來了」登上熱搜。媒體報導稱,一顆編號為C/2020 F3的明亮彗星正路經地球。據悉,7月下旬其觀測條件會變得更好。
  • 肉眼可見,年輕人的第一顆大彗星來啦!
    本月,C/2020 F3(NEOWISE彗星)將在日出前半小時從東北方升起,直到7月22日,這顆大彗星將到達近地點,與地球距離為1.03億公裡。
  • 2020年的「掃把星」來了,第一顆肉眼可見彗星
    這顆彗星的官方名稱為C/2020 F3,在3月份首次接近太陽時被美國宇航局的NEOWISE衛星發現,因此也起名為NEOWISE彗星,這是今年第一顆肉眼可見的彗星。報導稱,整個七月NEOWISE彗星預計都會肉眼可見!
  • 2020年第一顆彗星來到地球了!
    好消息,在經歷了一段許久未見的彗星乾涸期之後,我們終於迎來了2020年第一顆彗星!專家表示,這可能是我們在2020年看到第一顆肉眼可見的彗星,它叫做C/2019年Y4彗星阿特拉斯。再說說Y4 彗星阿特拉斯,它的公轉周期大約為5467年,Y4號彗星阿特拉斯最後一次造訪太陽系內部是在公元前4000年的某個時候,因此下一次將出現在公元76世紀。這顆彗星的軌道與黃道成45度角,2月17日剛剛穿過黃道。在它最接近的時候,這顆彗星將在5月下旬以每天2度的速度划過天空,大約是滿月直徑的四倍。
  • NEOWISE——年輕人的第一顆大彗星正式來臨啦
    而來自紐約的著名彗星專家John E. Bortle,則對這顆彗星迄今為止的表現感到十分驚訝。「從理論上講,彗星不應該還亮得如此顯眼,因為在這個位置,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每天只是略有減少。我認為,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並不是導致它如此明亮的主要因素,它可能正處於某種緩慢爆發的進程中。」他這樣說道。這是一顆正在形成的大彗星嗎?
  • NEOWISE——年輕人的第一顆大彗星正式來臨啦
    而來自紐約的著名彗星專家John E. Bortle,則對這顆彗星迄今為止的表現感到十分驚訝。「從理論上講,彗星不應該還亮得如此顯眼,因為在這個位置,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每天只是略有減少。我認為,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並不是導致它如此明亮的主要因素,它可能正處於某種緩慢爆發的進程中。」他這樣說道。這是一顆正在形成的大彗星嗎?彗星分為兩類。
  • 彗星撞地球會產生多大力量?一顆體積一公裡的彗星就能產生核冬天
    現在的科學理論大多認為恐龍的滅亡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其實根本用不到小行星,一顆體積一公裡左右的彗星就能產生核冬天讓全球生物陷入災難,為什麼這麼說?其實人類已經不止一次的面臨過來自天上的威脅,比如由彗星引起的瘟疫和饑荒。
  • 與其對著星星許願,不如來「自製」一顆彗星?
    在剛剛過去的五月,一顆「染著」綠色彗發的彗星,在天文愛好者圈子裡一次次刷屏。它被命名為C/2020 F8(SWAN)彗星,並且很有可能成為一顆非常亮的「大彗星」。大家奔走相告:十年來第一顆肉眼可見的彗星終於來啦!
  • 肉眼可見:年輕人的第一顆彗星Neowise正劃破天際
    這可能是大部分90後和00後看到的第一顆比較明亮的彗星。彗星C/2020 F3 NEOWISE(簡稱Neowise),是天文學家在2020年發現的第三顆彗星。天文學家們稱它可能會成為肉眼明顯可見的一顆亮彗星,隨著時間推移,或許會變得更加明亮。
  • 第一顆恆星是何時出現的?基於大爆炸,科學家給出了一個時間區間
    宇宙大爆炸理論特別強調了第一批恆星出現的時刻。那麼,第一顆恆星是何時出現的呢?要理解這個問題,那你需要返回到零時間「標記」。我們的宇宙來自一個「奇點」,這個奇點是一個具有無限高溫的物質點。宇宙最早的時代是普朗克時代,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它只持續了10-43秒。
  • 1994年一顆彗星路過地球,差點將人類毀滅,幸好它及時出現!
    人類在進入外太空後並沒有順風順水,1994年的時候一個小行星擦肩而過,差點將人類毀滅,幸運的是它出現了。首次發現「毀滅行星」1993年3月份,天文學家尤金和他小夥伴們共同發現一顆彗星,發現這顆彗星運動軌跡十分詭異,當時大家還沒有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並不知道這顆小行星很可能會摧毀人類。
  • 他一個人驅車五百裡追星,拍下北半球23年第一顆肉眼觀測的彗星
    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彩虹來架橋,時光在飛逝,生命知多少。」從小聽這首兒歌的時候就一直在好奇彗星長啥樣。」這是米拍攝影師歪傑 拍攝的彗星照片。「七月初聽到F3消息就一直在計劃拍彗星,結果重慶周邊天氣一直陰雨連綿,好不容易有兩天晴天去蹲守還是因為起雲翻車了。
  • 盤點歷史上出現的著名彗星
    盤點歷史上出現的著名彗星彗星,是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彗星的形狀像掃帚,所以俗稱掃帚星。讓我們來了解歷史上著名的彗星吧!
  • 「大彗星來了」上熱搜!專家:不會撞地球,最近相距有1億公裡
    日前,「大彗星來了」登上熱搜。媒體報導稱,一顆編號為C/2020 F3的明亮彗星正路經地球。據悉,7月下旬其觀測條件會變得更好。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介紹,「非常明亮」是該彗星受關注的原因之一。這樣肉眼可見的明亮大彗星,大概平均十年會有一次。這顆彗星何時觀測條件更好?
  • 邂逅彗星NEOWISE (C/2020 F3)
    儘管三顆很有希望的彗星--2I/Borisov、C/2019 Y4 (ATLAS)和C/2020 F8 (SWAN)今年已經解體,但觀測者們可以期待另一顆明亮的彗星—NEOWISE (C/2020 F3)。
  • 地球附近出現一顆新彗星,彗尾有上萬公裡長,5月肉眼或可看見
    趣味探索訊 說起出現地球附近的彗星,可能很多人會有一種似曾相識感覺,因為近期關於彗星報導比較多,不過現在有一顆彗星在接近地球中,預計在今年5月下旬在水星軌道內側掠過太陽。可能很多人以為是之前報導過的ATLAS彗星(C/ 2019 Y4),但實際上這是一顆新彗星,剛發現不久,被天文學家命名為Comet SWAN(C/2020 F8)。
  • 地球附近出現一顆新彗星,5月肉眼或可看見,彗尾有上萬公裡長
    趣味探索訊 說起出現地球附近的彗星,可能很多人會有一種似曾相識感覺,因為近期關於彗星報導比較多,不過現在有一顆彗星在接近地球中,預計在今年5月下旬在水星軌道內側掠過太陽。
  • 大彗星來了:NEOWISE彗星划過金山嶺長城
    近日,「大彗星來了」登上熱搜。媒體報導稱,一顆編號為C/2020 F3(也叫NEOWISE彗星)的明亮彗星正路經地球,這是本世紀以來,北半球出現的最明亮彗星,也是罕見的肉眼可觀測彗星,7月下旬其觀測條件會變得更好。7月19日晚,河北承德攝影師在金山嶺長城上拍攝到了這顆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