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是比較冠脈介入治療和搭橋手術療效的常用研究終點。是選擇全因死亡率還是心臟性死亡率作為研究終點存在爭議,因為非心臟性死亡率應該與治療無關。
近期,JAMA子刊發表的一項納入23項隨機臨床試驗的Meta分析提示,與搭橋手術相比,支架術後5年全因死亡、心臟性死亡和非心臟性死亡率均較高。
作者認為,介入術後的非心臟性死亡可能與手術或術後管理有關,支持將全因死亡率作為心肌血運重建試驗的研究終點。
作者稱,該研究首次比較了介入和搭橋的各種死亡原因的差別。
研究顯示,與搭橋手術相比,介入治療的患者全因死亡增加了17%,心臟性死亡增加24%,非心臟死亡19%。
研究表明,介入治療和搭橋術後第一年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心臟性死亡,其後則是非心臟性死亡。
心臟性死亡的常見原因包括心源性休克、心衰、支架血栓形成、出血、冠脈夾層、惡性心律失常和猝死,而癌症、敗血症、出血和血管、肺和/或腎臟疾病是非心臟病死亡的最常見原因。
至於接受介入治療的患者非心臟性死亡風險增加的原因,作者表示目前還不完全清楚。
研究者分析,可能包括嚴重出血事件(通常被認定為非心臟性),或者在接受雙抗期間,患者出現創傷或其他急性事件時,出血相關死亡率更高。
另一種解釋是,心臟性死亡被錯誤認定為非心臟性死亡。
在該分析中,與裸金屬支架相比,接受藥物洗脫支架的患者與搭橋手術相比,全因和非心臟死亡率均更高,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該研究結果對今後比較兩種血運重建方式的隨機對照試驗有一定的意義。
根據這項研究結果,使用心臟死亡率就排除了那些實際上與手術相關的死亡。
研究納入23項試驗13 620例患者,6829例接受介入治療,6791例接受冠狀動脈搭橋術,年齡60-71歲。平均隨訪5.3年。
來源:Overal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Comparing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s With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A Meta-analysis.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2, 2020.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很多疑難複雜病例,一個醫生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