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冠心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大家可能經常聽到周圍的親戚朋友中誰去做心臟病造影放了支架,誰又去開胸搭橋了。為什麼同一種疾病,治療的方式卻大不相同呢?
這次,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冠心病的2種手術治療方式:冠心病支架植入和冠狀動脈搭橋術。
究竟它們有什麼區別?都適合哪些心臟病患者呢?
一、手術方式
冠心病支架植入術
冠狀動脈支架植入已經成為冠心病手術治療中最為重要手段。如美國每年支架介入手術量約為100萬例子,而中國2018年手術例數也已達到91.52萬。
它將金屬材質的支架永久性地植入於冠狀動脈病變狹窄處,經球囊擴張釋放支撐血管壁,恢復冠狀動脈原有的管腔大小,恢復正常的冠狀動脈血供。
冠狀動脈搭橋術
冠狀動脈搭橋術即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在冠心病支架發明之前最有效的手術方法。
該手術通過移植血管(也就是橋血管,如乳內動脈、橈動脈、大隱靜脈等)的方式,在升主動脈根部與冠狀動脈病變以遠建立一條全新的血管通路,將心臟從主動脈射出的血液經過移植的橋血管,繞過冠狀動脈原有的病變部位,流向冠狀動脈遠端,以達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
二、手術規模
冠心病支架植入術
屬於微創手術方法,全程只需要在手臂的橈動脈或是大腿的股動脈穿刺並置入一根原子筆芯粗細的鞘管即可完成手術。
手術過程中患者保持清醒,不需全麻,僅僅在穿刺點局部麻醉即可。
冠狀動脈搭橋術
冠狀動脈搭橋術通常需要在手術中打開胸腔,在直視下完成手術操作。術中患者需要全麻。
傳統的手術方法中心臟是停止跳動的,一般需要體外循環機來臨時替代心肺功能,但這種術式可能對心臟功能造成一定傷害,影響術後恢復。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也逐步開展了非停跳下搭橋術,也就是在心臟跳動的情況下,不需要使用體外循環的輔助完成搭橋手術,術後恢復也較快。但手術軟硬體要求很高,不少醫院無法獨立完成。
此外,現在也正在開展一種微創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手術僅需肋間一個5至10釐米的術後切口即可進行。但這種微創搭橋術目前僅適用於特定血管且病變較少的患者。對於多支血管病變的患者並不適合。
三、手術科室及費用
冠心病支架植入術
在導管介入室,由心內科醫生完成手術。
手術費用根據術中所用器械多少而定,比如支架、導管、導絲、球囊等。往往手術越複雜,費用也就也高,多在2萬至5萬元之間,個別複雜手術費用也可能達到七八萬元以上。
冠狀動脈搭橋術
在手術室,由心外科醫生完成手術。
該項手術費用較高,通常由兩部分決定:搭橋本身費用,以及術中和術後的器械支持和康復費用。通常費用在十萬元以上,個別心肺功能恢復較差的患者甚至會花費超二十萬元。
四、適合人群
冠心病支架植入術
隨著介入技術的發展,其適應症越來越廣泛。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除外個別不適合支架植入的禁忌症外,絕大多數患者都可以接受支架治療。
通常冠狀動脈管徑狹窄75%以上的血管都是可以行支架植入的。
但是,以下幾種情況,經專業的心血管介入醫師評估手術風險和獲益後,有可能不適合支架治療:
1.冠狀動脈瀰漫病變
冠心病支架植入時需保證支架收尾兩端處於「相對正常」的血管段上,不然冠狀動脈粥樣斑塊會在支架的擠壓作用下誘發位移、血管夾層甚至破裂等情況,造成其他血管堵塞,甚至引發心肌梗死、心包填塞。更重要的是,瀰漫性血管病變植入支架可能多則5枚以上,再狹窄帶來的各種風險高危,預後也較差。
2.嚴重冠狀動脈鈣化
冠心病支架植入前後需對血管狹窄段進行嚴格的「管腔塑型」,以保證支架最大程度的恢復「正常管徑」,不然會引發較高概率的支架內再狹窄。由於鈣化病變斑塊硬度較大,血管難以塑性,支架再狹窄風險很高,進行支架治療十分謹慎。
3.狹窄病變處於管腔細小的血管
管腔過於細小的冠狀動脈(如直徑小於2mm)進行支架植入後再狹窄概率較高,因此並不推薦支架植入。但隨著藥物球囊的發明,現在也可以進行冠脈介入治療了。
4.未經治療的甲亢、嚴重心功能不全患者
冠心病介入治療過程中需使用大劑量的碘造影劑,會引發未經正規治療的甲亢患者病情加重,以及造成心功能負擔的增加,加劇心衰病情。因此,具有以上兩種疾病的患者須病情穩定後才可進行介入治療。
5.具有出血高危風險者
冠心病支架植入後需長期大劑量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具有較大的出血風險。因此,具有出血高危風險者,如胃潰瘍,腦動脈瘤,既往腦出血、消化道出血史,以及近期可能行外科手術者,需術前嚴格評估出血風險和支架治療的必要性。
冠狀動脈搭橋術
隨著冠心病支架技術的發展,以往很多只能冠狀動脈搭橋處理的患者都可以進行支架治療。但對於高手術風險的左主幹病變、瀰漫性血管狹窄,或冠心病合併心臟瓣膜病等患者,冠狀動脈搭橋依然是優選的手術方式。
我是心血管內科張醫生,如果喜歡我的科普文章,就請點讚吧!還可以轉發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關注我還可以看到更多心臟病的健康知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