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質畫像。(資料圖片)
在胡姓發展史上,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說法。安定胡氏得名於安定郡(郡治臨涇縣,即今甘肅鎮原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門閥世族之一,「安定」是胡姓最為普遍、最為響亮的郡望、堂號。安定胡氏作為西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皇室的功臣與外戚,保持門閥族望長達近800年時間。
如今,在鎮原縣有一首流傳下來的民謠:「天下胡姓出安定,安定胡姓出臨涇。臨涇胡姓哪裡尋,皇后灣和胡家坪。」這首民謠表明,古臨涇縣是安定胡氏的肇基之地、發祥之地。
安定郡是西漢元鼎3年(公元前114)從北地郡劃分出來的,郡治高平縣(今寧夏固原市),下轄12個縣。
東漢時,安定郡郡治遷徙到臨涇縣,後又遷到美陽縣(今陝西扶風縣法門鎮)。
三國曹魏時遷回到臨涇縣,西晉時郡治改到安定縣(今甘肅涇川縣)。
隋朝開皇3年(583)被廢,併入涇州。大業5年(607),涇州被廢,重置安定郡,郡治仍在安定縣。
唐武德元年(618),安定郡被廢。
誰是首遷安定郡的胡姓人?目前各種記載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是,陽武胡氏世系第二代胡澄(一說為陳國末代國君陳湣公的第六子)遷居到了安定郡,成為安定胡氏的始祖。
另一種說法是陳國首任國君媯滿的三兒子公子丹,以胡為姓後,在西漢景帝時,他的後裔胡城因做官遷居到安定郡臨涇縣,成為安定始遷祖。
胡城,字允安,為人正直敢言,「慷慨有氣節。」
漢景帝3年(公元前154),吳王劉濞等發動七國之亂,胡城跟隨太尉周亞夫平叛,以戰功被封為大中大夫。
胡城後來因做官,從京城遷居到臨涇縣,在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去世,享年67歲。
還有一種說法是,唐朝人林寶修撰的《元和姓纂》中說:「安定(胡氏),漢有胡建始居焉。」
胡建,在漢朝有兩個人,一個是《漢書》中記載的河東郡(郡治安邑,即今山西夏縣)人胡建,另一個是東漢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的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上蔡縣)人胡建。
按照《元和姓纂》的說法,這兩個胡建,誰是「始居」安定郡的人呢?
河東郡人胡建,字子孟,是漢武帝時的一個下級官吏,先後任過禁衛軍守軍正丞(主管軍法的官員)和縣令,敢於與不法勢力鬥爭,為人剛正不阿,在當時很有名聲,受到後人尊崇。
胡建在任守軍正丞期間,監軍御史為謀私利,私自將軍營的垣牆打通,與社會上的人做買賣。
監軍御史此舉違反了軍紀,但構不成犯法,胡建決定用先斬後奏的方法,處置監軍御史,整肅軍紀。
他選了一個校武選士的日子,把監軍御史當場抓起來斬首示眾,然後宣布斬殺的理由,全軍震動。
胡建此舉不但沒有被懲罰,反而得到漢武帝的高度讚揚,胡建因此知名。
漢武帝末年到漢昭帝初年,胡建出任渭城縣(今陝西鹹陽市)縣令。
當時漢昭帝剛登基,顧命大臣為上官桀和霍光,漢昭帝的皇后是上官桀的孫女,其父上官安與漢昭帝姐姐蓋長公主的男寵丁外人勾結,幹了很多不法之事。
時任京兆尹的樊福,對上官安和丁外人的不法行為經常進行幹涉,二人找來刺客殺死樊福,並把刺客藏在公主家裡。
公主家正好在胡建管轄的渭城縣境內,胡建派兵包圍公主的住宅,搜捕刺客。
公主不但不交出刺客,反而還唆使家奴驅趕胡建派去的士兵,事後又唆使大臣彈劾胡建。
霍光知道其中曲折,對胡建暗中保護,使得公主的惡狀沒有告成。
後來,霍光因病休假,上官桀下令逮捕胡建,胡建得知消息後,憤懣自殺。
汝南郡人胡建,字伊伯,先是安定郡太守虞放手下的掾吏,虞放退休後,舉薦他為安定郡的主簿,後來官至安定郡太守。
胡建長期在安定郡為官,由此可知,《元和姓纂》中說的胡建,當是他無疑了。
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安定胡氏開始顯現,代表人物是胡質、胡遵家族。
據有關胡氏族譜記載,胡質先祖從安定郡遷徙到了江淮一帶的九江郡壽春縣(今安徽壽縣),所以史書上記載胡質是壽春人,但胡姓族譜把他歸於安定胡氏。
另有一種說法是,胡質後裔遷居到安定郡,故為安定胡氏。
胡質,字文德,年輕時與江淮名士蔣濟、朱績齊名,很有影響力。
胡質在州郡與蔣濟等任職,蔣濟出使見曹操,曹操問:「胡敏年歲較大,應該有子孫了吧?」
胡敏是胡質的父親,字通達,也是江淮一帶的名士,很有名望,曹操久聞其名,所以問起蔣濟。
蔣濟說:「胡敏有個兒子叫胡質,處理大問題呢,不如胡敏,但處理細小事情很心細,超過胡敏。」
曹操覺得胡質是個人才,任命胡質為頓丘縣(今河北館陶縣)縣令,後任丞相東曹議令史等。
將軍張遼與手下護軍武周有矛盾,請胡質出任他的幕僚,胡質以病推託。
張遼很不解,問胡質:「我有心讓你作官,你為什麼推掉我對你的厚意呢?」
胡質說:「武周為人雅潔,以前您對他稱讚有加,現在你們卻鬧了矛盾。我才能淺薄,如果做了您的幕僚,我怎麼能一直得到您的信任呢?」
張遼認為胡質說得很有理,與武周重歸於好。
曹丕建立魏國後,胡質歷任吏部郎、常山郡太守、東莞郡太守。
胡質每次得到賞賜,都分給手下人,從不吃獨食據為己有。大家對他很尊敬,吏民安居樂業,將士恭敬從命。
後來,胡質遷任荊州刺史,加振威將軍封號,賜爵關內侯。
正始2年(241),東吳將領朱然圍攻樊城,胡質率輕兵增援樊城,不顧兵少,排除異議,直達圍城的吳軍外圍,穩定了城內人心。
此後,胡質又遷任東徵將軍,假節都督青州、徐州諸軍事。
任上,胡質鼓勵農耕,倉廩充實,與臨近郡縣開通渠河,方便船隻航行,嚴防東吳攻擊,使得境內出現難得的安定局面。
嘉平2年(250),胡質去世,家裡沒有什麼財產,只有皇帝所賜的衣物和書櫥。
朝廷得知後,追封他為陽陵亭侯,食邑百戶,諡號「貞侯」。
嘉平6年(254),朝廷下詔追思並褒獎胡質等人的清正節儉行為,布告天下。
胡質性情深沉,好深思,不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深受他人愛戴。
胡質有胡威、胡羆(pí)兩個兒子。
胡羆,字季象,非常有才幹,官至益州刺史、安東將軍。
胡威,一名貔(pí),字伯武(又作伯虎),承襲胡質的爵位。
胡威年輕時自勉立志向上,是個好青年,和父親一樣,清廉審慎。
胡質在做荊州刺史時,胡威去荊州看望父親。
因為家裡窮,沒有車馬僮僕隨行,胡威獨自一人趕著一頭毛驢去荊州。
路途中,遇到客舍暫時歇息,胡威先把毛驢拉去吃草,然後打柴做飯,飯後又上路前行。
到了荊州,見到胡質,他在驛站馬房裡住了10多天。
告別父親時,胡質給了他一匹絹。胡威問:「您一向廉潔,哪裡來的絹呢?」
胡質說:「這是我從薪俸中節約下來的,你帶回家去。」
胡質手下有個都督,見到胡質父子如此清貧,決定暗中資助胡威回家,順便也討好一下胡質。
都督先向胡質請假,說要回家,在胡威要經過的地方等候。
胡威到後,都督熱情地說與胡威作伴同行,一路上不斷資助胡威。
走了數百裡後,胡威覺得很奇怪,經過交談,明白了都督的用意。
胡威拿出那一匹絹,贈送給都督作為答謝,然後獨自一人回家。
胡威後來寫信給胡質,告知了此事。胡質打了都督100板子,將其革除官職。
胡質父子這個廉潔慎重的故事,讓大家非常欽佩。唐朝詩人李翰把胡威與東吳學者、官員陸績相提並論,寫有「胡威推縑,陸績懷橘」的詩句。
胡威後來歷任侍御史、安豐郡太守,被封為南鄉侯,升任徐州刺史。
在徐州任上,胡威勤於研究施政方法,使得徐州教化之風盛行一世。
胡威入朝為官後,一次,晉武帝談到從前的事情,讚嘆胡質為官廉潔,就問胡威:「你和你父親相比,誰更廉潔?」
胡威答道:「臣不如父。」
晉武帝問:「你父親為什麼勝於你?」
胡威回答:「臣父廉潔,恐怕人們知道;臣卻惟恐人們不知道,所以臣差得很遠。」
晉武帝認為胡威的回答坦率又委婉,謙虛又順理。
胡威此後又歷任監豫州諸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入朝任尚書,加奉車都尉。
他曾向晉武帝諫言,說時政過於寬鬆。晉武帝說:「沒有啊,尚書郎以下的官犯了錯誤,朕都沒有原諒他們。」
胡威說:「臣的意思,是說對與臣同等的官員也要嚴格,這樣才可以嚴肅教化,曉諭法制。」
胡威又被授任為前將軍、監青州刺史,因功被封為平春侯。
太康元年(280)十月,胡威逝世,朝廷追贈他為使持節、都督青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其餘官職如舊,諡號「烈」。
胡威的兒子胡奕,字次孫,胡威去世後承襲平春侯爵位,官至平東將軍,也以「潔行」名垂青史。
胡質、胡威、胡奕祖孫均以忠慎清貞著聞當世,他們的後代在門楣上題寫了「淮海家聲」,傳至後世。
相比胡質家族以文官為主,胡遵家族則以武聞名,而且後世更為輝煌。
胡遵是安定郡臨涇縣人,三國時魏國的衛將軍。
景初元年(237),遼東郡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遣使南通孫權,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景初2年(238)正月,魏明帝命司馬懿率兵討伐公孫淵。胡遵在司馬懿的指示下,擊破公孫淵將領卑衍、楊祚,平定遼東。
嘉平4年(252)十一月,時任徵東將軍的胡遵與徵南大將軍王昶、鎮南將軍毌丘儉等徵討東吳。十二月,在東興之戰中,被吳將諸葛恪擊敗。
正元2年(255),胡遵升任衛將軍。
甘露元年(256),胡遵去世,被追贈為車騎將軍。
胡遵有胡廣、胡奮、胡烈、胡岐、胡傳、胡世6個兒子。
胡廣,字宣祖,又字承業,歷任贊佐郎、涼州刺史、散騎常侍、少府等,遷徙到長沙。
胡廣的兒子胡喜,字林甫,官至涼州刺史、建武將軍、假節、護羌校尉。
胡烈,一作胡列,字玄武,曹魏時為衛將軍,隨軍攻打蜀漢。景元4年(263),鎮西將軍鍾會反叛,胡烈和眾多將領被關禁。
胡烈的兒子胡淵,當時才18歲,聽說消息後,身先士卒,衝進成都城,攻殺鍾會,名揚遠近。
泰始元年(265),胡烈出任秦州(州治在今甘肅天水市秦州區)刺史。
在秦州任上,胡烈正好碰到當地連年大旱,百姓掙扎在飢餓線上。
胡烈沒有對百姓進行安撫和救濟,反而施行高壓手段,進佔河西鮮卑族部落地帶,引發鮮卑部族反叛。
泰始6年(270),鮮卑部眾與胡烈交戰,胡烈兵敗陣亡。
在晉朝八王之亂時,胡烈的兒子胡淵受趙王司馬倫調度,與齊王司馬冏的軍隊交戰,結果被成都王司馬穎打敗,投降被殺。
在胡遵的6個兒子中,最為著名的是胡奮。
胡奮,字玄威,性情開朗,有謀略,年少時就喜歡打仗的事情。
景初2年(238),司馬懿討伐遼東郡太守公孫淵時,胡奮以平民身份隨軍出徵,服侍司馬懿左右,深受司馬懿喜歡。
司馬懿回朝後,舉薦胡奮為校尉,胡奮逐漸升任為徐州刺史,封爵夏陽子。
甘露2年(257),徵東大將軍諸葛誕不滿司馬氏專權,起兵叛亂,時任大將軍司馬的胡奮奉命前往討伐。
甘露3年(258)二月,諸葛誕被胡奮手下士兵殺死。
泰始7年(271),匈奴中部統帥劉猛叛亂,朝廷派驍騎將軍路蕃討伐劉猛,任用胡奮為監軍、假節,作為路蕃的後援接應。
劉猛被平息後,胡奮因功逐漸升任為徵南將軍、假節、都督荊州諸軍事、護軍,加授散騎常侍。
胡奮只有一兒一女:胡友、胡芳,胡友死得早。
泰始9年(273),晉武帝司馬炎廣泛挑選公卿大臣的女兒充實後宮,胡芳被選入宮,封為貴人。
胡奮因是老臣,又因有後宮貴人女兒的幫助,受到晉武帝的寵幸優待,升任左僕射,加授鎮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鹹寧2年(276)二月,胡人侵犯邊塞,胡奮率軍將其擊敗。
鹹寧5年(278)十一月,西晉討伐吳國,時任平南將軍的胡奮奉命出兵,與其他將領攻打吳國。太康元年(280),胡奮攻克吳國的江安。
太康9年(288),胡奮在任上去世,被追贈為車騎將軍,諡號「壯」。
胡奮晚年喜歡讀書,雖然是武將出身,也能擔任文吏職務。他任職的地方,都留下聲名政績,在據守邊境時既有威嚴又有仁愛,深受手下和百姓擁戴。
胡奮為人正直敢言,當時皇后楊豔的父親楊駿憑藉自己是國丈身份而驕傲自大,胡奮毫不諱言地對楊駿說:「你啊,越來越強橫了。歷史上凡是與天子結親的,沒有不遭滅門之禍的。你這個樣子,正在加速禍患的到來。」
楊駿說:「你的女兒不也在天子家裡嗎?」
胡奮說:「我的女兒只是給你的女兒當僕人而已,不可能造成什麼好處或害處。」
一席話,把楊駿說得很不安逸,卻也無可奈何。後來楊駿被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所殺的事實證明,胡奮的預見是非常準確的。
據河南新蔡胡氏族譜記載,胡奮的一支後裔後來遷居到新蔡,成為安定胡氏興起的又一郡望地,為安定胡氏的分支,奉胡奮為始祖。
新蔡胡氏後來向湖南東部及江西吉安、江蘇南京、湖北、湖南等地播遷,西晉末年遷入福建、廣東等地。
再說說胡奮的女兒胡芳的一些趣事。
胡芳被選入後宮後,大聲痛哭,左右的人趕緊制止她說:「不要哭啦!陛下聽到哭聲,對你不吉利。」
胡芳說:「我死都不怕,還怕陛下?」
胡芳性格率直,舉止剛正大方,被封為貴人後,深得晉武帝寵愛,生下武安公主,她的待遇僅次於楊皇后。
有一次,晉武帝和胡芳玩一種叫摴蒱(chūpú)的古代棋類遊戲,在爭奪箭的過程中,胡芳抓傷了晉武帝的手指。
晉武帝非常生氣,罵道:「果然是武將家的女娃兒!」諷刺胡芳行為粗暴。
胡芳毫無畏懼,應聲答道:「我父親北伐公孫淵,西抗諸葛亮,我不是武將家的孩子,還能是什麼孩子?」
由此可見,胡芳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女子,在後宮如雲的佳麗中,能得到晉武帝的喜愛,不是平白無故的。
封面新聞記者黃勇
特别致謝:四川蓬溪縣文史專家胡傳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