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農曆九月初十,時至寒露,我國大部分地方氣溫下降,秋季作物進入成熟階段,南方晚稻金黃,螃蟹正肥,北方大豆將收,菊花正豔。
寒露已是深秋,既是豐收的季節,也是農業生產的尾聲,此後天氣一天涼過一天,凝露成霜,秋天就過去了。
寒露節氣,北方地區菊花正豔。受訪者供圖
氣候:九月授衣,古人如何禦寒
進入公曆十月、農曆九月,氣溫驟降,連續多日,北京氣溫在20℃以下,夜間氣溫甚至降到10℃,大街上人們已經穿上長袖長褲,夜裡關窗閉戶,不再敞著窗戶睡覺。
「寒露是氣候變化非常明顯的一個節氣」,民俗學者高巍說,「白露的時候,還是微有寒意,到了寒露,人們對於氣候變化的感受就非常深了,此時已是深秋,再過半個月,寒氣更重,露水凝結成霜,就是霜降,霜降之後,秋天就結束了。所以,到了寒露的時候,就要穿厚一點兒衣服保暖,其實這時候,應該穿毛衣了。在城市裡,人們對氣候的變化不那麼敏感,因此穿毛衣的人少,但在鄉村,因為和大自然接觸更密切,對氣候也更敏感,換上秋季衣服的人會更多。」
《詩經》中說「九月授衣」,到了九月,絲麻等織物已經收穫,當家的女性開始為一家人準備冬衣,在外工作的男性,也開始做過冬的準備。古人沒有羽絨服,但他們禦寒的衣物同樣花樣繁多。
古人禦寒的衣物,以皮毛為貴,但對農耕民族來說,皮毛並不易得,絲織品同樣是奢侈品,「錦帽貂裘」只有顯貴人家才有能力穿。普通人家更多用麻布,有內外兩層,中間填充木棉、亂麻等植物纖維。唐宋時代,用紙做的棉衣棉被逐漸流行,甚至不少士大夫也用它禦寒,陸遊詩中「布衾紙被元相似,只久高人為作銘」的「紙被」就是此物。
宋代,棉花傳入中原,到元代開始大規模推廣,到了明代,政府甚至下令,強制種植。此後,棉花逐漸替代了絲、麻、木棉等傳統的禦寒用品。
秋天是收藏的季節,人的活動也漸漸轉入伏藏,在近三千年前的周代,就有明確的規定,「百官貴賤無不務內,以會天地之藏」。在古代,人們還會在此時上山伐薪制炭,回家修葺房屋,以備冬寒。
農事:一年中最後的豐收季
寒露也是農作物最後一次豐收季到來之時。在北方,夏播大豆開始進入收穫期。在我國,東北地區是主要的大豆產區,公開的數據顯示,2019年,東北地區種植大豆面積超過5000萬畝,產量超過620萬噸,比去年增產11%。
在北方,棉花也進入了最後的採摘期,棉花怕霜,霜凍會降低棉花質量,因此要趕在霜降之前收穫完畢。
棉花生長需要長日照,尤其是結果期間,如果陰雨過多,可能造成果實腐爛、蟲害增多等問題,影響棉花產量和質量。因此,日照時間長、無霜期長、乾旱時間長的新疆,是棉花最好的種植地。
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的預計,2019年,我國棉花的總產量會達到616萬噸。其中,僅新疆的新棉產量預計就會達到526.6萬噸,佔全國產量的85%還多。
收穫的同時,北方的冬小麥種植也進入到最後的階段。而在南方,寒露才算是真正進入秋季,正是水稻成熟之時,此時,單季晚稻已經開始收割,雙季晚稻則處於灌漿期。
農曆九月,也是螃蟹最肥的時候,此時海蟹鮮嫩細軟、河蟹多黃肥美,是最好的食用時間,蘇東坡詩「清風來既雨,新稻香可飯。紫螯應已肥,白酒誰能勸」,正是九月氣象。
考古發現,中國人食用螃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之前,周代則有了明確的文字記載,五代時期,已經有人開始人工養殖螃蟹,宋代則出現了專門的螃蟹捕撈稅。
在今天,螃蟹已經成為人們秋季必吃的美食之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螃蟹產量超過80萬噸,其中絕大部分在國內銷售。
文化:傷春悲秋男女有別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蕭瑟的季節,「萬裡悲秋常作客」,「悲秋」是古代詩詞常見的主題之一,戰國時代,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被認為是悲秋文學的開端,此後,悲秋成為文學中的典型題材。
為什麼古代文化會把秋天作為悲涼的象徵?宋代歐陽修在《秋聲賦》中解釋說,秋天「其色慘澹,其容清明,其氣慄冽,其意蕭條。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他認為「秋,刑官也,於時為陰,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商者,傷也,物既老而悲傷。」
和「悲秋」相對的是「傷春」,兩者都是詩詞中的常客,不過,它們雖然類似,但也有區別。區別之一,就是「悲秋」的主角多是男性,「傷春」則多為女性。《淮南子》說「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為什麼男子多悲秋,女子多傷春,自古就有許多不同的解讀,高巍解釋說,「有一種說法,和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關,古人認為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春天陽氣盛而陰氣消,所以容易引起女性的情緒變化,秋天則反之,陽氣漸衰陰氣漸盛,更容易引發男性的情緒變化。這一說法,在唐代孔穎達的《毛詩註疏》中曾有明確的解釋」。
博物:為什麼有的樹葉不變黃
秋風蕭瑟,草木蕭疏,原本的青翠逐漸褪去,變成了黃色、紅色等顏色,在北京,西山的紅葉、街道上銀杏的黃葉,都是經典的美景,每年都會吸引無數遊客。
樹葉從綠色變成黃色、紅色等顏色,和樹葉中的葉綠素減少有關,秋天日照時間短,植物光合作用減少,不再合成葉綠素,甚至會分解已有的葉綠素,將分解所得的營養輸送到樹幹,儲存起來過冬。葉綠素減少,樹葉中所含的葉黃素等其他色素就會顯現出來,樹葉也就變黃了。
有一些植物的葉子還會變紅,這是因為這些植物在分解葉綠素的同時,還會合成花青素,而花青素遇到植物細胞中的酸性液體就會變紅。
科學家發現,合成花青素也需要消耗能量,而此時的植物正在儲存能量,為什麼還要做消耗能量的事情呢?有觀點認為,「紅色有防曬作用,這會減緩樹葉凋零的速度,從而幫助大樹用更多的時間儲存更多的營養。一項美國的研究顯示,越是貧瘠的土地上生長的樹,秋天時樹葉往往越紅,正是因為它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儲存營養。」
那麼,同樣的環境下,常綠植物為何不會枯黃落葉呢?常青植物分為闊葉、針葉兩類,其中闊葉多生在熱帶,因為氣溫原因,無需儲備營養過冬。北方多為針葉,它們更加耐寒、耐凍,且樹葉有蠟質層,可以防止水分散失,所以也不會變黃。但常綠植物也會落葉,這些樹葉落地之後,也會變得枯黃。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