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時節稻黃蟹肥,秋季作物進入成熟階段

2020-12-04 騰訊網

10月8日,農曆九月初十,時至寒露,我國大部分地方氣溫下降,秋季作物進入成熟階段,南方晚稻金黃,螃蟹正肥,北方大豆將收,菊花正豔。

寒露已是深秋,既是豐收的季節,也是農業生產的尾聲,此後天氣一天涼過一天,凝露成霜,秋天就過去了。

寒露節氣,北方地區菊花正豔。受訪者供圖

氣候:九月授衣,古人如何禦寒

進入公曆十月、農曆九月,氣溫驟降,連續多日,北京氣溫在20℃以下,夜間氣溫甚至降到10℃,大街上人們已經穿上長袖長褲,夜裡關窗閉戶,不再敞著窗戶睡覺。

「寒露是氣候變化非常明顯的一個節氣」,民俗學者高巍說,「白露的時候,還是微有寒意,到了寒露,人們對於氣候變化的感受就非常深了,此時已是深秋,再過半個月,寒氣更重,露水凝結成霜,就是霜降,霜降之後,秋天就結束了。所以,到了寒露的時候,就要穿厚一點兒衣服保暖,其實這時候,應該穿毛衣了。在城市裡,人們對氣候的變化不那麼敏感,因此穿毛衣的人少,但在鄉村,因為和大自然接觸更密切,對氣候也更敏感,換上秋季衣服的人會更多。」

《詩經》中說「九月授衣」,到了九月,絲麻等織物已經收穫,當家的女性開始為一家人準備冬衣,在外工作的男性,也開始做過冬的準備。古人沒有羽絨服,但他們禦寒的衣物同樣花樣繁多。

古人禦寒的衣物,以皮毛為貴,但對農耕民族來說,皮毛並不易得,絲織品同樣是奢侈品,「錦帽貂裘」只有顯貴人家才有能力穿。普通人家更多用麻布,有內外兩層,中間填充木棉、亂麻等植物纖維。唐宋時代,用紙做的棉衣棉被逐漸流行,甚至不少士大夫也用它禦寒,陸遊詩中「布衾紙被元相似,只久高人為作銘」的「紙被」就是此物。

宋代,棉花傳入中原,到元代開始大規模推廣,到了明代,政府甚至下令,強制種植。此後,棉花逐漸替代了絲、麻、木棉等傳統的禦寒用品。

秋天是收藏的季節,人的活動也漸漸轉入伏藏,在近三千年前的周代,就有明確的規定,「百官貴賤無不務內,以會天地之藏」。在古代,人們還會在此時上山伐薪制炭,回家修葺房屋,以備冬寒。

農事:一年中最後的豐收季

寒露也是農作物最後一次豐收季到來之時。在北方,夏播大豆開始進入收穫期。在我國,東北地區是主要的大豆產區,公開的數據顯示,2019年,東北地區種植大豆面積超過5000萬畝,產量超過620萬噸,比去年增產11%。

在北方,棉花也進入了最後的採摘期,棉花怕霜,霜凍會降低棉花質量,因此要趕在霜降之前收穫完畢。

棉花生長需要長日照,尤其是結果期間,如果陰雨過多,可能造成果實腐爛、蟲害增多等問題,影響棉花產量和質量。因此,日照時間長、無霜期長、乾旱時間長的新疆,是棉花最好的種植地。

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的預計,2019年,我國棉花的總產量會達到616萬噸。其中,僅新疆的新棉產量預計就會達到526.6萬噸,佔全國產量的85%還多。

收穫的同時,北方的冬小麥種植也進入到最後的階段。而在南方,寒露才算是真正進入秋季,正是水稻成熟之時,此時,單季晚稻已經開始收割,雙季晚稻則處於灌漿期。

農曆九月,也是螃蟹最肥的時候,此時海蟹鮮嫩細軟、河蟹多黃肥美,是最好的食用時間,蘇東坡詩「清風來既雨,新稻香可飯。紫螯應已肥,白酒誰能勸」,正是九月氣象。

考古發現,中國人食用螃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之前,周代則有了明確的文字記載,五代時期,已經有人開始人工養殖螃蟹,宋代則出現了專門的螃蟹捕撈稅。

在今天,螃蟹已經成為人們秋季必吃的美食之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螃蟹產量超過80萬噸,其中絕大部分在國內銷售。

文化:傷春悲秋男女有別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蕭瑟的季節,「萬裡悲秋常作客」,「悲秋」是古代詩詞常見的主題之一,戰國時代,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被認為是悲秋文學的開端,此後,悲秋成為文學中的典型題材。

為什麼古代文化會把秋天作為悲涼的象徵?宋代歐陽修在《秋聲賦》中解釋說,秋天「其色慘澹,其容清明,其氣慄冽,其意蕭條。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他認為「秋,刑官也,於時為陰,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商者,傷也,物既老而悲傷。」

和「悲秋」相對的是「傷春」,兩者都是詩詞中的常客,不過,它們雖然類似,但也有區別。區別之一,就是「悲秋」的主角多是男性,「傷春」則多為女性。《淮南子》說「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為什麼男子多悲秋,女子多傷春,自古就有許多不同的解讀,高巍解釋說,「有一種說法,和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關,古人認為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春天陽氣盛而陰氣消,所以容易引起女性的情緒變化,秋天則反之,陽氣漸衰陰氣漸盛,更容易引發男性的情緒變化。這一說法,在唐代孔穎達的《毛詩註疏》中曾有明確的解釋」。

博物:為什麼有的樹葉不變黃

秋風蕭瑟,草木蕭疏,原本的青翠逐漸褪去,變成了黃色、紅色等顏色,在北京,西山的紅葉、街道上銀杏的黃葉,都是經典的美景,每年都會吸引無數遊客。

樹葉從綠色變成黃色、紅色等顏色,和樹葉中的葉綠素減少有關,秋天日照時間短,植物光合作用減少,不再合成葉綠素,甚至會分解已有的葉綠素,將分解所得的營養輸送到樹幹,儲存起來過冬。葉綠素減少,樹葉中所含的葉黃素等其他色素就會顯現出來,樹葉也就變黃了。

有一些植物的葉子還會變紅,這是因為這些植物在分解葉綠素的同時,還會合成花青素,而花青素遇到植物細胞中的酸性液體就會變紅。

科學家發現,合成花青素也需要消耗能量,而此時的植物正在儲存能量,為什麼還要做消耗能量的事情呢?有觀點認為,「紅色有防曬作用,這會減緩樹葉凋零的速度,從而幫助大樹用更多的時間儲存更多的營養。一項美國的研究顯示,越是貧瘠的土地上生長的樹,秋天時樹葉往往越紅,正是因為它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儲存營養。」

那麼,同樣的環境下,常綠植物為何不會枯黃落葉呢?常青植物分為闊葉、針葉兩類,其中闊葉多生在熱帶,因為氣溫原因,無需儲備營養過冬。北方多為針葉,它們更加耐寒、耐凍,且樹葉有蠟質層,可以防止水分散失,所以也不會變黃。但常綠植物也會落葉,這些樹葉落地之後,也會變得枯黃。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郭利

相關焦點

  • 秋風送爽,蟹肥菊黃
    秋風送爽,蟹肥菊黃 寒露,九月節。 寒露節氣後 熱氣消退 寒氣漸生 自此 告別了秋明空曠 殘荷滿池的蕭索和菊有黃華的繁盛 是此時節別有異趣的消長 寒露三候
  • 秋分時節|菊黃蟹兒肥,天涼好個秋!
    八九菊黃蟹兒肥,風和氣爽丹桂香」秋分,意味著秋老虎已經遠走,正處於秋最好的時節。今年的秋分早於中秋節幾日。 人們說,如果秋分在中秋之前,就會五穀豐登。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秋季是個讓人容易回憶的時節,懷念舊事舊物,思緒萬千縷縷,但畢竟是秋天,對付憂愁,應季之物是解藥,容易讓人重拾溫暖。01糖炒板慄板慄,又稱之為中國慄。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慄子樹,自古以來就作為珍貴的果品。
  • 寒露時節的物候特徵是什麼 農村諺語有答案
    進入了秋天農村田地裡的玉米水稻全部成熟一片金黃,甚是喜人。正值國慶假期,相信很多在外工作的朋友都回家幫家裡忙     原標題:寒露時節的物候特徵是什麼 農村諺語有答案     近段時間,農村一片濃濃的秋意,農村老人常說:「秋風秋雨秋連片」,說的正是秋天的氣候及農村的秋藐。
  • 今日秋分丨晝夜均而寒暑平 蟹肥菊黃 秋意漸濃
    秋高氣爽,涼風習習,丹桂飄香,蟹肥菊黃,好一幅賞心悅目的秋季圖景。 我國很早就以「秋分」作為耕種的標誌了。「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後十日中美田。」根據傳統,農民也將進入「三秋大忙」。慶祝豐收最美的姿態,就是播種下一個豐收。秋分日,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豐收歡歌,累累碩果,結出的是一年的好收成,蘊藏的則是耕耘者滿滿的幸福感。
  • 菊黃蟹肥秋正濃 氣溫不斷下探
    只有等到了深秋時節,天氣迅速轉涼,秋天才會呈現出該有的模樣來。桂香變淡,菊花盛開風吹雨打下,第二波桂香慢慢散去,處處可見零落成泥的小黃花朵。桂花開過後,「接棒」的是菊花。寒露節氣15天,分為三候,其中第三候「菊有黃華」就要到了。從本周六開始就進入農曆九月了,而農曆九月又稱「菊月」,菊花是這個月當之無愧的「主角」。
  • 寒露的由來?寒露時節的氣候變化有何特徵?寒露分為哪三候
    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一、寒露的由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
  • 今日寒露!未來溫州天氣這樣變化
    今日22時6分,我們迎來寒露節氣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寒露習俗秋釣邊在我國南方,寒露時節告別炎熱,陽光和煦,正是出遊、賞花、釣魚的好時節。由於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遊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所以有「秋釣邊」之說。
  • 二十四節氣|寒露至,農諺「寒露過三朝,遲早一齊標」啥意思?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裡雁隨陽。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唐】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寒露簡介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的到來,標誌著季秋時節的正式開始,伯仲叔季,季秋即通俗意義的晚秋、深秋。它與白露、霜降一樣,都是反應水氣凝結、凝華現象的節氣。這一時節,氣溫持續下降,不僅清晨時分的凝露越來越多,體感也由涼爽轉向了寒冷,甚至觸之,都能感覺到微微的寒意。古籍 《通緯·孝經援神契》也云:「秋分後十五日,鬥指辛,為寒露。言露冷寒而將欲凝結也。」
  • 2020「寒露」具體時間幾點幾分 寒露是什麼意思?寒露吃什麼養生
    新華社天津10月6日電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0月8日3時55分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寒露」。此時節,霜染紅葉,雜樹蕭疏,蟬噤荷殘,夜涼如水。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七個節氣,它是一個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氣,也是天氣由涼變冷的表徵。
  • 寒露到 秋意濃 這些習俗和養生常識你知道多少?
    寒露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也是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屬於秋季的第5個節氣,意味著季秋時節的正式開始。隨著節氣的變化,大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列隊向南遷移。民諺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此時的柿子恰好成熟,正是吃柿子的好時候。其所含的維生素及糖分要高出一般水果一到兩倍,經常食用有利於補虛、止咳、利腸、除熱。
  • 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賞析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唐代】元稹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裡雁隨陽。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譯文寒露來臨,驚訝發現時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見菊花次第變黃。千家萬戶前,風兒好像掃著落葉,晴空萬裡上,大雁好像隨著太陽南飛。
  • 寒露是什麼意思啊 寒露節氣的含義是幾月幾日有何特點
    寒露是什麼意思  一、寒露是水汽凝結的現象,而寒露節氣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  二、每年陽曆的10月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即為寒露節氣  三、古時候就把寒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象徵。
  • 蟹肥菊黃,「蟹」逅中秋最難忘
    ■ 王書凝有些人判斷秋天的到來,是用眼睛看那梧桐細雨,是用皮膚感受那一場秋雨一場寒;而我,是被味覺提醒——秋風響,蟹腳癢,吃螃蟹的季節又到了。蟹腳有毛,不耐秋風吹拂。秋風一響,所有水域裡的蟹即刻得了指令,沿河下江地朝入海口奔去。高天流雲,菊花黃,蟹正肥,持螯把盞浮大白,誠為人間一樂事矣。而秋高氣爽之時,恰是桂香蟹肥的季節,所以螃蟹與桂花甜酒必是最搭佳品。因為奶奶的生日正是八月十五中秋節那天,所以每年這一天我們全家都會趕到奶奶家一起慶祝她的生日,闔家團圓度中秋。
  • 【書畫傳奇】畫事|秋風起,蟹腳肥!賞歷代名家畫螃蟹
    金秋時節,菊花盛開, 也正是螃蟹肉肥味美之際。 百姓愛蟹,名人畫家亦如此。 不少畫家將其繪之以畫、傾之以情, 或墨色淋漓,或濃淡相宜, 訴說著文人的得意與失意,諷刺與自嘲。
  • 又到菊黃蟹肥時 重慶武隆大閘蟹秋捕今日開湖
    菊黃蟹肥秋正濃,金秋時節,正是吃蟹好時候。除了陽澄湖大閘蟹,重慶武隆區的火爐鎮、鳳來鄉等5個鄉鎮十幾個基地,也是近年發展起來的大閘蟹主產地。今日(20日),武隆大閘蟹秋捕正式開湖。半斤重的蟹王、全蟹宴,還有捕蟹、捆蟹等一系場面,讓人大開眼界。
  • 蟹肥菊黃桂花香——不讀他的文字,便不知秋日之美
    皎皎明月、滔滔大潮,中秋前後,是一年中最好的時節。當是時也,金風送爽,丹桂飄香,最適合出行遊賞,登臨送目、舉首望遠,江天寥廓,正好一舒胸臆。400年前,一位才情超絕的紈絝子弟,在這個季節,經歷過太多太多如夢似幻的美好回憶。
  • 秋深菊黃蟹正肥 記者帶您尋美味
    金秋十月,確實能感受到周遭風景逐漸變黃的趨勢,在這秋季獨特的顏色基調下,最令人沉醉的「黃」還得從一樣食材中找尋——螃蟹。俗話說,秋深菊黃蟹正肥,此時正是吃螃蟹的最佳時節,今天兩位記者帶著大家一起去尋美味。  安徽省天長市仁和集鎮新創圩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地處高郵湖畔,這裡水質優良,水草豐富、氣候適宜,是螃蟹的上好繁殖棲身之地。記者沿著鄉間小路,找到了合作社負責人何孝明。
  • 寒露期間的天氣特點
    在廣東一帶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寒露過三朝,過水要尋橋」,指的就是天氣變涼了,可不能像以前那樣赤腳趟水過河或下田了。可見,寒露期間,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季節的變化。更多的地區,更多的人們,開始用"寒"字來表達自己對天氣的感受了。寒露期間天氣氣候有以下幾個特點:氣溫降得快氣溫降得快是寒露節氣的一個特點。
  • 秋日詠食蟹:秋風起蟹腳癢,秋蟹肥秋蟹香
    上古先民首次吃蟹就是這麼來的。蟹原為稻田裡的害蟲。《國語越語範蠡》有:越王勾踐召範蠡曰:「我與子謀吳,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遺重,其可乎?」對曰:天應至矣,人事未盡也,王姑待之。」吳國這次蟹災很重,蟹吃光了稻子最後連種子都沒有留下來,這是導致吳國滅國的重要原因。另據元朝高德基在《平江記事》:「大德丁未,吳中蟹厄如黃,平田皆滿,稻穀蕩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