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10月18日電題:意念控制是真的——帶你看看那些「嚇人」的「黑科技」
新華社記者彭勇、申安妮、陳宇軒
用意念控制無人機的起落、將人體骨骼影像從電腦屏幕裡「拉出來」左右翻轉、從唾液中提取基因……這些關於人體的「黑科技」不是出自電影片段,而是出現在全國雙創周深圳主會場,讓參觀者不斷驚呼:「原來科技可以和我如此息息相關!」
意念讓無人機飛起來
「飛起來了!」在眾人的歡呼聲中,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而讓它飛起來的,是一位體驗者頭戴「意念機」發出的腦電波,他通過調節自己的專注度控制無人機的起降。
「不論你想什麼事情,只要注意力足夠集中,無人機就會起飛。」「意念機」研發者之一深圳創達雲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宋雨說。
「人的腦部活動會產生電信號,也就是腦電波。掌握這些腦電波的規律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宋雨說,「意念機」通過採集和分析腦電信號數據,可以量化大腦的情緒狀態,檢測出一個人是否疲勞、興奮、沮喪,或者注意力分散等等。
宋雨說,腦科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還有很多未知的大門沒有被打開。腦電技術如果與移動網際網路和智能可穿戴設備結合,將會帶來極大的商機。比如,腦電技術與VR結合,可以在用戶心情沮喪的時候,眼前展現出一片美麗的星空;也可以讓用戶在玩VR飛行類遊戲時擺脫手柄,想往哪裡飛就往哪裡飛。
人體骨骼從屏幕中「跳」出來
謝智衡帶著VR眼鏡,用手把一名骨折病人的骨骼影像從電腦屏幕裡「拉出來」,一幅立體的人體骨骼出現在眼前。他將其左右翻轉,然後把頭骨、鼻骨、頜骨等一塊塊拖出來,仿佛觸手可及。
這是妙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研發的綜合醫學影像平臺,謝智衡是公司創始人。綜合醫學影像平臺已經被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引進實驗室,讓醫生可以在VR環境中面對立體的患者身體模型進行術前規劃,讓醫學生在VR中練習解剖和手術。
在VR技術流行的今天,沉浸式的遊戲、體驗式主題公園等成為熱門應用。然而謝智衡卻另闢蹊徑,基於自己在生物醫療工程領域的專業知識,將VR與醫學結合起來。「我希望新技術能用於創新性地解決社會『痛點』,讓人們擁有更好的生活。」
今年6月,一名40多歲的男性踝關節粉碎性骨折。藉助這項新技術,中山二院的醫生們不僅看清了病人的骨頭碎片,還在手術前模擬骨頭復位,設計了個性化的鋼板,進行精準治療。
遺傳風險從唾液中測出來
用唾液就可以檢測出你的基因,得出110多種疾病的遺傳風險,並且為你量身訂製一份健康管理建議,這是去年底才成立的北京水姆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驚喜」。
用戶只需在家中收集唾液樣本,寄給水姆科技公司,1個月後就能得到疾病遺傳風險報告和生活習慣、運動健身、營養膳食、醫學體檢等定製的建議。
「與我們每年都會做的體檢不同,基因檢測是對人不對症的,每個人拿到的都是私人訂製的健康管理方案,享受的是精準醫療技術的服務。」水姆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趙南說。
關於基因檢測技術如何預測疾病遺傳風險,趙南舉例說,目前很多是已經得了肺癌的患者才去做螺旋CT。那麼人們怎麼能知道自己患肺癌的風險有多大呢?基因檢測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通過臨床數據整合和建模分析,可以得出該用戶與正常人患肺癌概率的比值,從而提供預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