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克多年的導演生涯中,「技術」非但是其核心,許多時候甚至凌駕劇情之上,成為其影片最為人過目不忘、津津樂道的獨門法寶——無論任何類型,只要是他參與的影片,往往熱衷引進全新的特效技術,大可稱徐老爺為當之無愧的「技術控」!
網易娛樂12月20日報導 在徐克多年的導演生涯中,「技術」非但是其核心,許多時候甚至凌駕劇情之上,成為其影片最為人過目不忘、津津樂道的獨門法寶——無論任何類型,只要是他參與的影片,往往熱衷引進全新的特效技術,並對各類電影特技進行全然痴迷的發揮,時隔近三十年依然如此,歸結起來,大可稱徐老爺為當之無愧的「技術控」!
2011年,《龍門飛甲》將至,與片名如影隨形的,是那個閃亮的「3D」之名,從而預示老爺此番將以其最擅長的武俠題材,向方興未艾的3D技術發起挑戰,並充滿「勢在必得」之野心!事實上,從1983年的《新蜀山劍俠》開始,不斷革新電影技術,為華語電影締造全新的特效風貌,已成為老爺的創作習慣之一,而對觀眾而言,從《新》到《龍》的近三十年曆程,也早已對老爺的特效招牌信心十足,由此可見,《龍門飛甲》的問世,將成為老爺技術史上的另一個裡程碑。
在此,不妨先行重溫老爺的「技術史」,並隨他走過1/4世紀的電影特效變遷之路。
《新蜀山劍俠傳》劇照。
《新蜀山劍俠》
1982年,是徐克電影特效進程的轉折點:當時,正值嘉禾開出高額成本邀其執導大製作,他本人又對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念念不忘,遂萌生新的念頭:「看了特技片《星球大戰》,人家有飛船、死光槍,空間拓展得這麼大,我們又怎樣看自己的特技呢?這是我拍《蜀山》最大的動機。」
不過,要將還珠樓主的武俠名著搬上銀幕絕非易事,因原作描繪的是一個介乎於人神之間的奇幻劍俠世界,奇門異招八寶齊出,幾乎每一場動作戲都需要相當大的人力物力支持。為此,老爺特意聘請了部分曾為《星球大戰》製作特效場面的「光魔工業」公司技師加盟,並首次為香港電影引進了藍幕布景,而片中狄鳴奇與一真拜會李亦奇,使出紫青雙劍對戰血魔的高潮戲,便是在藍幕下拍攝後與布景結合的產物。
至於另一場使用大量西式特技的場面,則是主角與魔教交鋒,俠士丁引除能隨時馭劍走向,更能腳踏利劍飛行,魔教教主則能施放鐳射光——事實上,這亦是香港電影進行電腦動畫與鐳射效果結合的一次早期嘗試,比起邵氏同類影片在膠片上塗畫造成放「雷射」效果而言進步甚大;至於丁引與冰堡堡主身騎石獸凌空追逐,則是結合特技與威亞創作出的動作場面,兼具東方魔幻想像力,別具一格。
此外,老爺亦在《新蜀山劍俠》裡借剪輯手法甚至土法煉鋼打造特技效果,因此片中俠士在一個鏡頭下從這端飛到那端再飛回去,便拜一系列短鏡頭所賜;而丁引被血魔附身後毒發身爆,仙堡眾仙女因驚嚇同時倉皇飛起,更是多名武師在攝影棚外同時拉起上百條「威亞」產生的效果,可見老爺對全片採用的特效技法是崇尚「中西合璧」的。
儘管《新蜀山劍俠》因製作周期倉促導致部分特技虎頭蛇尾、銜接不暢,卻無礙它成為一部裡程碑式的經典作品,皆因它提升了整個華語電影工業的特效面貌,並藉助不同的銀幕技術為中國武俠世界增添聲色,而老爺在片中對各類技法的掌控,更為華語武俠片的發展帶來質的飛躍,影響深遠。
《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劇照。
《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
《新蜀山劍俠》後,徐克對銀幕技術的痴迷不降反升,故首度操刀執導「最佳拍檔」新一集時,他再次將受西方同行啟發的視覺特效移入香港,從而令《女皇密令》成為整個系列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部。
《女皇密令》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場面,是許冠傑駕駛飛船與麥嘉穿梭香港鬧市,甚至衝入地鐵,有如武俠片裡的超能奇俠!徐克在此沿用《蜀山》的藍布景技術,將真人與街景「合二為一」,營造出演員半空飛行的視覺奇觀;而另一場闖入展覽會偷鑽石的動作戲,亦讓大群「聖誕老人」操縱飛行器從地面飛上新世界大樓頂端,繼而駕駛摩託車凌空飛向另一樓頂,女賊則乘飛船潛入水底並飛入巨型鯊魚潛艇,這一連串場面都是再電腦技術的合成下完成,
在80年代初的香港電影工業而言尤為先進,因此曾引起轟動。
事實上,《女皇密令》無處不展示徐克的「技術控」本色,包括許冠傑潛入警局偷鑽石,從用彈跳箱跳過防護網、身藏鏡面儀器內避過電子眼、到腳踏高速滑板逃離警察追捕,幾乎每個動作都離不開特技;繼而麥嘉用大型電腦查問疑犯,又遭「問答遊戲機」逼供等,也同樣以先進技術取代演員的肢體表演達到喜劇效果,至於潛水艇從海底「翻身」變成油輪,更是玩具模型在攝影角度下製造出來的特技,皆盡表現老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及對新技術的靈活運用。
《開心鬼撞鬼》
1986年的《開心鬼撞鬼》雖非徐克執導,卻是老爺「技術控」身份的另一演變:就在這年,他成立了「新視覺特技工作是有限公司」,主要負責電影的特效製作,而《開》則是首部打出團隊旗號的作品,直至2004年的《散打》,「新視覺特技」儼然成為老爺影片的重要符號之一。
正因老爺攜「新視覺特技」的加入,《開心鬼撞鬼》的特效水準較「開心鬼」系列的前兩部作品已有較大提高。最經典的一幕,當屬結局黃百鳴駕車帶垂危的女鬼張曼玉投胎,緊急關頭車甚至開上了樓房,非但在樓面上如履平地,甚至凌空飛往另一棟樓並鑽入地底行駛,充滿出人意表的神奇效果之餘,也令觀眾驚嘆老爺在特效領域的想像力。
此外,《開心鬼撞鬼》也有不少細節在特效技術的運用上別開生面,如腳印跳舞、隔空取物、墮樓飛行、長裙變色、足球拐彎等,都是當時港片裡難得的創意,背後為這些細節出謀劃策者,也正是老爺。
《開心鬼撞鬼》後,老爺更傾向以自身培養的本土團隊打造特技效果,並不斷嘗試融合海外的先進技術,故即使在二十多年後,他的電影作品在特技水準方面,仍維持著蓬勃的創意及活力。
《倩女幽魂》劇照。
《倩女幽魂》
當徐克遇上程小東,雙人組合便被稱為「在奇幻浪漫領域上力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同道中人」,因此,《倩女幽魂》僅在特效技術一環,已註定充滿突破傳統、大膽創新的異彩。
徐程此番攜手,一如當年《新蜀山劍俠》,以新穎技術結合土法煉鋼打造出富於特色的光影技術:一方面,《倩女幽魂》受海外特技製作流程啟發,並得「新視覺特效」幫助,從而做出樹妖吸血、乾屍復活、陰間救美等場面,尤其主角闖入鬼門關,與神出鬼沒的將兵鬥法、被傾巢而出的鬼頭撕咬、甚至靈魂出竅、神劍殺敵,從頭到尾都在離奇詭秘中展現東方色彩,如此強烈的視覺效果,實拜出色的特效設計所賜;
另一方面,徐克與程小東也特意為影片發明了一些土式特技,這點尤其體現在「姥姥」的巨舌上:有如異性怪獸般咄咄逼人的恐怖舌頭實質是一條染色後的長形海綿,至於其捲地而襲的氣勢,則是工作人員在鏡頭外不斷拉扯、兼用木棍在地板下敲擊而成,但出來的效果卻不讓電腦特技專美,更體現了兩人的高超創意。
《鐵甲無敵瑪麗亞》
從某種程度上說,除了徐克,80年代的香港影壇幾乎無人有膽量拍攝機器人特技!
老爺參與監製的《鐵甲無敵瑪麗亞》,是一部向《大都會》致敬的影片(時值《大都會》面世60周年),因此片中諸如「英雄黨」、科學家、女機械人「瑪麗亞」等,都能從《大》中找到藍本。值得一提的是,《鐵》中的「先鋒一號」,也是香港電影首次出現巨型機器人,一出場就在中環街頭肆意破壞,要出動電子鋼炮才能消滅,「瑪利亞」則力大無窮又會飛天遁地,甚至能徒手接住飛彈,比《大都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鐵甲無敵瑪利亞》面世時,好萊塢已在4年前推出了《終結者》,比起《終》機械殺手T-800的合金機械骨骼造型,《鐵》仍將機器人設計成笨重緩慢的大鐵塊,顯然落後粗糙,但老爺選擇機器人為創作題材,無疑再讓香港電影在技術表現方面取得進步。
《開心鬼救開心鬼》DVD封面。
《開心鬼救開心鬼》
徐克在電影裡展現的特效技術,雖難免有「拾人牙慧」之感,但身為「技術控」的老爺卻總顯得孜孜不倦,因此往往能實現「洋為中用」,為香港電影的特效水準錦上添花。
1988年,好萊塢為全球電影工業帶來首創真人實景與三維動畫結合的《誰陷害了兔子羅傑》,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片亦讓當時的徐克興趣盎然,並於翌年(1989年)在其擔任動畫特技指導的《開心鬼救開心鬼》中試驗一番。
儘管《開》的真人動畫場面只有不足10分鐘,與《誰》長達55分鐘的篇幅相比更是小巫,卻可謂香港電影史上首部採用同類電腦技術拍攝的影片:當動畫「老虎」與「武松」先後從畫裡跳出來後,徐克非但設計出「老虎」與真人翻滾糾纏、「武松」持棍與真人對打的效果,部分畫面中動畫角色甚至像真人一樣有影子,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三維立體化。
《開心鬼救開心鬼》對真人動畫的嘗試,讓不少香港影人目睹此技術的可行性,1990年的《摩登如來神掌》裡,便再度發揮同類特效(陳百祥與動畫烏龜演戲),由此可見,徐克快人一步的技術移植,堪稱頭號功臣。
《倩女幽魂2人間道》
如果說《倩女幽魂》為徐克的技術歷程添上新貌,續集《人間道》的面世,則達到了他的另一個高峰,正如影評人石琪所贊:「視覺畫面充滿魔幻與奇美,成功糅合了新派和古典、實感與超現實,令人驚嘆,這種新古典奇幻浪漫世界,是香港電影科藝數十年來不斷努力的重大成果之一。」由此可見,經過多年的嘗試,老爺對特技的把握已不再局限於提升畫面的技術水平,而轉為營造一個全新的光影世界。
《人間道》對各種電影技術的嘗試及運用可謂不遺餘力,因此片中除出現由實物模型製作而成的高大鬼怪及巨型蜈蚣精,也有一系列借電腦輔助的特效畫面:中段最精彩之處,是傅清風身中妖毒後緩緩飛升至半空,寧採臣則在旋轉中對其深吻,而在周圍遍布的綠色光芒下,更顯出神聖而魔幻的奇特感染力,可謂將特效與氣氛融會貫通的神來之筆;至於妖僧「普渡慈航」則假扮如來佛現身,莊嚴卻詭異,電腦特技下的三維立體影像叫觀眾過目不忘;與蜈蚣精大戰後,先是左千戶遭遇隱形閃現的妖怪襲擊,繼而燕赤霞施展連環劍陣,又有蜈蚣精破地而出、眾人踏劍飛行,最後是燕赤霞與知秋元神出竅,將利劍歸為其一後飛射而出將蜈蚣精炸得粉碎,結果知秋無法回到肉身,其虛無的靈魂終飄逝於天際,無一不表現得天馬行空、一氣呵成。
老爺對技術的痴迷,實於20年前便達忘我地步,也正因他敢於挑戰,使得其作品始終走在港片特效水準的前列,加上其獨特的想像力,更創造出連西方同行也自嘆不如的銀幕奇觀。自此,隨著電影特技工業的發展,技術已全然成為老爺電影中最不可或缺的精彩元素。
《倩女幽魂3道道道》
「倩女幽魂」系列拍至《道道道》已告一段落,身為「特技大師」的徐克如何在程小東的配合下成功收官,無疑是為當時觀眾期待的地方。
驚喜的是,《道道道》竟為「倩女幽魂」系列中將特效技術表現得最具奇採的一作,而攝製技藝的進步,也恰好彌補了該系列在故事及噱頭方面的不足。一如前兩部,《道道道》同樣以先進技術搭配傳統手段,合併為全新的特效風格,因此片中除巨舌依舊的「姥姥」,黑山老妖也變成地動山搖的巨石怪獸,此外又有豔鬼直立飛天、眾主角踏「飛毯」飛行、燕赤霞使出會分解重組的「奇門飛甲」等,重頭戲則是和尚十方被女鬼小卓送上高空後,於雲端盤臥化身金佛,全身金光四射誦經打開天際,最終將黑山老妖消滅——傳聞為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主創甚至用棉花「偽裝」成雲朵,並在其周圍撒上乾冰。若是如此,這場戲在特效運用上之絕妙,已堪稱「以假亂真」!
《道道道》除再次為老爺與程小東的合作爆發火花,也證明在其「洋為中用,新舊結合」的技術理念下,總能為香港電影帶來無可取代的超水準成績。
《雙龍會》海報。
《雙龍會》
1991年,為籌集經費購置會址,「香港電影導演會」籌備了《雙龍會》,而該片經歷長達一年的拍攝之後,直至1992年初方告問世。
身為導演之一,徐克可謂再展拿手好戲,而此番招牌特色,則是將主角成龍「一分為二」,讓兩個「成龍」同場演戲!因此,影片沿用了好萊塢式的電腦合成技術,先讓成龍分別演一段,再用剪輯技巧、膠片重疊等將兩場戲合在一起,所以片中不少「雙龍」並立而站的場面,都顯得饒有趣味。
當然,由於畫面合成技術在90年代的香港影壇並不成熟,「雙龍」效果在今天看來難免有粗糙生硬之感(結尾一個「成龍」的手甚至穿過另一個「成龍」的身),但老爺迅速跟進好萊塢技術工業,並將之進行本土化演繹的表現,卻無疑值得讚賞,因在此之前,香港電影幾乎從未以如此多的篇幅拍攝電腦合成場面,以今日眼光來看,頗有「先行者」之意義。
《妖獸都市》
《妖獸都市》既是香港歷來少見的科幻片之一,也是徐克90年代最Cult的作品之一。
既然是科幻,噱頭自然集中在技術上,當中便包括一隻流淌著妖獸黑血、並能四處飛行的「時鐘武器」,刑警阿龍與阿刑則需將之擊退;此外諸如「液體妖獸」、「變形妖獸」等亦通過電腦特效展現各種特質,更有妖獸變形為彈珠機、摩託車,子彈停留腦顱反射,身體移形換影,妖獸「通電」療傷,手發鐳射光將墜樓特警託回樓頂等,高潮則是民航客機撞銀行大樓,妖獸父子則在機身上生死決戰一番,該場戲利用CG模型拍攝,在當時的香港影壇亦算富新鮮感的嘗試。
《妖獸都市》特效篇幅甚多,加上現代都市為背景,創作難度可謂不小,但老爺終究熱衷革新,通過與日本團隊的合作,總算打造出一部在當時而言頗有水準的科幻電影,而經此一役,也讓老爺學到更多的海外特效技術,繼而將之融入未來的其他作品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