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藥明巨諾赴港上市首日破發,過氣網紅CAR-T翻身難
高瓴又失手了,藥明巨諾破發!「巨諾(JUNO)與藥明康德合資成立的免疫細胞治療公司」,僅憑這個標籤,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來可謂是備受矚目。然而,藥明巨諾今日上市高開低走,截至收盤報收22港元/股,跌7.56%,總市值82.76億港元。
出身名門,榮耀與風險並存
提到藥明巨諾,自然而然會想到藥明康德和美國巨諾公司(Juno)。藥明康德,A股最耀眼的醫藥公司之一、CRO(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行業龍頭,港股市值已達3100億港元。巨諾,靠著幾個人的「精品團隊」成立於2013年8月,成立次年就擊敗了全球製藥巨頭諾華,一舉確立了其在細胞免疫療法領域的龍頭地位。
作為國內首個獲得以CD19為靶點的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清除癌細胞。)細胞治療產品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臨床批件的企業,藥明巨諾在資本市場上一路乘風破浪,各大知名投資機構紛至沓來,A輪融資獲9000萬美元,B輪融資獲1億美元。據公司招股說明書顯示,其在全球發售9769.2萬股,每股23.8港元,募集資金約20億港元。
對於其今日破發,市場人士認為,這與港股新股市值回歸理性、新股炒作效應減少不無關係。但從公司本身而言,其存在不少風險點。藥明巨諾依靠CAR-T聲名鵲起,卻也因為CAR-T備受質疑。
從產品端來看,CAR-T對於2020年的醫藥市場來說,早就不是能輕易翻紅的新事物。並且,隨著外界對其了解的深入,其安全性、可及性等爭議問題也持續存在。藥明巨諾最核心的產品Relma-cel(JWCAR029),是CD19靶點的CAR-T產品。在巨諾的管線列表裡代號為JCAR017。因在國外Ⅱ期臨床試驗出現了兩名白血病患者由於神經毒性作用致死事件,隨即被FDA叫停。
引進國內後,藥明巨諾對其進行了本地化改造,如今已在國內申報NDA(新藥申請)並進入優先審評,申報上市的適應症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三線治療。另外兩個適應症為濾泡性淋巴瘤和套細胞淋巴瘤,也已進入Ⅱ期臨床階段。整體而言,藥明巨諾目前的管線全部來源於從外授權新藥(Licence in)。除了上市核心產品,其餘管線大多處於臨床前階段,距離上市還相對較遠。
由於沒有可銷售的產品加上研發投入大,在業績面上,公司目前尚未盈利。2018年-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前6個月,藥明巨諾研發開支分別為0.76億、1.36億和0.82億元人民幣,淨虧損分別為2.73億、6.33億和6.5億元人民幣,虧損呈相對擴大化趨勢。截至2018年及2019年底,虧損總額分別為3.13億元、9.42億元。
免疫細胞治療崛起難點多
CAR-T雖然不是新事物,但如今卻有「過氣網紅」要再火一把的勢頭。前有復星凱特和藥明巨諾新藥申請不斷推進,後有傳奇生物成功赴美上市。如今藥明巨諾也登陸港交所。眾多CAR-T企業動作頻繁,難道說,免疫細胞治療產業要崛起了?
答案當然不能是肯定的。相較於PD-1靶向抗癌藥,CAR-T更加小眾,且其要突破的難點太多了。在治療領域方面,CAR-T目前獲批上市使用的皆是血液瘤適應症而非實體瘤。在所有腫瘤疾病中,血管瘤僅佔一成。並且,CAR-T目前多用於無藥可用時的腫瘤末線治療而非一線治療。同時,不良反應風險巨大。
在治療費用方面,CAR-T治療必須使用患者自體免疫細胞回輸,沒有通用型CAR-T異體輸入實現規模化生產,造價高昂。2017年上市的兩款CAR-T療法Kymriah和Yescarta售價分別高達47.3萬美元和37.3萬美元。在天價費用壓力下,上述產品的銷售情況也不及預期。
而在監管方面,CAR-T可能變為按藥和按醫療技術雙軌監管,目前仍在徵求意見階段,這樣的政策不確定性為CAR-T的商業化、產業化增添了更大的風險。而這幾點障礙中任何一點,其突破的難度都不小。
但在小適應症未必沒有大市場的誘惑下,全球企業在進軍CAR-T的道路上可謂是「十分用力」。全球最大的臨床試驗註冊庫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國登記在冊的CAR-T臨床試驗項目總共394個,美國登記在冊的CAR-T臨床試驗項目總共429個。復星凱特CEO王立群此前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CAR-T領域扎堆的現象比較嚴重,扎堆企業百分之七八十都集中在CD19這個靶點布局,相應市場競爭會很激烈。
僅就中國市場頭部企業的最新情況而言,當前藥明巨諾最大的競爭對手復星凱特與其的進度已經不想上下。這兩家公司的兩款產品均在2018年獲批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又同在2020年申報NDA(新藥申請)。如今都處於優先審評通道中。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DF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