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女子熟睡時嘴裡爬進一條蛇
#獵奇
據外媒報導,在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列瓦希村,一女子在樹下睡覺,一條蛇爬進了她的嘴裡,進入肚子中。
醫生藉助胃窺鏡對女子進行了施救,在醫院拍攝的視頻記錄下從女子體內取出蛇的畫面。女子處於麻醉狀態,胃窺鏡抓住蛇的尾巴,將其從女子口中拽出,足足有1米多長。
拽出後,這條蛇貌似還是活的,不斷向上仰頭,操刀的護士嚇得連連後退,趕緊拿過一個盆用來裝蛇。
一般來說,人的食管上連於咽,下面穿過膈肌的食管裂孔通入胃,全長約25釐米。主要由環節肌層(內層)和縱行肌層(外層)組成。由於這兩種肌肉的收縮蠕動,迫使食物進入胃,故其主要作用是向胃內推進食物。
正常食管有4個生理性狹窄,很難吞下蛇這種又粗又長的異物,只能說該女子天賦異稟。
(快科技)
世衛組織宣布非洲根除野生脊灰病毒
#醫學
世界衛生組織非洲區域辦事處日前宣布,非洲地區目前已根除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高度評價疫苗接種在非洲消滅脊髓灰質炎病毒方面的作用。
根據世衛組織發表的聲明,非洲地區最後一個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病例於2016年在奈及利亞被發現。4年來,奈及利亞未再出現新病例。非洲區域根除脊髓灰質炎認證委員會分析後確認,該地區已符合根除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標準。
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是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影響5歲以下的兒童,每200個感染病例中會有一例出現不可逆轉的癱瘓。在癱瘓病例中,5%至10%的患者會因呼吸肌麻痺而死亡。自1996年非洲國家啟動消滅脊髓灰質炎病毒行動以來,非洲大陸有超過180萬兒童免於終身癱瘓,約18萬兒童免於死亡。目前,接種疫苗仍然是預防和控制脊髓灰質炎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受益於「全球根除脊髓灰質炎行動」,脊髓灰質炎病例自1988年以來減少了99.9%。
世衛組織非洲區域主任穆蒂表示,未來幾代非洲兒童可以生活在沒有野生脊髓灰質炎的環境中。但人們必須保持警惕和保持疫苗接種率,防範病毒捲土重來。
(人民日報)
高溫會扭曲人們思維導致脾氣暴躁
#心理
根據數據統計,炎熱的氣候與人們的情緒和行為變化存在這一定的關聯,比如1988年,不僅刷新了美國高溫氣候記錄,當年出現的暴力事件也刷新了歷史記錄,謀殺、強姦、武裝搶劫和襲擊事件的數量是前所未有的,這一年大約發生暴力事件156萬起,炎熱天氣與暴力事件是否存在著密切聯繫?
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追蹤了1791-1880年之間世界各地的暴亂事件,發現絕大多數暴亂都發生在夏季,無論觀察的是北半球還是南半球,該現象均普遍存在。例如:在歐洲地區,暴亂起義最可能發生在7月份。
近期許多研究證實了社會運動與天氣之間的聯繫,一項針對36年來7000多起社會運動的分析發現,這些事件通常發生在氣溫較高的時間,而且隨著氣溫升高,更有可能變成暴力事件。近期,荷蘭有史以來最熱一周結束後出現了民眾騷亂:一幢大樓被點燃,民眾向警察投擲煙火,最終27人被捕。
此外,戶外氣溫與人類自我傷害發生率有關,一項針對12個國家1320148名自殺者的調查報告顯示,整體上講,較高的環境溫度與自殺風險增加有關,該關聯性在西方國家和南非尤為明顯。總體而言,最高風險發生在氣溫27攝氏度的時期,澳大利亞研究表明,氣溫27攝氏度左右,住院患者數量激增,夏季熱浪期間的增幅約7.3%。
(新浪科技)
國際空間站漏氣維修不容易
#航天
近日,國際空間站上的3名太空人結束了在俄羅斯艙段的隔離生活。由於此前發現的美國艙段漏氣現象,他們於8月21日集中進入俄羅斯艙段,以配合飛行管理中心開展閉艙壓力檢查,尋找漏氣源頭。雖然最後隔離期被延長了一天,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有關方面並未宣布找到漏氣點。
據測算,此次國際空間站大約每天洩漏220克空氣。這樣的洩漏率並沒有超出國際空間站的安全閾值。按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的聲明所說,艙內空氣洩漏率只是「略高於標準」。
通常1名太空人每天所需的空氣補給量約為6至10千克,相比之下,200多克空氣確實不算多。或許這也是NASA自2019年9月就發現空間站漏氣,卻時隔一年才開始查漏的原因吧。
根據漏氣量估算,漏氣原因可能是某個艙段外殼上存在一個直徑約0.1毫米的小孔。要在龐大的空間站內尋找這樣一個比針尖還小的孔顯然很不容易。
(科技日報)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科學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3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張亭棟、王振義憑藉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
盧柯因其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物質科學獎」;
彭實戈因其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榮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觀察者網)
法國科學家完成反重力+反浮力實驗
#物理
根據9月2日晚間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篇論文,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科學家們讓一層矽油在容器中懸空,液體中的空氣氣泡不是上升反而下沉,兩艘模型小船同時漂浮在液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他們使用一種簡單技巧就完成了這項反直覺的把戲:垂直振動。
他們將液體注入由有機玻璃製作的容器中,接著以一定的頻率和振幅垂直振動容器,將空氣注入容器底部,直到液體開始懸浮。
他們首先證明,只要垂直振動的幅度夠大,任何體積的液體都可以在容器中懸空。實驗使用的液體達到了半升,寬度為20釐米。調節適當的振動參數,液體下方的空氣層被激發共振,扮演著類似於彈簧的角色,但又不至於觸發法拉第不穩定性,液體則成了彈簧上方的負載。
除了「反重力」,研究團隊發現垂直振動會導致其他一些「反浮力」現象。用針管注入空氣後,液體下部的氣泡會下沉而非上升,類似的現象已經用於鼓泡塔反應器中的氣體保存和混合。此外,兩艘模型小船同時漂浮在懸空液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而根據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流體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開流體的重力。
(澎湃新聞)
研究稱超加工食品會加速細胞衰老
#生物
9月1日,據外媒報導,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的人們將衰老的更快。
超加工食品是在已經加工過的食品基礎上再加工的食品,這類食品通常含有五種以上工業製劑,並且是高糖、高脂、高熱量的食品,長期食用會增加患癌風險。
科學家表示,與加工程度較低的相同食品相比,超加工食品營養更低。並且超加工食品與高血壓、肥胖、抑鬱、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之間有著很強的相關性。
而這些情況通常與衰老有關,因為它們與已知的影響端粒長度的氧化應激和炎症有關。這也意味著超加工食品會將加速人體老化。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事實,科學家研究了近886名55歲以上的受試者DNA樣本,並且每隔兩年調查一次他們的飲食習慣的詳細數據,並根據超加工食品攝入情況分為四組。
結果發現,攝入超加工食品較高的受試者更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家族史。並且他們攝入橄欖油、水果、蔬菜、堅果等與地中海飲食相關的食物更少。
研究人員表示,與攝入最少的超加工食品組相比,其他三組端粒縮短的可能性分別提高了29%、40%和82%。每天吃三份或更多的「超加工食品」,端粒縮短的機率就會增加一倍。
(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