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睡女子胃中取出蛇;非洲根除野生脊灰病毒;超加工食品加速端粒縮短

2020-12-02 騰訊網

俄羅斯女子熟睡時嘴裡爬進一條蛇

#獵奇

據外媒報導,在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列瓦希村,一女子在樹下睡覺,一條蛇爬進了她的嘴裡,進入肚子中。

醫生藉助胃窺鏡對女子進行了施救,在醫院拍攝的視頻記錄下從女子體內取出蛇的畫面。女子處於麻醉狀態,胃窺鏡抓住蛇的尾巴,將其從女子口中拽出,足足有1米多長。

拽出後,這條蛇貌似還是活的,不斷向上仰頭,操刀的護士嚇得連連後退,趕緊拿過一個盆用來裝蛇。

一般來說,人的食管上連於咽,下面穿過膈肌的食管裂孔通入胃,全長約25釐米。主要由環節肌層(內層)和縱行肌層(外層)組成。由於這兩種肌肉的收縮蠕動,迫使食物進入胃,故其主要作用是向胃內推進食物。

正常食管有4個生理性狹窄,很難吞下蛇這種又粗又長的異物,只能說該女子天賦異稟。

(快科技)

世衛組織宣布非洲根除野生脊灰病毒

#醫學

世界衛生組織非洲區域辦事處日前宣布,非洲地區目前已根除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高度評價疫苗接種在非洲消滅脊髓灰質炎病毒方面的作用。

根據世衛組織發表的聲明,非洲地區最後一個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病例於2016年在奈及利亞被發現。4年來,奈及利亞未再出現新病例。非洲區域根除脊髓灰質炎認證委員會分析後確認,該地區已符合根除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標準。

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是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影響5歲以下的兒童,每200個感染病例中會有一例出現不可逆轉的癱瘓。在癱瘓病例中,5%至10%的患者會因呼吸肌麻痺而死亡。自1996年非洲國家啟動消滅脊髓灰質炎病毒行動以來,非洲大陸有超過180萬兒童免於終身癱瘓,約18萬兒童免於死亡。目前,接種疫苗仍然是預防和控制脊髓灰質炎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受益於「全球根除脊髓灰質炎行動」,脊髓灰質炎病例自1988年以來減少了99.9%。

世衛組織非洲區域主任穆蒂表示,未來幾代非洲兒童可以生活在沒有野生脊髓灰質炎的環境中。但人們必須保持警惕和保持疫苗接種率,防範病毒捲土重來。

(人民日報)

高溫會扭曲人們思維導致脾氣暴躁

#心理

根據數據統計,炎熱的氣候與人們的情緒和行為變化存在這一定的關聯,比如1988年,不僅刷新了美國高溫氣候記錄,當年出現的暴力事件也刷新了歷史記錄,謀殺、強姦、武裝搶劫和襲擊事件的數量是前所未有的,這一年大約發生暴力事件156萬起,炎熱天氣與暴力事件是否存在著密切聯繫?

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追蹤了1791-1880年之間世界各地的暴亂事件,發現絕大多數暴亂都發生在夏季,無論觀察的是北半球還是南半球,該現象均普遍存在。例如:在歐洲地區,暴亂起義最可能發生在7月份。

近期許多研究證實了社會運動與天氣之間的聯繫,一項針對36年來7000多起社會運動的分析發現,這些事件通常發生在氣溫較高的時間,而且隨著氣溫升高,更有可能變成暴力事件。近期,荷蘭有史以來最熱一周結束後出現了民眾騷亂:一幢大樓被點燃,民眾向警察投擲煙火,最終27人被捕。

此外,戶外氣溫與人類自我傷害發生率有關,一項針對12個國家1320148名自殺者的調查報告顯示,整體上講,較高的環境溫度與自殺風險增加有關,該關聯性在西方國家和南非尤為明顯。總體而言,最高風險發生在氣溫27攝氏度的時期,澳大利亞研究表明,氣溫27攝氏度左右,住院患者數量激增,夏季熱浪期間的增幅約7.3%。

(新浪科技)

國際空間站漏氣維修不容易

#航天

近日,國際空間站上的3名太空人結束了在俄羅斯艙段的隔離生活。由於此前發現的美國艙段漏氣現象,他們於8月21日集中進入俄羅斯艙段,以配合飛行管理中心開展閉艙壓力檢查,尋找漏氣源頭。雖然最後隔離期被延長了一天,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有關方面並未宣布找到漏氣點。

據測算,此次國際空間站大約每天洩漏220克空氣。這樣的洩漏率並沒有超出國際空間站的安全閾值。按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的聲明所說,艙內空氣洩漏率只是「略高於標準」。

通常1名太空人每天所需的空氣補給量約為6至10千克,相比之下,200多克空氣確實不算多。或許這也是NASA自2019年9月就發現空間站漏氣,卻時隔一年才開始查漏的原因吧。

根據漏氣量估算,漏氣原因可能是某個艙段外殼上存在一個直徑約0.1毫米的小孔。要在龐大的空間站內尋找這樣一個比針尖還小的孔顯然很不容易。

(科技日報)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科學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3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張亭棟、王振義憑藉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

盧柯因其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物質科學獎」;

彭實戈因其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榮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觀察者網)

法國科學家完成反重力+反浮力實驗

#物理

根據9月2日晚間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篇論文,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科學家們讓一層矽油在容器中懸空,液體中的空氣氣泡不是上升反而下沉,兩艘模型小船同時漂浮在液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他們使用一種簡單技巧就完成了這項反直覺的把戲:垂直振動。

他們將液體注入由有機玻璃製作的容器中,接著以一定的頻率和振幅垂直振動容器,將空氣注入容器底部,直到液體開始懸浮。

他們首先證明,只要垂直振動的幅度夠大,任何體積的液體都可以在容器中懸空。實驗使用的液體達到了半升,寬度為20釐米。調節適當的振動參數,液體下方的空氣層被激發共振,扮演著類似於彈簧的角色,但又不至於觸發法拉第不穩定性,液體則成了彈簧上方的負載。

除了「反重力」,研究團隊發現垂直振動會導致其他一些「反浮力」現象。用針管注入空氣後,液體下部的氣泡會下沉而非上升,類似的現象已經用於鼓泡塔反應器中的氣體保存和混合。此外,兩艘模型小船同時漂浮在懸空液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而根據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流體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開流體的重力。

(澎湃新聞)

研究稱超加工食品會加速細胞衰老

#生物

9月1日,據外媒報導,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的人們將衰老的更快。

超加工食品是在已經加工過的食品基礎上再加工的食品,這類食品通常含有五種以上工業製劑,並且是高糖、高脂、高熱量的食品,長期食用會增加患癌風險。

科學家表示,與加工程度較低的相同食品相比,超加工食品營養更低。並且超加工食品與高血壓、肥胖、抑鬱、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之間有著很強的相關性。

而這些情況通常與衰老有關,因為它們與已知的影響端粒長度的氧化應激和炎症有關。這也意味著超加工食品會將加速人體老化。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事實,科學家研究了近886名55歲以上的受試者DNA樣本,並且每隔兩年調查一次他們的飲食習慣的詳細數據,並根據超加工食品攝入情況分為四組。

結果發現,攝入超加工食品較高的受試者更有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家族史。並且他們攝入橄欖油、水果、蔬菜、堅果等與地中海飲食相關的食物更少。

研究人員表示,與攝入最少的超加工食品組相比,其他三組端粒縮短的可能性分別提高了29%、40%和82%。每天吃三份或更多的「超加工食品」,端粒縮短的機率就會增加一倍。

(快科技)

相關焦點

  • 非洲觀察丨非洲正式根除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
    世衛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非洲區域根除脊髓灰質炎認證委員會對非洲地區歷經數十年的跟蹤分析後確認,該地區已符合根除野生脊灰病毒標準。聲明說,非洲地區最後一個野生脊灰病毒感染病例於2016年在奈及利亞被發現。自1996年非洲國家啟動根除脊灰病毒倡議以來,非洲大陸共有超過180萬兒童免於終身癱瘓,約18萬人免於死亡。
  • 超加工食品要小心!研究稱會加速細胞衰老:端粒縮短驚人
    9月1日,據外媒報導,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的人們將衰老的更快。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
  • 西班牙科學家:垃圾食品讓端粒縮短,或讓衰老提速50%
    「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豪爽幽默的東北人總能將生活的真諦融入到質樸的順口溜中。大夥都知道「燒烤」是絕大部分國人無法拒絕的美味,然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此前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榜單來看煙燻類、燒烤類食物基本每次都榜上有名,近期的一項科學研究表明食用大量垃圾食品不僅肥胖,還可能是細胞加速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
  • 垃圾食品是「真.垃圾」!它奪走了端粒長度,讓人老得更快
    會議上公布的一項研究表明,食用大量工業加工的垃圾食品(超加工食品)的人更有可能表現出與衰老有關的染色體變化。來自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說,與很少吃超加工食品的人相比,每天吃三份及以上的人,會使其端粒長度縮短一倍。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
  • 腦科學日報:吃超加工食品易衰老;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
    血小板是哺乳動物血液中主要的細胞成分之一,在血栓形成和止血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閱讀連結:8,你常吃的便利食品,正在加速你的衰老……研究發現飲食與DNA損傷有關來源:醫學新視點近日,在歐洲和國際肥胖會議(ECOICO 2020)上發布的一項研究,還提出了高度加工食品與加速衰老有關。
  • 經常食用精加工垃圾食品,與細胞衰老相關
    」的人與不怎麼吃這類食物的人相比,前者體內端粒長度縮短的機率會翻倍。 端粒是存在於線粒體末端的小段 DNA-蛋白質複合結構。短小的端粒是生物在細胞層面衰老的標誌,而這項最新研究顯示飲食是驅動細胞加速老化的因素。 雖然該研究結論的相關性很強,但是,作者謹慎提出,食用高度加工過的食物和端粒縮短之間的因果關係仍屬推測。
  •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脊灰疫苗研發及應用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其中,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楊曉明研究員主持,聯合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完成的「全球脊灰病毒根除階段關鍵疫苗sIPV和bOPV的研發及應用」項目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成果成功研發了sIPV和bOPV疫苗,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規模化生產線,實現了脊灰疫苗的足量供應,保證了免疫策略「由單一糖丸向IPV與bOPV聯合接種」轉變,並獲得聯合國兒基會2.4億劑訂單,為WHO消滅脊灰行動計劃作出了中國貢獻。
  • 四川脊灰病毒事件追蹤:3家IPV疫苗企業產能足夠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近日,四川發現II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引起業界關注。7月12日,新京報記者從疫苗和免疫規劃專家陶黎納及某疫苗企業相關負責人處獲悉,國家應急調撥160萬劑IPV脊灰疫苗發往涼山州。
  • 非洲已經擺脫了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僅餘兩國仍有這種病毒流行
    據《自然》報導,世界衛生組織近日宣布,非洲已擺脫了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僅餘兩國仍有這種病毒流行。負責監督根除脊髓灰質炎工作的獨立機構——非洲區域認證委員會已經證明,經過長期疫苗接種和監測規劃,世界衛生組織非洲區域的所有47個國家已經根除了這種病毒。這種疾病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癱瘓,但疫苗可以保護人們的生命健康。
  • 端粒抗衰你要了解一下!
    生物的機體由細胞構成,生命存在於活細胞中,故生命的衰老起始於細胞的老化。從細胞學的角度來說,只有當生命個體的細胞分裂次數增多,細胞端粒延長,才能做到真正的延年益壽。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一段重複鹼基序列,起著壽命計時器的作用,主要的作用是調控細胞的分裂和凋亡。細胞分裂一次, 端粒就縮短一點,一旦端粒消耗殆盡,細胞便凋亡。
  • 活多久看端粒!Nature最新:已有辦法恢復抽菸加班導致的端粒縮短
    今年3月,密西根大學研究了美國250名一年工齡的實習住院醫師的唾液樣本,發現他們端粒縮短損耗速度是普通年輕人6倍!端粒是染色體末端類似於鞋帽的結構,保護人體基因組的穩定性以防突變,其長度直接反應人類壽命長短。自然界中典型的如烏龜,他們端粒縮短速度更慢壽命更長。
  • 雙匯火腿腸中被查出含有非洲豬瘟,回應道:加工過程中可殺死病毒
    現在食品安全真是越來越不讓人放心了,感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一種大家熟悉的食品被爆出問題,這不,雙匯最近也出問題了。近日,"臺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官網上發公告稱,臺灣畜衛所在金門檢疫站自金門小三通水運碼頭旅客丟棄的''雙匯香脆腸''豬肉香腸製品中,驗出非洲豬瘟病毒基因。
  • 無脊灰20周年成就與創新學術交流會在京召開
    通過實施脊灰疫苗免疫策略,2000年經中國國家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消滅「脊灰」證實委員會證實,中國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傳播已被阻斷,成為無脊灰國家。今年是中國維持無脊灰狀態20周年,為慶祝這一成就,10月18日,無脊灰20周年成就與創新學術交流會在北京召開。
  • 生活壓力導致細胞壽命縮短?
    生活壓力會在他們的基因中留下長久、有害的印記,以致窮人的DNA質量下降,早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調查惡劣人類生活對其DNA的影響,發現如果生活因貧窮而面臨較大壓力的話,人體主宰壽命長短的染色體端粒便會較容易因受壓而縮短,而端粒越短,人早死的可能性就越高。
  • 揭示細胞識別端粒縮短機制
    在細胞的一生當中,端粒每經歷一次細胞分裂就逐漸地變得更短,因此,作為一種保護帽,端粒變得越來越沒有效果。如果它們變得太短,那麼這就意味著細胞的遺傳物質受到破壞,細胞停止分裂。端粒縮短和下降的細胞分裂被認為衰老的特徵,並且可能導致衰老過程。然而,端粒縮短也是一種抵抗癌症的防禦機制,這是因為高度增殖性細胞僅當它們的端粒不會縮短時才能夠發生分裂。
  • 關於脊灰疫苗的接種策略,請收下這份攻略大全!
    脊髓灰質炎病毒主要侵犯人體脊髓灰質前角運動細胞,對運動造成永久性損害,出現肢體弛緩性麻痺。部分患者可發生遲緩性神經麻痺並留下癱瘓後遺症,一般多見於5歲以下小兒,故俗稱「小兒麻痺症」。小兒麻痺可防難治,一旦引起肢體麻痺易成為終生殘疾,甚至危及生命。
  • 野生動物吃「人類食物」有什麼影響?壽命會縮短
    但隨著城市化不斷擴張,熊和其它野生動物吃的「人類食物」越來越多,它們的行為和生理狀態也在隨之變化。一項研究發現,常食用人類食物的熊冬眠時間最多會縮短50天。除了需要在冬季休息得更多之外,這還會帶來其它「隱藏影響」。有跡象顯示,與保持天然飲食習慣的熊相比,這些在冬季更活躍的熊的細胞老化速度更快。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DNA發生了一定變化:染色體端粒顯著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