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吃「人類食物」有什麼影響?壽命會縮短

2020-11-25 驅動之家

對一頭飢腸轆轆的熊來說,任何垃圾箱、垃圾填埋場、農場、甚至一輛車,都能為它提供一頓「美餐」。但隨著城市化不斷擴張,熊和其它野生動物吃的「人類食物」越來越多,它們的行為和生理狀態也在隨之變化。

一項研究發現,常食用人類食物的熊冬眠時間最多會縮短50天。除了需要在冬季休息得更多之外,這還會帶來其它「隱藏影響」。有跡象顯示,與保持天然飲食習慣的熊相比,這些在冬季更活躍的熊的細胞老化速度更快。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DNA發生了一定變化:染色體端粒顯著減少。端粒一少,動物壽命自然會隨之縮短。

動物「所吃即所得」

對於部分動物來說,家畜、食物垃圾、甚至我們的寵物已經成了日常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使野生動物的身體發生了難以察覺、但十分重要的變化。

研究顯示,北美地區的美洲獅已經從抓捕天然獵物變成了偷襲家畜,甚至還會把人們養的貓狗抓去吃掉。除了引發與人類的衝突之外,這也大大改變了這些野生動物的身體狀況。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當美洲獅以家養寵物為食時,可能會感染寵物體內的「共患病原體」。能夠感染家貓的疾病也可能感染美洲獅,因為這兩種動物之間有著緊密的親緣關係。

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科學家喬納森·鮑利博士(Jonathan Pauli)指出,這些都是「部分生態系統面臨的新現實」。在人類自己、以及人類種植、蓄養和丟棄的東西的影響下,生態系統正在發生一系列轉變。「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野生動物在利用這些新資源的過程中,有贏家,也有輸家。」 鮑利博士表示。

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博士生瑞貝卡·科爾比(Rebecca Kirby)剛開始參加上述關於黑熊的研究時,該研究是想弄清人類食物對熊的重要性。通過分析黑熊的血液和毛髮樣本,她發現人類食物佔黑熊食物的30%。

而對這些樣本的進一步研究顯示,這種新飲食習慣的變化也在細胞中體現了出來。食用更多人類食物的熊不僅休眠時間更少,端粒也更短,意味著它們的細胞衰老得更快。「這進一步顯示了野生動物隨時隨地可以吃到人類食物所造成的影響。」科爾比指出。

以垃圾為主的飲食習慣

被我們丟掉的大多數食物都會被送到垃圾填埋場。無論什麼野生動物來到城市邊緣處,都能在這裡找到成堆成堆的食物。

由於數十隻北極熊來到當地尋找食物,俄羅斯一處偏遠地區最近不得不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隨著海面冰層不斷變薄,臭烘烘的、唾手可及的食物垃圾對北極熊來說簡直難以抗拒。

近期有一項研究對伊比利亞半島瀕危的埃及禿鷹進行了追蹤。研究顯示,這些鳥兒最喜歡在靠近垃圾填埋場的地方搭巢。用垃圾場中的食物餵養的雛鳥「營養更充足」,也更少遇到「食物短缺」的問題。

雖然這些鳥兒不挑食,但人類的垃圾堆似乎無法提供鳥類所需的所有營養物質。用這些生活垃圾中收集的食物餵養的雛鳥體內的維生素和有機化合物水平更低,而這些營養物質對其免疫系統功能非常重要。

巴塞隆納大學博士生海倫娜·陶勒·阿梅特勒(Helena Tauler Ametller)解釋道,垃圾填埋場對這些生物而言,就像一把營養「雙刃劍」。「垃圾填埋場對動物們來說頗具吸引力,因此它們可能會適當調整自己的行為,降低中毒等風險。」

「但另一方面,垃圾填埋場又充滿了各種威脅,比如有毒物質等等。此外,這些鳥兒會過於依賴垃圾場的存在。但為了遵守環境保護法,這些垃圾場未來可能會被移除。」鮑利博士補充道:「我們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些隱藏的影響。但我們還在努力弄清這些充滿人類食品垃圾的環境對野生動物群落的再塑造作用。」

相關焦點

  • 生活壓力導致細胞壽命縮短?
    生活壓力會在他們的基因中留下長久、有害的印記,以致窮人的DNA質量下降,早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調查惡劣人類生活對其DNA的影響,發現如果生活因貧窮而面臨較大壓力的話,人體主宰壽命長短的染色體端粒便會較容易因受壓而縮短,而端粒越短,人早死的可能性就越高。
  • 為什麼動物吃生肉沒事,而人類就要吃熟食?
    吃生肉最主要的危險是寄生蟲,有可能患上寄生蟲病,危害身體健康。為了安全起見,人們通常會烹飪後再吃。而自然界的食肉類野生動物,沒有烹煮食物的能力,一直保持著吃生肉的習慣,但感覺它們吃生肉似乎很安全,難道它們真的不懼寄生蟲嗎?實際上,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有可能因為吃生肉被感染寄生蟲。
  • 野生動物是人類朋友,人類要保護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某種昆蟲沒有了,捕食這種昆蟲的鳥類將會餓死;鳥類的死亡又會對其他動物產生影響。這也是食物鏈造成的。所以,大規模野生動物毀滅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產生嚴重後果。
  • 平安喜樂2,什麼在影響壽命?人有三個進食系統?氣態食物重要?
    平安喜樂2,是什麼在影響人的壽命?據說人有三個進食系統是真的嗎?要點導讀: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三套進食系統,分別是口,鼻,皮膚。在這裡面,最值得提出的是氣態食物的獲取,它往往被我們忽略,然而它是我們健康生活平安喜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
  • 中國人不吃燕子,為什麼數量越來越少,會成為滅絕動物嗎?
    ,說中國人什麼都吃,國外泛濫成災的生物,到了中國就被端上了餐桌;甚至還有膽大人士專門去吃野生生物。 其次,燕子的食物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我國農業種植基本都是以人或動物的糞便以及秸稈作為肥料,化學肥料誕生後,人們為了追求更高產量,逐漸開始濫用化肥以及殺蟲劑,這導致農作物中的昆蟲不斷積累毒素,燕子以此為食物,體內毒素越來越多,壽命縮短,直接導致了燕子的死亡。
  • 野生蠑螈生活在什麼地方?吃什麼食物?它有再生能力嗎?
    蠑螈,隸屬蠑螈亞目、蠑螈科、蠑螈屬,有尾巴,體形和蜥蜴相似,但體表沒有鱗。那麼,野生蠑螈生活在什麼地方?吃什麼食物?它有再生能力嗎?一、野生蠑螈生活在什麼地方?蠑螈屬動物生活在丘陵沼澤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進入冬眠。
  • 為何會有動物喜歡吃腐爛的食物?科學家給出答案
    我們知道,動物們在野外時經常會有死亡的現象,即使不是被天敵咬死,也會按照自然規律自然地老死。而自然界中動物是不會進行埋葬或者焚燒屍體的,那為何地球沒有變得髒亂差呢?其實,這些動物的屍體不僅會被微生物分解,同時,也會被地球上的另一群特殊的動物們吃掉,它們就是——食腐動物。
  • 心臟支架有沒有使用時間限制?會不會縮短壽命?一次性告訴你
    現在很多人都患有心血管疾病,血液無法正常循環,心臟供血不足便會降低心臟能力,是比較危險的。心臟支架是改善病情很好的一種方式,就相當於是架了一條通道,能讓血液正常的流通。那麼心臟支架有沒有使用時間呢?裝了之後會不會縮短壽命?
  • 連現「熊吃人」事件,人類該如何處理與野生動物的關係?
    據說,人類肉體對於野獸來說,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食物,高脂肪高鹽量,野獸只要吃過一回,就會想念人類肉體的美味。而與熊等野獸相比,人類在體型和力量上差距太大,正面交鋒毫無勝算。如果還善心泛濫姑息他們,只會導致它們視人類為主食,從而更加頻繁地攻擊人類。如果變成這樣的情況,該是如何悲哀。
  • 為什麼野生食肉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呢?
    ,食物內部原來可能存在的寄生蟲也基本上被殺滅,所以現在的人們一旦吃了生肉,就有較大的機率感染上寄生蟲,對身體健康產生較大影響。實際上,無論是人類也好,野生肉食性動物也罷,沒有哪一種動物是不害怕寄生蟲的,只不過由於它們或多或少地擁有著一些規避性的「本領」,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寄生蟲的危害而已。而長期被寄生蟲影響、體內寄生蟲數量過多的個體,也會致使動物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嚴重的還會慢慢衰弱死亡,只是從人類的視角,我們很難發現它們是由於自然死亡、還是因疾病而死亡,更判斷不出因寄生蟲過多而死亡。
  • 人類若只吃肉食類動物,身體會有什麼變化?千年前祖先已悟出真相
    審核-小文大家常說「廣東人什麼都吃,甚至連福建人都不放過」,這固然是誇張的說法,但也體現了人類作為食物鏈頂端的動物,確實大部分的東西都會吃,當然除了豹子獅子大象等等動物除外。我們不禁疑惑,為什麼人類不吃這些動物呢?或者說為什麼沒有出現吃人類的更高一級的智慧生命呢?
  • 動物或人類的壽命和什麼有關,為什麼哺乳動物的壽命相差很大?
    科學家認為人類的預期壽命是120歲,海龜是150歲,牛是30歲。這些物種的壽命差異是由基因決定的。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的最大壽命是生長期的5-7倍。例如,狗的生長期為2年,壽命約為10-14年;馬的生長期為5年,壽命為25-35年。人類也是哺乳動物。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吃?
    朋友們,你有沒有發現似乎我們人類只吃食草類型的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為什麼會如此呢?讓我們簡單地看下食物鏈就知道了。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而這個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原理。
  •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這怕是有什麼誤會
    這怕是有什麼誤會 關於這次新冠肺炎疫情 有大量證據表明 疫情爆發源自 非法食用野生動物
  • 野生蠍子吃什麼東西家養蠍子吃室內食物
    新手養蠍子最多的疑問就是剛出生的小蠍子能吃啥?中國山陝西最大的蠍子養殖基地,蠍子養殖網站為你排憂解難。剛出生的小蠍子叫做一齡蠍子,乳白色的都在母背上不動。一齡蠍子不吃食物的,體內有從母體裡帶出來的蛋黃,可以維持到二齡蠍子。真箇一齡蠍子什麼食物都不吃也不喝,靜靜地等待5天左右就開始蛻皮變為二齡蠍子了。二齡蠍子會吃食物了吃幼小的黃粉蟲、蟋蟀、小土元等小昆蟲。小蠍子養殖技術。
  • 野象改吃生活垃圾,還把塑料當食物,看的讓人心碎
    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如何處理生活垃圾已經成為全民關注的話題,目前全球處理垃圾方式有分類回收、填埋、焚燒、堆肥等,在這一系列舉措中,野外露天傾倒被認為是最原始、汙染性最大、最不負責任的一種處理方式。露天傾倒的垃圾中,有機物部分會在短暫環境汙染後腐爛消失,而那些含不可降解塑料成分的垃圾,可能會持續汙染環境400多年。
  • 不只是人類 研究稱野生雌性哺乳動物的壽命比雄性更長
    眾所周知,人類中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壽命長。然而,一項歐洲研究表明,雄性和雌性壽命之間的差異在其他類型的哺乳動物中更為明顯。這項研究是由南丹麥大學和法國裡昂第一大學的科學家進行的。他們首先收集了101種野生哺乳動物物種的數量統計數據,每種物種都估計了兩性的平均壽命,以及該物種的平均增長率,死亡風險是否隨年齡而變化等。研究人員發現,在相同物種中,雌性野生哺乳動物的平均壽命比雄性壽命長18.6%。在哺乳動物中甚至存在更大的差異,例如普通的刷尾負鼠、獅子、虎鯨、駝鹿、扭角林羚和綿羊等。相比之下,人類男女壽命之間的差異僅為7.8%。
  • 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看完你就明白了
    人類是地球的霸主,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從生物鏈的等級制度來看,人類之下的任何生物都能夠成為我們的食物,可是在人類漫長的生活歲月裡,我們卻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食物基本是以食草動物為主,很少會去吃食肉動物。於是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主要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碰?
  • 野生動物進城:吃肥宅快樂餐的烏鴉,也有膽固醇問題嗎?
    「肥猴快樂餐」不利健康 但城市畢竟與野外不同,野生動物要適應城市生活,必須在其生態上進行一系列改變,這些改變基於兩個方面:其一,要適應與原本的棲息地不同的城市地理環境,比如城裡有人工建築和水泥地而野外沒有;其二,要適應城市中的人類活動,許多棲息在城市中的野生動物的行為節律會發生明顯改變,目的大多是為了錯開人類活動頻繁的時間段
  • 和動物相比,人類的壽命極限是什麼?為何總有人追求長生不老?
    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總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陪伴著我們,現在狗已經成為我們很多人的密友,甚至是家人。寵物狗給了我們如此多的快樂,當它們死去時,我們是那麼的悲傷。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狗不能活得像我們一樣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