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平走出來的院士、顆粒科學與技術和過程工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

2020-11-27 中國江門

2004年當選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2011年當選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當年54歲的餘艾冰在增選的外籍院士裡算是位十足的「年輕人」。對自己的人生,餘艾冰如是概述:成長在廣東,教育在遼寧,科教建功立業在雪梨,行政服務在墨爾本和蘇州。

這位從江門開平走出來的院士,如今已是顆粒科學與技術和過程工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顆粒填充、顆粒及多相流、以及計算機模擬與仿真多個研究領域的權威,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化學過程工程專家之一,顆粒研究的「領航者」。餘艾冰的主要專長在於顆粒科學與技術,致力於理解顆粒物質的行為,並支持大量的工業和應用。

近日,當記者與身在澳大利亞的餘艾冰院士視頻連線時,他已忙碌了一整天。因新冠肺炎疫情,採訪以視頻連線方式進行。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陳敏銳 通訊員/朱小卉

A 發現人生使命

研究之路越走越寬

茨威格說,在一個人的命運之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人生的使命。

餘艾冰是國際知名的化學工程和過程冶金專家,被公認為是顆粒填充、顆粒及多相流以及計算機模擬與仿真多個研究領域的權威,他的科研成果被廣泛應用於鋼鐵、材料、化工和採礦工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國內讀大學和碩士的時候,餘艾冰的專業是鋼鐵冶金,真正和顆粒結緣,還是到澳大利亞讀博士以後的事了,那時他才意識到,「顆粒是一個挺重要的研究領域」。「1986年,我看到一本書(《Particul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作者John K. Beddow)對顆粒研究進行了相當全面的介紹,大到宇宙、小到原子,它們都是顆粒,但我更多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看得到、摸得著的顆粒。當時我就認定,顆粒研究將是我一生的追求。」

餘艾冰解釋道,顆粒材料是除水之外,人類處理研究最多的材料類型,70%左右的工業成品和中間產品都是以顆粒形態存在的。在自然界和工業生產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顆粒系統,比如自然界中的沙石、礦石、煤炭、土壤等,日常生活中的糧食、糖、鹽等,材料技術中的粉末、納米顆粒、水泥、建材,不少藥品、化工品也是顆粒物質。這些材料有溼有幹,顆粒大小從納米到分米,跨越多個數量級。

在餘艾冰眼中,人類的發展可以說是跟材料的發展息息相關,而材料技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又要依靠顆粒技術,但人們過去一直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餘艾冰以陶瓷舉例,人們在很久以前就會製造陶瓷,但並沒有意識到顆粒的重要性,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們才充分意識到這應該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才開始真正把顆粒作為一門科學和技術來研究。

正是因為顆粒系統在工業生產中隨處可見,因此在理解其性質、操控其行為方面的任何微小改進,都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例如,僅限於美國化工產業,據估算其40%的產值提升(每年約610億美元)與顆粒技術相關。另一例子,研磨工藝是礦物工業中的重要環節,也是以低效(通常小於10%)和耗能(佔礦物加工廠直接運營成本的40%)著稱的環節,澳大利亞超過10%的電力消耗於此。

「因此,工業界非常需要顆粒技術的研究,希望能夠得到終極解決方案,更好地設計、控制和優化相關工業過程和產品。顆粒科學與技術就是專門為解決這些工程應用問題而產生的交叉學科。」餘艾冰說:「顆粒材料兼具固液氣三種物質聚集狀態的特徵。在特定條件下,它們可以像固體一樣承受形變,像液體一樣流動,或者像氣體一樣被壓縮。微粒/顆粒物質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新的物質聚集狀態。」餘艾冰坦言,在多年研究後,人們對它的理解依舊很不完善。

好消息是,顆粒研究的重要性已經被認可。如何發展顆粒動力學理論被《科學》雜誌列為125大科學難題之一,足以說明這點。如今,顆粒科學研究已經涉及礦業、冶金、材料、納米、醫藥、能源、環保等眾多領域,餘艾冰的研究之路越走越寬。

「鑑於此,我確信在顆粒系統的理論體系、物理模型和研究技術等方面,都會不斷產生新的進展,而顆粒尺度的研究將會成為主流。」餘艾冰對顆粒研究的未來充滿信心。

B 從「黑箱」到「可視」

未來顆粒科學的 重大突破口

對顆粒系統理解的不足限制了工業生產的水平。平均而言,對於顆粒系統,世界各國現在只能達到工業生產設計能力的50%,而在只涉及氣相或液相的工業領域中則可以達到90%。顆粒材料應用廣泛,但在許多相關工業過程中,人們對過程中顆粒行為的了解十分有限,其實際操作不得不依賴經驗,幾乎等同於「黑箱」作業。

「對許多工業過程的設計、控制和優化,對控制顆粒行為原理的理解非常重要。我們擁有各種可用於顆粒系統行為測定的技術,但在最基本的物理層面,我們還缺少解決實際問題的通用和可靠的方法。」餘艾冰說。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開始用建立數學模型的方式進行顆粒科學和過程工程的研究,從而打開了一條更為準確、便捷的研究之路。浪潮之上,激流勇進,餘艾冰正是這條研究路上的先行者。

這些年來,餘艾冰的團隊就始終在原始創新的「無人區」執著深耕,一直在進行顆粒系統的仿真模擬研究,即通過數理上可靠的建模和仿真來得到不同顆粒系統的顆粒—顆粒和顆粒—流體相互作用的信息,即「可視」,進而理解控制顆粒行為的基本原理。

在餘艾冰看來,利用計算機技術、大數據進行顆粒行為的仿真模擬,去實現工業過程自動化和智能化,應該是未來在顆粒科學技術和工業過程中的重大突破口。餘艾冰科研團隊的研究主題正是「顆粒系統的仿真與模擬」,「我們試圖理解顆粒流動和堆積的基本原理,並著眼於礦物、冶金、材料工業等方面的應用。」

科研「無人區」雖然暗藏風險,但也富含著科學寶藏。這些年來,餘艾冰的創新性科研成果不斷顯現,陸續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

餘艾冰至今已發表100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700多篇發表於SCI國際學術期刊),是20多個國際學術期刊的主編、編輯或編委,為不同的國際學術會議作了數十次大會特邀主題報告,同中國、澳大利亞及許多國家的研究機構、跨國公司建立了高層次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同時,培養超過40多名博士後、100多名博士;目前直接領導著一個由15位教研人員及30多名博士研究生組成的世界級的研究團隊。曾成功組織了多次國際學術會議,並參與組織了數十次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堪稱科研界的「寶藏」。

C 從科學家到「教育家」

人生哲學正影響著一批又一批人

闖入科研「無人區」,除了勇氣還需要什麼呢?

「以前,我常常對我的學生說,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兩個『心』:在面臨人生轉折點時勇於選擇適合自己道路的『決心』和在往後道路中不斷堅持和努力的『恆心』。兩個『心』反映在人生的具體行動中,可用四個字來表達,即『果、勇、忠、毅』。」餘艾冰表示,「果」代表著「果斷」,即機會來臨時不計較、不猶豫;「勇」代表著「勇敢」,即一往無前的決心和勇氣;「忠」代表著「忠誠」,即對國家、對家庭、對事業的坦誠;「毅」代表著「毅力」,即持之以恆的堅持。

「萬變不離其宗。這四個字其實總結起來也就是『決心』和『恆心』,也就是我的人生態度。」餘艾冰說:「人生哲理或者說道理是無窮盡的,但真正能夠為人所用的指導思想則取決於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態度決定一切』,這個態度就是我們現在所談的三觀。」

自1986年出國至今,已在澳大利亞30多年,並在不同大學或研究機構工作,餘艾冰說,雖然個人經歷十分豐富,但構架其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卻僅有幾個:高考、出國、執教,再轉行政。「正是這些重要的轉折點決定了我人生的發展方向,而每個重要轉折點的到來絕非偶然,而是通過不懈努力和修煉的結果。當我決定做某事時,我總是盡力做到最好,儘管我的職業目標可能會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

在餘艾冰看來,純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沒有真正的界限。這只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和或處理其研究。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作為研發人員,我已完成了我應該做的。現在我更傾向於應用研究。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夠真正在工業界得到實施,為社會做出直接貢獻。這裡的另一個事實是,在很大程度上,變老意味著逐漸缺乏創造性,嚴格地說,研究人員只能解決他(她)的這一代人的問題,所謂永久的創造力是不可信的。」餘艾冰坦言。

自從事顆粒研究以來,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一直是餘艾冰的夢想。事實上,他做得很好,已經在學術職位、獎項、榮譽等方面獲得了最高認可。而他的另一個夢想是成為一所大學的校長,但這在澳大利亞,在西方國家可能很難實現,有所調整是必需的。因此,在學術界和工業界之間,以及在澳大利亞和中國之間工作,成為餘艾冰的目標。

2013年,餘艾冰創立了中澳礦冶材料聯合研究中心;2014年5月起,餘艾冰任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副校長,組建蒙納士大學蘇州校區、蒙納士大學—東南大學聯合研究生院和研究院;2016年創立了澳大利亞計算顆粒技術研究中心和江蘇省產業研究院工業過程模擬與優化研究所(蘇州);2019年創立了贛江新區澳博顆粒科技研究院。這些都是餘艾冰在國內外、科學與技術、學術研究與工業應用之間發揮橋梁作用的重要平臺。

餘艾冰是科研攻關的「大拿」,更是學生心目中親切又嚴厲的老師和朋友,他格外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鼓勵他們探索推陳出新的路徑。「無論是和學生交流還是日常上課,其實都是言傳身教的過程,我希望能把我對科研的堅持、生活的感悟傳遞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領略到科研、體會到人生的魅力和趣味。」

從事教育這麼多年來,餘艾冰正以他的人生哲學影響了一批又一批人。提及恩師,江蘇集萃工業過程模擬與優化研究所副所長陳江豎起了大拇指,「做餘院士的學生是非常幸運的,他對學生的培養有細水長流的關懷,更重在關鍵節點的點撥和支持。不僅在研究上有充分自主選擇的空間,以及在學術交流上堅實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以點及面的引導,研究視角的培養。」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工業過程模擬與優化研究所的JITRI青年基金獲得者吳永利博士也感慨,餘院士在科研及工作中對自己嚴格要求,強調解決問題的決心和持續不斷的努力對完成工作的重要性,這一點對其影響最大。

「我希望我能在這些方面被銘記:一,作為一名在顆粒科學和技術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二,作為一名成功培養超過200多名年輕研究人員、博士後和博士生的傑出教授;三,作為一名成功建立蒙納士大學蘇州校區的大學管理者;四,作為一名在中國和澳大利亞成功建立新型的產學研機構的獨特的企業家。」餘艾冰說。

D 智者和仁者 合而為一

期待與家鄉共發展

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讓餘艾冰受益終身的,正是家庭教育對其深遠的影響。

「我的父親和叔叔都是軍人,我的長輩們教育我的,不僅有關愛、教誨,還有新事物、高科技、國家大事,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立體的人生。我父親將我取名為『艾冰』,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對人類有用的美麗小草生長在冰天雪地裡,這是父母從小就給予我『拼搏』與『奮鬥』的美好祝願和期盼。」

儘管以前生活艱苦,但家裡,乃至家鄉開平三埠一直有著崇尚學習的好風氣。「我們的鄉親不比誰家錢多房子好,只比誰家小孩讀書好。」很小的時候,餘艾冰就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篤學的志向和頑強的作風也為餘艾冰走向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礎。

故鄉就像一個風箏,對於離家在外的遊子有著永遠無法割捨的牽掛,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餘艾冰都記掛在心間,無論在哪裡,他都很自豪地把家鄉掛在嘴邊,更是以自己是江門人為榮。「江門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培養了很多院士以及社會各界的優秀人才,在國內外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作為一位在外多年的『遊子』,家鄉一直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為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做點事情,是我最大的願望。」

情牽桑梓,心繫故裡。餘艾冰飽含深情的話語,句句透露著對家鄉的牽掛。雖然離開家鄉近半個世紀,但每兩三年,餘艾冰都會回到江門、回到開平看一看。這麼多年的奮鬥,餘艾冰一直有兩個小遺憾,「一是我做了這麼多年的研究、撰寫了這麼多論文、培養了這麼多博士後和博士生,而真正將研究成果應用並產業化是近年才開始的,我覺得還遠遠不夠。二是我目前與國內、廣東、江門的合作並不多,未來,我希望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這兩方面。」

「近幾年,江門發展迅猛,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實現高質量發展。江門的變化,我看在眼裡,喜在心頭,美麗富饒的家鄉讓海外學子感到非常榮耀,同時也給了我更加堅實的根基。」餘艾冰說,江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員,期待能搶抓大灣區發展機遇,實現快速發展。

「無論我們在哪裡,幹什麼,始終不忘初心。五邑有召喚,遊子必歸來。在此我承諾,家鄉有需要,能做到,我一定做到。未來,我也很期待將科研技術帶回江門,與家鄉共發展。」餘艾冰目光堅定。

孔子曰:「智者樂,仁者壽。」採訪中餘艾冰始終面帶笑容、娓娓道來,這也是他平時待人的常態。聽著他樸實無華的講述,智者和仁者的形象在這位備受尊崇的科學家身上漸漸清晰,合而為一。


相關焦點

  • 從開平走出來的院士、顆粒科學與技術和過程工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 餘艾冰:顆粒研究的「領航者」
    這位從江門開平走出來的院士,如今已是顆粒科學與技術和過程工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顆粒填充、顆粒及多相流、以及計算機模擬與仿真多個研究領域的權威,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化學過程工程專家之一,顆粒研究的「領航者」。
  • 開平市:科學家餘艾冰 | 顆粒研究的「領航者」
    對自己的人生,餘艾冰如是概述:成長在廣東,教育在遼寧,科教建功立業在雪梨,行政服務在墨爾本和蘇州。這位從江門開平走出來的院士,如今已是顆粒科學與技術和過程工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顆粒填充、顆粒及多相流、以及計算機模擬與仿真多個研究領域的權威,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化學過程工程專家之一,顆粒研究的「領航者」。
  • 走好!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保錚院士逝世,我國今年已痛別31位...
    10月22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1日18時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歲。
  • 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南通籍院士保錚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1日18時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60多年的雷達技術科教歷程中,又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和可觀的經濟效益。
  • 謝毅院士榮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頒獎典禮在法國巴黎舉行,歐萊雅基金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5位傑出女科學家頒發「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謝毅名列其中。  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8年共同創立了「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計劃,每年授予5位女科學家(非洲及阿拉伯國家、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用以獎勵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在生命科學和基礎科學兩個領域內隔年交替評選。
  • 清華探微書院:全力培養化學生物學及相銜接工程領域的傑出人才
    在這種情況下,書院應運而生,其使命是強化學生的人文和科學基礎,通過書院教育更好地落實」強基計劃」,使學生最終成為中華民族振興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可堪大任之才」在我看來,書院首先是匯聚一批有志於投身民族振興之偉業的優秀青年學子,其次是匯聚相關學科科研和教學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並致力於文明傳承的大師和學者,通過這兩類傑出人才的匯聚實現理想火炬的接力和科學知識的傳承,大師們將學子帶入相關領域的國際前沿
  • 青年科學家王立平榮獲「科學探索獎」,塗料領域首位獲得者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王立平榜上有名,這是塗料領域首位「科學探索獎」獲得者。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評選產生50位獲獎人。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體現出極高的「含金量」。50名獲獎人中的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
  • 深切哀悼|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保錚院士逝世
    訃 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同志保錚在雷達研究領域取得的開拓性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中國大量雷達武器裝備中,為中國雷達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傑出貢獻。1958年,作為技術骨幹,保錚與其他幾位教師共同研製出我國第一臺氣象雷達,經測試證明其主要技術性能與當時國外同類產品相當。
  • 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保錚院士逝世
    10月22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1日18時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歲。
  • 納米領域的院士盤點(下)
    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研究的內容涉及現代科技的廣闊領域。納米科學與技術主要包括:納米體系物理學、納米化學、納米材料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加工學、納米力學等,而納米材料的製備和研究是整個納米科技的基礎。納米技術已逐步成為交叉性、引領性和支撐性的前沿研究領域,在推動全球科技創新發展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環境工程領域院士全名單(26人)
    獲授權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40餘項。2011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4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軍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教學成果獎26項,國家專利23項;出版專著3部,編寫國家軍用標準5項,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獲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獎、全軍首屆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保錚院士逝世
    10月22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1日18時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歲。
  • 中國科大謝毅院士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人民網北京3月20日電 (趙永新、曾皓)北京時間3月19日凌晨,第十七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在法國巴黎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謝毅憑藉利用納米固體化學原理尋找新型能源材料,發現二維超薄半導體在提升光電、熱電轉換效率方面的工作,榮獲本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 科學網—傑出的科學家 偉大的愛國者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錢學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 「侯德榜公益大講堂」第五期開講了:祝京旭院士解讀化學工程的真諦
    報告題目工程師的歷史責任與化學工程的真諦 報告簡介祝京旭教授長年從事固體流態化及顆粒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在亞、美、歐三大洲的多個國際著名流態化和顆粒學研究室中工作,是國內外著名流態化和顆粒學專家,被國內數所大學及研究所聘為兼職教授與首席科學家。
  • 範維澄院士榮獲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傑出貢獻獎」
    11月13日,2020年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學術年會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燃燒項目進展交流會在廈門開幕,在會議開幕式上,我校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者和現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範維澄教授榮獲2020年度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傑出貢獻獎」。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紅光研究員為範維澄教授頒發榮譽證書。
  • 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出爐,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領域11位學者入選(附簡歷)
    現為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浙江省有機汙染過程與控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化學會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POPs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委員,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刊物副主編、《化學進展》等3個SCI刊物編委。
  • 兩名溫籍科學家當選新院士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22日出爐,其中當選的浙江大學葉志鎮、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獻華均為溫籍科學家。葉志鎮來自蒼南藻溪,是浙江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導,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 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將公布
    記者獲悉,本屆年會將發布「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這些難題將涵蓋生命科學、數理化基礎科學、醫學健康、生態環境、信息科技、空天海洋等12個領域。同時,年會閉幕式上將正式發布「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記者了解到,自2018年起,中國科協連續三年組織相關全國學會開展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的評選發布,三年共評選、發布了100個問題難題。
  • 盤點:環境領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附簡歷)
    2008年,因其在環境工程及化工領域卓越的成就,被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評為世界當代前100位最傑出的化學工程師之一。2006年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膜過程在高能效脫鹽和水回用領域的應用、開發可用於下一代環境分離技術的先進材料、以及納米材料的環境應用。由於梅納赫姆.埃利梅萊赫教授的傑出研究成就,其獲得多項重要學術獎項,包括2015年獲得埃尼(Eni)獎(由義大利總統親自頒獎)、以及2005年獲得克拉克(Clarke)傑出水研究獎(美國水環境研究領域的最高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