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罕見琥珀中南京古生物專家發現上百新物種(圖)
團隊成員之一、南京古生物所王博副研究員介紹說。 經過研究,南京古生物專家在撫順琥珀中已發現節肢動物(包括昆蟲)至少22個目,超過80個科150種,其中有100多個新物種。這些撫順琥珀裡的昆蟲,保存得非常精細,包括觸角都非常精細。在這些琥珀裡,專家們發現了大量的其它昆蟲類型,比如搖蚊,「就是這塊琥珀,裡面正好有兩隻正在交尾的搖蚊。這樣的琥珀,全世界也就只有10多塊。」
-
科學家琥珀內發現百種新物種:2隻搖蚊正交尾(圖)
中國已發現的琥珀資源相對較為稀少,而其中撫順琥珀不僅是我國重要的有機寶石資源,也是我國目前已知的唯一含蟲琥珀。由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張海春研究員帶領,包括中、德、美、英、法等國科學家組成的聯合團隊,與撫順琥珀研究所密切合作,經過20多年的研究,在2000多塊琥珀中,獲取了150多種五千萬年前的昆蟲,發現了超過100種新物種。
-
南京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5000萬年前的琥珀揭開氣候密碼
南京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5000萬年前的琥珀揭開氣候密碼 那時的東北,溫暖潮溼賽江南 5000萬年前的撫順,氣候溫暖潮溼,森林裡,水杉高大衝入雲霄。搖蚊大膽地卿卿我我,小蟑螂萌萌的,還沒有睜開矇矓的睡眼……它們還沒緩過神,就被樹脂包裹,被牢牢固定,變成了琥珀的一部分。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菊石琥珀
供圖: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距今1億年的化石集群,其中的「菊石」是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項研究成果5月1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撫順琥珀距今5000萬年:小型蜂翅膀發光似太陽(圖)
資料圖片 晶瑩剔透的琥珀,在普通人眼裡是寶石,在專家眼裡卻是記錄著地球遠古生命奧秘的寶藏。昨天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由該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科研團隊認定:撫順琥珀是目前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這項研究不僅填補了始新世時期(約5000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的空白,也表明5000萬年前歐亞大陸兩端已經存在廣泛的生物交流。
-
全球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琥珀生物群之一出現在中國
「中國撫順琥珀生物群,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琥珀生物群之一,這是過去我們從未認識到的。」15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春在南京解密中國撫順琥珀生物群最新科研成果,「可以確定,它是始新世時期亞洲大陸唯一已知的琥珀生物群。」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首枚菊石琥珀 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
交匯點訊 一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5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日前,團隊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了距今一億年的化石集群,而其中的「菊石」更令科學家感到驚喜,這一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研究於5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南京「表爺」家藏手錶2000多塊 600多個品牌(圖)
南京「表爺」家藏手錶2000多塊 藏品來自世界各地,有600多個品牌,最老藏品已122歲了 「表爺」陳仲仁向記者展示自己的藏品。 剛剛收購回來的手錶還沒分類,都裝在塑料小桶裡。 「表爺」收藏的一隻1920年左右生產的勞力士手錶。
-
【中國科學報】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詠琥珀》生動傳神地描述了琥珀。琥珀是能夠把遠古動、植物近乎完整保存,並形成化石的唯一寶石,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通過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狀態,科學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質、古氣候、物種的進化與滅絕等。
-
科學網—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詠琥珀》生動傳神地描述了琥珀。琥珀是能夠把遠古動、植物近乎完整保存,並形成化石的唯一寶石,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通過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狀態,科學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質、古氣候、物種的進化與滅絕等。
-
一億年前琥珀現最完整古鳥 8件珍貴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2017年6月,中國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帶領的團隊曾經發布了琥珀中雛鳥,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關注。關於這次在琥珀中的新發現,邢立達稱,這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完整的鳥類琥珀標本:「雖然曾發現過比這次更古老更完整的鳥類化石,但是在琥珀中這麼完整的,這是第一次。」「這次發現的琥珀相當大,珀體長約7釐米。」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研究有新進展!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保存在琥珀中的十大神秘史前發現
這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的王博領銜的科研團隊所研究的應氏奇美拉蛛正模(定名標本)照片。 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保存在琥珀中的十大神秘史前發現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王博、黃迪穎研究員分別領銜的兩個團隊,各自對一種1億年前的奇特遠古蜘蛛:應氏奇美拉蛛展開研究。
-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最早厚齧科囓蟲 本報訊(記者 劉歡)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近期對緬甸琥珀內含白堊紀昆蟲進行研究時,首次發現中生代鎧甲化石、最古老筒形隱翅蟲化石及最早囓蟲化石等 琥珀被稱為「時間膠囊」,精美地保存了生物在地質歷史中精彩的演化片段。其中緬甸琥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白堊紀琥珀之一,蘊藏著目前已知最豐富的白堊紀生物群。近期,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黃迪穎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及國內外合作者,首次找到了中生代鎧甲化石。 這裡的鎧甲是指一類小型甲蟲,為隱翅蟲科一個較小的亞科,以其體表具有複雜脊狀構造,形如「身披鎧甲」。
-
澄江化石地發現過程:一錘子砸出一個新物種
那一次,侯先光給自己設置了一條尋找化石的路線,雲南的武定、澄江……侯先光從南京出發,坐上了去雲南的火車。他選擇了一個離帽天山約5公裡、名叫洪家衝的地方進行挖掘。 侯先光說,那時候住在野外地質勘查工作人員的工棚裡,天天早出晚歸,爬過崎嶇的山路,到選點搜尋古生物化石,每日劈下的石頭常常有兩三噸重,然而,艱苦的工作並沒有得來想要的收穫,工作了一個多星期,卻依然兩手空空。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螢火蟲」
在陸生動物中,能進行生物發光的物種多都屬於鞘翅目昆蟲(俗稱甲蟲),其中又以叩甲總科(螢火蟲及其近親)的物種最多。能夠生物發光的叩甲總科的物種大部分歸屬於「螢類」(lampyroid),包括螢科(Lampyridae)、光螢科(Phengodidae)、雌光螢科(Rhagophthalmidae),以及於2020年新建立的華光叩甲科(Sinopyrophoridae)。
-
科學家通過琥珀發現億年前新物種
參考消息網2月12日報導 法媒稱,兩個科學家團隊公布了蜘蛛這個物種裡「缺失的一環」:這種蜘蛛有蠍子一樣的尾巴,在東南亞森林的琥珀中保存完好,至少已經有1億年歷史。 據法新社2月5日報導,兩篇研究論文以背靠背形式發表於《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一篇研究提出,雄蛛的性器官和絲囊把這種生物與目前的蜘蛛聯繫起來。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蔡晨陽介紹,這些顏色多接近綠色和藍色,是早期昆蟲適應自然的保護色。據介紹,此類顏色是由昆蟲體內的多層反射膜通過物理方式形成的,與今天金龜子等甲蟲身上的顏色原理一致。
-
中國科學家發現約五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中國科學家發現約五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2014-07-14 17:45:38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王永吉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
琥珀蝸居古老生物什麼情況 琥珀對考古有哪些意義
琥珀是又樹脂經歷了數萬年時光所形成的化石,除了精美的外觀,琥珀還常常因為包含古老昆蟲、動物或植物碎屑等,而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一顆琥珀中發現了蝸居古老生物,這枚硬幣大小的琥珀中,包含40多個古老生物,這些物種均已滅絕。但是其中有一些卻和現在的蟑螂、蟎蟲、蚊子、蒼蠅等生物有一定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