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琥珀生物群之一出現在中國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中國撫順琥珀生物群,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琥珀生物群之一,這是過去我們從未認識到的。」15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海春在南京解密中國撫順琥珀生物群最新科研成果,「可以確定,它是始新世時期亞洲大陸唯一已知的琥珀生物群。」

  據張海春介紹,此次研究成果意義在於,首次確認了撫順琥珀的植物來源為柏科植物,以水杉為主,同時,研究填補了始新世時期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的空白,表明5000萬年前,歐亞大陸兩端已經存在廣泛的生物交流。

  他表示,緬甸、印度、波羅的海、多米尼加、衣索比亞、西班牙等地,都是世界上規模較大的琥珀原產地,而撫順琥珀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屬先進水平。

  研究工作整整耗時20年。由張海春帶領,包括德、美、英、法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與撫順琥珀研究所合作,20年來在2000多塊琥珀中發現了150多種5000萬年前的節肢動物(多數為昆蟲),其中100多種確認為新物種。

  張海春表示,目前世界上的昆蟲共有30多個目,而撫順琥珀中的昆蟲就有16目近80科100多種,還有蜈蚣、蟎、蜱、蜘蛛、盲蛛、擬蠍等其他節肢動物。而發現的節肢動物已達22目,超過80科150種,昆蟲佔多數。琥珀中還出現了大量微體化石、植物化石。

  這批玲瓏剔透、晶瑩圓潤的原石中,有一塊甚至包裹了兩隻正在交尾的搖蚊。「像這樣的交尾昆蟲化石,在全世界僅有10塊左右,這可能是中國唯一的一塊。」張海春說。

  據其介紹,新發現的「捻翅目」琥珀在全球也是異常稀少的,同類化石在全球約有十塊。「捻翅目」是最神秘的外寄生性昆蟲之一,個體大小僅2毫米,肉眼幾乎看不見,藉助數百倍的顯微鏡觀察,捻翅目的幼蟲與甲殼蟲較為接近。

  既然撫順琥珀生物多樣性如此豐富,是否可以提取其中動植物的DNA加以研究?張海春認為「不太現實」,即便能夠提取到DNA,也不是琥珀中動植物的DNA,而是來自現代的汙染物(現生動植物的DNA),「大量的科學實驗證明,生物超過10萬年至20萬年,DNA就會分解為基因片段,提取完整的基因信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對比之下,琥珀的形成距今都在2000萬年以上。

  張海春表示,始新世早期,亞洲大陸主體與歐洲、北美、印度次大陸之間仍有海峽隔開,雖然印度也發現有同期的琥珀生物群,但當時它還沒有成為亞洲的一部分,這使得撫順琥珀保存有始新世時期亞洲大陸唯一的琥珀生物群。

  這一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於Cell出版集團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Biology)雜誌。(中新網南京7月15日電/記者朱曉穎)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發現 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通過對撫順琥珀的全方位系統分析,確認該琥珀群是目前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此項研究填補了始新世時期(約5000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的空白,也表明5000萬年前歐亞大陸兩端已經存在廣泛的生物交流。
  • 中國科學家發現約五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此項研究填補了始新世時期(約5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的空白,也表明5千萬年前歐亞大陸兩端已經存在廣泛的生物交流。  張海春介紹,通過20餘年的野外考察和收集,研究團隊共採集獲得2000多塊撫順琥珀原料。研究發現,撫順琥珀中昆蟲最為豐富,包括至少16目、79科、上百個種。其中最常見的是雙翅目(包括各種蒼蠅和蚊子),約佔總數量的70%。  「撫順琥珀中的昆蟲不僅保存非常完整,而且異常豐富,很好地反映出當時的環境、氣候條件,而且也使其成為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
  • 南京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5000萬年前的琥珀揭開氣候密碼
    南京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5000萬年前的琥珀揭開氣候密碼  那時的東北,溫暖潮溼賽江南  5000萬年前的撫順,氣候溫暖潮溼,森林裡,水杉高大衝入雲霄。搖蚊大膽地卿卿我我,小蟑螂萌萌的,還沒有睜開矇矓的睡眼……它們還沒緩過神,就被樹脂包裹,被牢牢固定,變成了琥珀的一部分。
  • 破解生物進化謎團! 還原「清江生物群」發掘過程
    3月22日凌晨(北京時間),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至此,地處中國宜昌長陽地區,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首次向世界摘下它神秘的面紗,成為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
  • 破解生物進化謎團 還原「清江生物群」發掘過程
    至此,地處中國宜昌長陽地區,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首次向世界摘下它神秘的面紗,成為進化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  從發現化石到刊載成果,時間已經轉過了近12年。
  • 撫順琥珀距今5000萬年:小型蜂翅膀發光似太陽(圖)
    資料圖片  晶瑩剔透的琥珀,在普通人眼裡是寶石,在專家眼裡卻是記錄著地球遠古生命奧秘的寶藏。昨天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由該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科研團隊認定:撫順琥珀是目前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這項研究不僅填補了始新世時期(約5000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的空白,也表明5000萬年前歐亞大陸兩端已經存在廣泛的生物交流。
  • 湖北發現「清江生物群」,或為已發現寒武紀化石的最大寶庫
    百餘年來,雖然此類化石庫在全球各地已發現50餘個,但按照化石保存質量的優劣及化石物種多樣性的高低等標準來看,僅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1984年發現於我國雲南省的澄江生物群成為了「理想的頂級研究目的地」。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35年來,已在數十萬件化石標本中發現了超過280個物種,並成為我國唯一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
  • 還原「清江生物群」發掘的前前後後 破解生物進化謎團的化石寶庫
    百餘年間,科學家在全球各地發現了50餘個化石庫,但「理想的頂級研究目的地」寥寥:20世紀初至70年代,加拿大寒武紀中期布爾吉斯頁巖化石庫中軟軀體化石生物群的發現和研究,在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中長期獨領風騷;80年代以來,我國雲南寒武紀早期澄江生物群研究成果超越前者,其動物界的三個亞界的早期框架構成更為完整、化石保存更為精美,成為我國唯一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
  • 「清江生物群」距今5.18億年 為進化古生物學重大突破 西大女教授...
    「清江生物群」為頂級「化石寶庫」「清江生物群的特色和優勢,體現在新屬種比例最高、後生動物相對多樣性最大、軟軀體生物類群最多、化石形態保真度最優、原生有機質的埋藏保存最好等五個方面,具有難以估量的研究潛力。」傅東靜介紹.。原來,寒武紀大爆發與生命起源、智能起源等共同被列為「六大自然科學難題」。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3月22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發現的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此次發現被認為是繼20世紀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和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以來,世界進化古生物學領域又一突破性重大發現,後續研究有望填補人類對生命起源與演化的認知空白。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我國於1992年6月11日籤署《公約》,是最早籤署和批准《公約》的國家之一。締約方大會則是《公約》的最高議事和決策機制,每兩年舉行一次,大會成果將主導《公約》進程的發展走向,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指明方向。2020年舉辦的COP15將審議「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確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新目標。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專家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國智慧
    ,隨著近期《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第5版)的發布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的召開,以及中國將主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等一系列信息的爆棚,生物多樣性議題被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愛知目標」的行動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名古屋議定書》的締約方,並積極開展了國家履約行動,是全世界實施「愛知目標」比較成功的國家之一。
  • 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將在中國昆明舉辦
    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將在中國昆明舉辦:確定未來十年保護戰略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 (記者 阮煜琳)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將於10月在中國昆明舉辦。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與《生物多樣性公約》代理執行秘書伊莉莎白·穆雷瑪,9日在北京共同發布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會標。2020年是上一個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目標的收官之年,各締約方將在大會上審議通過新的「2020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本屆大會重要任務之一是確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同時還要確定未來十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球戰略。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
    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5)報告,針對全球自然狀況進行了權威性的概述。該報告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期發布的旗艦出版物,通過分析總結生物多樣性狀況和趨勢的最新數據,提出進一步實施公約的方向和方式。《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基於一系列指標、研究、評估報告和各國實施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報告,對全球實現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並基於國家報告,總結了《2010-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實施取得的成功和面臨的挑戰。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2020年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動物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脊椎動物演化(恐龍類、古鳥類、哺乳類等)、白堊紀琥珀生物群、古植物與古生態、古人類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多個研究領域。
  • 宜昌長陽發現寒武紀時期的清江生物群
    Daley評價:「清江生物群是令人震驚的科學發現!其化石豐富度、多樣性和保真度世界一流,科學價值巨大。後續研究將有望填補我們對於寒武紀大爆發的認知空白並解決動物門類起源演化方面一系列科學問題。」會議向宜昌市人民政府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政府分別贈送了「清江生物群」2號、3號標本。
  • 白堊紀早期的生態,生物多樣性,恐龍之謎
    熱河群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遼寧省西部和內蒙古西南部,均位於中國東北部。類似年齡的礦床分布在中國北部、東亞,及中亞的某些地區,包括哈薩克斯坦、蒙古、西伯利亞、日本和韓國,其中許多礦床的化石都類似於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周等,2003)。然而,在這些化石遺址中,遼寧省作為世界上最完好的化石遺址之一而聲名顯赫。
  • 人類世土壤生物多樣性的挑戰與機遇
    與「人類世」相關聯的現象包括,生物棲息地減少;全球氣候變暖;混凝土、塑料等物質出現……這些變化將存留千年或更久,它們正在改變地球系統。與其他現象一樣,在人類世,土壤生物多樣性受到眾多的挑戰。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土壤生物多樣性的決定因素及其作用方式,計劃避免進一步損失,儘可能恢復土壤生物多樣性。
  • 展示古老的生物多樣性
    12月4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採訪團走進玉溪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時,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館長陳泰敏如是介紹。據陳泰敏介紹,澄江化石地是中國首個、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遺產,是保存澄江生物群化石的核心區域,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遺址,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主要包括主館和球幕影院、遊客接待中心、科研中心、研學中心、專家樓、文化創意中心等配套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