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一生,是天才,也是個「二愣子」。
他的一生,可以一分為三:1/3的時間他用來琢磨《聖經》和上帝;1/3的時間在窯裡「不務正業」研究鍊金術;他用來研究科學和宇宙的時間僅僅佔了生命的1/3。
有人說如果17世紀有諾貝爾獎,牛頓老師至少能壟斷四屆物理學獎,一屆化學獎,一屆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更氣人的是牛頓的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26歲以前取得的,30歲以後的牛頓就開始玩票了。
牛逼轟轟的牛頓老師
牛頓聰明,世人皆知,可樹大招風,人太有才了吧,就容易恃才傲物,牛頓在這方面就是個典型,具體表現就是瞅誰都像傻逼:牛頓老師眼裡只有兩種人,不是男人和女人,而是傻逼和巨傻逼。
分不清男女的牛頓老師,一生不近女色,不戀愛不結婚,跟《生活大爆炸》裡的謝爾頓有得一拼。
牛頓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人對這句話的解讀是,牛頓老師終于謙虛了一把,其實是我們想多了,牛頓這句話是擠兌他的冤家胡克的。他實際是諷刺胡克長得矮小還駝背。
牛頓與胡克
能被牛頓老師懟,胡克老師身份地位自然也低不了。胡克是當時皇家學會會長,年齡比牛頓大得多,他發明了世界上首臺顯微鏡,發現了細胞,在當時英國是德高望重的科學家,牛頓要當皇家學會會員,胡克沒同意。胡克沒看上牛頓,牛頓老師顯然也沒把他放在眼裡,愛記仇的牛頓老師從此逮到機會就擠兌這位前輩。
牛頓45歲那年,寫了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憑良心講,這本書是人類自然科學史上開天闢地的巨著,不僅提出了「萬有引力」,還提出了牛頓力學三大定律,而這些奠定了此後三個多世紀裡力學和天文學基礎,也是現代工程學的基礎。自信爆棚的牛頓老師給這本書寫的序言極為霸氣:「現在,我將展示世界體系的框架。」
牛頓把這本書寫得特別「數學」特別難懂,他寫完後狠狠地說了句:「我就是故意寫得難一點,讓那些不懂數學的人看不懂。」
這裡牛頓說的「不懂數學的人」,就是指死對頭胡克。「我就是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
除了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寫得死難懂,難為了老胡克一把外,牛頓的《光學》更狠,他直接等到胡剋死後才發表,這次老傢伙連看的資格都沒有了!
書出版後,牛頓雲淡風輕地說道:「免得這個老傢伙又在那說三道四的。」
對於牛頓的評價,兩個人的評價比較中肯: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學巨匠,牛頓後來同行,愛因斯坦;另一個是弗裡斯特,他是天文學家和科學作家。
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前人生最後一次訪談。
那次訪談,採訪的是一位美國科學歷史學家,內容大部分居然是圍繞牛頓的,物理大咖愛因斯坦極為崇拜牛頓的物理學成就,但是對於牛頓的個人和為人,他也毫不留情一針見血,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前言中沒有隻寫胡克的貢獻,愛因斯坦說「這就是虛榮。跟伽利略沒有向克卜勒致謝一樣,都是虛榮。」
耿直的愛大爺
有時候,越天才的人越虛榮越幼稚。天才與混蛋有時候是一體的。
弗裡斯特曾在《牛頓:重新創造宇宙混蛋》序言中寫道:
「牛頓是一個古怪的自大狂,麻煩不斷,神秘兮兮,霸道自我,愛爭上風,睚眥必報,詭計多端,但與此同時,他也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天才。」
媽呀!說得太準嘍!栩栩如生的!
經歷塑造性格。「二愣子」天才牛頓到底經歷了什麼?
首先牛頓的童年就超級倒黴,他的身世在那一代大科學家中算是最慘的,與牛頓同時代的科學巨匠不是伯爵就是富豪,只有他是破爛小村莊文盲農民的孩子,還是一個遺腹子。
牛頓1642年聖誕節的前夜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的一個小村莊叫伍爾斯索普,在他出生前三個月父親就去世了。他是一個早產兒,出生的時候只有3磅(不到1.5斤)。
牛頓出生的房子
牛頓兩歲的時候,母親為生計嫁了有錢人,繼父不喜歡這個拖油瓶,母親就把他仍在鄉下跟外祖母一起生活,直到11歲那年繼父去世後,他才又回到了母親身邊。
像踢皮球一樣悲慘的童年,牛頓大小就恨繼父、煩祖父,也不喜歡母親和祖母,孤僻的性格從小如此。
小時候的牛頓不是神童,成績一般,但是他特別動手研究各種機械模型,做了不少風車、水鍾之類的小玩意兒,5歲開始讀公立學校格蘭瑟姆文法學校,12歲進入中學學習,家裡實在困難,就輟學了。
母親的意思是讓他務農,或者做點小生意。但是牛頓對這些實在沒有興趣,總是得空就躲起來看書,最後牛頓又復學了,1662年,19歲那年他以「減費生」身份考入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歷史悠久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這個身份讓牛頓鬱悶了很久。當時的劍學生分為三等:公費生、減費生和一般生。公費生不用說,自然是全免學費的優等生;減費生是可以享受多重優惠政策貧困生,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貧困助學生,他們在劍橋有免費午餐、可以免費洗澡等,不過要參加勞動抵消費用;一般生多是一些貴族子弟。所以當時減費生在劍橋地位很低,經常挨欺負。
雖然身份低賤,可劍橋畢竟是名校,在劍橋開拓了牛頓的眼界。進入劍橋大學後,牛頓早期的筆記很多,除了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瑪吉瑞斯的《逍遙派物理學》,尤其喜歡笛卡爾《沉思錄》和《哲學原理》等,笛卡爾被他引用達15次之多,有時候一則摘錄就會羅列11個參考頁碼。
笛卡爾
在劍橋,牛頓的導師是巴羅博士,後來牛頓回憶恩師:「巴羅博士當時講授關於運動學的課程,也許正是這些課程促使我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牛頓說的這方面,主要指數學,比如歐幾裡得的《幾何原理》笛卡爾的《幾何學》、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巴羅的《數學講義》等,這些數學家的著作直接將牛頓引導到了當時數學的最前沿——解析幾何與微積分。
後來,牛頓成為了巴羅的助手,1665年他以公費生身份,從劍橋畢業。
青年牛頓油畫
牛頓正準備留校深造的時候,鼠疫席捲了整個英國,整個劍橋大學都關門了,牛頓迫不得已也回了老家。
是在老家這段安靜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半,牛頓開始了自己的科學生涯。在老家的日子,他發現了「引力定律」等成就。
1667年,牛頓成為再次重返劍橋大學,3個月後,他成為三一學院的研究員。兩年後,他成為劍橋大學最年輕的數學教授,年僅26歲。
若干年後,已經譽滿天下的牛頓對這些日子特別懷念,曾經深有感慨地說:「微積分的研究成果全部是瘟疫那兩年奠定的基礎。那段時間也是我生命中最專心於數學與哲學的時期。」
中年牛頓油畫
牛頓一生聰明絕頂,智商堪稱人類的巔峰,但一路坎坷,導致了牛頓一生情商超低,看不慣的人直接生懟,脾氣極為暴躁,幾乎對所有人都嗤之以鼻,但是奇怪的是,我們反而不覺得討厭而覺得可愛至極!心理學上有個解釋:一個人嫉妒和攻擊的對象,只存在於和自己差不多或各方面略高於自己的。
言外之意,不是一個等級的人就不存在矛盾。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智商告到一定程度,是完全可以取代情商的。」
牛頓的一生,可能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這個真理。
隨著科學圈聲譽的提高,晚年的牛頓,就開始玩票了,官迷心竅的牛頓老師封官加爵,在職位上一直幹到了84歲壽終。
1689年,牛頓當選為國會中的大學代表,成了國會議員的牛頓,開始對科學不耐煩,一心搞「政治」,比如他任性的花大量時間與人爭論與他同時代的科學家胡克、萊布尼茲等科學優先權等。
1703年胡克去世後,牛頓擔任皇家學會會長的24年,完全是鐵腕統治著學會,沒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選舉,可以說牛老師是完全隻手遮天。
富態霸氣的牛頓老師
晚年的牛頓學術上確實有點「不求上進」的意思了,但事實上他生活地是越來越滋潤了,作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他,晚年在倫敦過著富有堂皇的生活。
1696年,53歲的牛頓搖身一變,成了皇家造幣廠的廠長。手握大權的牛頓老師,當官也依然較真兒,他後來盯上了一批造假幣分子,親自追捕他們,直至送到絞刑架,這期間他受到過無數的死亡威脅,愣是沒怕。
1705年,62歲的牛頓被安妮女王封為爵士,他是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科學家,成為貴族的牛頓活成了所有科學家的偶像。
牛頓爵士
然而晚年牛頓,他自己的偶像卻是上帝。他晚年開始否定哲學,致力於神學研究,有時候他會虔誠地說一些「上帝統治萬物,我們是他的僕人。」之類的話。晚安的牛頓因為信仰上帝,變得謙遜了很多: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會如何看我,但對我自己而言我僅僅是一個在海邊嬉戲的頑童,為時而發現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愛的貝殼而歡喜,而我面前的偉大的真理的海洋依然未經探索。
1727年3月31日,牛頓在倫敦的睡夢中安詳去世,女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敏寺)為他舉行國葬,一生開掛的牛頓幸運地成為了世界史上第一位國葬的自然科學家。牛頓葬禮抬棺的有兩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整個倫敦成為他送葬。
他的墓地教堂的正中間,把整個教堂一分為二,那個位置比國王都好。
牛頓的葬禮上,法國大文豪伏爾泰也去了。
伏爾泰
他記錄下參加牛頓葬禮感受:
「走進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們所瞻仰的不是君王們的陵寢,而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最偉大的人物建立的紀念碑。這便是英國人民對於才能的尊敬。」
牛頓墓志銘是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寫的:
Nature and nature&34;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自然和自然的法則隱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說「讓牛頓出世吧!」於是一切豁然開朗。
牛頓墓地
因為牛頓,人類之後的世界不再黑暗了。
從歷史偶然性來看,牛頓是如此幸運,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曾羨慕地說:「牛頓是那麼地幸運,因為發現並建立一個宇宙系統的機會只能有一次。」
在西方,牛頓地位確實非常崇高,他被認為是「開啟了近代社會的思想家」。曾經《時代》雜誌評選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牛頓排在第二,排第一的是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