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文盲母親改嫁!19歲上劍橋26歲成終身教授!死後國葬名流扶柩

2020-09-22 人物檔案

牛頓的一生,是天才,也是個「二愣子」。

他的一生,可以一分為三:1/3的時間他用來琢磨《聖經》和上帝;1/3的時間在窯裡「不務正業」研究鍊金術;他用來研究科學和宇宙的時間僅僅佔了生命的1/3。

有人說如果17世紀有諾貝爾獎,牛頓老師至少能壟斷四屆物理學獎,一屆化學獎,一屆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更氣人的是牛頓的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26歲以前取得的,30歲以後的牛頓就開始玩票了。

牛逼轟轟的牛頓老師

「二愣子」牛頓:超愛記仇兒,情商低到爆

牛頓聰明,世人皆知,可樹大招風,人太有才了吧,就容易恃才傲物,牛頓在這方面就是個典型,具體表現就是瞅誰都像傻逼:牛頓老師眼裡只有兩種人,不是男人和女人,而是傻逼和巨傻逼。

分不清男女的牛頓老師,一生不近女色,不戀愛不結婚,跟《生活大爆炸》裡的謝爾頓有得一拼。

牛頓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人對這句話的解讀是,牛頓老師終于謙虛了一把,其實是我們想多了,牛頓這句話是擠兌他的冤家胡克的。他實際是諷刺胡克長得矮小還駝背。

牛頓與胡克

能被牛頓老師懟,胡克老師身份地位自然也低不了。胡克是當時皇家學會會長,年齡比牛頓大得多,他發明了世界上首臺顯微鏡,發現了細胞,在當時英國是德高望重的科學家,牛頓要當皇家學會會員,胡克沒同意。胡克沒看上牛頓,牛頓老師顯然也沒把他放在眼裡,愛記仇的牛頓老師從此逮到機會就擠兌這位前輩。

牛頓45歲那年,寫了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憑良心講,這本書是人類自然科學史上開天闢地的巨著,不僅提出了「萬有引力」,還提出了牛頓力學三大定律,而這些奠定了此後三個多世紀裡力學和天文學基礎,也是現代工程學的基礎。自信爆棚的牛頓老師給這本書寫的序言極為霸氣:「現在,我將展示世界體系的框架。」

牛頓把這本書寫得特別「數學」特別難懂,他寫完後狠狠地說了句:「我就是故意寫得難一點,讓那些不懂數學的人看不懂。」

這裡牛頓說的「不懂數學的人」,就是指死對頭胡克。「我就是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

除了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寫得死難懂,難為了老胡克一把外,牛頓的《光學》更狠,他直接等到胡剋死後才發表,這次老傢伙連看的資格都沒有了!

書出版後,牛頓雲淡風輕地說道:「免得這個老傢伙又在那說三道四的。」

牛頓,你為什麼這麼楞?

對於牛頓的評價,兩個人的評價比較中肯: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學巨匠,牛頓後來同行,愛因斯坦;另一個是弗裡斯特,他是天文學家和科學作家。

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前人生最後一次訪談。

那次訪談,採訪的是一位美國科學歷史學家,內容大部分居然是圍繞牛頓的,物理大咖愛因斯坦極為崇拜牛頓的物理學成就,但是對於牛頓的個人和為人,他也毫不留情一針見血,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前言中沒有隻寫胡克的貢獻,愛因斯坦說「這就是虛榮。跟伽利略沒有向克卜勒致謝一樣,都是虛榮。」

耿直的愛大爺

有時候,越天才的人越虛榮越幼稚。天才與混蛋有時候是一體的。

弗裡斯特曾在《牛頓:重新創造宇宙混蛋》序言中寫道:

「牛頓是一個古怪的自大狂,麻煩不斷,神秘兮兮,霸道自我,愛爭上風,睚眥必報,詭計多端,但與此同時,他也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天才。」

媽呀!說得太準嘍!栩栩如生的!

經歷塑造性格。「二愣子」天才牛頓到底經歷了什麼?

首先牛頓的童年就超級倒黴,他的身世在那一代大科學家中算是最慘的,與牛頓同時代的科學巨匠不是伯爵就是富豪,只有他是破爛小村莊文盲農民的孩子,還是一個遺腹子。

牛頓1642年聖誕節的前夜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的一個小村莊叫伍爾斯索普,在他出生前三個月父親就去世了。他是一個早產兒,出生的時候只有3磅(不到1.5斤)。

牛頓出生的房子

牛頓兩歲的時候,母親為生計嫁了有錢人,繼父不喜歡這個拖油瓶,母親就把他仍在鄉下跟外祖母一起生活,直到11歲那年繼父去世後,他才又回到了母親身邊。

像踢皮球一樣悲慘的童年,牛頓大小就恨繼父、煩祖父,也不喜歡母親和祖母,孤僻的性格從小如此。

小時候的牛頓不是神童,成績一般,但是他特別動手研究各種機械模型,做了不少風車、水鍾之類的小玩意兒,5歲開始讀公立學校格蘭瑟姆文法學校,12歲進入中學學習,家裡實在困難,就輟學了。

母親的意思是讓他務農,或者做點小生意。但是牛頓對這些實在沒有興趣,總是得空就躲起來看書,最後牛頓又復學了,1662年,19歲那年他以「減費生」身份考入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歷史悠久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這個身份讓牛頓鬱悶了很久。當時的劍學生分為三等:公費生、減費生和一般生。公費生不用說,自然是全免學費的優等生;減費生是可以享受多重優惠政策貧困生,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貧困助學生,他們在劍橋有免費午餐、可以免費洗澡等,不過要參加勞動抵消費用;一般生多是一些貴族子弟。所以當時減費生在劍橋地位很低,經常挨欺負。

雖然身份低賤,可劍橋畢竟是名校,在劍橋開拓了牛頓的眼界。進入劍橋大學後,牛頓早期的筆記很多,除了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瑪吉瑞斯的《逍遙派物理學》,尤其喜歡笛卡爾《沉思錄》和《哲學原理》等,笛卡爾被他引用達15次之多,有時候一則摘錄就會羅列11個參考頁碼。

笛卡爾

在劍橋,牛頓的導師是巴羅博士,後來牛頓回憶恩師:「巴羅博士當時講授關於運動學的課程,也許正是這些課程促使我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牛頓說的這方面,主要指數學,比如歐幾裡得的《幾何原理》笛卡爾的《幾何學》、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巴羅的《數學講義》等,這些數學家的著作直接將牛頓引導到了當時數學的最前沿——解析幾何與微積分。

後來,牛頓成為了巴羅的助手,1665年他以公費生身份,從劍橋畢業。

青年牛頓油畫

牛頓正準備留校深造的時候,鼠疫席捲了整個英國,整個劍橋大學都關門了,牛頓迫不得已也回了老家。

是在老家這段安靜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半,牛頓開始了自己的科學生涯。在老家的日子,他發現了「引力定律」等成就。

1667年,牛頓成為再次重返劍橋大學,3個月後,他成為三一學院的研究員。兩年後,他成為劍橋大學最年輕的數學教授,年僅26歲。

若干年後,已經譽滿天下的牛頓對這些日子特別懷念,曾經深有感慨地說:「微積分的研究成果全部是瘟疫那兩年奠定的基礎。那段時間也是我生命中最專心於數學與哲學的時期。」

中年牛頓油畫

牛頓一生聰明絕頂,智商堪稱人類的巔峰,但一路坎坷,導致了牛頓一生情商超低,看不慣的人直接生懟,脾氣極為暴躁,幾乎對所有人都嗤之以鼻,但是奇怪的是,我們反而不覺得討厭而覺得可愛至極!心理學上有個解釋:一個人嫉妒和攻擊的對象,只存在於和自己差不多或各方面略高於自己的。

言外之意,不是一個等級的人就不存在矛盾。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智商告到一定程度,是完全可以取代情商的。」

牛頓的一生,可能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這個真理。

堂皇的晚年:官迷心竅、爵士身份、國葬待遇

隨著科學圈聲譽的提高,晚年的牛頓,就開始玩票了,官迷心竅的牛頓老師封官加爵,在職位上一直幹到了84歲壽終。

1689年,牛頓當選為國會中的大學代表,成了國會議員的牛頓,開始對科學不耐煩,一心搞「政治」,比如他任性的花大量時間與人爭論與他同時代的科學家胡克、萊布尼茲等科學優先權等。

1703年胡克去世後,牛頓擔任皇家學會會長的24年,完全是鐵腕統治著學會,沒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選舉,可以說牛老師是完全隻手遮天。

富態霸氣的牛頓老師

晚年的牛頓學術上確實有點「不求上進」的意思了,但事實上他生活地是越來越滋潤了,作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他,晚年在倫敦過著富有堂皇的生活。

1696年,53歲的牛頓搖身一變,成了皇家造幣廠的廠長。手握大權的牛頓老師,當官也依然較真兒,他後來盯上了一批造假幣分子,親自追捕他們,直至送到絞刑架,這期間他受到過無數的死亡威脅,愣是沒怕。

1705年,62歲的牛頓被安妮女王封為爵士,他是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科學家,成為貴族的牛頓活成了所有科學家的偶像。

牛頓爵士

然而晚年牛頓,他自己的偶像卻是上帝。他晚年開始否定哲學,致力於神學研究,有時候他會虔誠地說一些「上帝統治萬物,我們是他的僕人。」之類的話。晚安的牛頓因為信仰上帝,變得謙遜了很多: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會如何看我,但對我自己而言我僅僅是一個在海邊嬉戲的頑童,為時而發現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愛的貝殼而歡喜,而我面前的偉大的真理的海洋依然未經探索。

1727年3月31日,牛頓在倫敦的睡夢中安詳去世,女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敏寺)為他舉行國葬,一生開掛的牛頓幸運地成為了世界史上第一位國葬的自然科學家。牛頓葬禮抬棺的有兩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整個倫敦成為他送葬。

他的墓地教堂的正中間,把整個教堂一分為二,那個位置比國王都好。

牛頓的葬禮上,法國大文豪伏爾泰也去了。

伏爾泰

他記錄下參加牛頓葬禮感受:

「走進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們所瞻仰的不是君王們的陵寢,而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最偉大的人物建立的紀念碑。這便是英國人民對於才能的尊敬。」

牛頓墓志銘是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寫的:

Nature and nature&34;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自然和自然的法則隱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說「讓牛頓出世吧!」於是一切豁然開朗。

牛頓墓地

因為牛頓,人類之後的世界不再黑暗了。

從歷史偶然性來看,牛頓是如此幸運,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曾羨慕地說:「牛頓是那麼地幸運,因為發現並建立一個宇宙系統的機會只能有一次。」

在西方,牛頓地位確實非常崇高,他被認為是「開啟了近代社會的思想家」。曾經《時代》雜誌評選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牛頓排在第二,排第一的是耶穌。

相關焦點

  • 父親成植物人,親戚勸母親改嫁,最後做出決定讓父親家覺得沒面子
    父親成植物人,親戚勸母親改嫁,最後做出決定讓父親家覺得沒面子我的父親曾經也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是在他30多歲的時候,因為在外面工作不小心砸斷了腰,成了一個植物人。一直以來我母親的娘家人都在勸說母親趕緊改嫁,一直拖累在我父親的身邊,也不會得到想要的幸福。一直都很希望母親能夠找到一個能夠讓她依靠的男人,可是母親卻很倔強,母親總是提出,說父親曾經跟他很要好,兩個人曾經相依為命,一起度過了艱難的歲月,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家庭,說什麼都不會拋棄父親的。
  • 阿根廷為馬拉度納舉行國葬,何為國葬,誰是中國第一位國葬的?
    一代球王馬拉度納離開了我們,阿根廷政府決定為其舉行國葬。在阿根廷歷史上只有7位前總統以及五屆F1世界冠軍得主方吉奧享受過如此殊榮。馬拉度納可謂生前榮耀,死後哀榮。國葬是以國家名義舉行的葬禮,也是一個國家中最高規格的葬禮。
  • 父親剛死2個月母親便改嫁,3個孩子在山上靠吃野菜生活一年多
    我們身邊的大多數父母,似乎都有著為孩子付出一切的準備,即使自己再辛苦,也要讓孩子能夠接受好的教育,未來能過上相對安穩的生活。可是在越南河江省,一名女子竟然在丈夫離世2個月後改嫁,把3個年幼的孩子扔在偏遠山村裡不管不問。
  • 未出生父親便亡故,母親棄他再嫁,自學成才科學家牛頓的天才之路
    牛頓1642年12月25日聖誕節出生,出生地英國林肯郡伍爾斯索普農村,牛頓的父親則在同一年10月去世,也就是牛頓父親去世後約二個月小牛頓出生,所以牛頓是個遺腹子,牛頓的父親家族整體文化水平較低,父親則完全是個文盲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他家是富裕的自耕農,比如當時每戶人家35-40頭綿羊,而他家有234頭綿羊。
  • 他是數學天才,智商排名世界前十,24歲成大學終身教授
    陶哲軒,1975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的華裔,其父母均為香港大學的高材生,父親為名醫,母親是數學家。這樣的家庭背景,給陶哲軒一個非常好的成長環境,讓這位與眾不動的天才能夠順利地成長起來。據陶哲軒的父親回憶,陶哲軒在一歲的時候就能夠看《芝麻街》,而且自己學會認英文字母。2歲的陶哲軒就能夠敲打單詞。
  • 一步步成功站在巨人肩膀上牛頓的一生
    牛頓母親改嫁,而牛頓被寄養外祖母瑪傑裡·艾斯庫家,對生母和繼父關係不睦。牛頓有個很厲害的舅舅艾薩克·巴羅。1644年 2歲1645年 3歲生母改嫁,寄養外祖母,疑似患自閉症:母親改嫁並住進了新丈夫巴納巴斯·史密斯牧師位於北威特姆的家,而把牛頓託付給了他的外祖母瑪傑裡·艾斯庫
  •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4歲開始學習鋼琴,5歲登臺演出,16歲獲上海首屆外國流行歌曲大賽一等獎暨獨唱第一名,20出頭開個人演唱會、出版個人專輯……如果你以為她是個音樂家,那就大錯特錯了。她出身於科研世家,研究成果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中外媒體稱她為&34;,她就是上海大學1986級生物醫療專業校友——曾凡一。
  • 遺腹子、3歲被母親拋棄、上學沒有朋友,牛頓的童年有點慘
    然而,牛頓3歲的時候,他的母親漢娜決定要改嫁。 牛頓與蘋果的故事 在那個時代,年輕女性帶著孩子改嫁不算什麼新聞,雙方的親戚也完全沒有反對。漢娜的再婚對象住在15公裡以外的另一個村子,是一位比較富裕的63歲牧師。對於漢娜來說,嫁給牧師自然提升了地位。
  • 「矮哥」黃開全:50歲身高76釐米,只抽好煙,母親為他41年不改嫁
    侏儒症指的是一種基因疾病,每年將近有400名侏儒症患者產生於世界上,這種疾病難以治癒,也給一個家庭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因為他們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家中就必須有人一直像帶嬰兒一樣帶他們。有一位老醫生認為,這並不完全是侏儒症,也許在兩三歲時努力治療還能恢復,但顯然黃開全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期。四十幾年來,黃開全只長了一點點,身體的各項器官也停留在兩三歲的時候,同村的村民也依舊把他當作一個小孩,稱他為「矮哥」。上世紀90年代,矮哥的事情便已經傳播開來,很多記者都來採訪他。
  • 大衛·鮑伊19歲女兒半年未見媽媽,曾為父親紋身,越發像名模母親
    據《太陽報》5月13日報導,一代巨星大衛·鮑伊19歲的女兒首曝因疫情半年未見媽媽。據悉,大衛·鮑伊的女兒萊西·瓊斯(Lexi Jones)說,她非常想念現年64歲的媽媽伊曼(Iman),因為她公開表示已經半年多沒有見到她了。
  • 北大天才20歲哈佛讀博,31歲加州大學教授,34歲卻在法國意外離世
    今天,小編要分享的故事主人公也是一位超級天才,他17歲考上北大,20歲哈佛讀博,26歲成美國名校助理教授,31歲被加州大學聘為終身教授,卻在34歲那年法國意外離世,讓人不禁扼腕嘆息,他就是馮奚喬,一枚世界物理學界原本冉冉升起的瑰麗星辰。
  • 35歲成MIT終身教授,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再獲大獎
    18歲時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本科就讀北大數院期間19門課程成績100分、7門99分,35歲成為麻省理工(MIT)終身教授……近日,數學「大神」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成為第4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
  • 貧民窟神童,14歲上大學,被18所美國名校爭搶,30歲哈佛終身教授
    這對父母一共生下了6個子女,生活條件艱苦,卻將子女們全部培養成精英人才。年紀較長的五位哥哥有四位都是美國名校的博士,而最小的女兒更是不得了,18歲就成為了麻省理工的博士生,28歲就是哈佛最年輕的副教授。
  • 他13歲上清華,26歲成哈佛博士 晚年卻因學生流落街頭落寞而死
    他的父親是上海十分有名的教育家,由於葉企孫的母親在他七歲的時候就因病過世,葉企孫的父親便因傷心過度病倒了。並且提前給孩子們留下了遺囑:慎擇友、靜學廣才、行已儉、待人恕、勿吸鴉片、勿姦淫、勿賭博、勿嗜酒、勿貪財。而父親的這份遺囑,葉企孫遵守了一輩子。
  • 惲之瑋斬獲西蒙斯學者獎:18歲滿分獲IMO金牌,35歲成MIT終身教授
    沒錯,就是那個18歲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金牌,35歲捧起「科學界奧斯卡獎」、成為MIT終身教授的北大數學學神惲之瑋。該基金會對獲獎者給予的評價是:「他們立於創造的頂峰,開研究之先河,執領域之牛耳,並在提攜後學上成效卓著」。
  • 最牛民科鄭曉廷:初中肄業,55歲跨界搞科研,最終成大學終身教授
    很多人可能到了三十多歲依然沒有搞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麼,就像哈蘭·山德士40歲的時候才在餐飲業上找到了自己事業的起點,建立了肯德基!今天我們也來聊聊一位被媒體譽為「最牛民科」的人,他的名字叫鄭曉廷,直到50多歲他才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所求,成為了一個傳奇。1954年,在山東乳山,一個小男孩呱呱墜地,他的父親給他起名字叫「鄭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