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品,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除了食鹽、冰糖、白糖、醬油、醋等,還有專門製作主食的調味品。如北方人的餐桌上,都喜歡各式各樣的麵食,如花卷、饅頭等等。
而在烹飪時,少不了的會用食用鹼、小蘇打、酵母等,這些又有什麼差別呢?
食用鹼,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也叫碳酸鈉,被人們稱為純鹼、鹼面。尤其是很多剛剛做麵食的新手,烹飪過後的主食帶有一種酸味,很可能就是因為缺少了放食用鹼這個步驟。
在做各種麵食時,大家放入食用鹼,可以中和食物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酸味,同時還能夠使麵食變得更加彭松,增強柔軟度,整體吃起來更潤滑。
小蘇打,在這裡要跟大家強調一下,它並不是醫學上用來治療痛風、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調味品,雖然學名叫碳酸氫鈉,但不能作為藥用,也沒有必要用它泡水喝。
廚房中的應用,主要作用是在於充當膨鬆劑,和食用鹼不同的是,它既可以起到食用鹼的效果,如在做饅頭、麵條等主食時,加入點小蘇打,能夠讓麵食變得更鬆軟。還能在油炸食物中使用,讓美食變得酥脆。
還有大家在煮玉米時,也可以放入小蘇打的成分,從營養成分上來看,小蘇打作用在玉米上,可以讓煙酸釋放出來,從而更有利於機體消化吸收。
酵母粉,也有的人在做麵食時會放入酵母粉,它也算是膨鬆劑。和以上兩種調味品不同的是,人們在添加後,還會產生酵母菌,把糖分吸收,讓麵食發酵。
如果你在平時喜歡用泡打粉,建議你用酵母粉,整體上更健康還安全。尤其是適合素食主義者、消化功能弱的人群,也正是因為麵食被發酵,把大分子物質轉化成機體好吸收的小分子,其中會阻礙機體吸收的鈣、鎂、磷的植酸被分解,進而提高了發酵食物的營養。
在日本人長壽的秘訣中,其中也包括喜歡吃發酵食物,如大豆類發酵食物,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每天進食50g,可降低男性、女性死亡的發病率。
所以,大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購買,如果家裡人口比較少的,還可以購買小包裝,避免調味品長期受到溫度、溼度影響,從而增加食物變質、腐敗,儲存時要避水、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