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有人有說,煎油條放酵母和白糖,也有人說放泡打粉和小蘇打。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們。
小蘇打:
小蘇打是一種鹼性物質,對於胃酸過高的患者醫生經常開些小蘇打來平衡胃酸。以前長輩經常用來發麵做饅頭,但弊病是小蘇打雖然具有起發的作用,但起反應時釋放的二氧化碳較少,起發作用有限,而且因為鹼性的關係,經常讓饅頭有很大的鹼味。很多人在做麵包時,如果實在找不到酵母粉和泡打粉,可以將就使用小蘇打來起發,不過就不要期待過高了。
泡打粉:
泡打粉主要成分 = 小蘇打 + 酸性原料 + 玉米澱粉 剛才說過小蘇打是鹼性的,由於起發作用有限,為了達到更好的起發作用,向其中加入了一些酸性原料,用於酸鹼平衡,同時加入了玉米澱粉來分隔酸性和鹼性粉末,避免過早反應。通過這樣配比之後,新的混合物質稱為泡打粉,由於酸鹼平衡變成了中性,起發時化學反應更加強烈,能生成更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對做麵包來說起發速度更快。
酵母粉:
酵母是一類有益的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它們能大量繁殖。當酵母菌揉入溼的麵團中後,它就開始生長繁殖。酵母體能分泌出各種物質,將澱粉分解成糊精,再一步分解為麥芽糖、葡萄糖等,最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氣體分布在麵團的麵筋裡,使麵筋變成如海綿狀多孔的疏鬆體。再經過揉面和烤制,麵團裡的二氧化碳受熱膨脹,使製得的麵包獲得了疏鬆多孔的品質。
三者區別:
小蘇打由於起發作用低、鹼味重等缺點,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已經更多的成為醫用或化學用品,如果做麵包和饅頭實在找不到其他的材料,可以用小蘇打混合白醋或食醋來達到酸鹼平衡,增加起發作用。
泡打粉和酵母粉雖然都可以達到起發作用,但是還是有區別的。
泡打粉是化學物質組成的,靠化學反應生成大量二氧化碳來達到起發作用,優點是起發快,受溫度溼度影響小,價格低,但畢竟是化學物質組成的,建議家中有小孩和孕婦的儘量減少使用。
酵母粉才用純生物方法製成,優點是健康、幫助吸收、起發作用好,缺點是起發需要一定的溫度溼度配合,如果天氣寒冷,則需要更多的時間起發或不容易起發,同時價格比泡打粉要高很多。
現在網絡上美食自媒體寫作文章,不經過實踐,就隨便亂寫。什麼製作油條,酵母加豬油,雞蛋,牛奶,白糖。或者什麼酵母和泡打粉,小蘇打都全加。這根本就不符合規範。如果我們剛開始不會製作油條,可以請教自己的母親,很多父母都會製作油條,不要盲目跟從。
從上面我們看出,我還是建議用泡打粉和小蘇打製作油條比較好。並不建議酵母和白糖,或者酵母加雞蛋或者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