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 周安娜 許明 蔡黃浩
"物質"與"意識","情感"與"事實","進化"與"知識"……這確定是農業與糧食為主題的峰會嗎?10月30日下午,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以《再見!飢餓與貧窮》為主題的農業與糧食分會場上,比利時科學家馬克·范·蒙塔古的發言一度讓人誤以為自己"走錯了片場"。
但實際上,範·蒙塔古是著名的植物分子生物學家、比利時根特大學科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植物生物科技國際倡議(IPBO)的發起人和主席,是植物轉基因技術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對植物轉基因的研究和思路被寫入了高中教材,至今仍是植物轉基因的主要手段。
(圖說:比利時分子生物學家馬克·范·蒙塔古)
據聯合國今年7月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世界上目前仍有約十分之一的人口處於飢餓之中。去年,全世界約有6.9億的飢餓人口,比2018年增加了1000萬人。
正是出於這樣的背景,30日下午的分論壇召集了農業科學界的"最強大腦"來為全球提供應對飢餓的手段。而範·蒙塔古教授更是在百忙之中,於分論壇開始之前接受了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的獨家視頻專訪。
(圖說:範·蒙塔古教授接受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視頻連線專訪)
他對縱相新聞記者表示,20年前榮譽退職後,他決心將自己的研究領域從"植物學和生物轉基因技術"轉向"社會傳播",希望能夠通過這項"新研究"來破除大眾對轉基因技術的否定與偏見,從而能夠將自己致力一生的知識與技術被用來更好地服務人類的未來。
也正因如此,在峰會上,相比於其他科學家給出的可持續漁業、植物蟲害防治、基因編碼等"接地氣"的話題,他呈現的話題顯得更加抽象——他聚焦於"物質與思維"。
範·蒙塔古告訴縱相新聞,人類從事傳統農業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但傳統農業無論是在質量還是產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全世界數十億人類的需求。因此,"要開發質量更好、產量更高的農作物,必須要依靠科學來完成。"而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相信科學、接受科學,與科學合作。
範·蒙塔古認為,許多科學界已經成熟的新技術尚未被應用:許多孤生作物可以餵飽大量人口,但並沒有得到廣泛種植——公眾可能會對新作物是否存在"危險性"而感到躊躇,但實際上這種"危險"並不存在。
"傳統農業培植的效率太低了,我們沒法再等了。"範·蒙塔古多次在採訪中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即依靠基因工程和其它潛在的解決方案,應用新技術來培植出新的農作物。
而發展新型農業,最重要的是付諸行動。"種植轉基因作物有解決全球飢餓問題的潛力,現在我們的基因工程只在實驗室裡進行,但農作物是沒法在實驗室裡生長的。真正種地的是農民,真正培育出作物的是土地。"
因此範·蒙塔古強調,科學家應該傳遞事實,說服公眾,將新技術應用起來,而且"越快越好"。
(圖說:因疫情原因,範·蒙塔古教授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中發表演講)
談到近些年來歐盟對於轉基因技術認知的變化,範·蒙塔古不置可否:"1951年我剛上大學時,人類對生物學的認識非常有限,只知道酶、發酵、能量……當時的科學界認為動物才有DNA,植物只有RNA。現在聽起來很可笑吧?"
範·蒙塔古對縱相新聞記者表示,"但僅僅過去了70年,科學發展已經翻天覆地。人們走出蒙昧時代開始接受科學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啟蒙'。但從人類接受科學、發展科學的幾百年,對於地球來說不過是一瞬間。"
對於範·蒙塔古這樣的先驅者來說,科學發展永遠跑在社會的認知與接受之前。因此他認為,科學家的工作是不斷地完善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但除此之外,與公眾溝通也很重要。
2013年獲得世界糧食獎後,範·蒙塔古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認為,大眾不接受轉基因技術是因為"溝通的失敗"。
因此,年過八旬的他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向公眾解釋科學的重要性。他告訴縱相新聞記者,近一年來,他的工作依然是與政客、文化團體、同事與朋友們解釋轉基因技術與科學的重要性,組織公眾活動來推廣科學理念。
範·蒙塔古說,作為科學家,需要去學習如何向非專業人士解釋科學原理,"把我們研究的原理和成果和社會公眾進行溝通,這對於我們的社會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