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比利時植物轉基因科學家範·蒙塔古:科學家應該有解釋、傳播...

2021-01-15 縱相新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 周安娜 許明 蔡黃浩

"物質"與"意識","情感"與"事實","進化"與"知識"……這確定是農業與糧食為主題的峰會嗎?10月30日下午,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以《再見!飢餓與貧窮》為主題的農業與糧食分會場上,比利時科學家馬克·范·蒙塔古的發言一度讓人誤以為自己"走錯了片場"。

但實際上,範·蒙塔古是著名的植物分子生物學家、比利時根特大學科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植物生物科技國際倡議(IPBO)的發起人和主席,是植物轉基因技術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對植物轉基因的研究和思路被寫入了高中教材,至今仍是植物轉基因的主要手段。

(圖說:比利時分子生物學家馬克·范·蒙塔古)

據聯合國今年7月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世界上目前仍有約十分之一的人口處於飢餓之中。去年,全世界約有6.9億的飢餓人口,比2018年增加了1000萬人。

正是出於這樣的背景,30日下午的分論壇召集了農業科學界的"最強大腦"來為全球提供應對飢餓的手段。而範·蒙塔古教授更是在百忙之中,於分論壇開始之前接受了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的獨家視頻專訪。

(圖說:範·蒙塔古教授接受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視頻連線專訪)

他對縱相新聞記者表示,20年前榮譽退職後,他決心將自己的研究領域從"植物學和生物轉基因技術"轉向"社會傳播",希望能夠通過這項"新研究"來破除大眾對轉基因技術的否定與偏見,從而能夠將自己致力一生的知識與技術被用來更好地服務人類的未來。

也正因如此,在峰會上,相比於其他科學家給出的可持續漁業、植物蟲害防治、基因編碼等"接地氣"的話題,他呈現的話題顯得更加抽象——他聚焦於"物質與思維"。

範·蒙塔古告訴縱相新聞,人類從事傳統農業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但傳統農業無論是在質量還是產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全世界數十億人類的需求。因此,"要開發質量更好、產量更高的農作物,必須要依靠科學來完成。"而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相信科學、接受科學,與科學合作。

範·蒙塔古認為,許多科學界已經成熟的新技術尚未被應用:許多孤生作物可以餵飽大量人口,但並沒有得到廣泛種植——公眾可能會對新作物是否存在"危險性"而感到躊躇,但實際上這種"危險"並不存在。

"傳統農業培植的效率太低了,我們沒法再等了。"範·蒙塔古多次在採訪中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即依靠基因工程和其它潛在的解決方案,應用新技術來培植出新的農作物。

而發展新型農業,最重要的是付諸行動。"種植轉基因作物有解決全球飢餓問題的潛力,現在我們的基因工程只在實驗室裡進行,但農作物是沒法在實驗室裡生長的。真正種地的是農民,真正培育出作物的是土地。"

因此範·蒙塔古強調,科學家應該傳遞事實,說服公眾,將新技術應用起來,而且"越快越好"。

(圖說:因疫情原因,範·蒙塔古教授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中發表演講)

談到近些年來歐盟對於轉基因技術認知的變化,範·蒙塔古不置可否:"1951年我剛上大學時,人類對生物學的認識非常有限,只知道酶、發酵、能量……當時的科學界認為動物才有DNA,植物只有RNA。現在聽起來很可笑吧?"

範·蒙塔古對縱相新聞記者表示,"但僅僅過去了70年,科學發展已經翻天覆地。人們走出蒙昧時代開始接受科學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啟蒙'。但從人類接受科學、發展科學的幾百年,對於地球來說不過是一瞬間。"

對於範·蒙塔古這樣的先驅者來說,科學發展永遠跑在社會的認知與接受之前。因此他認為,科學家的工作是不斷地完善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但除此之外,與公眾溝通也很重要。

2013年獲得世界糧食獎後,範·蒙塔古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認為,大眾不接受轉基因技術是因為"溝通的失敗"。

因此,年過八旬的他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向公眾解釋科學的重要性。他告訴縱相新聞記者,近一年來,他的工作依然是與政客、文化團體、同事與朋友們解釋轉基因技術與科學的重要性,組織公眾活動來推廣科學理念。

範·蒙塔古說,作為科學家,需要去學習如何向非專業人士解釋科學原理,"把我們研究的原理和成果和社會公眾進行溝通,這對於我們的社會非常有意義。"

相關焦點

  • 世界糧食獎得主:「轉基因農產品很安全」
    轉基因機理源於自然從30年前開始,植物基因工程成為常規技術,人們藉此對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分子基礎知識的了解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蒙塔古是比利時根特大學國際植物生物技術推廣中心董事會主席。
  • 【果殼網專訪】四位科學家的轉基因圓桌談(中)
    圖片來源:vtnews.vt.edu  詹姆斯·默裡:作為一個公立大學的教授,我覺得科學傳播應該算我們的天職之一。我想並非所有公立大學的教授都明白這點,我們的工作應該包括向公眾解釋自己為社會做了些什麼,畢竟是公眾支持了我們的研究。
  • 【果殼網專訪】四位科學家的轉基因圓桌談(上)
    她會注意到各種細節,譬如一篇以豬為模式生物的論文有設計缺陷——「豬和小鼠不一樣」,戴安說,「當你把一群小鼠養在同一個籠裡,它們每隻都可以吃飽喝足。但是如果你把一群豬養在同一個棚裡,每隻豬的『進食等級』都不一樣,因此它們吃的食物量,感受到的壓力都不同。」戴安是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局(FAS)資深顧問,現在關注生物技術的科學傳播,在此之前,她是康奈爾大學動物學博士,轉基因動物科學家,FDA研究員。
  • 【果殼網專訪】四位科學家的轉基因圓桌談(下)
    圖片來源:網絡前文見《四位科學家的轉基因圓桌談(上)》《四位科學家的轉基因圓桌談(中)》這是四位在生物技術領域的工作經驗加起來超過一百年的科學家,他們懷有同樣的疑惑,「我們當年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我們現在是否能做得更好?」
  • 四位科學家的轉基因圓桌談
    那時候還沒有轉基因植物,最早的轉基因植物——轉基因菸草大概1983年出來的時候,轉基因動物都做了好幾年啦。朱作言出了鯉魚,其他人出了綿羊和牛——根本沒人反對。全世界最早研究轉基因動物的7個實驗室裡,有3個在澳大利亞,曾經有個研究組是做移植和醫學模式生物的,還有個是做家禽的,希望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現在都沒有了。(嘆氣)埃裡克·哈勒曼:那時候教我做微注射的人還是朱作言。
  • 轉基因植物安全性問題並非無解
    現為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教授,新英格蘭地區入侵植物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康乃狄克大學轉基因植物中心主任。他創建了可使轉基因作物安全無害、可讓轉基因食品放心食用的「外源基因去除(Gene-Deletor)」技術。
  • 【果殼網專訪】愛德·賽克斯:科學媒介中心為科學服務,而非科學家
    此前,果殼網曾經介紹了英國科學媒介中心在轉基因爭議、福島核電站危機等問題中扮演的角色。隨後,果殼網又對該中心的部門主管愛德·賽克斯(Ed Sykes)博士進行了專訪。賽克斯博士曾參與了福島核洩漏危機的相關科學傳播工作。另外在英國本土,他還參與了讓農民合法獵殺獾、豬流感流行等議題的研究。
  • 專訪回顧:立陶宛科學家與CRISPR-Cas9的故事
    我立刻對它產生了興趣,我覺得我應該跳進去做點研究。使用CRISPR技術得到了想要的作物,而且從結果上無法區分產物和用傳統方法得到的作物有任何不同,比如傳統的植物育種。而歐洲的看法則不同,他們更看重過程。你使用了基因編輯技術,更改了基因組,Cas9也是這種技術的一種,因此使用Cas9編輯的生物應該被看做轉基因生物。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策略。
  • 《柳葉刀》沒有刊登轉基因有害的英國科學家論文
    如果說一開始他是沒有能力接受可靠的信息,所以誤傳播了謠言,但是在被我有理有據的列舉出事實之後,卻不能虛心接受,反而從人身攻擊的角度做潑皮無賴,則不是「能力」的缺陷,而是「品德」的問題了。沒有人一出生就十全十會,關鍵在於不斷地學習和改正,拒絕進步做鴕鳥狀的人,只能被社會淘汰。為什麼他傳播的都是謠言呢?他說的有一大堆,我稍微列舉幾條出來。
  • 10個科學家創造出來的新物種
    但儘管無毛雞的肉質脂肪較少,蛋白質含量高,符合現代人的飲食需求,但是他們還是有缺點的。他們缺乏羽毛保溫,冬天時難以抵禦寒流,而且溫度低於20度,就要保溫,增加飼養成本。夏天時雖然涼快,卻被蚊子叮得滿身皰。因此它們只在在炎熱的地區生長,所以除了飼養無毛雞的中東地區之外,其他地方的消費者應該還沒這個口福,吃到無毛雞。那麼,假如這種無毛雞真的端上了你的餐桌,你敢吃嗎?
  • 首例轉基因嬰兒誕生,科學家卻面露難色,人類是否考慮過後果
    從前基因改造這樣的事情似乎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想像,而科學家也曾多次提出過會研究基因改造這項技術,不過人類對此倒是不太有信心,因為這項技術對於人類來說的確太過玄幻,可是這樣玄幻的事情就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就在昨天首例轉基因嬰兒誕生,準確來說是全球首例具有免疫愛滋病基因的一對雙胞胎誕生了
  • 施一公答網友問:轉基因問題上還是要相信科學家
    對於轉基因,施一公稱,這個問題非常的敏感,自己不是植物學家。但相信植物科學家能給出完美的答案。他認為社會對轉基因不需要恐懼,其實我們看到很多國家對轉基因對農作物調控很嚴。網上出現很多恐懼例子並沒有經過科學證明的。長期來說,轉基因對環境、自然、生物和人的影響都還沒有完全了解,每個國家的政府都在認真的看待這個問題。但建議大家還是要相信科學家。
  • 用化學常識解釋轉基因
    好了,我們就記住「排隊加塞」四個字就行了,轉基因就是「排隊加塞」。自然界有沒有轉基因呢?有。自然界的轉基因自然界的轉基因很普遍。自然界的細菌也可以給植物轉基因。這以紅薯為例來說明。土壤中有一種細菌叫農桿菌,它可以侵入140多種植物的根,當然也侵入紅薯的根。
  • 植物轉基因是怎麼轉入的?
    轉基因就是把一種生物的一個或幾個基因轉入另一種生物的細胞核裡,並且連接到DNA上。這是一種細微的「外科手術」。  植物轉基因的常用方法有三種:  一、農桿菌轉入法。農桿菌普遍存在於土壤之中,土壤中有很多種細菌,農桿菌只是其中一種。植物的根系植於土壤之中,難免被耕作損傷、被昆蟲損傷,如果是雙子葉植物,比如大豆,根系損傷後就容易感染農桿菌。
  • 不打通媒體,科學的危機就不遠了:果殼網專訪英國科學媒介中心
    轉基因問題產生的爭議、PX項目是否應該上馬、核電站該不該建……今天,傳播正確的科學知識已經不僅是寫幾篇科普文章、做幾個科普講座,針對科學問題本身進行解釋這麼簡單。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正變得越來越多元,如何讓科學的聲音不被繁亂複雜的噪音甚至謠言所淹沒,是科學傳播中面臨的最大問題。科學傳播工作需要政府、科學家、媒體的配合,而這其中的組織和銜接的中介機構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轉基因蚊子來了!美國釋放數百萬隻,科學家擔心未來會變異
    根據英國《太陽報》的報導,美國為了減少蚊子對於瘧疾的疾病的傳播,減少每年因為被蚊子叮咬而死亡的人口數量,在今年夏天再次釋放出了數百萬隻轉基因蚊子,這些蚊子在進入野外環境之後,將會通過與普通的雌性蚊子交配,從而減少後代雌性蚊子的成活率。
  • 方舟子逐條批駁崔永元在《南方周末》專訪
    該專訪之精華,在於崔永元的「實話實說轉基因」。以《南方周末》慣於為了自己的目的歪曲被採訪者言論的「口碑」,人們當然可以懷疑它是否忠實記錄了崔永元的話。不過,崔永元自己在微博上推薦了這篇專訪,可見他本人是認可這篇專訪的忠實性的。那麼我們就來逐條欣賞崔永元在該專訪中的囈語。【崔永元:就是從一條微博開始的。
  •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標題: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來源:新華網 我有話說 圖表: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華社記者陳琛 編制  比利時與英國科學家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網北京
  • 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危害嗎???
    他們用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餵養雌性小鼠長達24個月,結果發現食用GM大豆的雌性小鼠肝臟出現異常。   十二、2007年10月和11月,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報導,經過長期周密跟蹤觀察,發現有兩種轉基因玉米種植導致傷害蝴蝶生存,對生態環境安全的威脅程度已經超出可接受水平。為此,歐盟已經做出了初步決定、禁止該轉基因玉米的種子銷售使用。
  • 我們該如何冷靜看待轉基因?
    科學證據顯示,轉基因食品不會。科學家必須要去對比,比如哪種基因會導致過敏,那對不起,丟掉。所以經過科學核准上市的作物裡,不會有過敏的。由美國華盛頓大學工程博士、臺灣《科學月刊》社理事長林基興撰寫的《一本書看懂轉基因》,日前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作者林基興5月下旬到北京作講座期間,接受了南都專訪。《科學月刊》是臺灣一份歷史悠久的民間公益刊物,林基興則從事科普工作多年。在《一本書看懂轉基因》中,林基興對於轉基因科技發展的歷史背景、轉基因的相關知識、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以及媒體在轉基因知識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